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十九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1页
广东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十九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2页
广东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十九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3页
广东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十九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4页
广东版历史高考总复习第十九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讲解练)教学讲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部分选考内容第十九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历史 广东专用考点一古代中外重大改革一、商鞅变法基础梳理背景1.铁犁牛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魏、楚等国进行变法;兼并战争频繁3.“百家争鸣”出现,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约束4.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以求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内容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

2、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免;制定秦律,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习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室居住;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影响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2.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达到了富国的目的3.军事上: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4.局限性:轻罪重罚,轻视教化,为秦的暴政埋下祸根;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特点改革措施以农战、法治为主,内容

3、全面,执行坚决、彻底,效果显著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3)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2.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迁都洛阳公

4、元495年,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3.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革除旧俗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4. 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社会危机a.财政危机:冗兵、冗费及给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b.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c.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有利条件a.庆历

5、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b.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目的: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富国强兵,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3.主要内容和作用 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均输法按“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采购物资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收入免役(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抑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将兵法在

6、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秩序,兵农合一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武器的产量、质量得到提高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使王安石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整顿太学改组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 唯才用人任用改革官员 4.性质:封建社会内部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考点二近现代中外重大改革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国家。(2)政治:农奴制弊端日益暴露,农奴起义不断,局势动荡,农奴制存废成为焦点。

7、(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激进派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主张废除农奴制。(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空前激化了国内各种矛盾,俄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3.内容和影响 内容影响总体认识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农奴获得了解放,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引发了严重暴动改革具有进步性和局限性农民可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政府官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实际进展缓慢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地方自治改革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

8、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使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自治机构,但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4.性质及评价(1)性质: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评价a.客观积极性: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俄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标志,有利于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b.局限性:1861年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政治上的沙皇专制制度和经济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俄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的重要原因;改革也践踏了农民的利益。二、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幕府统治出现危机。a.政治:天皇没有

9、实权,幕府掌管国政。b.经济:经济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文化:洋学兴起,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得到传播,为日本学习西方准备了条件。d.阶级: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对幕府不满。e.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2)国际: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2.过程(1)形成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2)确定武装倒幕方针,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3)建立了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4)武装倒幕成功,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内容影响3.内容和影响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宣布“四民平等

10、”,取消身份制和特权(3)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1)积极方面: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成为亚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消极方面: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给亚洲各国带来沉重灾难;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经济方面(1)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3)派使节团出访欧

11、洲,进行考察(4)创办“样板”企业,扶植私人企业,大力推进“殖产兴业”政策文化方面(1)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2)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推行“文明开化”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进行武士道教育,军队只向天皇负责,不受内阁干预法制方面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4.性质:以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5.特点(1)从改革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比较全面。(2)从改革方式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3)从西化的具体方式上看:更加注重更新改造。(4)从措施的推进方式看:充分

12、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5)从改革内容的特点来看:在大力推行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三、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呼声。(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2.变法过程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领导“公车上书”,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准备(1)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

13、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2)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高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新政措施皆被废除。“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经济(1)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提倡私人开办工厂(3)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

14、和决算改革财政;裁撤驿站;等3.主要内容文化教育(1)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3)鼓励私人办学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裁汰旧军4.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但未涉及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维新力量薄弱。(4)从性质上看,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还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5.历史意义(1

15、)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6.评价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

16、对旧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综合提升二、对“改革的原因(背景)”的规律性认识 人类社会的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当这些问题造成很大

17、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进行改革。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具体来讲,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可以概括为: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基础的变化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