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课件(共54张)_第1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课件(共54张)_第2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课件(共54张)_第3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课件(共54张)_第4页
记叙文阅读专题课件(共54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梳理知识 查漏补缺】【梳理知识 查漏补缺】一、什么是写作手法(写法) 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一、什么是写作手法(写法)二、写作手法的分类:1、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等。二、写作手法的分类:3、结构手法:过渡、照应、详略、衔接、悬念、铺垫、伏笔、线索等。4、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类比、烘托、衬托、对比、扬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讽刺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开篇点题

2、、卒章显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3、结构手法:过渡、照应、详略、三、写作手法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的作用1、记叙:交待背景,为下文作铺垫。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顺叙: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三、写作手法的作用: 插叙: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

3、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读者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注: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和插叙的区别是补叙大多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2、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作用是详细、科学、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人物形象。 3、抒情:抒发真挚

4、深沉的情感,表达作者的观点,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渲染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注:抒情按照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的作用感情表达较为强烈,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引发读者共鸣,便于读者理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中心。 间接抒情的作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耐人寻味。2、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4、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注:描写按照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按照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按照特征分为白描和细描。人物描写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

5、写和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4、描写: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人物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动作描写: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人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

6、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和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5、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服务。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场面描写的作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事物。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正面描写的作用: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

7、规模、事件的气氛等。侧面描写的作用:更能突出主体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性格、心理;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使主题深刻、耐人寻味。白描的作用: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准确传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烘托气氛,表现力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细描的作用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感染力强,使人能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正面描写的作用: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感知人物5、议论: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叙议结合的三种方式及作用先议后叙: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点明主题,总领全文。先叙后议:揭示事件的

8、意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夹叙夹议:对人、物或理的认识更加深入,画龙点睛,突出主题。5、议论: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反复: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

9、奏感。 设问: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引用:使语言简洁生动,增加诗意和感染力,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使观点更有说服力。(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10、(三)表现手法的作用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8、托物言志: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9、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10、借景抒情:使抒情方式更为含蓄,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1、渲染: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增加气氛,加强艺术效果,深化主题。12、动静结合:两者相互映衬,构

11、成一种情趣。13、欲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使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14、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0、借景抒情:使抒情方式更为含蓄,情景交15、类比: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16、烘托:它起到强调渲染气氛的效果。17、卒章显志:总结全文,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题;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点明主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18、开篇点题:使文章中心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总领全文、提纲

12、挈领,引出下文;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15、类比: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四)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1、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使文章结构紧凑,气势贯通,总结全文,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题,深化主题。2、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3、衔接:使诗文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主要作用是保持意义上的连贯、文句的流畅和行文的变化。 4、悬念:使文章张弛有度,情节曲折,吸引读者。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四)

13、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5、铺垫: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等等。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6、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体现文章主题思想。7、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8、详略:详写不为人熟知的,让读者了解,有利于更生动、更深刻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是令人熟知的,有利于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主题起补充衬托作用。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引起读者兴趣;内容充实,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笔法富

14、于变化,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5、铺垫:主要内容起烘托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记叙文基础知识学习目标1.明确记叙文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把握记叙文顺序。2.了解记叙文的线索。3.掌握记叙文的人称及表达方式。4.把握常见的表现手法。记叙文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知识点1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真实的人、事、景、物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分类1.写人类的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老王、藤野先生。知识点2知识点1概念:知识点2 2.叙事类的记叙文

15、: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台阶、社戏。3.写景类的记叙文:通过描绘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春。4.状物类的记叙文:通过写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海燕。“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提醒:并非所有的记叙文都必须满足“六要素”,有些文章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某些要素不交代内容的表达,这些要素是可以省略的。知识点3 2.叙事类的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知识点4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例: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2.倒叙:先写结果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然后再

16、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倒叙的作用: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倒叙的方式:看到眼前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背影一文,采用倒叙手法,开篇点题。知识点4记叙顺序: 3.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式。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 二是插进对有关人或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

17、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例:羚羊木雕,作者在写父母“查问木雕”逼要木雕“之后,借回忆来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交代赠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 3.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 4.补叙: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注: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和插叙的区别是补叙大多都无情节,前后

18、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4.补叙: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简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知识点5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19、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知识点5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 1.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一文,以一家三代人散步、发生分歧、统一意见的事件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突出中心。3.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一文,围绕“羚羊木雕”这一事物展开,它在文章

20、结构、体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4.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1.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 5.以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7.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注:大部分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有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明线: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感情为线索;暗线:作者的爱国之情

21、。 5.以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知识点6人称;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有利于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增加文章的真情实感;第二人称(你、你们):一般是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用于人,增加亲切感,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道来;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也可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

22、大的思想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知识点6人称;知识点71.记叙中的描写两类:一是人物的描写,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 二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描写的角度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按照特征分为白描和细描。注: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文章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心理和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5、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服务,深化文章的主题;6.预示人物命运和结局,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物思想感情产生和

23、导致事情结局的社会根源。知识点71.记叙中的描写2.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一般来说有两层作用:一是结构上:“议”起过渡联系的作用;二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文章的主题来说,则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注:叙议结合的形式: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夹叙夹议;三是先议后叙。2.记叙中的议论2.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4.记叙中的抒情(表达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绪)抒情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至于抒情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的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或情景交融。4.记叙中的抒情(表

24、达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情绪)抒情是知识点8常用的表现手法1.悬念: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作用:(1)使情节环环相扣(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知识点8常用的表现手法例:最后一课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

25、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例:最后一课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2.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比如推动情节,为下文做铺垫,突出人物;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区分:铺垫紧接所要铺垫的内容;伏

26、笔一般会在后文中涉及;2.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例: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挑选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二是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关爱之情。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

27、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例: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3.过渡指文章句语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以及其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换衔接。作用:承上启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思路清晰、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过渡方法的主要三种方式:用小标题过渡;用承上启下的段落过渡;用句子过渡;用关联词过渡;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3.过渡指文章句语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以及其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4.衬托指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

28、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分类:正衬、反衬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例:鲁迅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衬托了“我”的悲凉的心境。最常见的反衬是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4.衬托指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补充: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不分主次,相互陪衬,或者得出另外的结论;衬托是一主一次,以次衬主。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补充:衬托和对比的区别:5.反复指在一篇文章中反复运用的形式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29、作用: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6.烘托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作用:强调渲染气氛的效果。5.反复指在一篇文章中反复运用的形式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以抒注:烘托与衬托、对比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注:烘托与衬托、对比的区别“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

30、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7.白描白描本是中国话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纯用墨线勾描象而不加色彩的渲染。这种方法,后来被借用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仅

31、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的描写手法。特点:简练、质朴、轻捷、传神,一般不用修辞手法,终极目标是“以形写神”,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这灰白描的人物肖像,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对阿Q、祥林嫂、闰土等的描述。7.白描白描本是中国话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纯用墨线勾描象而8.抑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地平铺直叙是行文的大忌,而巧用

32、抑扬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其中所“欲”是目的,所“先”是手段,主从关系十分明确,切不可等同,更不能颠倒,否则其效果将与愿望相反。作用: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增加文章的波澜曲折之美;更加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8.抑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文似看山不喜平”,事无巨细、例:1.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要否白杨树的树,运用的是欲扬先抑法。2.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一开始听说狗咬人之事时,即席发表了一大通“义正词严”的慷概之语

33、,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官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谄上欺下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例:1.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9.象征特点是“托义于物”。对具有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的描绘,能使读者由此及彼得联想,从而领悟作品内涵。象征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还可以使思想感情表现含蓄、耐人寻味。(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9.象征特点是“托义于物”。对具有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的描绘,10.伏笔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下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如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