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_第1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_第2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_第3页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注重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和后世的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类似,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诸侯国,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针对各级贵族的,材料中是对平民进行考核,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迹象出现,排除D项。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

2、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反映了再也没有世卿世禄的基础,故选A项。春秋以来宗法制逐渐瓦解,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勾结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D排除。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这表明( )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

3、答案】A【解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性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4.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秦汉新爵制打破了贵族阶

4、层对政权的垄断,破除官员来源的单一通道,为普通阶层民众向官僚阶层转变提供了可能,有助于官僚秩序的巩固,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察举制荐举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题

5、干材料可知,东汉的察举制并没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6.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 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代表门阀士族的世家大族在两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皇权与门阀势力在争夺国家权力中斗争激烈,故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7.唐朝

6、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 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可知,监察官员与刑部官员一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体现了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故A项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8.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

7、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A体现地域差异B严格等级出身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答案】 C【解析】由题干的“王者无外,天下一家”“不问东西南北之人”“惟材是择”可知,欧阳修主张科举制应该把选拔的标准统一,就是“惟材是择”,而不考虑地域、等级出身等,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公平主张,故D项错误。9.明史职官志称:“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 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B. 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 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 凡事须向皇帝奏报【答案】B【解析】明朝君主专制强化,

8、代替皇帝决策与材料中“大事奏裁”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但“大事奏裁”说明其监察权力的不独立、不完整,实际上只是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B项正确; C项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不符,故错误; D项与材料中“小事立断”不符,故错误。10.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

9、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C、D两项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文帝纪写道:“二千石(指郡太守)遣都吏( 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后汉书卓茂传写道:“平帝时,天下大蝗独不入密县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李贤注:“汉书曰: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晋书隐逸传陶潜写道:“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材料二 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职掌

10、纠察,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另外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摘编自马举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汉晋的督邮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答案】(1)评述:督邮是汉代到魏晋时期各郡的重要属吏;当时把每郡分若干部,每部设一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督邮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郡守了解下情,督促地方恪尽职守,另一方面由于督邮位卑权重,往往容易凌驾于地方官吏之上,出现弄权现象。(2)发展: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扩大职权,增强其独立性;创设六科给事中,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颁布钦定合规,完善监察法规。作用:对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发展与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社会的反腐败斗争等提供经验和借鉴。【解析】(1)根据材料一“郡太守遣都吏( 即督邮)循行,不称者督之太守不信,出自案行,见乃服焉郡监县有五部,部有督邮掾,以察诸县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