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社区培训课件_第1页
卫生部社区培训课件_第2页
卫生部社区培训课件_第3页
卫生部社区培训课件_第4页
卫生部社区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齐小秋 新中国成立以来,预防保健事业走过了56年的光辉历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用占世界的卫生投入, 保证了占世界人口的健康,主要卫生指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婴儿死亡率由20世纪40年代末的200,下降到25.5;居民期望寿命由35岁,提高到71.4岁,提高的幅度超过了经济发展幅度,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卫生工作方针得到贯彻落实。 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和

2、预防接种等综合性预防措施,极大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上世纪60和90年代分别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基本上控制了鼠疫、霍乱、黑热病、斑疹伤寒、回归热、麻风病、丝虫病等疾病的流行。 2003年和2004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 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卫生防病工作的主体-省、地、县三级卫生防疫站;上世纪90年代,随着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挂牌;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4年末,全国各级疾病

3、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 预防保健中心等)3586个,卫生人员21.0万人。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三级预防保健网覆盖城乡,具有中国特色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形成。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仍是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疫情严峻,结核病负担繁重,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和发生。. 居民疾病谱改变、退行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任务繁重,城市化与现代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职业病危害、伤害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的公共卫生问题都需要解决。.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疾病预防控制资源分布不均,相对缺乏,绝大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

4、疫区、病区集中在西部地区,更加大了卫生防病工作的压力。. 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加大,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措施,缺乏开展相应工作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保证,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 2004年传染病疫情2004年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180327例,发病率为235.85/10万,死亡7151人,死亡率为0.53/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22.72 %和10.46%。 甲、乙类传染病中除脊髓灰质炎无发病外,其余均有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甲型肝炎,占发病总数的85.01%。死亡数居前五位:狂犬病、肺结核、乙型肝炎、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2.65%。丙类传染

5、病发病数居前五位: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71。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暗娼的感染率从1996年的0.02%上升到2004年0.93%;高流行地区孕妇感染率从1997年的0,上升到2004年的0.26%。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艾滋病的严重危害及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公开宣传和开展防治工作,防治工作力度不大。 部分地区疫情底数不清,掌握率不高,给落实防治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造成很大困难。 农村卫生基础条件差,防治力量不足,艾滋病防治技术力量匮乏,防控工作的难度大。 静脉共用针管吸毒、卖淫嫖娼、男性同性恋等不良行为

6、已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并呈上升趋势。(一)加强领导,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二)抓紧制订防治条例及 “十一五”规划。明确五年防治总体目标、工作原则、防治策略和保障措施。(三)明确职责,完善经费管理机制。(四)突出重点,推进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 1、加强疫情监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2、继续在全国开展采供血专项治理和性病诊疗市场的清理整顿工作,坚决取缔非法诊疗机构; 3、推广有效干预措施,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4、建立健全抗病毒治疗管理体系,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机制; 5、加强监狱、劳教所等羁押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 6、加

7、强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五)加强防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六)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病人管理模式。(七)突出科学防治,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 2001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首次承诺. 2004年在印度的新德里再次承诺达到以下目标: 1、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 2、涂阳病人发现率至少70%;今年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任务数为42.3万。 3、涂阳病人治愈率85%。提高病人发现率:利用网络直报和专报系统,追踪病人及接触者进行线索调查;加强综合医院的痰检、转诊工作;在1/3的乡镇卫生院设

8、置结核病痰涂片检查点;对省、地(市)级实验室和相关人员进行实验室操作技能和EQA的培训。加强督导:国家每季度组织1次督导,全年至少对每个省进行1次督导,加强重点省份督导频度;省级每年至少对地市进行2次督导,地市级每季度对所辖县督导1次,县级每月对所辖乡镇督导1次。加强结核病规划实施和质量控制,举办结核病防治、督导、检验等培训。随着气候转暖,各类鼠活动频繁,使鼠间鼠疫疫情传播加快,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西北旱獭和南方家鼠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将进入活跃期。随着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相对湿度加大,蚤指数回升,家鼠疫源地和沙鼠疫源地人间鼠发生的危险性增加。8月份以后,由于进入捕猎旱獭最佳时期,因此,西北旱獭

9、疫源地区出现散在鼠疫病例的现象不可避免,再度出现人间鼠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依然存在。按照分类指导原则,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控制人间鼠疫暴发点的出现,降低发病和死亡人数;加强重点区域的鼠疫防控,严防人间鼠疫进入城镇;加强对鼠疫疫源省份的检查指导,确保疫情监测质量。近五年发病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较少,带菌者下降不明显。2004年累计报告霍乱病例244例,死亡1人。以食源性暴发为主,尤其是聚餐活动引起的食源性暴发较多;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2005年疫情有可能有所上升,受降雨过多等气候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存在水源性暴发的潜在危险,O139群霍乱可能占有较大比例。加强监测和信息沟通,强化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监

10、测效率,加大海水产品监测力度;继续开展经常性的农村、城乡结合部综合卫生整治工作;加大食品、环境卫生管理,特别是对学校等集体单位食品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加强肠道门诊工作和疫源追踪、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做好疫点、疫区的卫生处理;加强重点地区疫情监测和管理。 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2004年实验室泄露事件,报告SARS病例13例,其中广东省4例;北京市7例、安徽省2例(1例死亡)。2004年3月16个省发生动物间禽流感(H5N1)流行。对重点人群进行预防服药8150人;2004年6月安徽再次暴发H5N1禽流感。2005年4月,青海发生候鸟禽流感疫情,监测结果未发现人禽流感感染。继续加强对不明原因死

11、亡病例监测报告工作的管理,组织开展抽查和督导;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尤其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出台野生动物及禽类市场监督管理办法;落实卫生、农业部门间流感(禽流感)疫情监测、毒株分离鉴定结果定期通报机制。流感监测2004-2005年的流感活动情况较往年流行季节的流行强度明显下降,同时存在A(H3N2)、A(H1N1)和B型流感病毒的流行,但主要以A(H3N2)和B型流感为主,2004年10月以来,无论南方、北方的B型流感活动都逐渐增强,与A(H3N2)亚型的活动并重。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修改完善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方案;建立全国流感监测质量控制系统;建立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流感监测工作,及时掌

12、握流感流行情况;完善中国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及应急预案。计划免疫实现计划免疫的三个85%目标和无脊灰目标以来,预防接种工作又有新的发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持续保持无脊灰状态;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的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部分地区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中央和部分省份先后出台了一些对计划免疫工作的支持政策,但真正能得到落实的少。基层防保人员依靠创收解决报酬和维持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预防接种管理上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信息收集、分析、利用不够,应种儿童底数不清,常规接种率监测报告质量问题严重。

13、除乙肝外,接种率总体保持在85%以上水平,但是与国家规定目标(90%)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西部地区四苗全程接种率、乙肝全程接种率、卡痕率均低于85%水平。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率、百白破加强免疫接种率均未达到85%。总体上我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仍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消灭脊灰和加速控制麻疹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434个,累计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262个,2004年底实有病人84.3万人,期内治疗病人49.4万人。 国务院批准成立了血防工作领导小组;下发、转发和批准了一系列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文件;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了血防投入;血防机构认真落实防治措施,

14、加大了防治工作和监督检查力度;急性血吸虫感染确诊人数比2003年下降了34.6%。 7省110个县尚未控制流行 63个传播控制县,有21个出现疫情回升262个传播阻断县17个出现疫情 12个省中,原有434个县流行地方病碘缺乏病除上海以外30个省都有流行;防治工作出现下滑情况,部分历史重病区,出现非碘盐率上升现象。 地方性氟中毒除上海市和海南省外均有流行;防治措施落实缓慢,已有的改水设施管理不善。11个省有地砷病病区或高砷区的存在;病区范围尚不完全清楚,现有病区防治措施未能全部落实。大骨节病从川藏到东北地区,斜跨14个省;西部大骨节病病情依然严重而活跃,现患81万 。克山病病区分布在中西部的1

15、6个省;亚急型克山病在西南病区呈局限性高发态势。 按照“政府领导,齐抓共管、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强化法制管理,依法行政。拓宽投资渠道,落实防治工作所需资金。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加大干预、监测工作力度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应用研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农村改水 2004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约60%,全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达不到饮水安全标准,其中5800万饮水条件未得到任何改善,饮水氟砷含量超标6000多万人;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和群众筹集资金开展以集中供水为主

16、要模式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十五”期间投入200多亿)。以防病改水为重点,卫生部门参与改水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提出防病改水范围,负责项目建成后的水质检测。建立并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保证正常运行。开展持久深入的饮水卫生宣传教育。农村改厕2004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3.1%,粪便无害化处理率57.5%,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不到30%;资金短缺及群众意识没有转变是推进农村改厕最大障碍。2004年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农村改厕项目开始实施。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开展粪便无害化检测工作,保证卫生厕所建造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职业病危害自建立报告制度以来,累计报告尘肺病人58万,现存病例4

17、4万,每年因尘肺病死亡约5000人,新增病例约1万;每年报告的职业中毒和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人近3万例,报告中毒死亡数约1500例;部分地方出现“尘肺村”、“中毒村” ,导致 劳动者因职业病返贫、致贫的情况在农村地区大量存在。据估算,全球因职业伤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占GDP的4,职业病已成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认识、强化政府责任,全面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加强政策研究制订,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卫生技术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病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患病率、死亡率上升显著:高血压、高血

18、脂各1.6亿;超重2亿,肥胖6000多万;糖尿病2000多万;精神疾患1600万;癌症每年新发180-200万 ;伤害每年死亡约85万。 相关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吸烟、营养不平衡、缺乏体力活动、老龄化、压力增加等。 农村增长幅度大于城市,是癌症的重灾区:自2002年起死因顺位已与城市完全相同。 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总死亡原因构成的88.9%。 威胁劳动力人口的公共卫生问题:80发病在1564岁人口。 发病年龄提前:1986-1996年城市学前儿童肥胖率以9.1%年增长率递增。 居民的主要疾病负担:1998年城乡肿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医疗费用达2129亿元,1999年估计伤害损失1

19、25亿美元。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健康期望寿命低于发达和部分不发达国家。慢病 疾病死亡的主因慢病700万传染病100万伤害100万 慢病健康危害的主因慢病影响生命质量的主因慢病特点与工作特点 长期累积性病变;多种疾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或多种疾病共存;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防治难以分割;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照料。3个领域:政策开发和防治体系建设、有效措施的推广应用、信息的收集和利用。3个人群:一般人群、高危人群、病人。3个环节: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规范治疗。努力推动政策开发与支持性环境的形成。深入研究并逐步建立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分工、有合作的慢病防治系统。理想的防治结

20、合新型模式防治兼能的医生 健康教育非药物和药物一级预防临床治疗和二级预防健康状态 危险状态疾病状态公卫医师临床医师防治兼顾的医疗服务重点工作控制高血压全国性行动;控制超重和肥胖经济发达地区全人群、其它地区高危人群;控制血脂经济发达地区;控制血糖经济发达地区;增加体力活动城市和经济发达农村;合理膳食全人群。调整职能和服务模式,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工作职能,建立既有利于防治结合,又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职能相对明确的慢病防治工作体系。探索、推广和普及有效、价格低廉的预防保健措施;开展慢病监测与评价;注重人力资源开发;针对特殊人群的预防性干预;保证重点疾病防治工作的投入。良好的社会环境难得的发

21、展机遇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发展的政策要求,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温家宝总理指出:“公共卫生建设的目标是,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我国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吴仪副总理明确提出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七大职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

22、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开展和做好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和依据法律:国境卫生检疫法、母婴保健法、食品卫生法、献血法、执业医师法、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行政法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血液制品管理条例 、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条例。开展工作的政策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

23、决定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 传染病防治法的重大突破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8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7号主席令发布,于2004年12月1日实施,传染病防治工作从行政管理走上了法制管理轨道,更加科学规范。明确了政府、社会、有关部门、专业机构传染病防治职责的法律地位。引入了向公众提供传染病防治“公共产品”的理念。体现了法

24、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增强了法律条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修订后传染病法的特点明确要求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政府领导和统一指挥,强化部门间合作,调动社会资源,保证传染病防治措施落实。 明确规定“国家对患有特定传染病的困难人群实行医疗救助”,“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明确规定国家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国家及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按照本级政府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的日常经费。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行政

25、部门确定的项目范围内,确定传染病预防、控制、监督等项目,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国家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储备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以备调用。明确规定了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履行的8项职责,对职责分工作了具体规定;强化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指导、考核要求。 明确医疗救治是传染病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强化了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其义务。传染病病人本身就是传染源,尽快治好病人,加强对病人

26、的管理,既是使病人恢复健康的需要,也是防止传染病传播的需要。对单位和个人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当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又建立了法律救济制度,对单位和公民合法权宜进行保护。保护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权益,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条例为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带来了全新的观念 条例2005年3月24日由国务院公布,2005年6月1日起施行,制定条例的总体思路体现 “以人为本”的宗旨,政府向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完善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保障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有关工作经费由各级政府承担。严格规范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行为。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接种

27、率,实施预防接种要做到安全有效;科学、规范地使用国家免疫规划项目外的疫苗,不得为了经济利益盲目接种。改革现行的疫苗流通体制。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的职责,从制度上对从事与疫苗有关的经营活动做出具体规定。强化冷链管理,保证疫苗在储存、运输等环节的质量,规定了冷链条件和监督管理措施。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制度。条例对受种者在发生异常反应后的补偿做出具体规定,以维护受种者的合法权益。条例的几个基本点明确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预防接种工作的落实。明确政府的责任,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对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

28、施。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强调预防接种工作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科学、规范、合理地进行疫苗接种。将疫苗分为二类 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为第一类疫苗,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为第二类疫苗,其使用的信息发布主体是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

29、部门。对异常反应的鉴定、补偿等做出相应规定,明确了接种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的补偿机制。疾控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是加强机构科学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性意见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内容 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30、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对机构、人员、队伍结构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人员: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落实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公共卫生服

31、务所需经费,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 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城市社区、农

32、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为做好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与国家发改委共同制订了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中央和地方的共同投入108亿元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国家财政投入2.52亿元用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省、地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和现场处置能力。投资6.34亿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期工程开工;国债支持建

33、设的省、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43个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了用于西部地区装备的德国政府6500万欧元贷款和700万欧元赠款项目以及用于中部地区装备的日本政府10063万美元日元贷款金额建设项目。 通过不断的培训,使受培训人员掌握管理和相关专业岗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水平拓展视野,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政策水平、科学管理水平;提高与政府、有关部门、媒体、公众的协调、沟通能力(国家组织省、地两级培训,近期预计800人左右)。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防病工作需要的现场处置专业技术队伍,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和事件现场处置水平(

34、年内完成10000人以上)。提高实验室科学建设与理论水平、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国家、国外贷(赠)款项目配备设备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设备使用效率和实验室科学、规范管理水平(预计2006年底完成15000人左右)。 人员培训受到重视和加强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系统于2004年1月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于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正式运行,是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的一个质的飞跃。实现了以传染病病例个案报告为基础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网络直报,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监测结果的自动预警预报、监测数据空间分布与分析问题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问题。成为:全球规模最大

35、的疾病在线直报网络系统;全球应用覆盖面最大疾病报告信息系统;全球个案数据量最大的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成效 实施网络直报,准确性提高,漏报率降低,极大提高了信息报告的及时性,过去平均需要8.5天才能完成从诊断到报告,录入至计算机,现在仅需要0.8天。实现了对各地报告疫情的机构及时反馈和即时查询。能够做到按日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建立了按月向社会公布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的制度。全国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总计15134个,1027个未实现网络直报,实现网络直报的数量为14107,直报率达到93.21%;乡镇卫生院总计42442个,实现网络直报的数量为18154,直报率为42.77%。二、疾

36、病预防控制工作现状(八)传染病与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2004年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质量综合评价加强科学规范管理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 今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最后一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卫生部40号部长令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的要求,继续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以抓规范化建设研究为主线,全面推进机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工作,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建成世界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打基础,是近一个阶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主要任务。 地、县级疾控机构规范化建设研究 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化建设研究是全面落

37、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要求,贯彻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力争用5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世界上最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具体实施步骤之一。目的在于探索疾病预防控制统筹、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和客观、科学、可操作的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建设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身发展能力和工作水平。 工作目标职能定位基本条件服务能力保障措施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实施与管理质量控制绩效评估质控标准考核标准技术与管理规范准入条件配置标准机构、科室、项目规范管理试点方案研究流程 研 究 产 出研究工作立足于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科室、工作(项目)三个层面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和科学、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估体系。规范化研究选择“5病”、“5职能” 重点围绕职能定位、人员编制标准、机构建设装备标准、政府投入项目与标准、质量控制、绩效评估标准、机构工作规范及考核标准等展开。 5种疾病为:结核病、艾滋病、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和高血压, 分别代表传染病、地方病和慢病; 5项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