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诊治及中医特色疗法_第1页
中风的中医诊治及中医特色疗法_第2页
中风的中医诊治及中医特色疗法_第3页
中风的中医诊治及中医特色疗法_第4页
中风的中医诊治及中医特色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风的中医诊治及中医特色疗法概 述3124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5预防调护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身,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概述】二、中风的源流

2、 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概述】二、中风的源流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概述】二、中风的源流 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

3、论,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 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明代张景岳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概述】二、中风的源流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类似,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概述】三、中风与西医病名的比照【病因病机】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引起脏腑阴阳失调,血随

4、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一、病因【病因病机】 1.内伤积损2.劳欲过度3.饮食不节4.情志所伤5.气虚邪中 1.内伤积损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2.劳欲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病因病机】 一、病因3.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辛香炙煿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

5、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病因病机】 一、病因4.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长期烦劳过度,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 【病因病机】 一、病因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僻不遂。【病因病机】 一、病因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

6、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病因病机】 二、病机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 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喎僻不遂。 【病因病机】 二、病机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

7、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 以标实为主; 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 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 后期: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病因病机】 二、病机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中经络者,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志障碍;中脏腑者,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病因病机】 二、病机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中脏腑者有闭脱之分

8、及由闭转脱的演变。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病因病机】 二、病机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 ,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 ,血(血瘀)六端。【病因病机】 二、病机恢复期因气血失凋,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中脏腑者病情危重,但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语等后遗症,

9、一般恢复较难。【病因病机】 二、病机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1.中风与口僻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2.中风与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

10、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3.中风与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中脏腑)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症状。【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4.中风与痿证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可有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

11、缩,筋惕肉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5.中风与痫证痫证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中风临床可作 CT、MRI 及脑脊液、眼底等检查。短暂性脑

12、缺血发作检查无明显异常。脑梗死头颅CT和MRI可显示梗死区;【诊查要点】 三、相关检查出血性中风在起病后1周CT能正确诊断大脑内直径在1厘米或更大的血肿,对于脑干内小的血肿或血块已变为和脑组织等密度时,MRI的诊断比CT可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为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早期CT扫描,可显示破裂附近脑池或脑裂内有无凝血块,脑内或硬膜下血肿及是否合并脑出血。MRI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并不可靠,无CT条件下可谨慎进行脑脊液检查。【诊查要点】 三、相关检查1.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 但意识清楚;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13、【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 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 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1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4.辨病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急性期:中经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中脏腑:闭证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之证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 2.风阳上扰证 3.阴虚风动证(二)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证(2)痰火瘀闭证(3)痰浊瘀闭证2.脱证(阴竭阳亡)(三)恢复期1.风痰

15、瘀阻证 2.气虚络瘀证 3.肝肾亏虚证【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一)中经络 1.风痰入络证 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謇涩。 兼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 舌苔薄白,脉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治法: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辨证论治】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息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养血祛风。加减法: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辨证论治】 2.风阳上扰证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兼

16、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舌质红苔黄,脉弦。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泄热;黄芩、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加减法: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陈皮、胆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熄风;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辨证论治】 3.阴虚风动证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謇涩。兼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证机慨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阻经络。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17、。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加减。【辨证论治】 (一)中经络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息风;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加减法: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辨证论治】 1.闭证(1)痰热腑实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兼见: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辨证论治】

18、 (二)中脏腑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加减法:头痛,眩晕严重: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辨证论治】 1.闭证(2)痰火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辨证论治】 (二)中脏腑常用药:羚羊角(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

19、肝息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菖蒲、郁金化痰开窍。加减法: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弦劲有力: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苔黄糙: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辨证论治】 1.闭证(3)痰浊瘀闭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口噤不开,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兼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 脉沉滑缓。证机慨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代表方:涤痰汤加

20、减。【辨证论治】 (二)中脏腑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菖捕、胆星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息风化痰。加减法:兼有肝风:加天麻、钩藤以平息内风;有化热之象: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属病情恶化: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辨证论治】 2.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证机慨要: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辨证论治】 (二)中脏腑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阳。加减法:阴不恋阳,阳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泄过多:

21、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舌干,脉微: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护津。【辨证论治】 急性期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进入恢复期。但后遗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仍需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治法。治标宜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辨证论治】 (三)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代表方:解语丹加减【辨证论治】 (三)恢

22、复期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息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稀签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加减法:痰热偏盛: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熄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辨证论治】 2.气虚络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辨证论治】 (三)恢复期常用药:黄芪补气养血;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养血活血,化瘀通经;地龙,

23、牛膝引血下行,通络。加减法: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失于阳气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辨证论治】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治法:滋养肝肾。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辨证论治】 (三)恢复期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加减法: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补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24、。【辨证论治】 中医特色疗法中药灌肠疗法中药熏洗疗法腹针针刺疗法刺络放血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枢经刮痧疗法穴位艾灸疗法穴位拔罐疗法足部药浴疗法中药灌肠疗法化痰醒脑、速渗通腹灌肠液主要功效:清热化痰、通腹降浊、醒脑开窍适应症:脑血管病后昏迷、喉中痰鸣、大便不通。中药熏洗疗法复元通络液主要功效:祛风利湿、活血通络适应症:脑血管病后肩手综合征、手足疼痛、肿胀。腹针针刺疗法腹四针疗法主要功效:以经络学说理论为指导,根据经络所致、主治所及的理论,针刺左侧腹部局部腧穴,促进胃肠蠕动,达到通腹降浊通便的治疗作用。适应症:脑血管病后顽固性便秘。刺络放血疗法舌两针速刺疗法主要功效:中风后言语不利乃风痰、瘀

25、血阻滞舌本脉络,金津、玉液速刺刺络放血,络破血溢,起到通经活络的的作用。适应症:脑血管病后伸舌困难、语言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穴位贴敷疗法主要功效:根据中医脏腑-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因此运用此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穴位贴敷疗法适应症: 1.神阙穴穴位贴敷治脑血管病后便秘 2.关元、气海穴位贴敷治脑血管病后尿潴留 3.涌泉穴穴位贴敷治脑血管病后失语。穴位注射疗法主

26、要功效:对消化系统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调整消化液分泌,调整胃肠蠕动。当功能亢进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缓解,当功能低下时,通过穴位注射使其功能增强。适应症:脑血管病后顽固性呃逆及胃肠功能紊乱。枢经刮痧疗法主要功效:刮痧对脾胃功能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脾胃实热证,肠蠕动亢进时,常用泻法刮拭,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脾胃虚寒证,肠蠕动减弱者,常用补法刮拭,则可促进肠蠕动。刮痧能有效地提高胃酸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加强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能力和增进食欲。适应症:脑血管病后胃肠功能紊乱。穴位艾灸疗法主要功效:调和气血、温阳补气、温经通络适应症: 1.灸关元、气海穴治脑血管病后尿潴留。 2.灸中脘

27、、足三里穴治脑血管病后胃肠功能紊乱。穴位拔罐疗法主要功效:疏通经络、调整气血适应症:脑血管病后心脏供血不足、心律不齐及胃肠功能紊乱。足部药浴疗法主要功效:疏经活络、养血安神适应症: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1.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改善患者预后。脑出血急性期,绝大多数表现为中脏的风阳痰火闭证,或中腑之腑实瘀热证,有的可表现为脱象。脑梗死急性期,多数表现为中经络的重证,如见风阳痰火证,虽然神志清楚,仍应防其病情恶化,临证时须严密观察。【临证经验】 2.通下法在治疗中脏腑中的应用。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有助于邪从下泄。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