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实践三:高处一无所有_第1页
写作实践三:高处一无所有_第2页
写作实践三:高处一无所有_第3页
写作实践三:高处一无所有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4高处一无所有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三首宋词原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

2、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这个故事对做学问的境界有新的理解、开拓和升华。它和王国维先生的意境描绘,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着时代的色彩和现代感。整篇文章就是一个象征性故事,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他所叙述的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实际上讲的也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所要学习、探索的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已经蕴涵在作品的艺

3、术形象之中,即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整个故事就是作者立意的承载媒介。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并且自己声称“我到达山顶了”。“笑生双靥”,似乎没有损耗多少人体精力;“衣履光鲜”说明没有遭受到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正如老酋长所说,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山麓”,离山顶远得很呢。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所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常常可以使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学生刚刚接触或进入某一学科,其学科信息浩如烟海,往往有

4、某种新奇、喜悦、惊叹的感受。这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经阶段。它比较接近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做学问的第二境界。这就是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并且也声称“我到达了山顶了”。与第一个年轻人相比,“神情疲倦”说明已经损耗了一定的人体精力;“满脸风霜”说明经受了一定的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他已经比第一个年轻人攀登到更高的地方。事实如何呢正如老酋长所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的比较权威

5、的学者和著述。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山上“秃鹰盘旋”,常常意味着山峰险峻的地方。这里象征着学术领域中难于攀登的空间和课题,在这些空间和课题中充满着未知和莫测,探索和研究的风险和坎坷较大。这一阶段对于毕业的学生来说,常常需要经过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到达。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他几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经历了路途的千难万险,可以说差一点就可能丧失自己的生命。可是,由于他经历了长途跋涉和凌越险峰,增长了见识和眼界,看到了他人没有

6、见到过的情景,因此眼神“清炯”。他究竟看到什么了呢“高处一无所有”,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站在山顶的天地间,他有一种“渺小感”,他才理解和体会到“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老酋长说,“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一个新的学术探索者,一旦踏入了无人涉足的新学术领域,他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有时甚至连对话者都没有,只能自己孤单地披荆斩棘、踽踽独行。在这种领域里常常是“高风悲旋”地充满险恶。“蓝天四垂”,连参照借鉴的坐标都没有。“蝴蝶也没有一只”,有时连一点希望都看不见,甚至趣味索然。在这个时候,与需要探索的巨大未知领域相比,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如此地渺小和有限。一个有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常常十分谨慎和谦虚,这并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而是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地知道学术领域深浅和险阻。因此,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常常会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文末,“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就是对这一深层含义的最确切的描述和点睛。这个故事还存在着巨大的解读空间。这个象征故事在比喻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上,以上解读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还可能有其他的理解和充填。作者理解的做学问三个境界与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在视角、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这篇哲理散文仅仅象征做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