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历史地位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课程标准:1、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理学和心学思想内涵;2、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历史地位。第3课 宋明理学第1页 汉武帝以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输广儒学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汉至唐哲学思想发展第2页 三教 佛教是外来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民间巫术等。道教

2、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也掺杂了道家学说。 儒家讲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是现实社会治理。一、三教合一 第3页1、隋唐时期儒学面临挑战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扶持;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寺院经济; 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佛教盛行第4页 白马寺建于东汉,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第一古刹”。第5页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

3、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第6页 洛阳奉先寺,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微翘,流露出对人间关注和智慧光芒。第7页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仰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造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以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伴随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到达戏剧性高潮。佛道盛行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第8页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

4、域依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但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信徒。道教在民间传输1、隋唐时期儒学面临挑战 一、三教合一佛教盛行第9页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刻画是道家宗主老子洞悉世间沧桑、慈爱而睿智形象。第10页 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4座道教宫殿、2座宫殿遗址、2座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第11页儒学本身缺点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建之时,只是一些伦理标准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一、三教合一道教在民间传输1、隋唐时期儒学面临挑战 佛教盛行第12页2、儒、佛、道三家相互

5、影响和融合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关系,调整了与儒学关系,调整了与民俗关系。 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三教合一时期,三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一、三教合一第13页 隋唐佛教道教发展 1、隋朝重视佛教,隋文帝广建佛寺;隋末,道教徒主动参加灭隋建唐;2、唐初,李渊、李世民尊道抑佛,确立道教特殊地位;李世民又利用佛教“因果报应”宣传政治,并亲自为玄奘译经写序文;3、武则天用佛教篡位,佛教位于道教之上;4、唐睿宗、玄宗父子迷信道教;5、唐肃宗、代宗崇佛,出现第二次崇佛高潮;6、唐武宗废禁佛教,独尊道教,

6、道教第三次胜于佛教优势。7、唐懿宗时期出现第三次崇佛高潮。 第14页 儒学发展三教争论中,儒学日益处于劣势地位,显著来自佛道两家压力。韩愈:“道统说”。他主动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提出“仁、义”为儒学之“道”,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传授谱系,并以自己道统继任,开“道统”先河。柳宗元:“元气论”。他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关键范围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第15页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表达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

7、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第16页孙悟空 泰山红门宫 处处留痕三教合一第17页 新兴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深层思索,还要把这些思索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关心联络起来。到宋代,逐步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关键观念系统,因而被称为“理学”。第18页1、理学在宋代形成历史背景: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者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宋代经济文化发展,农业手工业和科技进步,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思索增多 儒释道三教长久争论与融合结果二、程朱理学 隋唐五代分裂混乱,伦理道德严重破坏,急需恢复社会人伦秩序; 北宋有宽松思想环境,学者相互

8、辩论、大胆创新第19页含义:理学是一个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新儒学。 朱熹和二程弟兄所谓“理”,既指自然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当然标准,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详细事物。他们把儒家传统“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形式来表示,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具象地位,开始被抽象“理”所代替。二、程朱理学 2、理学含义和代表人物:道、佛儒(根本)(目)第20页二、程朱理学 2、理学含义和代表人物:宋明理学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第21页3、程朱理学主要思想:二、程朱理学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

9、其纪之为五常。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请概括: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 理学还涵盖了哪些领域?理学宇宙观:“理”是世界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意识之外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意志。第22页二、程朱理学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弟兄、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涵养目标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道德观: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相连,存天理,灭人欲第23页二、程朱理学 材料五: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

10、了一物道理。 格物致知。怎么才能通达“理”?理学方法论第24页世界观(关键):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客观唯心主义道德观: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存天理灭人欲方法论: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3、程朱理学主要思想:(道教)(儒家)第25页二、程朱理学 二程(北宋)观点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络起来“格物致知”把握“理”朱熹(南宋)观点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明道德之善第26页4、程朱理学影响: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教科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

11、治者大力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统治地位。学术思想影响海外,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二、程朱理学 第27页第28页 朱熹来岳麓书院讲课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第29页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初著名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创始人。明朝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陆王学派”。1、陆九渊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第30页“反省内心”以求理心是天地万物渊源 陆九渊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12、。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1、陆九渊生平和思想:三、陆王心学 第31页2、王阳明生平和思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三、陆王心学 第32页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致良知”“知行合一”三、陆王心学 2、王阳明生平

13、和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第33页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能够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圣贤啊。”这表达了“心即理”思想。第34页宋明理学特点 1、儒学深入思辨化和官方化; 2、更多吸收了佛道原因; 3、愈加强调伦理道德为其思想关键。第35页影响相同:都有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自然欲求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

14、造中华民族性格都起了主动影响。内容相同:“纲常伦纪,即为天理”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异同第36页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心”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对世界本原详细认识不一样:把握“理”路径不一样: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异同第37页(年全国).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问题。基于对人性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第38页1、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古代女子列入“闺节”、“闺烈”烈女节妇,唐朝为51

15、人,宋朝为267人,明朝为36000人。这种改变趋势表明 A礼教束缚渐趋强大 B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C中央集权不停加强 D夫权社会基本形成拓展训练 第39页 2、 假如有些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以下哪一叙述?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利于国计民生B.学习先圣先贤经验和心得C.要重视人内心涵养工夫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拓展训练 第40页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佛偈,其修炼意境与以下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拓展训练 第41页4、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 D.天意志 拓展训练 第42页5、以下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是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拓展训练 第43页6、“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应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提倡研究详细事物,包含研究自然界事物含有怀疑、创新科学精神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 B.C. D. 拓展训练 第44页7、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