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篇】_第1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篇】_第2页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篇】稳固练 篇一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篇二 培育学生积极思索,合作沟通的意识和力量 教学过程 篇三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大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安排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常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消失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削减2.7%、 维目标 篇四 1、学问

2、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推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把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肯定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肯定值 (4)会利用数轴和肯定值比拟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究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学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舞学生探究规律,并在合作沟通中完善标准语言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学问力量: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把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展分类。 过程

3、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育学生正确的分类争论观点和分类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验胜利的喜悦,保持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把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给定的数字将被填入它所属的集合中 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 一、形势归纳 小学我们学了整数和分数,上节课我们学了正数和负数。谁能快速提出以下问题? 1、有以下数字:15,-1/9,-5,2/15,-13/8,0.1,-5.22,-80,0,123,2.33 (1)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组:正整数集和负整数集。你填完了吗? (2)将以上数字填入以下两个集合:整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填完了吗? 称整数

4、和分数为有理数。(教导题,板书) 二、自学指导 学生自学课本,依据课本查找自学的时机 提纲中问题的答案;教师先做必要的板书预备,再到学生中巡察指导,并了解把握学生自学状况,为展现归纳作预备。 附:自学提纲: 1._、_、_统称为整数, 2._和_统称为分数 3._ _统称为有理数, 4、在1、2、3、0、-1、-2、-3、1/2、0.1、-0.5、-5/2中,整数: 、分数:;正整数:、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三、展现归纳 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展现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答案,学生说,教师板书; 2、发动学生进展评价、补充、完善,教师依据每个题目的展现状况进展必要的讲解和强调; 3、全部

5、展现完毕后,教师对本段学问做系统梳理,关键点予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请有问题的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并发动其他学生评价、补充并完善,最终教师依据需要进展重点强调。 1、整数可分为:_、_和_,分数可分为:_和_.有理数按符号不同可分为正有理数,_和_. 2、推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理数包括有整数和分数。 (2)0.3不是有理数。 (3)0不是有理数。 (4)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3、全部的正整数组成正整数集合,全部负整数组成负整数集合,依次类推有正数集合、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等,把下面的有理

6、数填入它属于的集合中(大括号内,将各数用逗号分开): 杨桂花:1.2.1有理数教学设计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正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0是最小的正整数 B.0是最小的有理数 C.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1)整数就是正整数和负整数(2)零是整数,但不是自然数(3)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4)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5)一个有理数,它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必做题:课本14页:1、9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7、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以下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教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教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教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

8、)=0 (2)3x(x+2)=0 由于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觉,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解方程: (1)10 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 思索:使用因式分解法解

9、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稳固练习 教材第14页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把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

10、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习题6,8,10,11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方程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一节引入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是结合学生已有学习阅历,从算式到方程,继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进展了探究,让学生体验未知数参加运算的好处,用方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培育学生建模的思想),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本节课是在承接小学学习的简易方程和刚刚学习的整式的加减的根底上进展学

11、习的,同时又是后续学习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根底。因此,这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简洁的方程及整式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有比拟剧烈的自我意识,对观看、猜测、探究性的问题布满奇怪,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力求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忱。 七年级学生对于方程已经具备了肯定的学问根底,但是对方程的理解还比拟浅薄、模糊,还处于感性层面,缺乏理性的熟悉和把握,而且学生正处于感性熟悉向理性熟悉过渡

12、的时期,抽象思维力量有待提高,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要选取详细的问题情境,逐步抽象。 七年级的学生很想利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通过对几个问题的分析、探讨、相互沟通,逐步培育学生的观看、探究、归纳等力量,提高对课本学问的运用力量,从而熟悉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在练习中稳固和熟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1)把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知道什么是方程的解。 (2)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会依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方程,能检验出一个数值是否是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渗透数学建

13、模的思想,熟悉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种进步。 (2)通过详细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详细情境的探究、沟通等数学活动培育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加、勤于思索的意识。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热忱,培育独立思索和合作沟通的力量,让他们享受胜利的喜悦。 (3)经受从生活中发觉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增加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 2、依

14、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形成概念 三、应用新知 稳固提高 四、感悟反思 五、名题观赏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篇八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列举了学生熟识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大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学问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

15、向的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特别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全部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提醒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表达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肯定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拟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局部 4、正确理解肯定值的概念是难点 依据有理数的肯定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

16、纳出有理数的肯定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肯定值 (2)有理数的肯定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肯定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肯定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肯定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过程与方法 篇九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道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能正确进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会用计算器进展较繁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运用运算律进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律进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也就是说,在进展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应根据运算级别从高到低进展,由于乘方是比乘除高一级的运算,所以像这样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以下运算挨次: 先乘方,再乘除,最终加减。假如有括号,先进展括号内的运算。 你会依据有理数的运算挨次计算上面的算式吗? 2、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1、有依次排列的3个数:2,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