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人口难题-向“一老一小”发力-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1页
破局人口难题-向“一老一小”发力-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2页
破局人口难题-向“一老一小”发力-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3页
破局人口难题-向“一老一小”发力-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4页
破局人口难题-向“一老一小”发力-冲刺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复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热点01破局人口难题向“一老一小”发力热点聚焦: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一老一小”问题受到社会关注,养老、生育政策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热议的话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这提示政策制定到了必须正视人口问题的时刻。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养老和生育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从老年疾病到日间照料再到娱乐休闲,对于老年生活,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让人们“没病痛、不孤独、有乐趣”的多种办法;从生育成本到妇女权益再到托育保障,针对“想生不敢生”,也提出了相应措施,因此人口问题也成为高考考查热点。考情聚焦:年份卷别题型考查角度2016全国卷非

2、选择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和影响、评价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主张全国卷选择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已经在台湾安居繁衍全国卷非选择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特点和原因、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2017全国卷选择20世纪初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全国卷非选择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接受移民等促进了国家统一2018全国卷选择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人口流动全国卷选择宋代社会阶层流动加强全国卷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2020山东卷非选择中国古代三个时期的人口分布海南卷非选择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天津卷非选择中国近代留学生情况变化、新中国成立初留学生归国原因2

3、021全国乙卷选择宋代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全国乙卷选择建国初期我国人口素质差异分布不均衡备考方向:命题热点:人口问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热点话题之一历史考查:人口问题历年考查多数集中在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上考查内容:中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方向、原因以及对经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的影响;中西人口迁移比较、华工流动原因以及影响等复习建议:关注时事热点(当今世界难民问题、我国三孩开放政策等),掌握人口迁移对区域文化形成与转型、文化重构和认同的影响。考点回归:一、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轨迹方向(1)人口稀少向人口稠密区迁移。即从北方草原荒漠向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

4、;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 ,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4)人口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人口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5)外来人口迁移,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2、中国古代人口

5、迁移原因(1)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生产方式落后的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各民族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 ,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4)有利于开发南洋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5)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影响两晋八王之乱唐中安史之乱

6、两宋靖康之乱历年考题:1(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

7、错误,故D错误2(2020山东卷)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南北人口密度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这与东汉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经济欠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东汉(永和五年)。图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长江下游地区(江浙地区)。这与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经济发达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图3:黄河中下游、长江下游地区人

8、口密度都相对较高。这与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天宝元年)。【解析】图五中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最高,说明此时政治经济中心应该位于北方,而南方地区开发程度不高,由此判断图五应该是东汉时期,此时经济重心尚未南移,人口分布符合此时的社会状况。图六中人口分布密度发生变化,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南北人口分布较为均衡,南方隐隐多于北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与明代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江南经济发达有关,且此时政治中心也位于南方的南京,由此可判断图六应该是明代洪武年间;图七相较图五在人口分布上南方开始增多,人口密度较高

9、的是关中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种情况应该与唐代首都位于长安,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得到开发有关,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判断图七应该是唐朝天宝年间。3(2020.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 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答案】(1)增长缓慢;具有阶段性;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解析】(1)特

10、点:从材料中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缓慢;从不同时期来看,具有阶段性;从总数来看及同一时期的对比来看,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因素:根据材料所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明清时期,关于经济因素可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荒地的开垦、高产作物的引进、赋税制度的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

11、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5.(2018全国)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

12、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故选B项。6(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

13、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

14、湾历史纲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答案】(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解析】(2)方面:根据材料“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根据材料“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可归纳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根据材料“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可归纳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根据材料“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可归

15、纳出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7(2016全国卷)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

16、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8(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

17、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税收制度的变革;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

18、;农业精耕细作。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解析】(1)本题考查了清代人口增长的相关内容。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19、。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知清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社会稳定;政府取消人头税,进行赋税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高产农作物的推广;土地的开垦等。人口的增长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但另一方面也造成资源紧张环境破坏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缓解人口压力措施的认识和理解。由“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可知康有为主张向人口较少地区迁移,严复则主张兴办实业;由“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可知还有人主张晚婚晚育。对

20、这些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都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和评价。二、中国近代的人口迁移(1)走西口:明中期至民国初年,山西、陕西、河北人,打通中原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2)闯关东:清朝同治年间到民国时期,中原地区百姓到关东谋生。(3)蹚古道:西南丝绸之路,由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 (4)下南洋: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区域时期引华人去开发。(5)契约华工:清朝中后期,华工出国成为廉价劳动力。(6)抗日战争时期:城乡人口西迁:(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人口迁移潮)华北、华中、华东等城乡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逼迫之下或处于抗战需要向西南西北迁移(如: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迁徙)。历年考题:1、(201

21、6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22、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

23、民族的抗战。【解析】(1)第一问可以依据材料来概括,主要从规模、迁移方向及迁移类型等角度思考。(2)第二问有三小问,分别来回答。特点需要依据材料来概括,可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回答。贡献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英国、荷兰等国的殖民扩张移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移民问题三、新中国的人口迁移时间表现趋势原因特点1953-1960沿海迁往东北、西北、西南(人口最大的流入地是黑龙江省,迁入率最高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迁出人口最多的是上海

24、市和山东省)农村人口有组织的迁往城镇(大跃进”时期劳动力不足使得大量农民流入城市)政府计划性流动(国家将科研机构、工业密集工厂内迁至西北、西南边疆省区,东北有大量苏联的援助项目)流量大、组织性强(主要由政府组织,各年人口迁移率达50% )1960-1977无规律性(“文化大革命”、自然灾害导致人口迁移混乱)城市流向农村(粮食供应不足,城镇人口精简)政治原因与自然灾害(三年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合同、十年“文革”)流量减小、无规律(人口普查数据有误、逃荒与越境居民无法统计)1977-1985初显内陆往沿海地区迁移(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由净迁出区向净迁入区逆转)农村重新流向城市(联产承包责任制

25、使农村释放大量劳动力,1980年拨乱反正后知识分子调回城市)政策放开、经济发达区吸引力显现流量回升、政府控制人口流动1985-至今 初显内陆往沿海地区迁移大城市流向大都市圈和卫星城经济吸引力占最重要因素流量大、多城市出现人口回流历年考题:1、(2021年全国乙卷)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所示,据如表可知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及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中上海和天津工人

26、占比大,这与上海和天津原有工业基础较好有关;陕西和新疆劳动农民出身多,新疆转业工人多;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一列上海最多;在学生一列中比列基本均衡,资本家一列中上海和天津占比大;通过梳理上述表格可知,上海和天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好,内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弱,结合近代以来工业发展状况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正确;通过材料得不出西部改造相关信息,故B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涉及的1950年不符,故C错误;材料是静态的数据,看不出工业发展变化,故D错误。2、(2018年全国卷)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