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课件_第1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课件_第2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课件_第3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课件_第4页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1.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阻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巨人。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下面,我们根据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辑录文献论语,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阐释。1.1 “知天畏命”的生态伦理意识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这里“天命”就是指自然(包括天地人)规律,那么“知天命”即对

2、自然规律的了解、掌握就很不容易,能够了解、掌握它,当然就是一种君子的美德了,因此才会有孔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为什么我们说“天命”是指自然规律?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说子日:“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个字“四时兴焉,百物生焉”揭示了天命,这也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石。为什么要敬畏天命?天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不仅仅是讲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还要将“畏天命”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体现一种

3、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将“畏天命”与否,作为一条划分“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要求君子不做过头事,不讲过头的话,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世界的安宁、和平。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侯命,小人行险以侥幸”。那么,如何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呢?(1)淡泊明志“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2)要有“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的心理自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述而第七“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见论语泰伯第八)的同情心。(3)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知识的能力和审美意识。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多识于鸟兽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1.3 “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4、”(论语学而第一)“饭疏食饮水,曲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第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何陋之有”2.1“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老子里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基础之上的。老子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2 “天王恢恢”的生态整体观老子第73章在讲到“天之道”时,提出一个生态哲学命题“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原来宇宙大自然就是一张“天网”,这张网看上去虽然

5、稀疏,却非常宏大,布局严密,没有缺失。正是这张“天网”使宇宙间的“四大”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维系起宇宙大自然衍生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这张“天网”又是如何保持秩序井然的呢?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和“道生万物”两条准则,而“道法自然”这条准则正是使用自然性来解决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关系内在问题的最初尝试。2.4节制物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10章)”。3 佛教的生态伦理观佛教起源于古天

6、竺,进入中土并获得发展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西汉末年)。随后在中国获得巨大发展,并与中国的玄学合流,因此出现了佛学的中国化。中国佛教作为世界著名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包含许多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也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生存意识的必然折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业,则“依报”就会变得美好,如:和乐、富足与庄严,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及往生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从这一点来说,佛教更强调“人祸”,而不是“天灾”。英国经济学家EP舒马赫认为:“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佛教生活方式令人惊奇之处是它的绝对合理性财力惊人地小却获得特别满意的效果。”并说佛教这种“最佳生活方式是以较低的消费获得高度的满足,使人们的生活不感受巨大的压力和紧张,并能履行佛教的第一戒律:停止作恶,努力行善。”相反,“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许的,但是我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