2017考研政治备考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十)_第1页
2017考研政治备考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十)_第2页
2017考研政治备考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十)_第3页
2017考研政治备考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十)_第4页
2017考研政治备考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7考研政治备考冲刺试题及解析(押题十) 相关推荐: HYPERLINK /show/7628617.html t _blank 2017年考研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汇总 HYPERLINK /show/7602343.html t _blank 全国各地2017年考研报考点汇总 HYPERLINK /show/7518431.html t _blank 2017年考研时间、研究生考试时间安排 HYPERLINK /show/7509382.html t _blank 2017年考研大纲下载及解析汇总 HYPERLINK /kaoyan/kyjz/ t _blank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

2、生简章专题 新东方网校推荐: HYPERLINK /alliance/click?userid=ff80808142e9ed180142e9ed18010000&url=/ke/kaoyan/ t _blank 2017年考研政治、英语、数学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HYPERLINK /alliance/click?userid=ff80808142e9ed180142e9ed18010000&url=/ke/kaoyan/ t _blank 一、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质上是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的()A.感觉论B.反映论C.经验论D.实践论2.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指()A.可

3、知论与不可知论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D.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3.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是()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4.批驳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A.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武器B.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化C.逻辑工具和方法的进步D.人类实践的发展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存在和思维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现实和理论的关系D.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6.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

4、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7.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来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9.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0.实践是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性B.绝对

5、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1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A.*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12.实践标准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实践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C.实践本身是一种精神活动D.实践是人类的自觉活动13.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A.人脑的发育程度B.人的智力状况C.周围环境D.人的实践活动14.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

6、论上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1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

7、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二、选择题17.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指()A.主体实际地把握客体的过程B.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D.主体加工客体信息,形成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的过程新增考点: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B.认识起源于经验C.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A.人的主观意识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社

8、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2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22.下列属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的是()A.孔子主张生而知之B.老子主张不行而知C.柏拉图主张知识是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D.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23.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或能力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C.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

9、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24.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B.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C.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D.否认了人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25.下列思想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A.生而知之B.先行后知C.不虑而知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6.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是()A.选择B.重构C.虚构D.猜想新增考点: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27.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知行

10、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三、分析题28.知之非艰,行之惟艰。29.认识来源于实践,先实践,然后才能产生认识,因此,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活动。30.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31.*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请依据*的论述,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点。【解析】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

11、质世界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则认为认识是先天形成的,先而知之、不行而知等。A项:感觉论也叫感觉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感觉是知识的惟一来源的哲学学说;C项相对于题干中先验论而言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考生只要明确经验论的含义就知道区分了:经验论主张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惟一来源,这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项:实践论的说法不够妥当。【拓展】做该题时考生需要看清题干要求从认识论角度区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论的两条根本对立路线。【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根本对立的派别,它们的认识论路线就是分别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其他选项

12、都是从属于这两条根本对立路线的。【拓展】认识论的根本对立路线是从唯物、唯心根本对立的两大阵营演化而来的,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轻松地选出答案D了。3.【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是认识机制、认识方式的对立。4.【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对不可知论批驳的最有力方式。【解析】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被认识的,批驳这种理论的最有力方式就是实践,通

13、过实践创造,可以展现出我们的认识成果。随着实践的发展,世界将被我们一步步认识,那些先前认为不可知的东西都在被我们认识。唯物辩证法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人类思维方式、逻辑工具和方法等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对不可知论给予实质的、根本的反驳。【拓展】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是对不可知论的反驳。5.【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解析】直接经验是指由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选集),人的认识从整体上说都起源于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则反之,是通过一系列中介、手段(如通过别人而非自身、通过书本而非实践等)而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对事物表面

14、现象的初步认识,即感性认识,它们不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当然也不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不是现实与理论的关系,它们本质上都是意识(认识)。【拓展】此题题干虽然是区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但实际上考生首先要对经验这个概念有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它们,其实,只要准确理解了经验,就可以基本上将A、B、C三个选项排除了。6.【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拓展】理解此话要全面领会

15、其主旨的同时,又细致地注意其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它。7.【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通常的说法很符合,另一方面,人的才能确实是与主观努力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对的,但关键是要结合本题马克思所说的话,他主要是强调社会劳动、分工铸造人的职业和才能。【拓展】由此题可受的启发:有些选项必须结合题干(如C项),有些则可以靠直觉、常识(如A项)。另外

16、,当考题引用名人的正面说法的时候,那么该说法一般都是正确的经典名言。8.【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解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他选项都只是认识主体发挥能动性的一个方面,认识还包括返回到实践中的检验、再丰富过程。【拓展】此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9.【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解析】熟知即对事物的熟悉、了解,真知则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它们相当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道了熟知与真知的含义以后,就可以首先将A、C两项排除;D项:熟知转化为真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不是必然的。10.【答案

17、】D【考点】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解析】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就在于实践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在现实中证实、丰富认识的成果。对于A、B两项比较好排除,因为真理认识也具有普遍性与绝对性;该题的干扰项是C项客观实在性,然而,万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正是有待于认识的自在之物。【拓展】此题的关键是要弄懂题干中的高字为何意,其实它就是由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靠近程度,即自然界人化的程度,从这个角度理解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解答了。11.【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认识中的主客关系。【解析】题干中的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就表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发生的认识结果可能都是对本质的正确把握,

18、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并非*与假象的区别、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也并非主观认识的错觉。【拓展】做此类试题需要考生细致、缜密的思维。12.【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解析】实践因为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而使其作为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其他选项都不能够说明实践的不确定性。【拓展】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要放在确定性之中辩证地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13.【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认识能力形成的最终根源。【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由此可见D是正确的。其他选项都是认识能力形成的生理前提、外界条件,而不是根据。【拓展】要注意题干中的归根到底字眼,表面是在追根溯源。14.【答案】D【考点】本

19、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在于前半句,特别是其中的技术一词,在此应该从应用性与实践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关键的时刻更是能够将科学(认识、真理)推向前进。从比更、推向前进等字眼就明显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种动力。A、B两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本句表达的核心,C项更不是所要表达的含义与核心。【拓展】做该题要紧密结合题干区分各个选项的细微差别。15.【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对此话的理解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放在改造二字上,改造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二、学会表明是一个过程;三、人的智力是按照而发展的,表明认识

20、能力(智力)是随着而发展的,联结起来,B项准确地表达了这些含义。A项理解偏了:自然是认识的对象;C、D两项只是此话要表达的其中一个含义。【拓展】对于此题,C、D两项并没有错,这就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的答案。16.【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感性认识的形成。【解析】题干的结构是:提出人的感官功能-可见光的范围-说明在不同波长范围内感觉到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感性认识)。整体的含义是说明人的感官有对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功能。A项理解偏颇了:人不仅有感性认识,还有理性认识;B项也有偏颇: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结合,不能够单纯从生理阈限说明认识的界限;D项:人所形成的感性认识是与理性认

21、识辩证作用的,它不仅是单纯生理活动的结果,否则动物也具有感性认识了。【拓展】该题较难,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二、选择题17.【答案】BCD【考点】本题考查对主体认识过程中的重构的理解。【解析】认识过程中主体的重构是主体暂时脱离客观事物,在观念上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能动过程,而非实际地把握客体的过程。【拓展】重构是主体(头脑)内部的纯粹观念(思维)活动,而没有实际地接触客体。18.【答案】AC【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解析】A、C项:唯心主义认为不能(完全)认识客观事物,而将认识局限于主体之内。B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2、都有承认认识起源于经验,关键是看有没有将认识的源泉导向物质的社会实践;D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就将认识看作是辩证的发展过程。【拓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体现在唯物与唯心上。19.【答案】BCD【考点】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概念的把握。【解析】哲学上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即有意识、有意志,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着客观外界的人。【拓展】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概念是意识、思维与人这个物质实践载体的有机体。20.【答案】BD【考点】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主、客体的关系。【解析】B、D两项是属于认识论领域内的关系,是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来考查的。A、C两项是属于本体论范围内的关系,是从哲学

23、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来考查的。21.【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的内涵。【拓展】考生千万要注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的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认识关系,而是包括认识、实践、价值和审美等关系在内的全面的关系系统。22.【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对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的辨析。【解析】A、B、C三项比较明显就可以看出。D项: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感觉不仅构成知识,而且构成事物。23.【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拓展】本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比较新近的一些论述,但是不难选出正确答案。24.【答案】ABCD【考点】本题考查不可知论的错

24、误。【解析】A和D、B和C是分别对应的两个选项,四个选项也是统一的: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具体说是因为不可知论否认理性认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割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25.【答案】BD【考点】本题考查对中国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了解。【解析】A、C两项是唯心主义先验论。26.【答案】AB【考点】本题考查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解析】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选择、重构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

25、映。27.【答案】ACD【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孙中山知行观的理解。【解析】D项:这里的先是逻辑上的先。B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认识论命题,中心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而知本质上是决定行的,知是行的来源、开始,行只是知的作用、结束。显然,这不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的含义所在。三、分析题28.【答案要点】(1)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知行观,是知易行难的观点。1分这种观点承认知和行的区别,知和行相脱节的可能,要求知必须行、知与行统一、知行一致,反对只知不行、畏难不行、空说不做,这是这种观点的合理性。2分(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认识和实践

26、的易与难都是相对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都是困难的,2分但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遵循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不断地变难为易,取得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成功。1分(3)该命题将知易行难绝对化,具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倾向。1分29.【答案要点】(1)先实践,然后产生认识,这是就认识的发生和来源而言的。1分就认识的发展而言,也是首先由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落后于实践的认识指不能正确指导实践,阻碍实践发展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不见得都是落后于实践发展的。2分(2)从实践中产生的正确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进行科学的预见,作为行动的先导,指导实践活动的发展。2分(3)从实践的产生、发展过程而言,人们总是知先行后,这正是人类自觉实践活动的特点。1分(4)在社会发展中,先进的阶级、阶层及其代表人物,往往提出先进的、甚至超前的思想,指导实践的发展。这是认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2分上述观点否认了科学预见、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先进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