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_第1页
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_第2页
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_第3页
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_第4页
2023高中历史总复习-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 题 一课 题 二课题一田园风情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_和粟的国家。(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稻原始农业刀耕火种耒耜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

2、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_的基础。开沟排水粟农业社会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牛耕耦犁铁犁牛耕曲辕犁2.耕作方法(1)春秋战国:已经使用。(2)西汉:二牛一人耕作方法逐渐取代二牛三人耕作方法。赵过推行。(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至今沿用。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一

3、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1)工程:战国时期的、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2)工具:曹魏时改制的,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垄作法代田法江南都江堰翻车知识点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时期,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4、。(2)消极方面:在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铁农具土地封建地主构图解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构图解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信息提取: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易误提醒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自给自足,但并非“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

5、而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得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的威胁。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新教材拓展新视野1.农产品的商品化(1)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唐朝以前,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2)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茶叶、

6、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3)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宋朝社会的变化(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2)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3)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4)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

7、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3.中国古代的两次粮食革命(1)宋代占城稻的引进背景:气候变冷,西北关中地区生产日益凋敝;北方游牧民族袭扰,宋代以后都城向东南迁移;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陆上丝绸之路阻隔,宋朝统治者向海外拓展商路。造船和航路技术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频繁。表现:原产自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国,具有“耐旱”、生长期短等特征。由此,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在南方各地推广,粮食产量增加,奠定了稻、麦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2)明清时期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背景:“明清小冰期”对北方影响尤甚,广大北方地区灾害、疫病频发,北方经济地位持续下降;大航海时代来临,美洲新物种

8、传播广泛。表现: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到清朝中期,面对人口压力,荒山地区开发,而玉米、马铃薯、番薯等作物拥有耐旱且高产的特点,能在较恶劣的条件下生长,不占用平原耕地,因此,在清朝中期时开启了一场开发荒山的垦殖运动,又称“乾嘉垦殖”。这次开荒运动暂时缓解了部分人口压力,而且改变了我国此前以稻、麦、粟等为主的粮食结构,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粮食系统。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学术前沿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

9、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的形成。 史料实证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适于江南水田。 据柳斌杰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史料二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

10、结构图”解读(1)史料一反映的是铁犁和牛耕技术的出现,耕犁的革新和推广。(2)注意看标注,史料二叙述了明末江南农户的家庭投资;生产工具、播种、灌溉和肥料,分别占据一定的百分比,其中肥料比重最大,其次是播种和灌溉。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2)某学者研究课题时制作了史料二中的示意图,那么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逐步革新,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提示研究主题: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或古代中国农户的生产情况)。历史解释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

1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等的好坏。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

12、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所有制。(5)从国家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点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及影响学术前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三国时期虽然有北方移民迁入南方,但后来南北重新统一,部分移民又返回北方。而从东晋开始的南北分裂约270年,在此期间能够北归的移民极少,大多已在南方定居。正因为如此,移民对南方的影响更大。反映在制度文化和学术文化上,南方所取得的进步已使它足以同北方相提并论。这是由于南方不仅较好

13、地保存了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了创新。隋代北方的学者甚至认为南方已经超过了北方。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思维激活三国时期北民南迁,从西晋末年开始的人口南迁,大大影响了南方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对南方的制度文化和学术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促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了解。 中国古代经济是高频考点。古代人口迁移无疑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仅渗透了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容,体现了新旧教材的过渡和衔接,而且拓展了命题空间和视野,契合了新高考改革的趋势。在复习备考时要重视这部分知识。史料实证经济重心南移概况史料新唐书地理志详细记载着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尤以江南道和江南东道的记

14、载最多。下表统计了隋唐时期长江下游地区修建水利工程的次数。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隋朝”“唐朝”“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农田水利工程”即可作答。省份(今)隋朝(次)唐朝(次)浙江省244江苏省118安徽省112探究据所学知识和史料分析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什么?提示经济重心南移进程明显加速。历史解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

15、完成唯物史观辩证看待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

16、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体验1.命题点:东汉末年曹魏的屯田2020全国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

17、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排除B项;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排除C项。关键点拨: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领主占有制,这是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二是地主占有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三是国家占有制,即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土地,如屯田、营田、均田等;四是自耕农占有制,即农民自己占有所耕种的土地,也即所谓的“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土地制度。2.

18、命题点:汉代部分地区民户数量的变化2021全国乙卷,25下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 77120 123太原(今属山西)169 86330 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 316528 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 587404 448豫章(今属江西)67 462406 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 092212 284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表格中呈现的是西汉末期和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

19、的变化。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原地区民户数量,除南阳有所增多外,代郡、太原、汝南地区民户数量都明显下降,而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地的民户数量明显增多,有利于当时长江以南经济加速发展,A项正确;东汉中期正是豪强大族势力上升时期,排除B项;南方民户数量明显增多,促进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这有利于改善南北经济的不平衡状态,排除C项;表格中地区户数有增有减,并不能说明个体农耕经济的衰退,排除D项。3.命题点: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的租佃关系2019全国卷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

20、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乾隆时期江南地主和富户的土地几乎都委托给佃户经营的现象,而佃户属于个体小农,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情况,佃户只拥有所租土地的使用权,无所有权,故A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的利润比较可观,并非微不足道,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是否普遍,故D项错误。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转换思维材料反映曹操大力发展屯田这一史实,转换思维要求分析判断曹操数年屯田的客观作用第2题常考常新高频考点长盛不衰,高考历史从来不回

21、避高频考点。江南经济的发展,一直是高考常考不衰的方向。历年高考题一般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来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今年命题另辟新径,以两汉时期的民户数量变化为生活情境,考查南方经济的发展第3题创设情境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而“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反映租佃关系论从史出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租佃关系的发展,仍以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4.命题点:创新情境考查宋代农业发展2020全国卷,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22、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农业发展。题干说明在宋代,占城稻逐渐在江淮两浙诸路、北方诸路种植,大麦、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良种农作物种植的推广和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就已用于灌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且当时处于经济重心南移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排除C项;民众饮食结构受农业种植的影响,但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关键点拨根据材料“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可知,水稻种植北扩,大

23、、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这样可以使水稻与小麦等作物轮种。5.命题点: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全国卷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从图片中能看出当时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而当时的江南及新疆地区只是小部分集中分布,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主要的农耕区,这说明铁器的分布与社会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D项正确;材料中仅反映了当时铁器的少数分布区域,而且也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铁制农具,A项

24、错误;仅凭铁器在新疆出现,不能说明当时新疆与中原联系密切,B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了铁器的发现地分布情况,并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在当地生产的,C项错误。6.命题点:小农经济:西汉赋税制度全国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政府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货币形式),这使得自耕农被迫将收获物卖到市场,给了

25、富商大贾操纵物价的可乘之机,这就使得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B项正确;自商鞅变法后,历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国家收取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对自耕农产生的影响,与农民的生产热情无关,C项错误;富商大贾操纵的是物价,国家税收由政府掌控,D项错误。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第4题素养落实通过水稻种植北扩和大麦、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考查宋代农业发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史料内容、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第5题时空定位时间定位于战国以前;空间定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边疆地区。从时空信息的结合上可知当时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铁器集中分布于

26、这一区域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表现第6题关注热点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三农”问题强调思辨A、C、D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须综合推理判断7.新高考借鉴2021辽宁卷,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

27、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8.新高考借鉴2021山东卷,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图中主要产粮区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长江下游地区,还有黄河中游的一些地方,但是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有南移的迹象,而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故选B项;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是在北方,而且西北地区应该是主要产粮区,这与示意图的分布不一致,排除A项;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所以主要产粮区应该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C

28、项;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稳定在南方,所以主要产粮区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与示意图的分布不符,排除D项。9.新高考借鉴2021湖南卷,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

29、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项。10.新高考借鉴2021湖南卷,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

30、排除A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项。11.新高考借鉴2021广东卷,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木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木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项;加征税收

31、,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项。12.新高考借鉴2021湖北卷,5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江夏县金口堤:自金口镇小河口起,至居字号止,编十字号,计长三千六百七十三丈”及图片可知,在重要堤工地段,绘制者填写了大段文字注记,以记载堤工的分段、长度和管理机构名称,这表明水利修防管理的优化,故选D项;“根治”说

32、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早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就已完成,排除B项;没有对比,不能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仿真模拟1.2022景德镇市高三第三次质检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了有专门放牛的奴隶”可知,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推动了生产力的

33、发展和井田制的解体,因此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战国时期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牧业还未发展出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排除C项。2.2022太原市高三模拟试题二下表为吐鲁番出土的武周时期的堰别青苗簿的相关记载。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该地()A.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 B.寺院经济的急速扩张C.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耕地种类耕地亩数自耕租佃租田占耕地亩数官田 101 8 9393%寺观田 55 10.544.581%百姓田 31513017054%答案:

34、A解析:据表格可知,唐代吐鲁番地区官田,寺观田租佃现象比较普遍,说明当地个体农耕方式的盛行,故选A项;表格除了寺观田,还有官田和百姓田,无法体现寺院经济的扩张,排除B项;材料只有武周时期的相关记载,没有与其他时间做对比,无法判定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C项;租佃现象的出现与农业的生产效率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3.2022鹰潭市高三二模经两汉之际社会大动乱的破坏,关中经济一度残破,“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一时成为废墟。然而经数十年恢复,在东汉时期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东汉关中经济恢复,主要原因是()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B.新农具新农技推广C.北方边境相对安定D.关中平原环境恢复

35、答案:B解析:据材料“然而经数十年恢复,在东汉时期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可知,两汉时铁犁牛耕的推广,农业耕种技术的进步与推广,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恢复,故选B项;政策只是原因之一,关键还在于生产力,排除A项;北方边境稳定只能确保经济不被破坏,并不能促进经济恢复,排除C项;关中平原环境恢复只是客观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4.2022成都市蓉城名校三联清代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载: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农业结构的变动C.农业生产已经衰退 D.长途贩运业繁荣答案:B解析:“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

36、籴米”说明农业商品化的发展,由单纯的农业向商品农业的转变,属于农业结构的调整,故选B项;“以布易银,以银籴米”这种交易只是商品经济的表现,不代表资本主义,排除A项;“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体现了商品农业的发展情况,不是农业的衰退,而是农业的转型,排除C项;“以布易银,以银籴米”这种交易只是在嘉定县附近进行,并不需要长途交换,排除D项。课题二天工物华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冶炼技术的提高(1)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技术。(2)商周时代:、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3)东汉:杜诗发明的冶

37、炼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冶铜司母戊鼎水力鼓风2.制瓷业的发展(1)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3)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是著名的瓷都。南青北白景德镇3.丝织业的进步(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时已有了,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2)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的织法和图案风格。(3)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

38、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织机波斯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民间手工业的发展(1)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棉纺织能手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2.资本主义萌芽(1)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2)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

39、展。黄道婆民营手工业商品经济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丝绸之路非洲阿拉伯文知识延伸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内涵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

40、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易错提醒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构图解史水排信息提取: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以水力为动力,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构图解史家庭手工业信息提取:在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

41、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关注新教材拓展新视野1.“匠户”与“匠籍”(1)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西周时期,官府设工官管理手工业,手工业者在职业上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2)唐代时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时匠户常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时,政府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工匠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3)明代时,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工匠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

42、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工匠获得自由身份。2.中西方沟通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是由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

43、、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及成就学术前沿古代中国手工业工艺的世代传习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中“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摘编自吴于廑、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思维激活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这与小农经济有必然的联系。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世代传习的历史原因。史料实证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料一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

44、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股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史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摘编自许涤新、

45、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1)史料一信息“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说明这种手工业类型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需要。(2)史料二信息“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实质说明了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及其地位。(2)根据史料二、三,指出明清时期

46、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提示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提示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再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历史解释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技术先进,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多

47、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同时影响商业的发展。(6)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手工业发展超过北方。(7)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丝织、制瓷业等部门中首先产生雇佣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一直缓慢发展。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1)内涵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

48、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2)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魂。命题研析考题演练真题体验1.命题点:明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制度的变化2020全国

49、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说明工匠制度下的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故D项正确;官府向匠户征收银两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劳动与其他用工方式的比较,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故B项错误;由材料和所学可知,民营手工业在此期间得到发展,故C项错误。关键点拨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

50、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生产的产品,说明工匠制度下的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2.命题点:宋代的士农工商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项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

51、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项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3.命题点:宋代手工业发展呈现的新现象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历代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