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1页
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2页
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3页
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4页
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生态环保产业趋势分析研究报告合集资料汇编目 录1、奥福环保研究报告:量价齐升_拥抱国六标准下国产化新机遇2、环保公用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双碳”目标下的行业价值重塑3、2022年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4、环保行业之北清环能研究报告:废油脂资源化时代开启5、福鞍股份研究报告:环保工程优势巩固_开辟锂电负极新成长级奥福环保研究报告:量价齐升_拥抱国六标准下国产化新机遇一、与大众不同的观点市场担忧在新能源趋势下公司成长空间有限。我们认为 1)当前新能源主要冲击乘用车 领域,商用车特别是重型柴油车载重大、续航长,新能源尚不能提供经济的解决方案,中国 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

2、(2021)预判十四五期间我国中重型载货车仍能保持 120 万年销量。 2)康宁和 NGK 占据全球超过 90%市场份额,当前国内载体厂技术产品已经成熟,主机厂 或整车厂在性价比与供应链安全驱动下,国产替代诉求强烈。3)国六标准下单车载体量价 齐升,市场扩容,我们测算重柴领域市场空间 31 亿、轻柴 10 亿、汽油车 45 亿,未来 DPF 进入更换周期、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趋严都将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公司 2020 年收入仅 3.14 亿元,成长空间广阔。市场担忧行业竞争将冲击公司的高毛利率。我们认为蜂窝陶瓷载体价格有强护城河,主 要体现在技术壁垒高与进入主机厂供应商名录难度大。过去康宁和

3、NGK 凭借技术领先垄断 市场,掌握产品定价权,目前国内载体厂取得技术突破但仍有差距。公司具备原料合成、材 料配比、模具制造、烧成工艺全流程技术与经验,在重柴领域具备明显竞争优势,目前已全 面接触国内主机厂,随产能释放、良品率爬坡、进入更多主机厂供应商名录,有望实现份额 扩张与毛利率提升。二、蜂窝陶瓷载体:催化剂处理尾气的反应场所2.1 作用重要:其结构和物理性能保证尾气处理的效率蜂窝陶瓷是一种陶瓷产品,内部结构类似蜂窝,通常具有比表面积大、热惰性小等物理 性质,可由多种材质制成,主要有堇青石、钛酸铝、碳化硅、氧化锆、氮化硅等。蜂窝陶瓷作为载体参与内燃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可涂覆催化剂或捕捉颗粒物

4、,保证催化 剂在各种工况条件下高效处理尾气。根据尾气过流方式,蜂窝陶瓷载体可分为直通式和壁流 式。直通式是催化剂载体,孔密度高,尾气可从每一孔道通过,孔洞内壁为催化剂提供充足 反应面积,将尾气中的 NOX、HC、CO 等转化为无害物质;壁流式载体孔道两端被交替封 堵,孔道侧壁上均匀分布众多微孔,尾气被迫从孔道侧壁上的微孔通过,过滤掉碳烟颗粒物。2.2 壁垒较高:技术复杂,进入整车供应商体系难度大堇青石材料合成技术复杂,难以逆向突破。车辆行驶面临各种工况条件,内燃机尾气处理系统反应环境复杂,蜂窝陶瓷载体较一般 蜂窝陶瓷技术要求更高,需满足低热膨胀系数、薄壁厚、多孔目数等条件,通常为堇青石材 质。

5、堇青石是一种合成材料,原材料为高岭土、滑石、氧化铝,在特定温度下将原料分解, 通过一定方法控制纳米尺度排列合成堇青石。堇青石晶体生长与蜂窝陶瓷载体烧制过程合二 为一,是蜂窝陶瓷载体低热膨胀系数的材料学基础。生产工艺要求高,良品率提升需要磨合期。蜂窝陶瓷载体生产工序多,根据奥福环保,其 SCR 载体生产有 19 道工序,DPF 生产 有 23 道工序,涉及材料选择和配比、混料、模具、挤出、干燥、烧成、温场控制、后续处理 等,各环节互相影响,控制难度高。此外,随载体尺寸增大,对生产工艺要求更高,1)大尺 寸载体需要大尺寸模具,大尺寸模具开孔数量大幅增加,开孔和切槽的一致性控制难度增加; 2)挤出成

6、型环节,大尺寸载体易出现力度分布不均、各孔道挤出速度不一致、受重力影响大 等现象,成形控制难度高;3)烧制环节,大尺寸载体因体积大、孔数多,不同部位达到热平 衡时间不同,烧制升温过程中各部位膨胀量不同,易导致开裂风险。不同尺寸载体的生产工 艺参数不同,尺寸升级过程中,批量生产良品率的提升需要一定磨合期。进入主机厂、整车厂供应商体系壁垒高。载体的直接下游是催化剂厂,催化剂厂将活性组分与催化剂涂覆在载体上,后由封装公 司对催化剂载体进行包裹并完成尾气后处理系统的集成,最终尾气后处理系统应用于内燃机 主机厂、整车厂等。催化剂厂、封装厂选择载体厂的主动性较弱,主机厂与整车厂起主要影 响,新载体厂商进入

7、难度较大,主要原因 1)认证壁垒高,须通过环保型式核准或公告才可 以销售,整车厂承担测试认证资金与时间成本;2)整车厂对载体供应商有产能要求,载体厂 需先进行产能投入,才有可能获得考察审核资格。2.3 市场扩容:柴油重卡受新能源影响小,国标切换带来市场容量成倍增长重卡产量稳定,尾气处理仍是主要环保路径。我国商用车产业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近十年来商用车年产量在 300-400 万辆波动,根据2020 年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商用车市场未来十年 将保持在 400-450 万辆。商用车中柴油车占比近 7 成,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根据生态环 保部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

8、18),柴油车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排放 量分别占汽车排放量的 68%和 99%,其中,重型柴油货车 NOx 和 PM 排放量占柴油车排放 量的 67%和 60%。短期内货车电动化主要应用于环卫等短距离运输,干支线物流载重量大、续航长,未来 将主要通过应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解决,在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前,燃油车仍是主要运输 工具,环保节能依靠内燃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实现。国六排放法规升级,单车载体量价齐升。自 2000 年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法规,控制标准不断提升,尾气处 理技术路线不断升级,产品技术规格不断提高。2021 年 7 月,我国将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 国六排放标

9、准,基本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从排放标准上看,国六重柴氮氧化物和颗粒 物排放限值较国五标准分别降低 77%、67%。从处理技术上看,国一至国三采用发动机内净 化技术,国四开始加装尾气后处理系统,国四国五期间重型柴油车主流技术路线是加装 SCR 载体,国六期间柴油车主要采用 DOC+DPF+SCR 技术路线。载体用量同机动车排量成比例 关系,根据奥福环保,每升排量配比 2 升 SCR 载体、0.7 升 DOC 载体、1.5 升 DPF 载体, 国六加装 DOC、DPF 使单车载体体积翻倍。从产品规格上看,满足国六标准的载体孔密度 增大、壁厚变薄、耐热冲击性增强,单产品价值量提升。市场空间:新车

10、市场约 88 亿,其中重柴 31 亿;DPF 更换市场约 22-45 亿;非道路移 动机械排放标准趋严带来新的市场机遇。1)新车市场:重柴平均排量 10 升,轻柴平均排量 3 升,根据排量与载体配比关系,重 柴单车平均使用 27 升直通式载体、15 升壁流式载体,轻柴单车平均使用 8.1 升直通式载体、 4.5 升壁流式载体,测算重柴单车载体价值量平均 2565 元,轻柴 644 元。销量方面,根据 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1) 预判,十四五期间我国中重型载货车年销量 120 万 辆,轻型载货车 170 万辆,测算重柴市场空间 31 亿元、轻柴市场空间 11 亿元。此外,考虑 新能源影

11、响后,汽油乘用车市场空间仍有 45 亿市场空间。2)壁流式载体 3-5 年后进入更换周期,打开汽车后市场空间。根据奥福环保招股书,柴 油车 DPF 约 3-5 年需重新更换。根据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重中轻型货车使用年限为 15 年,因此柴油商用车生命周期内需更换 2-4 次 DPF。假设 3 年更换一次,2021 年新车将于 2024 年进入第一次更换周期,于 2027 年进入第二次更换周期,2024-27 年 DPF 更换市场 空间约 22 亿元,2027-30 年 DPF 更换市场空间约 45 亿元。3)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趋严带来新的市场机遇。目前我国年产 600 万台的柴油内 燃机中

12、,仅占比 50%的机动车用内燃机因需要满足达标排放而必须加装机外尾气后处理系 统, 未来几年,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用柴油机将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也需加装机外 尾气后处理系统。根据生态环境部,自 2022 年 12 月 1 日起,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 560kW 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应符合国四排放标准。相较国三,国四 NOx 最高排 放限值降低 17%-45%,PM 降低 50%-93%,并增加 PN 限值,非道路移动机械须加装 SCR、 DOC、DPF 载体。过去我国对非道路内燃机污染物排放治理工作较为滞后,随标准趋严将释 放巨大增量市场空间。2.4 竞争格局:康宁和 NG

13、K 寡头垄断,国内厂商近年技术取得突破美国康宁公司是行业的绝对龙头,于 20 世纪 70 年代发明了堇青石蜂窝陶瓷,后日本 NGK 公司获得康宁授权生产蜂窝陶瓷载体,两家公司形成产业联盟,主导制造技术和产品 标准,掌握定价权,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格局,占据全球超过 90%份额,其中 2020 年康宁蜂 窝陶瓷载体相关收入为 87 亿元。我国部分科研单位自 80 年代开始试制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但因技术难度高、制造工艺复杂,发展较慢。直至近些年来,奥福环保(2009 年成立)、宜兴化机(2004 年独资工厂 投产)、王子制陶等国内厂商取得技术突破,在载体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主机厂和整 车厂开始

14、验证、接受、信任并批量使用国产载体,国产化进程正在进行。三、奥福环保:技术储备充足,有望实现高速增长与份额提升3.1 深耕蜂窝陶瓷载体领域十余载,股权结构稳定公司成立于 2009 年,专注蜂窝陶瓷事业,面向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向客户提供废气处理 装置,包括工业用节能蓄热体、VOCs 处理设备和内燃机尾气处理用蜂窝陶瓷载体。国五阶 段,公司在蜂窝陶瓷载体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与市场成就,2017 年实现相关收入 1.7 亿 元,同比+158%,后保持持续增长,至2020年蜂窝陶瓷载体收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已达90%。 蜂窝陶瓷载体毛利率水平较高,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维持在 50%左右。公司前三大股东潘吉庆

15、、于发明、王建忠分别持股 13.9%、12.15%、11.95%,三人为 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 38%,股权结构较稳定。潘吉庆先生为公司董事长,于 2021 年卸任 总经理职务,未来专注公司治理与战略规划。武雄辉先生接任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日 常运营。武雄辉先生具备丰富管理经验,自 2014 年加入公司,目前持有 22 万股公司股份。3.2 技术水平比肩海外龙头,持续研发投入具备从原材料到配方、到模具制造、再到烧成工艺全流程的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1)在材料技术方面,公司系统掌握了堇青石材料晶体合成与定向生长技术,从表观尺 度控制纳米尺度堇青石晶体的生长,由此技术制备的蜂窝陶瓷载体具有超低热

16、膨胀系数,满 足内燃机尾气处理对耐热冲击的要求;此外,公司掌握碳化硅质 DPF 制备方法,并已具备 商业化量产条件。2)在配方方面,公司目前拥有 SCR、DPF、DOC、TWC 载体配方技术、DPF 非对称 孔结构大载体配方技术和 GPF 配方技术等围绕国四、国五和国六各阶段排放标准构建的蜂 窝陶瓷载体配方技术体系,使载体的膨胀系数、壁厚、孔密度、孔隙率、背压、吸水率控制、 耐热冲击等关键性能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在模具制造方面,公司拥有数控深孔钻机床、中走丝数控线切割机床等设备满足主 要型号模具生产,此外,公司模具设计与制造自主性强,对外部模具厂商依赖小,在快速响 应产品开发与环保法规

17、升级需求方面具备优势。4)在烧成工艺方面,公司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窑炉内温度变化曲线,能够精确控制炉 内温度分布和氧化还原氛围,烧成流程自动化、标准化,烧成合格率高。持续研发投入,产品布局领先环保法规升级。2020 年公司研发费用为 0.35 亿元,占营 收比例 11.2%,研发队伍扩大,21 年研发人员增加 27 人至 120 人。蜂窝陶瓷载体随排放标 准提高而升级换代,因此公司需要持续研发投入为技术规格升级做储备。公司 SCR 载体在 国五出台之前已达量产水平,DPF 在国六出台前也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较国内同行具备先发 优势。3.3 下游集中度较高,公司全面覆盖主机厂主机厂或整车厂决定载体供

18、应商。载体厂直接下游是催化剂涂覆企业,公司同优美科、 庄信万丰、巴斯夫等全球催化剂龙头以及重汽橡塑、威孚环保、中自环保、贵研催化、艾可 蓝等国内柴油车整车厂配套催化剂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载体厂与催化剂厂均为整 车厂或主机厂的供应商,需与其他零部件配套后进行型式检验,达到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后 进行公告,方进入整车厂或主机厂采购目录,一般需要 1.5-2 年时间。一旦公告,载体厂将 同整车厂或主机厂形成较为稳固的配套关系。我国柴油机市场集中度较高,公司具备客户资源优势。根据中国内燃机协会,2020 年 我国多缸柴油机销售上,前十大主机厂/整车厂占据近 80%市场份额。公司全面覆盖国内主 机

19、厂,处于技术交流、送样检验、小批量供货、大批量供货不同阶段,已成功进入中国重汽、 潍柴动力、玉柴动力、云内动力、康明斯、全柴动力、恒合、戴姆勒等知名整车或主机厂商 的供应商名录。3.4 产能建设有序推进,良品率提升可期公司在山东德州、安徽蚌埠、重庆、江西景德镇四处有产能布局,充分考虑下游客户的 区域分布,有效降低运输费用。目前公司总产能为 2000 万升/年,根据规划,2021 年底产 能达到 2800 万升/年(+40%),2022 年底达到 3600-3800 万升/年(+29%36%)。考虑国 六标准下需求翻倍,公司产能有望充分消化,叠加良品率的提升,22、23 年产销量有望保持 50%

20、以上增速。2021 年 7 月 1 日起重型柴油车全面执行“国六”标准,公司为“国六”及更加严格的 排放标准做足技术与生产储备,21Q3 销售产品中“国六”占比九成。21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 现营收 2.8 亿元,同比+23%,归母净利润 0.6 亿元,同比-4%,收入增长但利润下滑,主要 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天然气价格上涨、国六产品良品率较低。国标切换,环保标准提升, 载体技术规格升级,生产制造难度增大,烧制工艺中对热工温场的控制需要经验与数据积累, 因此国标切换之际良品率需要爬坡期。随良品率的提升,公司业绩将迎来营收与毛利率提升 双击。四、盈利分析1)内燃机用蜂窝陶瓷载体:蜂窝陶瓷载体是公

21、司的主业,2020 年收入占比达到 90%。 重型柴油车于 2021 年 7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国六标准,尾气后处理技术路线由 SCR 载体变 为 DOC+DPF+SCR 载体,每升排量配比 2 升 SCR、0.7 升 DOC、1.5 升 DPF,载体用量 翻倍。此外国六标准下载体技术规格提升、DPF 载体价格是 SCR 载体近 2 倍,载体价格提 升。公司 21Q3 已全面供货国六产品,占比九成,但国标切换初期良品率有待爬坡。考虑市场扩容、良品率提升、成套供应载体、非道路移动机械 22 年底开始执行国四标准,预计 21- 23 年公司蜂窝陶瓷载体收入为 3.8 亿元、6.9 亿元、9.6

22、亿元。2)工业用蜂窝陶瓷:假设 VOCs 废弃处理设备和节能蓄热体收入保持稳定。五、风险提示良品率提升进度不及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等。环保公用行业2022年投资策略:“双碳”目标下的行业价值重塑 HYPERLINK /SH601881.html 一、双碳顶层政策发布,达峰前目标明确(一)“双碳”顶层政策发布,环保公用发展方向明确“双碳”顶层政策正式发布。今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 “双碳”目标“1+N”政策体系中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方案进一步明确我国实现达峰 总体目标

23、,部署重大举措,明确实施路径,对于统一全党认识和意志,汇聚全党全国力量来完 成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统筹设计,强化全国一盘棋。意见和方案明确提出要“全国统筹。全国一盘棋, 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 主动作为、率先达峰”。从地区层面,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阶段性差异,立足各地区主体功能 定位,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制定各地区同向但不同步的碳达峰路线图。分解目标,实行差异化减排。意见和方案分别列出 2025 年、2030 年和 2060 年 的主要目标,从长期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 立。从短期看,要将

24、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实现减碳与节能、控污有效 协同。同时意见和方案锚定“3060”目标,实施分地区、分行业的碳达峰行动方案, 将远期目标分解为短期行动,分时序、有侧重地实施差异化的减排策略。(二)借助市场力量,推动“双碳”转型借助市场力量,推动“双碳”转型。近年来,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一直得到政府政策 和补贴的大力支持,而建立一个高质量高度完善的市场化机制则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双碳”目 标的重要前置条件。一方面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协同,可以引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升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碳排放问题,可以 让企业选择更灵活、成本更

25、低的减排路径,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有序,价格发现功能逐步显现。今年 7 月,全国碳交易市场正 式启动,截至 11 月底,全国市场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达到了 4323.17 万吨,其中挂牌 协议成交量 899.84 万吨,大宗协议成交量 3423.33 吨;累计成交额 18.47 亿元,成交均价 42.72 元/吨,其中挂牌协议成交额 4.35 亿元,成交均价 48.34 元/吨,大宗协议成交额 14.12 亿元, 成交均价 41.25 元/吨。11 月 30 日碳排放配额(CEA)收盘价为 42.95 元/吨,较开市时下降 16.16%。自开市以来,全国碳市场

26、每个交易日均有成交,单日最高成交量 423.72 万吨,日均 成交量 35.73 万吨。目前全国碳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8 月末意来 CEA 价格表现相对较稳定, 维持在 42 元/吨上下浮动,随着第一个履约周期步入尾声,12 月 CEA 价格或有提升。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临近尾声,CCER 市场交易持续活跃。10 月末,生态环境部发布关 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国碳市场 第一个履约期,控排企业可使用 CCER 抵消碳排放配额清缴。根据规定,用于配额清缴抵消的 CCER,应同时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抵消比例不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 5%;二是不得来自纳

27、 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减排项目。受此消息影响,CCER 市场交易持续活跃。 短期来看,CCER 存量市场的供给小于短期需求。从供给端来看,CCER 目前存量供给约为 5300 万吨,2017 年 CCER 项目备案申请暂停后目前仍未开启,目前可供交易的均为 2017 年前 完成申请认证的减排量;从需求端来看,假设电力行业一共发放 40 亿吨碳配额,其中 5%的配 额可用 CCER 抵消,那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 CCER 的需求量为 2 亿吨。短期来看,CCER 存量市场的供给小于短期需求,CCER 价格有望持续走高。以北京绿交所为例,CCER 成交量自 今年 10 月底以来明显上涨,年初

28、至 11 月末合计成交量 312.67 万吨,其中 11 月单月成交量就 达到 308.33 万吨,占交易总量的 98.6%。此外,11 月单笔交易成交价格大部分在 35-40 元/ 吨之间,较之前也有所上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11 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通过碳 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 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 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 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

29、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 按贷款本金的 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 1.75%。二、电力:建设绿色电力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一)电力结构低碳转型持续推进电力消费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水平。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今年 1-10 月我国全社会 用电量为 68254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2.2%,全国 20 个省份用电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上 年同期低基数以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态势是用电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分产业来 看,今年 1-10 月第一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 18.4%,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 11.3%,第三产业 用电量同比增长 20.0%,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 7.4%

30、,三次产业用电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电 力消费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水平。 HYPERLINK /SZ000591.html 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提升明显。今年 1-10 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 3180 小时,同比增加 106 小时。分类型看,1-10 月,全国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 3159 小时,同 比降低 165 小时;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 3665 小时,同比增加 293 小时;全国核电设 备平均利用小时 6471 小时,同比增加 372 小时;全国并网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1827 小时, 同比增加 100 小时;全国太阳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 1097 小时,同比降

31、低 18 小时。 HYPERLINK /SZ000591.html 电源发展动力由传统煤电向清洁能源转变。截至 10 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 23.0 亿千 瓦,同比增长 9.0%。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 10.6 亿千瓦,同比增长 17.1%,占总装机容 量的 45.8%,占比同比提高 3.2pct。火电 12.8 亿千瓦,同比增长 3.6%;水电 3.8 亿千瓦,同 比增长 5.1%;核电 5326 万千瓦,同比增长 6.8%;风电 3.0 亿千瓦,同比增长 30.4%;太阳能 发电 2.8 亿千瓦,同比增长 23.7%。在“双碳”目标催化下,电源发展动力由传统煤电向清洁 能源转变。电力

32、碳排放将进入峰值平台期。根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2020 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 氧化碳排放约 832 克/千瓦时,比 2005 年下降 20.6%;全国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 565 克/ 千瓦时,比 2005 年下降 34.1%。以 2005 年为基准年,从 2006 年到 2020 年,通过开展非化石 能源转型、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率等办法,电力行业累计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约 185.3 亿吨。其 中,非化石能源转型贡献率为 62%,供电煤耗下降对电力行业二氧化碳减排贡献率为 36%,线 损率下降的二氧化碳减排贡献率为 2.6%。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2020 年以来,我国不断强化经济社

33、会绿色转型的顶层设 计,为电气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电气化发展进入以绿色低碳电力供应为牵引、 以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为驱动的新阶段。从消费侧看,终端能 源消费电气化水平稳步提升,2020 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 26.5%,工业部门电气 化率 26.2%,电气化发展趋于平稳,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电气化率 17.8%。建筑部门电气化发 展水平快速提升,“十三五”以来电气化率累计提高 10.9 个百分点,达到 44.1%。交通部门 电气化率 3.7%,电气化发展潜力巨大。电力市场对清洁能源转型具有显著支撑作用。今年 11 月中央深改委会议提出建设全国统

34、一电力市场体系,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 另外国家电网也发布了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提出所有的发电类型和企业都可以参与省 间电力现货交易,鼓励省间绿电交易。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不仅可以提升绿电溢价,还 可以提高绿电消纳比例,有利于保障新能源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加速推动电力系统清洁 低碳转型。(二)新能源发电迎来发展良机政策推动下,绿电产业迎来发展良机。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从系 统建设、项目开放、现货交易、上网电价、分时机制、绿电交易等多方面发布政策文件,进一 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保障我国顺利实现“双碳”目标。这些政策的落地,

35、不仅促进了我国新 能源和电网系统的健康发展,也为绿电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积极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建设和消费。今年 6 月发布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 双控制度方案一文中明确,对于达到该地区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 出最低线以上的消纳量即不计入该地区年度与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而 12 月召开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对于地 方政府和工业企业而言,新建可再生能源项目、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都不会占用区域的能耗指 标,对新能源的接受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HYPERLINK /SH600617.html 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启动,开

36、启绿色电力消费新模式。今年 9 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 局共同推动在北京、广州两大电力交易中心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并在中长期电力交易 框架下,设立独立的绿电品种。通过绿电交易,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将得到优化配置,有利于促 进新能源消纳,服务新能源发展,扩大新能源接入规模,逐步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 力系统,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实现。对于用电企业来说,绿电中包含的环境价值可以加 速企业绿色转型,实现低碳甚至零碳发展。近十年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 LCOE 持续下降,新能源发电经济性显著提升。根据 IRENA 披露,2020 年全球光伏发电 LCOE 为 0.057 美元/千瓦时,相较

37、于 2010 年的 0.381 美元/千瓦 时,降幅超过 85.0%;2020 年全球陆上风电 LCOE 为 0.039 美元/千瓦时,相较于 2010 年的 0.089 美元/千瓦时,降幅约 56.2%。近十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规模增加,新能源发电的 LCOE 大幅下 降,其经济性提升显著。 HYPERLINK /SH600617.html 相较全球,中国新能源发电的度电成本较低。2020 年中国光伏发电 LCOE 为 0.044 美元/ 千瓦时,比全球光伏发电 LOCE 低 0.013 美元/千瓦时,较 2010 年的 0.305 美元/kWh 下降 85.6%; 2020 年中国陆上风电

38、LCOE 为 0.033 美元/千瓦时,比全球陆上风电 LOCE 低 0.006 美元/千瓦 时,较 2010 年的 0.073 美元/千瓦时下降 54.8%。随着未来风电规模的增加,技术的更新迭代, 我国新能源发电 LCOE 成本将更具优势,逐渐成为电力供应的主力。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征求 2021 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 20222030 年预期目标建议的函中提到的定量目标,即 2030 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总量为 60 亿吨标煤, 发电量为 11 亿千瓦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 26%,非水可再生电力消纳 25.9%。以此为基准我们 对 2025 年和 2030 年的风电、光伏装机

39、量进行测算,最终测算可得,到 2025 年风电累计装机 5.31 亿千瓦,光伏累计装机 6.44 亿千瓦。到 2030 年风电累计装机 7.64 亿千瓦,光伏累计装 机 10.43 亿千瓦。(三)火电水电业绩下降,新能源发电高歌猛进火电:煤价高涨压缩火电盈利空间。2021 年前三季度火电新增装机 32.5GW,火电发电量 4.33 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1.9%,发电量上升推动火电行业营业收入增加。但由于前三季度 煤价呈现震荡上升趋势,火力发电成本大幅抬升。2021 年前三季度火电板块营收达到 7274.16 亿元,同比增长 25.4%;实现净利润 91.69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83.1%

40、。水电:来水偏枯影响水电业绩。2021 年以来,来水整体偏枯的问题对水电板块整体业绩 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跟据中电联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水电发电量 9030 亿千瓦时,同比下 降 0.9%,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 2794 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 100 小时。2021 年前三季度,水电 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1596.05 亿元,同比增长 2.2%;实现净利润 426.72 亿元,同比下降 5.7%。 第三季度来水没有改善,延续前两季度的颓势。 HYPERLINK /SZ000591.html 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板块继续高歌猛进。政策驱动下,2021 年我国新能源运营装机容量和 发电量大幅增长,跟据中

41、电联数据, 2021 年前三季度,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为 4715、 2491 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 41.6%和 24.5%,新能源发电整体发展迅猛。 截至 2021 年 9 月, 风电装机容量达到 3.0 亿千瓦,同比增长 32.8%。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 2.8 亿千瓦,同比增长 24.6%。2021 年前三季度,新能源发电板块实现营业收入 1478.29 亿元,同比增长 21.7%;实 现净利润 314.41 亿元,同比增长 16.9%。三、环保:循环经济推动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一)再生资源将成环保行业的“新主线”建设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年 7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

42、四五”循 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 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循环经济体系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从“双碳”视角来看,大力推广循环经济,通过 减少高能耗的原料加工环节,最终来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循环经济体系的特征是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 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数据显示,以废钢为原料相比 以铁矿石为原料炼钢,生产 1 吨钢可以减少约 1.6 吨二氧化碳排放,中

43、国 2020 年废钢利用量 约 2.6 亿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4.16 亿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再生资源领域带来发展良机。国家发改委于 2021 年 7 月印发的“十 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 2025 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 2020 年提高约 20%,单位 GDP 能源消耗、用水量比 2020 年分别降低 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 86%以 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 6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 60%,废纸、废钢利用量分别达 到 6000 万吨和 3.2 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 2000 万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 5 万亿元

44、。在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再生资源领域迎来发展良机。 再生资源领域将成为环保行业的“新主线”。再生资源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废弃的有色金属、钢铁、塑料等资源 通过一系列过程进行回收再生,既可以处置废弃物又可深度资源化提炼,具有资源循环+节能 环保双重属性。因此,再生资源领域将成为碳中和背景下环保行业的“新主线”。(二)资源化将成为危废处置的主流我国危废产生量快速增长,行业空间广阔。我国工业门类全,产废行业多,包含半导体 制造、装备制造、化工、制药、采矿等新兴和传统制造业。相比一般固废和水废,危险废物具 有种类多,处理技术难度高的特

45、点。2017-2019 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分别为 6581、7370、8126 万吨,同比分 别增长 26.1%、13.5%、8.8%,近三年增幅有所放缓。随着国家监管政策日渐趋严,我国对危 废的认证、统计也将进一步细化,未来被纳入危废进行管控的废弃物可能更多。危废处置量快速攀升,但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2019 年,我国危废持证单位核准能力是 12896 万吨/年,实际收集、利用处置量为 3558 万吨,实际 利用率为仅为 28%,表明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与需求不匹配,不同危险废物种类利用处 置能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行业特性决定企业经营稳定性有保障。近年来,危废行业受人追捧,许

46、多上市公司、企 业集团凭借资本和技术力量纷纷进入,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龙头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危废 资源化利用与处置企业逐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借助盈利带来的竞争优势以及自身融资优势 将进行多地域布局,形成规模效应。从危废资源化的企业来看,其上游是产废企业,下游的大 宗商品产物也进入市场自由流通,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不会受传统环保行业那样有政府关系和 应收账款等问题的困扰,企业经营稳定性有保障。(三)再生塑料应用前景广阔塑料应用广泛,亚洲塑料树脂产量占全球过半。塑料以重量轻、可塑性强、制造成本低、 功能广泛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全球塑料 产量稳步增长,

47、2019 年全球塑料树脂产量达到了 36,800 万吨,同比增长 2.5%。亚洲是全球最 大的塑料树脂生产地,占全球总产量超过 50%。“禁废令”改变了全球可再生塑料综合利用业的产业格局。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我 国从全球回收塑料并逐步成为重要的塑料回收国,对全球废塑料的处理、加工做出巨大贡献。 2017 年 7 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后,我国禁止 从海外进口废塑料,我国废塑料进口量断崖式下降。对中国市场而言,改变了鱼龙混杂的进口 供应链体系。对全球市场而言,欧美等主要废塑料出口国失去了全球最大的废料处理市场,不 少国家和地区开始为固废寻找新的处理市场。两网融

48、合促进可再生塑料回收体系建立。目前国内的塑料循环利用行业长期存在可再生 塑料资源分散化和循环再生产业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各地政府积极布局两网融合,协调政府主 导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市场自发形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实现生活源再生资源与 其他类别生活垃圾的统一分类交投、分类收运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可再生 塑料回收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有助于我国可再生塑料综合利用业的发展。(四)环保企业稳步增长,固废板块值得关注 HYPERLINK /SZ000826.html 环保企业业绩分化显著。2021 环保企业三季报披露完毕,扣除因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而带 来大额亏损的启迪环境后,2021

49、 前三季度环保相关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282.62 亿元,同 比增长 23.4%;净利润 292.90 亿元,同比增长 17.5%。随着各省市陆续发布“十四五”生态环 境保护规划,环保项目加速释放,环保企业业绩增速回归到疫情前水平。 分板块来看,监测、节能、修复领域营收小幅增长,净利润则同比降低。其余板块营收和 净利润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大气领域净利润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有部分企业扭亏为盈,且龙头 切入其他赛道;固废领域特别是垃圾焚烧和危废企业业绩提升十分明显;水务及水处理板块扣 除首创环保后,业绩增速在 10%左右。整体来看固废领域业绩表现最好,景气度最高。2021 前三季度销售/管理/财务

50、/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2/+5.9/+2.4/+3.8%,同比变动 -0.4/-0.4/+0.3/-0.3pct,期间费用率下降 0.8pct,上市公司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加大运营投 入等手段进一步降低费用支出。分板块来看,以精细化监测设备销售为主的监测企业拥有行业 最高的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资金需求较大的水务及水处理企业则具有较高的财务费用,而绝 大部分环保企业均有运营服务业务,因此存在相对较高的管理费用。资产负债率略有提升,应收账款占比稳定。2021 前三季度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 率为 57.5%,同比增加 0.4pct。分板块来看,需要进行项目工程建设的大气、固废、水务、水 处理、

51、修复等领域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均超过 50%,而以设备销售为主的监测、工业节能领域 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PPP 模式兴起以来,企业通过扩大杠杆率来承接地方政府的基建类型项 目,因此这几年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大幅增长。随着行业逐步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变,未来资 产负债率也会逐步企稳。营收高增导致收现比下降。2021前三季度环保行业整体收现比为88.7%,同比减少8.1pct, 在回款能力并没有显著恶化的前提下,收现比的大幅降低是因为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从销售 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这项指标来看,2021 前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13.2%。分板块来 看,固废相关企业收现比最高,达到了 101.7%

52、,环境监测达到 92.1%,其他领域均不超过 90%。 节能服务类的企业收现比仅为 46.2%。工程建设或设备销售业务为主的企业,存在回款周期, 本身回款就相对较差,叠加其收入同比增快速增长,因此出现收现比显著下降的情况。之前期 金流较差的水务及水处理方向,其收现比也高于 80%,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领域的现金流保障性 持续增强。四、投资分析随着“双碳”领域 1+N 政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落地,各领域“双碳”政策与“十四五”规 划也将陆续发布,环保公用作为减碳的核心领域,其规划将直接影响未来我国“双碳”目标进 度,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围绕以下两个方向推进。建设绿色电力体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53、经济发展的命脉是能源,能源的核心是电 力,电力的清洁与否最终将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建设以新能源为主的绿 色电力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风电和光伏的平准化度电成本仍处在下降通道,也会 进一步保障新增项目的盈利能力。在火电价格上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等背景下,社 会对新能源发电接受度提高,绿电溢价和消纳比例仍有提升空间。再生资源利用将成为“十四五”大力发展重点。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再生资源利 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及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起到了良 好的指导与促进作用。根据“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 2025 年我国资源循环型产业 体

54、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 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行业加速发展,市场空间快速打开,相关企业也 将迎来高速增长期。危废资源化、垃圾焚烧、再生塑料等领域值得关注。底部话题 追加内容 追加 追加内容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干货】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及区域热力地图 HYPERLINK /hs/zhengquan_601857.SH.html 节能环保产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石化(600028)、格林美(002340)、北控水务(0371.HK)、首创环保(600

55、008)、洪城环境(600461)、绿城水务(601368)、碧水源(300070)、节能国祯(300388)、博天环境(603603)等。本文核心数据:节能环保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节能环保行业产业园区分布;节能环保行业投资动向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全景梳理:产业链庞大,产业环节众多能环保产业产业链庞大,产业环节众多,包含四大子产业,即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与服务等,其产业链长度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在碳中和、碳达峰大目标的引领下,节能环保产业将对经济增长起到进一步拉动作用。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包括钢铁、电子、有色金属、塑

56、料等在内的原材料供应商,这些行业为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及工程实施提供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节能环保产业的成本,进而对细分行业的利润产生影响。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电力、钢铁、建筑、化工、机械制造、市政建设行业。工业部分和政府部门是节能环保的重要需求方。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广东省分布最集中从我国节能环保产业链企业区域分布来看,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北向南依次有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份,其中广东省企业数量最多。 HYPERLINK /hs/zhengquan_002271.SZ.html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北京、广东、上海等地代表性企业较

57、多,其中北京代表性企业有中国节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招商局集团、长航集团、博天环境、久安建设、东方雨虹等。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园区分布图: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业园区共有46个,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浙江、上海、河北、四川和广西。节能环保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2021年以来,节能环保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投资扩产、收购公司布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业务、投资设立新公司等。节能环保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如下: HYPERLINK /report/detail/2005191740139591.html 环保行业之北清环能研究报告:废油脂资源化时代开启 HYP

58、ERLINK /SZ000776.html 一、业绩有望维持高增长,废油脂业务成长性突出(一)2021 年业绩同比增长 78%,股权激励明确三年 70%增长目标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8%,业绩进入景气周期。2020年以来公司通过重大资 产重组先后将十方环能及新城热力注入体内,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均明显反转。2021 年依靠餐厨废油脂资源化业务的快速放量,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27亿元(同比 +138.33%)、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78.38%)。2021年毛利率及净利率水平 分别为29.8%和9.7%,低于去年同期主要系2021年公司加大外购油脂贸易业务。公 司存量业务盈利能力

59、依旧,叠加餐厨产能及废油脂放量下公司成长性突出。二期股权激励发布,三年业绩考核目标复合增速超70%,高成长属性突出。2022年 公司通过“二期限制性股权激励方案”,向131名高层及核心人员首次授予限制性股 票900万股(授予总数为1120万股),授予价格为11.02元/股。其中业绩考核目标为 2022年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1.8、2.7和4.0亿元(暂未考虑股权激励带来的损益), 并以2021年扣非归母净利润0.79亿元为基数,同比增速中值可达129.2%、50.0%和 48.1%,三年业绩目标复合增速超70%,彰显管理层对于公司成长的乐观预期。(二)各项业务进入高速放量期,废油脂销售收入

60、同比增长 617%各项业务进入高速放量期,其中废油脂销售为核心主业。2020年公司通过重大资产 重组购置餐厨标的十方环能以及供热标的新城热力,而2021年为公司新增两块业务 放量的第一个完整年,各项业务进入高速放量期。公司将餐厨处理业务拆分成“餐 厨处理无害化处理”和“工业级混合油加工和销售”两块业务。其中2021年公司依 靠自产+外购废油脂,实现“工业级混合油加工和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 +617.42%),毛利率达42.14%,为公司核心主业;此外公司“供暖”及“节能环保 装备与配套工程”分别实现收入2.49和2.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9.85%和76.48%。聚焦餐厨废油脂资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