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答案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答案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答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答案【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 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

2、、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自主预习】1.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并给课后读读写写及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肇( )中 埋没( ) 彷( )徨( ) 儒( )家 华裔( ) 论( )语 中庸( )zho m png hung r (y) (ln) (yng)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

3、究、穷尽。致知:致,求得;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格物致知: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3、整体感知课文。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

4、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第一部分(l2段):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段)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4深入解读 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论述角度明朝大理论家

5、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举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具体真实地论证某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令人信服。此外,文章还采用了 对比 论证方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

6、得是通过内心领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两种状况的对比,让人明白 实验 的重要性。【合作探究】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第2段)“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最末段)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原因是“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13段)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