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省一等奖课件-2_第1页
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省一等奖课件-2_第2页
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省一等奖课件-2_第3页
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省一等奖课件-2_第4页
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省一等奖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ppt课件-省一等奖课件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ppt课件-省一等奖课件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一、(2011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 _ 答案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将要离开时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角度很小,是解读关键字。无论是解读还是赏析,都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题中的“惜”出自“欲去惜芳菲”,“欲去”是情境,“芳菲

2、”是惜别对象。抓住这两点答案就会全面了。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_ _ 答案“掬水”句,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弄花”句,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写山花香气溢满衣衫。诗句表现了诗人可爱的童心和游玩的兴致。(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赏析优美句。题中掬水、弄花都是诗人别有情趣的动作,这当然也与水清、花香有关联。赏析时既要描绘诗句情境,也要指出其表现手法和效果,表达的思想情感。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2011四川眉山)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

3、问题。 (4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二、(2011四川眉山)阅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3.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1分) _ 答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解析图文转述,从词中找到符合图的句子,难度不大,仔细查寻即可得到。4.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_, “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_。(2分) 答案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

4、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能从“实质”上说对,即可给满分)。 解析第一空即为解释。第二空的难点在于要挖掘全城人跟随太守的实质。3.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15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1分) _ _ 答案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现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解析解读关键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本词气势雄奇,此三词正能体现,因此分析时,要紧扣“豪放”这

5、一气势。5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三、(2011台州)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注释】落落:松高貌。衣冠:士大夫的穿戴。三、(2011台州)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题目。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_ _ 答案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解释。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直接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意思,应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这首诗是写夏季,第一句中“萋萋芳草春绿”是写芳草茂盛的,而“落落长松夏

6、寒”则是写松树生长旺盛的。因此“夏寒”应为“葱郁、茂盛”的意思。7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_ _ 答案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共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要通过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来揣摩所反映的生活。这首诗三、四两句是写田园生活,牛、羊傍晚自己回村,孩童对官场毫不关心,悠闲自得。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四、(2011江苏无锡)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社日:古时祭土

7、地神、五谷神的日。四、(2011江苏无锡)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8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2分) _ 答案(2分)村外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内猪满圈,鸡栖埘。描写了丰收、富庶的景象(1分),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欣赏能力,难度中等。由“稻粱肥”可知丰收景象,由“豚栅、鸡栖”半掩着门,可以知道安宁和平。9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_ 答案(2分)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生动表现了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

8、1分),和社日热闹欢乐的场面(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诗歌语言欣赏的能力,难度较大。由“家家扶得醉人归”缘事寻由,可推知社日喜庆欢乐的热闹情景,这里可以用“侧面描写”或“表现了”这种格式来表达。8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五、(2011浙江温州)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五、(2011浙江温州)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10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 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_之情的自然流露。 答案(2分)依恋(

9、不舍、挽留) 解析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11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_ _。 答案(2分)示例一:诗人久住湖上亭,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示例二:诗人移情于花鸟,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示例三: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相通的地步,故能心心相印。 解析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至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

10、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10补充点评。(2分)六、(2011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3题。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六、(2011河南)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13题。1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 答案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一般在学习古诗时,教师教学过程中会注意到这个地方的,也可以

11、说没有太大的难度。考生如果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把握这两句诗之间的语意转承关系,“闲”与“梦”,“垂钓”与“乘舟”,“碧溪”与“日边”等意象的对应关系,就容易造成失分。1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_ 答案“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解析分析末两句的“破”和“挂”好在何处,需要有点语感才行。“破”字写出了冲破巨浪、勇往直前的特点;而“挂”的特点不是很明显,是一个很具体的动作,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决心已定,要付诸行动。乐观、自信,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就生动地表现愿了出来。12“闲

12、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考点涵析 中考的诗词赏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赏析作品的形象:是诗歌中主人公或诗人自己的形象;B饱含诗情的自然图景,即意境。中考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意象的鉴赏。 2鉴赏作品的语言:A考查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揭示语言所包含的具体意义;B分析作品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领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重点是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等。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A掌握修辞手法;B掌握表达方式;C掌握其他表现手法。考点涵析

13、 中考的诗词赏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整合与点拨 应考链接 一、理解诗歌的形象(意境) (一)常见艺术形象 爱国征战类 1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2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3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

14、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整合与点拨 应考链接 4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思乡怀人类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热爱自然类 6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 (二)常见意象 诗是意象的表现,是形象的艺术。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古诗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相

15、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思乡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红豆寓相思之情,竹林寓闲趣,菊花寓高雅之士,莲花寓君子操行,孤灯寓孤苦之意,秋虫寓凄凉之意。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二)常见意象 二、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 理解诗歌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是鉴赏诗歌的基本要求。初中阶段涉及最多的有忧国忧民感时伤世、建功报国抒发志向、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寄情山水歌颂自然等。 A忧国伤时。如揭落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

16、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春望。 B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曹操的观沧海、陆游的书愤、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C思乡怀人。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 D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如王维的山居秋螟、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二、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 (一)鉴赏诗歌,推敲字词是最基本的环节,

17、也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正确把握诗歌思想内涵的关键,推敲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象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别相思之情的诗作常常会出现柳、酒、月、雁、楼等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意象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2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所具有的特殊韵味。如“夹岸桃花蘸水开”很传神。蘸(zhn),是沾着水面。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下垂,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

18、。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又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就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三、品味诗词的语言 3表示修饰的形容词 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字写出了春天来临,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景象;“浅”字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一个“凄凉”,写尽了诗人无限辛酸的感情。“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老”“昏”等词语,渲染了深秋悲凉的气氛,蕴含着诗人悲苦的秋思。 4

19、数词或量词 在古典诗词中,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数词,一般情况上都不是确数。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几处”和“谁家”用的极其精妙。如“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中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因为是远景,“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傍晚的景色,具有水墨画的美感。 5表颜色的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从视觉角度看,红绿映衬,色彩鲜明,春意盎然。 3表示修饰的形容词 (二)鉴赏句子 考查的句子往往是名句。古诗词中

20、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鉴赏这些名句,能够读懂作品,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出发,鉴赏其寓意、情感等。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面对重重困难时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赏析句子还要从用词特点或者表达技巧入手,或是修辞或是表现手法等等。 (三)语言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语言风格或特色的表达词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

21、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二)鉴赏句子 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描写手法主要有: (1

2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典型例题一、分析意象,把握情感【例1】(2010河南)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

23、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典型例题一、分析意象,把握情感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_ _ 答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能力。“酒”和“羞(即馐)”,告诉我们,所写为宴饮场面。酒是“清酒”,馐是“珍羞”,且价值不菲“斗十千”“直万钱”,这又表明宴会是丰盛的。再看所用的器具,盛酒的是“金樽”,装菜的是“玉盘”,这又表明是非一般的宴饮场面,只能用隆重而丰盛来形容了。再看下一

24、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却饮不下酒,吃不下菜,心中一片茫然,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两相应照,有力地反衬了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学生答题时往往忽视用词的感情色彩,用“豪华奢侈”来形容宴会的场面。作用方面,忽视思想感情,而答成“体现了友人与诗人之间感情的深厚”。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综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_ 答案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能力。 全诗八十二字,但它跳荡纵横,百步九折地提示了诗人感情

25、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经过反复回旋之后,结尾两句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从全诗来看,感情是积极、乐观的,诗人对前途充满了信心。答题时防止重心旁落,将前面铺垫酝酿的感情误作全诗的感情基调答成失望、苦闷、抑郁、悲愤。这是不注意从全诗的全旨出发整体把握诗人情感的结果。2本诗题为行路

26、难,但综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例2】(2010浙江金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丰乐亭游春(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鸣,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二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例2】(2010浙江金华)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3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_ 答案绿树、山鸟、晴风、落花。明媚。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先将这两句诗翻译出来,然后分析“绿树”“山鸟”“晴风”“落花”表现了春天怎样的

27、特点。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 答案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热爱自然的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思考,同时注意分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析景悟情。如这首诗前两句写春景,“绿树”“青山”“落花”构成暮春既缠绵又酣畅的意境,后两句写游人春意未消,尽管春花纷落,但欣赏落花也别有一番情趣。四句诗全部写景,但在景中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留恋。3诗歌的第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例3】(2009山东潍坊)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汉江临泛(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28、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例3】(2009山东潍坊)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5诗的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 _ _ 答案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再现那雄浑壮阔的景色,品味诗人写景的奥妙。6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 _ 答案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景为人设,所以第题旨在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时不能忽视诗人融入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古代诗歌巧借典故抒发自己情感的手法。本题

29、同时也提醒学生留意诗歌卒章显志的写法。5诗的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2分)【例4】(2008湖北黄冈)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咏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例4】(2008湖北黄冈)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7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闻笛赋:_ (2)烂柯人:_ 答案(1)怀念故友。(2)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对典故运用的理解能力。 (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闻笛所作的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

30、庐,闻邻人笛声,“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于是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2)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到局终,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有些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运用典故的目的。只抓住诗人贬谪时间之久,感叹时局变化之大。误将第一问答成“因故友逝去而产生的孤独感”;误将第二问答成“感叹自己受贬时间之久”。7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

31、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 _ 答案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上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锐意进取,“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了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驰而过,病树前头万木争荣,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在这两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

32、”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涵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易忽视本诗创作的背景和诗句中蕴涵的哲理,看不到作者豁达的胸襟。错误的理解成诗人拿“沉舟”和“病树”自比,自嘲自己被朝廷所遗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人飞黄腾达。8“沉舟

33、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例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春日偶成(宋)程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例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9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 _ 答案诗人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能写出春日景色得1分,简单描述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描写意境的理解能力。从诗中找答案,可找到“云淡风轻”一个要点,从“傍花随柳”可得到“花红柳绿”的第二个要点。中心词语:春日景色。答题时易忽视“云淡风轻”这个要点。这是误以为天气状况不属于景色的缘故。10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34、2分) _ 答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1分),从“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来。(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诗人情感的感受能力。一个“乐”字已把答题的要点展示出来了。易曲解成别人不知道我为何“傍花随柳过前川”,以为我“偷闲学少年”,我偷着乐。9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2分)【例6】(2009湖南娄底)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例6】(2009湖南娄底)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1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分) _ 答案写出了早春

35、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草色远看即有近看却无,只因草色极淡,近看时被尚未变青的枯黄的草色掩盖,不易发现,这种似有似无的特点正突出了早春的特点。易误解为细嫩的特点。这是没有能很好地结合诗句的意境来抓“似有(草色遥看)似无”的特点。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答“热爱”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的主旨(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情感)的理解能力。“最是一年春好处”,一个“最”、一个“好”已把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表露出来了。“绝胜”更是对早春景色的赞美。防止只看到个别而忽视整体。若忽视整体而只看到春草

36、、烟柳,会导致误答成“对春草、烟柳的喜爱之情”。1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例7】(2010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例7】(2010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1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说出 以上诗(词)句中,作者借“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_ _ 答案李白的诗借月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李煜的词借月亮表达了离愁。王建

37、的诗借月亮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之情。 解析月亮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可结合各首诗的背景和主旨作出具体的分析。诗人面对友人的离别,把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由“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举头见新月如钩,勾起一串旧恨新愁。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中秋之夜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表达自己对月怀念亲人的情思。本题考查结合意象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因为月亮本身有阴晴圆缺的变化,人们根据其不同变化的特点,分析寄托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分析思想感情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读懂标题;掌握背景;明确主旨。1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极

38、具文化内涵的典型意象。请分别14.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 _ _ 答案李白的诗用拟人手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心人。李煜的词用比喻手法,以“钩”喻月之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王建的诗用夸张手法,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解析赏析诗词语言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入手。拟人,把“月”人格化了,把明月当做知心人。比喻,用“钩”比喻月之形。“月明人尽望”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仅诗人本人,而且其他的人也在望月。本题考查赏析诗词语言的能力。14.请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技巧。(2分)二、品味词句,鉴赏技法【例1】(2009湖北襄樊)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望岳(

39、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品味词句,鉴赏技法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_的形象。(2分) 答案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 、高大雄伟)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试想,站在山北,抬头不见阳光,泰山的高大可想而知。容易误答成“高大陡峭”。这是把“割”理解成了泰山像用刀切过一样陡峭,忽视了这里是泰山“割”阳光。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_ 答案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

40、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或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名句的赏析能力。名句的赏析,既可从炼字上去分析它的艺术手法,也可从内容上去分析它所蕴涵的哲理,还可从感情方面赞赏诗人所表现的胸怀。但要防止浅表理解,只解释诗句的含义,而导致理解上的肤浅。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例2】(2010浙江湖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浣溪

41、沙(宋)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浏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例2】(2010浙江湖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3词中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_ 答案“逐”字描写出了游人追逐画船的情景,表现出喧闹的场面。“出”描写出荡秋千时时隐时现的情景,渲染了一种欢快热闹的气氛。(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字词的品评能力。解答时,注意分析这两句诗的意境,

42、然后再体会诗人用这两个字赋予所描绘景物怎样的情趣。4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_ 答案看到了作者乐而忘形、沉醉其间的情态。(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时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象来分析:白发老人神采奕奕,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情不自禁地戴上鲜花,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之中体现出无穷无尽的欢乐。面对此情此景,作者不禁发出感叹,人的一生有说不尽的坎坷烦恼,哪像今天这样,在一杯杯的醇酒面前无忧无虑啊。最后从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怀与民同乐。3词中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例3】(2

43、009山东淄博)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山坡羊(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例3】(2009山东淄博)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5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 _ 答案示例: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赏析能力。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个“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

44、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个“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答题时防止忽视赏析的基本要求。如忽视表现手法,只是简单地回答写出了山势的高峻雄伟和黄河的磅礴气势。这是没有考虑赏析的基本要求(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赏析),而简单地以诗句的意思回答。5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例4】(2009浙江杭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

45、齐。 【注释】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例4】(2009浙江杭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6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 _ 答案雨量之大,雨势之猛。(2分,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过”表明雨来势之猛,“水满堤”“路东西”表明水量很大。防止以功用代特点。如看到最后一句“草色齐”青草长势旺盛,想到这是雨水滋润的功劳,而答成 “雨水来得及时,雨量充足,滋润万物”。这是没有把握住题目提问的重点词语“雨”怎样的特点。7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3分) _ 答案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

46、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3分。白居易诗分析1分,曾巩诗分析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能力。这里谈“异曲同工”,重心在找相同点。两诗写草,均表现了青草旺盛的生命力。回答时要注意辅之以表现手法。 防止重心偏误。对“异曲同工”的含义理解不清楚,只注意到“异”字,并与后面的“比较”联系起来,以为谈两诗写法上的不同点而导致答题失误。6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分)【例5】(2009四川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武陵春(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

47、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例5】(2009四川眉山)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8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2分) _ 答案开放题,可说能,也可说否,强调言之有理。示例一:不能。因为插图中的月亮表明是在月夜下,而“日晚”则是天色已晚,显然图中的月亮不当;示例二:不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已打扮好,与“倦梳头”相矛盾。示例三:能。因为插图中的主人公的满面愁容正体现了她在沉重的愁苦下“日晚倦梳头”。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能力。抓住“晚”和“倦”两个词来看插图的诠释,谈自己的观察所得。防止答非所问。易忽视题干中的关键词“日晚倦梳头”而观

48、察是否表现了“风住”“泪流”等细节,导致答非所问。9诗中加点“只恐”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_ 答案与前面的“闻说”“也拟”结合起来,以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活动体现内心沉重的哀愁。(表述题要求符合大意,不苟求答案,开放题宜放宽,但强调符合题意,语句通顺)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恐”,只担心。词人只是担心双溪的小船载不了自己心中许多的哀愁,艺术而形象地表现了自己的哀愁之多。 易答成表现作者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活动。这是忽视了主旨的作用不注意从全词的角度来赏析关键词语的原因。8请说说右边的插图能否体现诗中的“日晚倦梳头”并说明理由。【例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

49、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下列可作为这首诗标题的一项是()(2分)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题的感悟理解能力。从诗中“草树”“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可以看出写的是晚春的景象。另外“春不久归”也提示了所写为晚春景色。易误选B项。这是没有很好地解读诗句的原因;须知,“春不久归”是说春即将归去,但还在春天。【例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11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分) _ _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1分)。分析示例: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高下(1分)。(

50、能答出拟人,并举一个例子就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从“草树”的“知”与“斗”,“杨花榆荚”的“无才思”与“惟解”可以得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误将修辞手法答成比喻。这是只看到“作雪飞”是把杨花比做雪花,而忽视了主要的修辞手法。11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分)三、综合探究整体感悟【例1】(2010浙江绍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山村怎样的特点?(2分) _ 答案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5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描写的意境的理解感悟能力。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宁静的山村风景。答题时,容易把优美宁静误解成冷清。这里没有注意要用审美的眼光来赏析诗的意境。三、综合探究整体感悟【例1】(2010浙江绍兴)阅读下面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3分) _ _ 答案好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离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赏析能力。联系前句来看,夏日雨中,“妇姑”仍要“浴

52、蚕去”,可见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一“忙”一“闲”,两相对照,相得益彰。 防止出现赏析不当的现象。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误为:“栀子花”不管妇姑的忙,自己“闲着”。这样答,意境不美。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例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陂(bi):水岸。漪:水波纺。腔:曲调。【例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3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2分)

53、 _ 答案“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解析赏析古诗中重点字的表现力,就是赏析诗人炼字的妙处,从内容、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联系全句乃至全诗进行分析。此题考查古诗鉴赏能力,难度稍大。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_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从“横”“信口”可知牧童的悠然自在,推断乡村生活的宁静、安详,令人向往,流露出作者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此题考查写作意图的理解能力,难度中等。3诗中

54、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例3】(2010四川成都)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末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例3】(2010四川成都)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5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_ 答案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 解析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的新奇、惊讶,更从草芽萌发看到了春的消息,自然流露出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6简要赏析三、四中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_ 答案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

55、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作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 解析三、四句构思奇巧,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却嫌”“故穿”两词,赋予了春雪人的情感,那样的善解人意,饶富情趣,自然地运用了拟人修辞,在赏析时要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语意相近即可。5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例4】(2008陕西)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吴门道中二首(其一)(宋)孙觌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例4】(2008陕西)阅

56、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7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_ 答案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解析抓住诗眼“湿”字作文章,引导学生体会炼字的妙处。暗示学生品诗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诗眼来品析诗的语言。8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 答案诗歌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解析诗言志,所以诗歌赏析自然离不开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了。清新自然的美景缘自美好的心情,美妙的心情又缘自诗人美好的情感,美景生好情,好情润好景,这便是情景交融了。因设诗歌赏析的第二题考查学生对

57、诗中情感的理解与把握。7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例5】(2010浙江义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例5】(2010浙江义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9(1)诗中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一词写出了 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 _ 答案(1)阴阴又(2)思乡。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古诗词欣赏能力。第(1)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把诗歌逐句进行翻译,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符合要求的词语。第(2)题考查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

58、象来分析: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气息,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因此,可以判断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9(1)诗中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例6】(2009四川成都)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例6】(2009四川成都)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10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_ 答案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意思相近即可,若答“思乡之情”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人思想感情

59、的理解能力。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一词一景,共同构成一幅凄冷萧瑟的深秋晚景图,一个“断肠”,情景交融,表达了游子客游他乡时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和思乡的情怀。防止浅表理解。易忽视羁旅之人的孤寂愁苦,而只答出思乡之情。这是赏析时只看到了背景而忽视了主人公“断肠人”。10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11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2分) _ 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词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

60、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指出的特点准确得1分;分析恰当得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赏析能力。从表现主旨的方法来看,寓孤寂愁苦之情于凄冷萧瑟之景;从所写景物来看,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从词语选择来看,运用大量的名词进行景物铺排,串联成景。景为人设,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最后都要落在主旨词人的感情上。 如果只谈写法,而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