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清代文学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清代文学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清代文学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清代文学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清代文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讲:范丽敏 清 代 文 学第二章 清中叶诗文词主讲:范丽敏 第一节 清中叶的诗第一节 清中叶的诗格调派:以沈德潜为代表,主张“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性灵派:以袁枚为代表,主张写个人“性情遭际”。肌理派:以翁方刚为代表,主张作诗以学问为根底,重义理与文理统一。别具一格的诗人郑燮。格调派:以沈德潜为代表,主张“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沈德潜“格调说”: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有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 、清诗别裁集、 古诗源。沈德潜“格调说”:“格调说”:尊唐抑宋。内容上 要求诗歌起到为封建纲常服务的教化目的;风格上 要温柔敦厚;手法上 讲求格律,重视声调,注意体

2、式,实际上也就是学古模拟。“格调说”: 创作:早期有怀才不遇的怨叹之作,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海灾行、刈麦行;晚期多作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作,雍容典雅,平淡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但也有一些作品写的比较清新, 创作:如田家杂兴其一:村墟起瞑色,牛羊各来归。田家晚炊罢,犹自开柴扉。邻里夜相过,团坐情依依。共夸麦苗盛,共忧桑叶稀。儿女齐长成,所需食与衣。地远人俗淳,言语心无机。只谈农家事,焉知谁是非。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如田家杂兴其一:翁方纲“肌理说”:翁方纲:(1773-1818),字正三,号覃溪,今北京大兴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有复出斋诗

3、文集、石洲诗话。认为“神韵说”流于空洞,“格调说”汲古不化,主张以“肌理说”加以补救。翁方纲“肌理说”:“肌理”二字来源于唐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均”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即“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 “文理”即“言有序”也,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是清代考据之风影响于诗坛的一个结果。 “肌理”二字来源于唐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均”之句,用袁枚与“性灵派”1.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称随园先生,钱塘人。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袁

4、枚与“性灵派”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所谓“性灵”,包含性情、个性和诗才。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他说“性情以外本无诗”、“自把新诗写性情”。诗人的独特个性是最能体现性情的 ,“作诗不可无我”。作诗还应有诗才,即作家的才气、天分和学识。袁枚的“性灵说”诗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创作:诗:直抒胸臆,清新隽永,流转自如,洒脱通俗。马嵬其二: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文:论说杂文:黄

5、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传 记 文:祭妹文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在目。创作:.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其诗议论较多,有独到见解。是史学家,强调诗的发展与简化。其论诗绝句如下: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其蒋士铨:17251784,字心余,江西铅山人。创作种类繁多,盛誉一时。主张与袁枚相似,即借鉴前人不不泥,“惟直抒所见,不依傍古人,而为我之诗”,把“言志”、“缘情”与“载道”并举。但其所说性情是指“发乎情,止于礼义”。以

6、七古见长,善于刻画景物。蒋士铨:17251784,字心余,江西铅山人。创作种类繁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61岁因请求赈济百姓而触犯大吏,托病归乡。工书善画,晚年在扬州卖画度日,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主张诗歌有个性,不拾古人之唾余,要“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写英雄之风猷。”郑燮:创作:文:“好骂”焦山读书寄四弟墨:和尚是佛之罪人,杀盗淫妄,贪婪势利,无复明心见性之规。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无复守先待后之意。老弟以为然否?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

7、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 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创作: 诗:诗主张与袁枚相近,要写出个性,更可贵的是他比袁枚更注意诗歌的现实性。他的诗清新流畅,自由洒脱,但含义深刻,真挚感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石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词: 板桥词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老树槎枒,撼四壁、寒声正怒。扫不尽、牛溲满地,粪渣当户。茅舍日斜云酿

8、雪,长堤路断风吹雨。尽村舂夜火到天明,田家苦。词: 板桥词中国古代文学-清代文学课件第二节 清中叶的文桐城派的散文汪中的骈文第二节 清中叶的文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桐城派:“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有方望溪全集)开始建立的。方苞继承归油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所谓“义”即“言有物”,指的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要求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实际是要求以程朱理学为基本的出发点。

9、“法”即“言有序”,指表达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形式技巧,包括布局、章法、文辞等。“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1668-1749,字凤 关于“义”与“法”的关系,他认为义决定法,而法 则体现义。关于“义”与“法”所应达到的理想是内容醇正,文辞“雅洁”。他的“义”具有明显的为当代政治服务的目的;“法”所要求的古文用语“雅洁”即典雅、古朴、简约,又与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维护和传播理学道统,因此受到了朝野得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方苞的散文创作大多为崇道明经之作,道学气味很浓。只有一些记事小品和山水游记写得比较成功,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关于

10、“义”与“法”的关系,他认为义决定法,而法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有刘大櫆集)对方苞的“义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对于方苞的“义”的内容,他用“义理、书卷、经济”得“行文之实”予以扩大。对方苞的“法” ,他用“神”、“气”、“音节”等要素予以拓展。他所说的“神”指的是作者的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二者比较,“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神为主,气辅之”。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有刘由于“神”、“气”是无形的,因此他又主张通过文章的音节来求其声气,通过字句来求其音节。认为音节是行文的关键,诵读能体会文章的

11、“神”、“气”。这就为搜寻“依法”奥妙揭示出了具体的门径和方法,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桐城派的文论发展上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神”、“气”是无形的,因此他又主张通过文章的音节来求其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著有惜抱轩全集)他的古文理论有三点:首先,他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即要求儒家道义(义理)与学力(考据)、文学(词章)相结合。在方苞“义法”的基础上加上许慎、郑玄的考据,以考据为义理、词章服务,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的文章的目的。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著有惜抱轩全集其次,运用传统的阳刚阴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

12、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这看法已触及到了豪放与婉约、壮美与优美等重要的美学范畴,在美学理论上有新的开拓,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次,运用传统的阳刚阴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再次,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好的文章应该是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的有机统一。 此八字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代表作有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 再次,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

13、,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形成了纵贯清代文坛的散文大派。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但是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姚门“四大弟子”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桐城派分支“阳湖派”桐城派余脉曾国藩所领导的“湘乡派”和曾门弟子“桐城嫡派”严复、林纾姚门“四大弟子”管同、梅曾亮、阳湖派:代表人物是阳湖人今江苏武进人恽敬和张惠言。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首先,在语言方面,

14、取法于六经史汉,又旁及诸子杂书,使文章较有词采;其次,在手法上,兼取骈文之长,合骈散为一体,使行文更有气势。因此,阳湖派的创作较有词采和气势,不像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阳湖派:骈文:汪 中(1745-1794)哀盐船文李兆洛(1769-1841)骈体文钞骈文:第三节 清中叶的词第三节 清中叶的词常州词派: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有茗柯词。常州词派: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当时在词的领域,阳羡末流浅率叫嚣,浙派饾饤堆砌,因此曾致力于经学研究的张惠言出而创常州词派,以纠正二派的弊端。常州词派的形成以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词选为标志。词选选择精严,并附当世常州词人以示垂范,显示了常州词派作为一个在创作和批评两方面均具特色、以地域集结起来的词人群体的存在。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当时在词的领域,阳羡末流浅率叫嚣,浙 张惠言论词主张推尊词体,强调比兴寄托,对扭转词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