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讲座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1页
培训讲座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2页
培训讲座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3页
培训讲座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4页
培训讲座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讲座1低碳经济培训2导论 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知识的意义3第一章 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重点 1.温室效应的涵义2.温室气体包括的范围3.温室效应的危害 4.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5.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 6.低碳转型的推动力量 7.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4思考题: 1. 什么叫做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包含哪些? 2. 温室效应会引发什么问题? 3. 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谈判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 为什么说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 5. 低碳转型的推动力量有哪些? 5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 )的背景下产生的。 A. 经济

2、危机 B. 气候变化 C. 全球合作 D. 知识经济 2. 人们所谈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温室气体在很多时候是一种狭义范围上的,主要指的是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 )种气体。 A. 4 B. 5 C. 6 D. 7 3. 从1990年启动公约谈判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国际气候谈判在20年间经过了( )阶段。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 4.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2003年2月24日由( )发表的能源白皮书。 A. 美国 B. 中国 C. 日本 D. 英国 6二、多项选择题 1. 以下气体中属于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的是( )。 A. 水汽 B.

3、 二氧化碳 C. 臭氧 D. 甲烷 E. 氧化亚氮 2.京都议定书虽然在1997年就已经面世,但由于( )等国迟迟不愿批准而未能尽早生效。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澳大利亚 E. 俄罗斯 3. 低碳转型的推力是( )。 A. 保障能源安全 B. 避免碳锁定效应 C. 提升国际竞争力 D.实现可持续发展 E. 应对金融危机 7三、判断题 1. 二氧化碳当量是常被用于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 ) 2. 臭氧是温室气体中在大气中存活时间最长、存量最大的气体。( ) 3.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生存权之争。( ) 4. 产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的碳排放对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4、( ) 8参考答案 B C B D BDE BDE ABCDE 对 错 错 对9第二章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 重点 1、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 2、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3、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 10思考题: 1. 谈谈你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 2. 低碳经济和低碳发展有何联系? 3. 请结合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简要分析你所在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 4. 低碳经济认识上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5.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在概念上有哪些异同? 11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发达国家中碳生产力最高的国家是( )。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2. 发达国家中,( )的碳排放

5、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呈现强脱钩的特征。 A. 美国 B.日本 C. 挪威 D. 英国 3. 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 )的曲线关系。 A. 倒“V”形 B. “V”形 C. 倒“U”形 D. “U”形 4.( )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 A. 经济发展阶段 B. 资源禀赋 C. 消费模式 D. 技术进步 12二、多项选择题 1. 目前,对“低碳排放”的理解有不同的角度,主要基于以下( )三种原则。 A. 国际合作原则 B. 国际公平原则 C. 人际公平则 D. 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原则 E. 基本需求原则 2. 以下这几个国家:( )的碳生产力水平位列全前三名。 A. 美国

6、 B. 日本 C. 乍得 D. 阿富汗 E. 马里 3.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 )。 A. 经济发展阶段 B. 资源禀赋 C. GDP值 D. 技进步 E. 消费模式 4. 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 )方面。 A. 技术水平 B. 产业结构 C. 人均收入 D. 人力资本 E. 城市化 13三、判断题 1.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 ) 2. 一国收入水平的高低与碳生产力的大小存在直接联系。( ) 3.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但高增长。( ) 4. 低碳经济不等于贫困经济,高生活质量也不等于高排放。( ) 5. 发展低碳经济要限制特定产业(如能源密集型产

7、业)的发展。( ) 6. 相对于低碳经济,对绿色经济的评价较为困难。( ) 14参考答案 BCD CDE ABDE BCE 对 错 对 对 错 对 15第三章 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重点 1、中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原因 2、发达国家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点领域 3、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 4、我国非化石能源的开发现状 5、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制约因素 6、我国进一步保护和增加林业碳汇的对策 16思考题: 1. 能源需求和碳排放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何相关性? 2. 我国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哪些? 4. 我国调整能源结构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

8、? 5. 我国未来林业碳汇增加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哪些? 17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的发展使得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A. 农业 B. 轻工业 C. 重工业 D. 服务业 2. 从全球来看,未来碳排放的增加将主要来自( )。 A. 发展中国家 B. 发达国家 C. 俄罗斯 D. 印度 3. 中国能源消费以( )为主,而优质能源的利用存在“先天不足”。 A. 煤炭 B. 石油 C. 天然气 D. 核能 4. 我国目前唯一现实的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是( )。 A. 天然气 B. 太阳能 C. 核能 D. 地热能 5. 人工造林面积居于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是( )。 A. 印度

9、 B. 巴西 C. 中国 D. 俄罗斯 18二、多项选择题 1. 欧盟能源战略的核心是( )。 A. 安全 B. 稳定 C. 节能 D. 提高能效 E. 价格低廉 2属于高耗能的行业是( )。 A. 钢铁 B. 水泥 C. 石油化工 D. 有色金属 E. 旅游 3. 我国促进工业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仍面临一些( )的障碍。 A. 经济 B. 技术 C. 政治 D. 意识 E. 制度 4. 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减排政策来看,优化能源结构的主途径是( )。 A. 发展核电 B. 发展煤电 C. 石油代替煤炭 D. 天然气代替煤炭 E. 发展可再生能源 5. 从森林的利用上讲,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有

10、( )。 A. 植树造林 B.毁林造田 C. 加强森林管理 D. 保持并增加碳汇 E. 减少碳汇 19三、判断题 1. 发展中国家普遍将建筑和交通作为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点领域。( ) 2. 石油是我国交通运输消耗的主要能源。( ) 3. 毁林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 4. 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是无碳能源。( ) 5. 世界上在建核电规模最大的国家是中国。( ) 6. 农业生产活动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 ) 20参考答案 C A A C C CD ABCD ABDE ADE ACD 错 对 错 错 对 对 21第四章 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 重点 1、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低

11、碳战略定位 2、新能源的主要形式 3、碳关税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4、碳金融的涵义与碳金融市场的划分 5、国际碳金融的发展 22思考题: 1. 巴西发展以生物能为重点的低碳转型的原因是什么? 2. 日本低碳转型的政策措施与战略特点是什么? 3. 什么是新能源?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 什么是“碳关税”?它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何种影响? 5. 基于配额的碳金融市场和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市场有什么区别? 23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 A. 老布什政府 B. 克林顿政府 C. 小布什政府 D. 奥巴马政府

12、2. 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气候变化对( )的影响远于其他发达国家。 A. 美国 B. 法国 C. 德国 D. 日本 3. 在使用生物乙醇减排方面( )走在了世界前列。 A. 印度 B. 中国 C. 巴西 D. 南非 4. 2010年“阿尔法文图斯”风能电站的并网发电标志着( )的海上风电进入大发展时期。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5. 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指对高能耗产品的( )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A. 进口 B. 出口 C. 进出口 D. 生产 24二、多项选择题 1. 在调整能源结构方面,欧盟的能源支柱产业是( )。 A. 不可再生能源 B. 化石

13、能源 C.新能源 D. 可再生能源 E. 传统能源 2. 在印度国家行动计划中,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项目是( )。 A. 实现低碳社会行动 B. 国家太阳能行动 C. 改善能源效率国家行动 D. 绿色印度行动 E. 绿色地球行动 3. 以下不属于新能源范围的是( )。 A. 太阳能 B. 核能 C.煤炭能源 D.石油 E. 海洋能 4. 目前征收碳关税的国家有( )。 A. 丹麦 B. 意大利 C. 芬兰 D. 荷兰 E.挪威 25三、判断题 1. 欧盟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帮助其成员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承诺。( ) 2.“福田蓝图”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重要标志。( ) 3

14、. 韩国总统李明博被美国的时代杂志称为“环保总统”。( ) 4. 2009年获得欧盟资助最多的新能源是风能 。( ) 26参考答案 D D C D A CD BCD CD ABCDE 错 对 对 错 27第二讲 加强道德建设 提高道德修养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道德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人类社会对道德的需求,并努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并对公共道德以及个体道德的内容有所了解,以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德立才,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28重点内容:(一)认知社会的道德需求。 1、道德的涵义及特征 2、人类社会的道德需求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二)提升公共道德水准 1、人际关系道德 2、公共场所道德 3

15、、生态环境道德(三)加强个体道德修养 1、权利义务观 2、良心观 3、荣辱观 4、幸福观 5、利益观29诚信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道德纽带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都说明诚信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首要德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这一传统美德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经济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利益阶层的分化,新时期人际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此外,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潜规则作用力的日益扩张,逐步蔓延到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领域,社会上出现的弄虚作假、言而无信、尔虞我诈、甚至怀疑一切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诚信社会的建立。一个

16、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这是因为,诚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在保全个体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因此,加强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建设,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30公共场所的道德建设 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在公共场所中所表现的道德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和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公共场所包括街道、办公室、教室、商场、

17、火车、飞机和候车、候机室、高速公路上、野营地、夏令营、旅游团、旅馆、公园、建筑物内、娱乐场所等人们的聚集地。 公共场所既是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交往的地方。人们在短暂的接触中交往,甚至不会发生交往而只是相互一瞥、擦身而过。但是,在这种陌生人的关系中也会面临突发事件,如公共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飞机坠毁、轮船触礁、路人心脏病发作、与非典患者接触等共同危险。这时,陌生人关系就凸显为一种短暂性的共处关系,某些陌生人关系的道德规范就会起作用,以此得到相邻的人所采取的帮助行为,抵御、降低和减少灾难对我们的伤害公共场所的道德是公民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公民在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上所应遵循的规则,

18、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共场所的道德覆盖了公民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范围,并且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密切相关。树立基本的公共场所道德规范,培养人们良好的公共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十分重要。抓好市民公共行为的养成,要对公民进行应知应会应做的基本知识、基本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努力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还需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公民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提出的公共场所的道德要求逐项落到实处。 提高公民在公共场所道德方面的现代化水平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也将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个学做文明人,注

19、重社会公德,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时代,将会早日到来。31生态环境道德高度发达的物质进步和人类至上理念,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气候变暖、水和耕地等资源减少、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和土地荒漠化、酸雨蔓延、大气和水体污染等等,整个生态系统不断遭受破坏,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防止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约束。因为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只有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在人们心中形成道德信念,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人们更加自觉

20、地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系列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道德规范,我们称之为生态环境道德。对于人们来说,要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内化于心、转化于行,成为自觉,应达到以下具体的行为要求:珍爱生灵。古人云:君子有好生之德。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不可缺少的环。不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不论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还是现在大量存在的常见物种,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人类不但要热爱自己,还要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不随意损害他们,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保护动植物等,都

21、是珍爱生命。节约资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要在地球上永远地生存下去,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持资源供给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协调,必须节约资源。节约资源还可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抵制污染。现在,人类造成的污染很多方面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消解能力,给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有些甚至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污染主要是人自身不当的生活生产方式造成的,要规范我们自己生产生活的行为,也要治理各种污染,防止潜在的污染出现。不乱扔垃圾、分类回收废物、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

22、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杆、检举和制止污染行为等都是抵制污染。植绿护绿。森林和植被是地球之肺,没有绿色便没有人类,便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它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承载生命、美化生活。没有绿色,地球便不成为地球,人类便不复存在。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不论是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区,还是在其它公共区域,都是人们应尽的义务、应有的公德。32关于教师权利与义务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教师的惩戒权 教师对学生的惩戒,如同家长对子女的惩戒一样,原是一种传统教育中的教育方法之一,系一种自然权利,无所谓法律规定。在现代教育与现代师生关系中,却是教师教育权利中最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惩戒

23、,首先涉及到是否是必要的教育方式,其次是否有害于学生身心发展,再其次,就是如何区分惩戒和体罚,惩戒与教师侵权的界线。 通常的惩戒包括这些形式:口头告诫,罚站,罚劳动等。尽管人们要严格地区分惩戒不同于体罚,但我们从体罚的定义来看,合理的惩戒是很难截然不同于体罚的,体罚是指“对于违规犯过的学生,给予身心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一种惩戒方法”。而惩戒的教育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以不伤害受害者身心健康为原则。”从立法角度来看,教师惩戒学生,在现代教育中几乎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仅在英国,本世纪上半叶还曾有过教师“代替双亲”的法律原则,可以合法地施予学生适当的体罚,但这一法律原则,也已

24、废止。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罚戒性教育手段应该是禁止一切形式的体罚。我国的教师法明文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它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受到行政处分和解聘。 在现行的法律关系中,体罚学生不仅是没有法律依据的,相反,体罚学生是违反法律行为。 在现实情形中,一些教师以受“父母之托”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体罚。而现代有关家庭、婚姻和儿童保护方面的法律,是严禁亲权滥用和家庭暴力的,父母对子女的在法律所不禁止的范围内的惩戒权也愈来愈趋于受限制甚至取消。此外,体罚和惩戒也是侵害学生的“身体自由权”或“侵害人格”的违法行为。严格意义上

25、说,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其它不合理惩戒,要负各种法律责任。台湾的一些学者将体罚学生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分为行政不法责任、民事不法责任以及刑事不法责任。 教师惩罚权的问题,在现代,与其说是一个法律依据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师惩戒学生,不仅不是教育权之一,而且从法律上看应视为一种“不作为”的必须的义务。我国的教育实践领域,更多将教师体罚学生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视为“小节”,没有看成是侵权和违法的行为,这是与我国传统专制教育的遗留影响和教育法不健全密切相关的。33 2.教师的侵权行为 侵权行为是“非法侵犯或侵害他人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的行为”。受害人有请求赔偿的权利,加害人负有赔偿的义务。构成侵

26、权行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责任能力,须有损害事实存在,侵权是故意或过失造成的,行为本身须违反法律和公共道德,侵权行为属于民事上的责任,与刑事上的违反是有区别的。教师的侵权行为对象常常指向学生(个体或集体),其主要类型和表现如下。 (1)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因此听课,作业,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教师的侵权常表现为: 因学生迟到或未完成作业,甚至是家长未在作业上签名而不许学生听课;学生违反纪律被赶出教室等; 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如商业庆典和开幕式等; 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如一些学校为应试,放弃和中止许多课程的

27、开设和教学。例如不开音乐课、地理课等。 (2)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学生的人身自由是宪法所保障的,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其表现有: 以未完成作业或不守纪律为由,使学生不能按时下课或放学,或剥夺学生课外自由活动时间; 罚站、罚打扫卫生、罚写作业、罚跑步等,以致造成学生身心健康受损害。34(3)侵害学生的人格尊严。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学校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未成年的学生的人格权,常常以一种“良好”的动机导致一些人格侵权行为,这类侵权行为表现有: 讽剌、挖苦学生; 故意侮辱学生、谩骂学生; 不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28、,将学生的家庭隐私和学生成绩及行为表现随意公开; 给学生取一些歧视性的绰号,或侮辱性的称号,如“弱智”、“笨蛋”等; 借助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孤立学生,如告诉全班其他同学“不要和坏孩子交往”等等; 不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权和辩护权; 以送公安机关、“工读学校”、“开除”、“记档案”等威胁学生; 基于学生的家庭、性格、性别、民族、长相等,以表现的歧视态度和行为侮辱或讽刺学生的父母或其它家庭成员。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侵权行为往往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师往往从管教学生的动机出发,不自觉地造成对学生人格权和人身自由及教育权的侵害。 第二,教师的侵害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大多是没有或不完全行为和责任能力的

29、儿童少年。因此侵犯活动的双方行为能力是不对等的。这种情形,一方面更容易造成成年人教师对未成年儿童的侵权,另一方面未成年的学生自我保护和辩护的能力不足,也常常使侵权的教师意识不到其行为后果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学生自身也不能作出相应的维护权利的各种反应。 第三,在具有“师道尊严”传统的教育环境中,社会、家长常常只看重教师的“动机”,不管教育方法。此外,封建社会的专制余毒也是造成成人对儿童侵权的社会文化土壤。 第四,教师的侵权行为被歧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很少意识到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侵害”,也很少与法律责任相联系。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侵权问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学和教育法

30、学领域应该重点研究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直接与我国教育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相关;同时它也是现代教育权利理论中较为核心和基本的范畴,应该引起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35视频拍摄辱师事件 总长4分55秒的“辱师”视频,是从一句脏话开始的。 “这就是地理课。”一名带耳钉的高中男生(以下简称耳钉男)在视频开头说道。视频拍摄的背景,是一间教室。教室内,一名头戴白色帽子的老教师正在给20余名学生授课。 画面上,讲台下的学生显然不在听课:有人伏案睡觉,有人大声闲谈,有人对着镜头比划下流手势。随后,一名男生高声起哄,“下面让我们XX给大家表演一下”。 “耳钉男”迅速离座起身,径直走向老教师,劈头

31、拽下老教师的帽子。随后,帽子被老教师夺回手中。耳钉男带着笑容返回座位,并对镜头得意招手。 视频过程中,老教师未发一言,只是默默盯着耳钉男。片刻停顿后,老教师选择了继续授课。 不过,授课声马上就被辱骂声和嬉戏声淹没。在这个高中课堂上,耳钉男和“摄像师”随意走动,男生女生随意起立打闹,互扔杂物,脏话与哄笑一直回荡在教室内。 摘帽事件过后约1分钟,耳钉男再次走上讲台,用手指去弹老教师的脸颊,老教师慌忙躲在一旁。台下的学生视若无睹,并无人上前制止。 “你们不要影响别人。”这是这段4分钟的视频内,这名老教师唯一一次抗议。回应他的,是他的学生指着他对镜头说:“那就一,弄死他。” 36 视频流传到网上后,迅

32、速成为天涯、猫扑等大型论坛的置顶头条,各大门户网站也高度关注此事。 5月26日,网友harrodcn将视频上传至国外某著名视频网站,网友们的怒火扩大至全球范围。网友用不同语言留言,表示愤慨。 “为此我感到悲哀,我不知怎么和外国同学说这件事,我们的学生怎么变成了这样?”一名中国留学生回复称。 这场闹剧究竟发生于何处?耳钉男和他的同伙究竟是谁?在愤怒的同时,网民开始通过种种细微的线索进行寻找。 据了解,这段视频拍摄于5月22日。最初,被该班同学放置在其网站的个人网络空间上,起名为:“超级搞笑这就是偶们的课堂哈哈哈哈天天笑声不断,全能班无所不能”。 该视频迅速被转载,大量网友留言谴责。5月25日晚,

33、视频被该同学删除,但网友愤怒并未停歇。 37因画面中的少年学生多为北京口音,网友将学校地理位置初步定位为北京。通过反复观看视频,网友发现镜头中出现的黑板报上,画有乌兹别克国旗,且留有“welcome”(欢迎)字样。 通过搜索引擎,网民发现,2007年4月10日,北京市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校方曾就邀请乌兹别克斯坦国驻华大使、大使夫人、参赞及文化专员到校访问一事进行过商谈。 同时,网民通过搜索发现,视频网站上主人所留的学生资料和个人照片,同百度空间内网友“尛潶sK8eR”完全一样。在就读学校一栏,她填写的学校为海艺北京市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 通过这些线索,5月26日,耳钉男和他的同学,在网络上的ID

34、与现实中的实名陆续浮出水面。当事学生称闹着玩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该校校长徐素霞证实,视频确在该校高中某班所拍,辱师事件属实。 徐素霞说,她已看过网上流传的这段学生侮辱老师的视频,并确认此事确实发生在海艺的教室内,视频中的学生和老师也都是该校的人。“那些学生承认了,我也找他们了解了相关情况。” 徐素霞称,当事的学生称,之所以那样做,是“闹着玩,并没想过有什么严重后果”。她称“视频在网上流传后,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38杨不管事件在这个信息传递如此发达的网络时代,说起杨不管您可能不会陌生,杨不管本是安徽吴店中学的一名地理老师,本名叫杨经贵,杨经贵之所以在网络上出名,得益

35、于6月12日的新闻:吴店中学七(2)班地理课上,杨涛和同座陈某发生争打,正在上课的杨老师没有及时制止。事后不久,杨涛死亡。这个新闻里的杨老师就是杨经贵。 6月20日,长丰县有关方面组成协调小组进行协调处理,并达成补偿协议,由肇事学生家长、杨老师和学校方面负责赔偿死亡学生家长共20.5万元,其中杨老师承担10万元。 7月15日,该事件在网络上热炒,杨老师被人讽为“杨不管”,网民骂他冷血。正是因为难管的学生,使老师在管学生的时候都要衡量一下,管了之后是不是有危险。吴店中学去年就有这样的案例,有一位崔姓的老师,因为一名男同学上课经常迟到,就批评了他,可能有批评方式的问题吧,这个男同学在课堂上就和老师

36、打了起来,后来崔老师就让这名同学第2天把家长喊来,第2天,就在学生家长来学校的路上,这名男同学已经提前到了学校,怀里揣着一把砍刀,看到在教师里的崔老师,二话不说,上去就砍,崔老师只能用手去挡,结果被砍掉4根手指,这4根手指最后虽然被接上,但是却花去了崔老师3万元医药费,而且至今手指仍然不灵活,最后学生家里因为贫穷,只赔偿了3000元医疗费。而学生又未满16岁,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看上去更有些象古惑仔里的画面。正是因为这样血淋淋的事故和教训,使老师们至今还心有余悸,管学生时也总是小心,生怕方法不当就会招来学生和家长的不满。39 我国目前惯常把学生的教育责任特别是教育过程中的失误甚至失败一股脑儿推给

37、教师,熟不知国家法律、政府、社会赋予了“杨经贵”们多大的管理权力。来自社会的暴力游戏暴力读物暴力影像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来自家庭的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管教师学生没了监护人的约束;来自学校的不敢惩戒学生不敢处分学生,使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有恃无恐;来自制度的义务教育无法勒令退学,使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越聚越多并形成黑社会性质的团伙;来自司法实践中的对校园暴力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一贯做法,使得在校未成年人中有暴利习惯的学生更加无法无天。40 辱师视频事件关系到教师的尊严,范美忠事件关系到教师的荣誉,而这次“不管”事件却触及到了教师的生存问题。 辱师行为威胁着教师的尊严和斯文,事实上尊严早已不再,斯文扫地多时

38、了,教师们对尊严和斯文已不报什么希望了,只要能保持基本的生存,其他的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范美忠事件的炒作给老师造成的荣誉损失远远小于由此造成的心理重压,因而在舆论的重压下,在灾难的沉痛氛围中用沉默来捍卫自己,并等待时间来疗治创伤。直到“杨不管”事件的处理直逼教师的生存问题,使教师们感到了社会舆论对教师的攻击完成了三级跳。由精神打击转移到整个生存的打击。 因为要让老杨给死者赔十万元,让大家联想到了教师的经济境况,贫困仍为挥之不去的伴随物挥之不去的身份特征。此例一开,就会有不断的效仿,教师会陷入更大的生计危机中。因为即使老杨遇不到,也会有其他任课老师遇到,即使其他任课老师遇不到,也会将责任落到班主任

39、身上。所以老师成了在劫难逃的角色,这把达莫克利斯之间悬在每一位教师头上。生存危机时时威胁着你。因为来自学生方面的人身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太多了,打骂老师且不说,气都能把人气死,连个罚站都不行,这叫体罚。否则,家长闹、学校批、媒体曝光。 至于恐吓电话恐吓短信,夜间走路板砖袭击更成了家常便饭。”老师是在严格管教学生与自己的人生安全之间作选择,自然许多人只能选择后者。老杨的被如此处理使老师安全权的丧失成了生存危机的另一体现。41良心观 良心(consicience)就字面而言,“良心”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

40、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此此衍生出“con-scientia”(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

41、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42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

42、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良心”(conscience)是一个古老的伦理概念。孟子中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之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4。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英文中的“con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conscire”,意即“知道”。以后知行合一,就有了按良心办事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良心就是

43、“超我”制约“自我”的人格命令的一部分。 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要对良心范畴有正确理解,需要对良心的成分、性质等等有正确的认识。43二、良心的形成。 良心的形成大体上可以从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去观照。这就至少涉及习俗和信仰两个问题。(一) 良心与习俗良心是一种“世袭智慧”。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由来中曾经描述过一个动物的故事:一只正抚养幼子的母犬看到主人准备去打猎时犹豫了一会,最后还是溜到自己的孩子那里去了。然后在主人回来时,它作出种种惭愧的表示,非常热情地去

44、迎接他。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的本能和某种习惯性的气质之间的斗争。母犬的行为是一个获得性的习惯和天生的原始冲动之间冲突的结果。动物的这种获得性的习惯正是人的义务感、忏悔等等产生的源头。 人的良心显然也是一种获得性的心理现象。包尔生认为,良心是从习俗中获得的,可以“把良心定义为对风俗的意识或风俗在个人意识中的存在。”“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理智生活,都必须说这一民族的语言和遵循这一民族的规则;无论谁想加入他的民族的道德生活,也必须遵守这一民族的风俗和听从他良心的指令。他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民族的态度也就是他的良心”由父母、教师、社会生活圈、法律、宗教等等的权威使个人在习俗中长大,并根据社会的普遍意

45、志调整、形成自己的个人意志这就是所谓的良心。马克思则指出:“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等人实际上是更加全面地解释了良心的本源。因为,社会生活方式,包括生产方式显然又是是习俗的基础。 当然,由社会生活、习俗等等对个体良心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千百万年的社会生活对于整个人类道德心理形式的影响。作为一种获得性遗传,人类个体在心理上具有某些向善的性质。这种向善的性质是个体之所以能够在后天接受习俗影响的心理前提。所以我们前面所说的良心的先验性是在个体的角度而言的。如果从社会生活对人的历史和社会影响角度来说,良心显然是后天的、实践的产物。所以正如包尔生所言,良心是一种“世袭智

46、慧”。 44二)良心与信仰道德的核准机制。 良心的形成,从本原上说,是道德习俗等等的产物。但是良心作为一种非常个体化的心理现象,决不仅仅是习俗向个体的简单转化。个体自身的主体状况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心从根源上说是风俗或客观道德在个人意识中的表现,它本质上是作为一种对偏离常规的特殊意志冲动的阻止物而活动的。但是这并不是它的最后和最高的形式。它还执行一种更为积极的功能,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良心一方面反映完善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依靠这一理想核准自身。生活理想是道德义务和良心之所以能够给主体带来神圣性的内在源泉。“天良” ,“天良”。“ 天”对“良”有佐证和核准的作用。所以在良心的形成或修养过程

47、中,信仰因素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信仰等等的本原我们也必须到生活中去寻找,但那是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即使良心能够形成,又使良心具有道德上的神圣性。良心可以理解为道德实践中道德核准机制不断作用的沉积物。 三、良心的作用 (一)良心作用的彻底性 良心对行为的道德调节的作用的特性之一是它的彻底性。彻底性的第一个表现在作用的深度上。“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用中国传统的伦理语言来说,良心最易使人“慎独”。45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但如何作到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呢?良心的作用十分关键。诗经大雅抑中说:“相在尔室,尚不

48、愧于屋漏”。这是说看看你一个人独处屋中时,即使房门紧闭,你也仍然要提防 “屋漏”(屋漏在古代是指室内西北角北墙上的小窗,人在此处独处时没有别人监督,但古人认为上天会透过小窗监视,因此不能面对苍天起邪念)的。亦即,“天眼”是无时不在地注视着你的。实际上对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一“天眼”只能是天良或良心。 良心作用的特色之一是使人无处遁形。比较一下良心的这种内在和深入的制约与许多外在的制约手段(比如法制)和勉强的义务要求的区别,就不难看出,良心的作用是最有效的。良心的作用的彻底性还表现在其作用的时间维度上,亦即,良心对人的调节表现在行动之前、行动之中和之后。在行为发生之前,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动机的发动

49、、评判和监督。人的行动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最主要的是条件是主体的动机。良心使主体产生必须做某事的动机,同时,良心还会产生对于动机的监督和评判,对于合乎道德的行为动机,良心予以肯定,对于违背道德准则的冲动,则产生抑制和否定的作用。在行动之中,良心作用的表现是针对行为的监督和调节。良心不断对个体的行动进行监察,对合乎道德标准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予以支持、鼓励。相反,则予以制止、调整,对一些情感、行为上的偏私,良心则及时提醒,要求主体予以纠正。俗语中说的“良心的发现”,就是这个意思。在行为结束之后,良心仍然会起作用。对于履行了良心所首肯的道德义务的行为,良心使主体感到欣慰、满足和自豪;对没有能

50、够按照道德法则行事或效果不佳的行为,良心让主体感到不安、惭愧、内疚甚至悔恨。所以良心是道德人格的重要构件,也是道德人格的忠实卫士。“没有良心”的人,肯定是道德人格上有严重疾病的人。 46(二)良心作用的方式 良心有直觉和理智两种作用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有两种良心:直觉和理智的良心。 良心的直觉作用是指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当个体面临某种道德情境时,良心会以莫名其妙的不安或突如其来的使命感或荣誉感的方式使人迅速作出道德的抉择。良心的直觉作用来源于社会历史形成的人类的社会性心理遗传,以及道德活动的环境和经验给个体带来的知觉定势。但当道德问题发生时,个体可以以不假思

51、索的方式完成道德判断与决定。良心的理智作用方式则是指经过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冲突,作出深思熟虑的理性的判断和抉择。良心的理智作用往往发生在道德要求与主体的欲求或偏好发生矛盾的时候。这时良心会“自己与自己打官司”,最终形成道德抉择,努力使主体按良心办事。 良心的直觉和理智的作用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一点是直觉作用更多地诉诸情感,而理智作用更多地诉诸理智。但是良心是道德责任的内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心性修养对于两类良心或良心的作用方式的形成的作用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7荣辱观 荣辱观 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受一定社会的风尚、习俗和传统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又受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恩格

52、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是最大的光荣;损害社会主义祖国的利益、尊严和荣誉,是最大的耻辱。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党有关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都是符合时代要求并需要全党全社会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的。这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样有其历史必然性,意义极为重大。 中央宣传部社科规划办主任张国祚从三方面分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首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毋庸讳言

53、,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这些代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遭到过度耗损,自然环境在某种范围内受到严重污染;二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育,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一些人在基本的道德价值判断上出现了混乱,理想信念淡漠了,思想道德滑坡了,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还出现了腐败现象。之所以付出这两种代价,都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缺位有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理想信念淡漠和思想道德滑坡显然与违背“八荣八耻”直接相关,即便是在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实质,要么是缺乏保护生态平衡的科学知识、愚昧无知,要么是只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集体

54、利益,同样是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可见,现在提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是我们克服发展中的不足,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需要。 48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还直接关涉国家软实力的强弱。现在,评价一个国家,不能光看其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软实力因素。毫无疑问,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进一步提升全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情操的境界,进一步增强我们党和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战斗力。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国家现行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55、,所以它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于内在精神上相通相融。比如,与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密切相关。党员干部要做人民的好公仆,必须首先做一个好公民,而做一个好公民的基本要求就是践行“八荣八耻”。这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非常必要。一个政党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要有泾渭分明的荣辱观,这样才能在人民当中树立起良好形象。再比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紧密相关。如果所有社会成员都能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那么这个社会必然会走向和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息息相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只有全体公民都知荣辱、创文明、促和谐,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56、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陈瑛认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意义重大。他说,目前社会上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如有人提出用“多元价值”来否定我们坚持的“一元价值”,不要“同德”要“异德”,要“离心离德”。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明白,尽管多元价值是客观存在,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员,我们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共同的指导思想,让多元价值观接受一元价值观的领导,做到“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具体来说,就是要服从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全国人民才能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共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49如何理解“八荣

57、八耻”的深刻内涵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于简练的表述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副主任、教授王伟分析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具体来说,“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是在新形势下,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为最大耻辱;“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每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要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种种背离人民利益的倾向;“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是面对日趋激

58、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们要在各行各业包括新兴行业中培养爱劳动的思想,并使之成为衡量公民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是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避免种种损人利己的行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将诚实守信作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准则,作为企业、事业单位乃至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对假冒伪劣、不讲信誉等行为予以严厉谴责;“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

59、护法律尊严;“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是要认识到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50陈瑛指出,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刚提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怎么又提“八荣八耻”呢?我认为,“八荣八耻”是过去一系列提法的深入、系统的发展,它准确地体现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同时也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提法完全包容进来,形式鲜明,很容易被群众接受,可以说是为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也为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谋发展指明了方向。51幸福观人生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人们对幸

60、福的根本看法。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尤其是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幸福观。资产阶级的幸福观的基本特征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个人的幸福和大家的幸福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最重要之点还在于,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