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二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篇初二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第12章“数的开方” -7 第一周四第二周三第13章“整式的乘除”-20 第二周四第五周一第14章“勾股定理”-7 第五周二第十周一期中复习考试第15章“平移与旋转”-14 第十周四第十五周一第16章“平行四边形”- 12 第十五周二第十七周二课题学习- -6 第十七周期末总复习考试 期末结束初二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第十二章“数的开方”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2.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立方的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
2、根与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及任意一个数的立方根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4.能估计无理数的大小,培养估算能力,会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第十三章“整式的乘法”1.掌握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会用它们进行计算2.了解整式的乘法法则(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会进行简单的整式的乘法运算3.会推导乘法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4.通过从幂运算到多项式的乘法,再到乘法公式的教学,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5.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6.探索并了解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
3、以单项式的法则,并能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第十四章 “勾股定理”1.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不证),会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感受数学文化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第十五章“平移与旋转”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 的基本性质.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3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4认识旋转对称图形,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5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它的基本
4、性质,理解:“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中心对称是旋转角度为180的特殊的旋转对称”.6灵活利用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或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这些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7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的习惯与能力.第十六章“平行四边形”1.通过利用图形的变换探索图形特征与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在对平行四边形的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征,认识它的性质.3.探索并掌握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的概念和各自所有的特殊性质.4.掌
5、握梯形的概念,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并学会利用分解梯形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5.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相互之间的关系.6.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说理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形成一定的推理格式.四.主要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升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
6、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5.利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身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6.培养学生不错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升学习成绩,发展学
7、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初二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一.班情分析 我所教的.班级七年五班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好,经七年级的数学学习,基本形成数学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灵活应用上还是很欠缺,同时作答也比较粗心,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从上学期期末数学测试成绩可以看出与学校其它优秀班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8、二.指导思想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升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期教学,完成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任务。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必要的运算技能和作图技能,提升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
9、相互关系;通过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式;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不错思维品质。了解我国数学家的杰出贡献,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四.教材分
10、析第十一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边、高、中线、角平分线)和角(内角、外角),探索并证明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边形的有关线段(边、对角线)和角(内角、外角),并证明了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教学重点是三角形与多边形的相关线段与角的计算证明。教学难点是三角形中相关证明。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利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教学关键: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十三章轴对称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教学关键: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月教学计划模板
- 医院护士年度计划范本
- 大班表演游戏计划
- 农村综治宣传月的工作计划
- 度班组长工作计划
- 客服员工作计划
- 《GDP与GNP的区别》课件
- 医院医保年终工作计划总结
- 《行为应用分析》课件
- 2020版 沪教版 高中音乐 必修1 音乐鉴赏 下篇《第八单元 不忘初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区域经理岗位职责
- 临建施工方案1
- 训练及产说改鑫瑞发布会流程
- 产业园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大学生安全教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
- 学校安全教育珍爱生命-拒绝打架斗殴课件
- YY/T 0698.7-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要求和试验方法
- GB/T 40276-2021柔巾
- GB/T 3750-2008卡套式铰接管接头
- GB/T 20944.3-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振荡法
-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