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八章 民歌篇主要内容一、民族色彩鲜明的广西民歌二、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绝大部分民歌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一般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民族色彩鲜明的广西民歌 广西民歌可谓源远流长,各少数民族古以来就以能歌善唱著称。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述:“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镇安府志记载:“插秧获稻时,男女互相唱歌元霄前后,大粽酒肴祭土神,集坐祠前共饮,唱土歌以祝太平。”说蛮说:“峒人春秋
2、场歌(壮族民间有春歌祷祝丰年、秋歌谢神庆丰收的说法。),男女会歌为异耳。言会歌则年岁佳,人无疾病。”(一)民歌发达的特定条件 特定的社会环境,迫使少数民族成员必须会唱歌。过去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几乎都是文盲,本民族光荣的历史、优秀的文化、就要靠口头创作民歌来记载,流传后世,教育子孙。所以,少数民族成员自幼即置身“歌海” 之中,耳濡目染,遂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习俗。 广西无比美丽的自然景物,成为歌者取之不尽的素材,使歌词富有地区特色: “三月鹧鸪岭上啼,声声夸妹是画眉”; “龙眼荔枝把人醉,哥你有心就来尝”; “正月柚花开,迎来扑鼻香”。鹧鸪、画眉、龙眼、荔枝、柚花,这些散发着浓馥
3、乡土气息的特产,只有生活在本土的各族人民群众,才能如此自然、动情地歌唱出来。(二)民歌内容分类 广西民歌按其内容可分为古歌、祭祀歌、仪式歌、劳动歌、酒歌、猜谜歌、情歌、儿歌等。 仪式歌是在婚丧嫁娶等特殊场合唱的歌。如贺新房调: “一对红烛亮堂堂,今晚特来贺新房。一贺新人生贵子,二贺早中状元郎。”又如哭嫁歌: “月儿弯弯照华堂,双手拉着我的娘。龙山茶来敬父母,不忘爹娘养育恩。” 劳动歌一般在田问地头或上山割草、打柴、放牧、耕种时唱。如: “大田栽秧窝对窝,山田栽秧毛稗多。哪有闲心栽稗子,快手快脚栽秧禾”等。 酒歌多在庄重热烈的酒席问演唱,以示祝贺和烘托气氛。如: “金打酒壶银打杯,大碗小碗桌上堆
4、。老老少少团圆坐,喝了一杯又一杯”; “糯米白酒亮晶晶,敬杯美酒表表心。头杯敬给天和地,二杯敬给二双亲。杯合家一齐饮,杯杯甜酒甜在心”。 情歌是男女交往时的对歌。很多民族在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对歌节,男女青年通过对情歌互相了解,达到结为伴侣的目的。如: “郎想妹来妹想郎,二人想得脸发黄,打开枕头给哥看,眼泪发芽三寸长。” 歌曲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男女炽热的爱恋之情。又如: “哥不连妹妹不怕,给句好话妹回家:哪个山头没有树,哪个田园没有瓜!” 蛄娘不仅能正确对待失恋问题,还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末两句很有哲理,与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有异曲同工之妙。 儿歌是一种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歌曲,曲色多半
5、较为简单,歌词亦以浅白和富教育意义,使儿童容易明白。这类的歌曲多半反应了儿童的思想和内心世界。儿歌原属民间文学,近代以来儿歌才成为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或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小瑟等等,左传中有“卜偃引童谣”的记载。 儿歌结构方整、音乐清新明快。如:“折耳根,拌饭蒸,人人吃,小娃哼。”1、淳朴真挚的人情美 民歌的特点在于“传达”感情。南方各族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 (三)民歌的审美价值一首表达对爱情坚定不移的情歌: 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妹跟哥连连到底
6、,刀劈斧砍也不离。令人动情的“姐妹歌”: 芭蕉结个一排排,一条圆茎连起来;我们姐妹像芭蕉,心心相连不分开”。 “青葡萄来结山边,颗挨颗来心相连;姐妹好比青葡萄,同酸同苦同甘甜”2、深邃隽永的意境美 民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令人百唱不厌,是因为它充满着意境感,在美妙的意境中,寄寓着人类的丰富情感和美好理想。 天上有座长虹桥,百年千载天边吊;如今借来架河上党的功劳比天高 。 红豆种在娥眉月,长夜相思望团圆;扛锹上天铲月亮,不得团圆要半边。 三月金樱开,处处银花海:花蕾含笑脸缔开笑盈盈。3、思想深刻的哲理美 美丽的民歌往往理趣相生,哲理与情感和谐统一,绐人以哲理的启迪,美的享受。如: “读书
7、全靠在少年,五六十岁眼也花:十月天时黄桑时,还有哪个去采它。” “辣椒辣辣连皮吃,香蕉甜甜丢了皮;哥你不要讲大话,大话过头就丢妻。”4、独具特色的风情美 民歌根植于劳动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博采家乡风物,展现了丰富多采的地方风情具有独特的风情美。如: “春牛拜贺到村边,村边锣鼓响连连;村边锣鼓响连连风调雨顺太平年。” “年年中秋是歌节,木叶歌声满山间;木叶吹得山也笑, 歌声唱得月更圆。” “南岭遍种千秋桐,北山遍栽万年松;岭披绿绸山穿锦,银锄绣出春意浓。”5、色彩斑斓的绘画美 民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摹景状物,使人感到它们能提供画面,具有绘画之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七色彩虹头上罩
8、白云悠悠腮边飘;妹似木棉花样俏虹光闪闪把人照。” “对面青山流清泉,引水过来灌农田;哥破竹子妹架笕 清清流水照同年。” 一首五言或七言民歌同时押脚腰韵和脚韵,也可同时押脚头韵和脚韵。这两种连环相扣的押韵方式,韵点较多,押韵次数密集,形成一种“蝉联式”的韵律,加上强烈的节奏感相配合,悠扬动听,很富于音乐美。如: “日头晒得地冒烟,见哥勤劳妹来连; 牛甘果子含在嘴,一心就想后来甜。” 情哥样样认得清,妹今来问哥分明, 开天辟地是哪个? 阴阳两边谁人分? 盘古开天又辟地,那时阴阳两边分, 白天有了太阳照;夜里又有月亮明。 自从日月挂天空,日里明来夜里阴; 日月时辰谁能算? 四时节气都分清? 荣成算得
9、时辰准,四时节气才分清, 过去听见别人讲,如今才能答一声。 (注:荣成,传说中的能人。)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除了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四)发达的壮族民歌 壮族
10、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 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
11、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民歌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同时对于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民歌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行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民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第二节 民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壮族歌圩 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12、。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1、歌圩起源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但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 壮族山歌的传统表现内容除神话、历史、政治、道德、地理、天文、传说故事、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外,绝大多数都是谈情说爱的。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
13、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2、当代流变在历代统治者眼中,三月三歌圩因“合会男女”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禁止。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三月三歌节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文化大革命”期间,歌圩活动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歌节活动又得了到恢复和发展,但其数量已经大为减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歌圩活动有加速衰落的趋势,面临消失的危险。进入21世纪,歌圩成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政府层面上得到一定重视。各地文化部门在歌圩日组
14、织“山歌比赛”等活动,持续举行十多年并发展成为广西文化品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壮族歌圩文化的现代性延伸。歌圩逐渐从单纯的民间行为变成“官、商、民、学、媒”共谋的文化形态。3、歌圩规模 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 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同,但每一处歌圩一般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举行。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歌圩期间,少则一两千人,多则万余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歌节活动一般持续三五天。地点有固定的,如圩场、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一般选择在离村寨不远的空
15、地、山坡上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4、歌圩前期准备壮族歌圩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碰彩蛋是壮族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绣球是姑娘们
16、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歌圩这一天清晨,三三两两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带上五色棕米饭、红绿蛋等节日食品,女青年还带上亲手精制的绣球赶到指定的地点,欢度歌节。宋太中寰宇记载“男子盛服聚会作歌。”5、歌圩形式壮族主要有以下形式:节日性歌圩,一般在农历正月至五月,秋季的八、九月间的节日里举行;临场性歌圩,在劳动场所、圩市、婚娶之时歌唱;竞赛性歌圩,包括放球、还球歌圩、庙会赛歌等。有的歌
17、圩则节日性、纪念性、祭祀性兼而有之。农历三月三的歌圩最为隆重。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 6、歌圩活动内容歌圩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二是赛歌赏歌,有盘歌、猜歌、对子歌、连故事和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等。三是文体自娱歌圩,圩期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博扇活动等,甚至还有壮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
18、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
19、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
20、,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戏等文艺演出。 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
21、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7、歌圩种类 歌圩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季节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里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
22、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场性的歌圩。此外,还有村寨之间约定举行的赛歌会唱,也是一种专题性的歌圩形式。有的又按歌圩活动的时间地点,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野外歌圩和村寨歌圩。从总体来看,各地的歌圩的活动方式是大同小异,若从其举行的时机及特征来说,则大致可分为若干类型。(1)节日性歌圩这是在一年一度的节期里举行的歌唱聚会。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间,秋季的八、九月间,为当地特定的唱歌节日,有的与汉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期相同。而其中,又尤以春季节期的歌圩活动最为繁盛。例如:靖西县的50个歌圩点,其中46个都是在春季举行;崇左县的48个歌圩点,
23、也有44个是春季节会;百色市的72个歌圩点,则全部在正月至四月间活动,龙州县43个歌圩点的节期也都集中在春季。在春耕大忙即将来临之际,人们尽情游乐,青年加紧开展社交,有更多的机会增进情谊;同时,人们亦藉歌圩来表达祈求丰稔的强烈愿望。 此类歌圩活动的意义及特点,或缘于祈年,或出于某种纪念,基本上是随着当地的岁时农事的节期来开展。在现代的节日性歌圩中,除少数地方外,大都不再举行什么仪式。其活动场地多在郊野坡地,夜间移至村庄,有的则改在集镇街区里举行。届时人趋若鹜,自由对歌,会期一般是一天,个别地方也有二、三天的。这种节日歌圩,规模最大的如武鸣县城歌圩(三月初三)和靖西县城歌圩(二月二十二日),参加
24、人数有时达三四万。(2)临场性歌圩 这类歌圩,是人们在一定的聚会时机和场合中的会唱形式。如群体劳动、婚娶喜庆、集市聚会等的酬唱。虽无特定的日期和场地,规模亦比节日性的传统歌圩要小,但逢此临场开唱,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习俗惯例,可说是一种广义的歌圩。 劳动歌会壮族有在生产劳动中会唱对歌的习俗,“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周去非: )。同时,由于壮族地区特别是桂西一带,社会历史进程及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至清代中叶,仍处于古朴封闭的生活状态。这种同族、邻里、村社互相帮工劳作,俗称“赔工”(又称“换工”),以互补劳力之不足,亦藉此聚会唱歌助兴。 此类劳动歌会,尤以春插秧歌为最盛,各地又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如过
25、去的德保县钦迷乡,每个大自然村的春插,都约定在同一天或一天半里全部完毕。届时,还要举行隆重的插秧仪式。看来,这是氏族部落群体劳动生产祈年仪式的一种遗俗。更为别致的是,过去在大新县宝圩乡一带还有一种专雇请姑娘们来夜间插秧对歌的习俗。在桂西乡村,人们往往以雇请到勤快善歌的姑娘为荣耀,并以田峒、村寨的歌声之热烈沸扬为吉庆之征兆。故在春插秋收时节的劳动歌会,常有一村接一村,一片转一片而连续不断的现象。 圩场会唱是在趁圩(赶集)之中男女相邀对歌的活动形式。“粤西土民每春月趁圩唱歌,男女各坐一边,其歌皆男女相悦之词。其不合者,亦有歌拒之,如你爱我,我不爱你之类。若两相悦,则歌毕辄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
26、互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赵翼:)。这种圩日会唱,至今在河池市及德保、靖西、巴马等县还盛行。但不是逢圩必唱,仅在节庆或农闲时节的圩日散场后,或入夜而相约对唱。有的在圩亭中,有的在街头或郊外。参加者不只是年轻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好歌的中、老年人,他们往往是发现某地名歌手来赶圩之后,临时结伴邀之赛歌的。其情形也与古时的“春月趁圩唱歌”大不相同,规模也较小。 婚娶会唱。壮族不仅“答歌为婚”,而且以唱歌贺婚。至近代,此俗仍于乡间盛行。在柳城县,“遇有婚嫁,亲友亦尝登门聚歌通宵”。在横县,“当新嫁娘出门时,男家的客郎和女家的送嫁姨,就互唱山歌,随行随唱,一直唱到村边。”“晚上,那边的送嫁姨和这边的客郎,
27、开堂唱山歌,有的唱到夜半,有的唱到天光”。这种婚嫁歌唱,既是婚仪的组成部分,又是亲友庆贺的一种方式。在成礼当晚,人们便与女方的送嫁姨对唱,遂成喜庆歌会。而在新婚之夜,人们之所以唱歌通宵达旦,又与旧时壮族的“不落夫家”婚俗有密切关系。送嫁娘一夜陪着新娘,次日清晨,又一起返回娘家,男家的陪郎歌手,还要唱歌送行。(3)竞赛性歌圩这类歌圩,是以村寨间或歌手群体间的传统山歌赛会。时间一般是在节庆,或在特定的歌圩场上举行,有准备、有组织地按一定的俗规程序开展活动。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放球”、“还球”歌圩它是以一种特制的彩球为媒介,村与村之间的山歌比赛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邕宁县壮族聚居的新江、百济、良庆
28、、吴圩、那陈、南晓等乡村中。 庙会赛歌这种赛歌活动,是在特定的庙会期间里举行。其特点是有组织,但无需预约,届时,歌手直接登场或临江隔岸即兴对唱,有男女对唱和村寨对唱两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广西贺县浮山庙歌圩,会期为农历五月十九日,俗称“点灯会”。 8、文化内涵 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
29、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 歌圩首先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歌圩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9、传承与保护 因各种原因曾经销声匿迹的歌圩,到上世纪80年代才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圩场消失、歌书散失、歌师失传等因素,歌圩数量大为减少。不少歌圩因为老歌手退出后没有中青年歌手参与和接班而消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30、年5月,壮族歌圩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使壮族歌圩重获新生,再次获得发展机遇。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在南宁市横县云表镇邓圩歌圩挂牌成立。邓圩歌圩是南宁市为数不多的保留完好的原生态壮族歌圩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十九开始的歌圩节期间,四乡八里的壮族群众就会身着盛装,汇集在邓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并举办麒麟舞、采茶戏等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为扶持民间歌圩,鼓励山歌传习,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在邓圩歌圩成立了首个壮族歌圩传承基地,从孩子抓起,让老歌师每周两次到基地向在校学生、周边少年儿童传授壮族山歌以及对歌技巧,培养新一代歌手(二)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一
31、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侗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嘎老是大型之歌的意思,又含有古老之意,它是侗族诗歌里的精粹。从文学方面来看,传统大歌多系一些长篇的抒发男女爱慕之情的抒情歌,或展示故事情节的叙事歌,或劝人为善的说理歌,内容极其丰富。 1、主要特征 侗族大歌在集体性的歌唱中产生了应用多声部来表现内容的手法,是中国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民间合唱形式。大歌属支声复调音乐范畴,演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分高、低声两部。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与一般以上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行家们评论侗族大歌的音乐“和声完美,歌音洪亮,气势磅磁
32、,豁达开朗。”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 2、演唱场合 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 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主要流行的南部方言区(黎平、从江、榕江、湖南通道、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侗族大歌也主要流传在这一地区。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来访,主
33、寨的歌班也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唱歌。每当夜幕来临,双方歌班双双进入鼓楼,在专设的长凳上面对面排坐着,关于这一情景早在宋代的老学庵笔记中有所记载: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导之。高声坐歌班中间,全寨男女老少都围在歌班周围,对唱开始时,在牛腿琴的伴奏下,首先由主队唱迎客内容的歌,客队回唱赞鼓楼,当这两首寒喧性质的礼节歌唱完后,才进行正式的大歌对唱。之所以把赞美鼓楼的歌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放在对歌的最开始,是因为他们认为赞美了鼓楼,就等于赞美了寨上修建这座鼓楼的主人。3、歌班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以往侗族孩子从很小时便进
34、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嗓嘎)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她)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 歌队的成员一般按姓别分成男班和女班,其中按年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班,同一宗族的男歌队和女歌队之间不能互相对歌。歌队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进出规定,进就是充实年龄较小的成员,出是歌队中有的成员年龄大了或者结婚成家了就退出,所以歌队采取了一种阶梯式的结构,最小的只有五六岁,最大的二十几岁,大的则以年龄而论,必须由比他小的来替补。4、侗族大歌的文化土壤 侗族是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自古以“款”(侗语称kuan
35、t)的社会形态存在。侗族大歌存在和繁荣的人文环境,事实上是“款”这种社会形态存在延伸出来的。侗族大歌讲究集体协作,其实也就是建立在“款”文化之上。 侗族社会构造由大到小是大款、中款、小款、村寨、“抖”(doux)、补腊(buxlagx)。大款一般有数百个村寨,中款一般有四十到八十个,小款一般十来个寨。有的小至七八个。山寨小的有十几户人家,数十户人家,或近百户,大的寨子一般三四百,个别特大的有五六百甚至上千户。侗寨按姓氏、家族又分各“抖”。“抖”侗音,汉译为“群”。“抖”内又分“补腊”,其中“补”是“父亲”之意,“腊”是“儿子”之意,“补腊”合称就是“父子”。一般一个大的补腊有五十户,小的为二三十户。当一个“补腊”发展超过五十户后,就从原“补腊”组织中独立分出去。 这种社会形态使得侗民向来就有一种关心集体、热爱集体、服务集体的心理。这种集体意识使得鼓楼文化得以形成,集体做客得以发展。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如果没有“款”文化,他们也只是爱歌,能创造出许多优秀民歌来,但那些民歌不一定能体现集体协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考核试卷
- 火力发电厂安全生产与应急预案考核试卷
- 微生物检验实验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机修钳工(技师)】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 消费金融资产质量管理与催收策略考核试卷
- 玩具制造业的绿色制造挑战考核试卷
- 炼油厂设备安装与调试的技术要求考核试卷
- 项目决策工具与技术的运用考核试题及答案
- 磷肥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安全评价考核试卷
- 电动机制造中的电机绕组技术创新考核试卷
- 2025安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考试题库
- 我爱刷牙幼儿课件
- 智慧树知到《演讲学(同济大学)》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高等数学(慕课版)教案 教学设计-3.4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3.5函数的最值及其应用
- 2024-2025年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
- 3.1《百合花》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政府审计 课件 第五章 金融审计
- 2025年度文化产业竞业禁止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 孕产妇分娩恐惧预防和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 2025年国核铀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中考物理押题猜想卷(苏州卷)(全解全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