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_第1页
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_第2页
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_第3页
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_第4页
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王定华 2006 年11月11日 为把深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巨大优势,国家已经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中央要求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建立。 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增强,均衡发展势在必行。义务教育法修订颁布,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管理成了各有关责任主体的法律义务。国内新形势知识经济已经来临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美国的911事件对教育产生影响国际新形势 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2、依法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把千方百计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要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进一步突出重点,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就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公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以及自身发展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以人为本,还要求我们不断提

3、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坚持教育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整个教育发展与改革一个宗旨: 素质教育两个为本: 教育以育人为本 办学以人才为本三个重点 普及全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发展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提高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个统筹 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 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 统筹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 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五个保障 法律保障、政策保障 、投入保障、 队伍保障、舆论保障。(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法第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

4、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该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区域内学校之间差别较大。 基础教育的优质资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的矛盾十分尖锐,不仅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在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育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在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凸现,带来了诸如“择校”等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在规范过程中,对“重点”学校,又难以对待。第一、摆上重要议程。 义务教育均衡是新形势的新要求,贯彻义务教育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

5、建和谐社会,都要求我们将均衡发展作为工作战略重点。要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责任明确,工作主动。第二,制订基本标准。制订基本标准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制订或完善基本标准要体现国家“十一五”期间对义务教育的总体要求。制订或完善基本标准要体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势。第三、改造薄弱学校。对硬件不合格学校实施限期改造计划。上海、大连、成都、铜陵。对软件不合格学校要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北京、湖南、杭州。要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成都。第四,促进教师交流。抓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湖北。潍坊潍城区高城乡学校共同体。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村

6、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北京实施绿色耕耘计划。积极鼓励并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国家启动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特设岗位计划。第五,完善配套政策。梳理清理已有政策。各地要对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回顾、梳理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措施,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要完善。重点研究保障政策。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财政投入、工资待遇、人事编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重点解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制度不配套的问题。如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就要相应制定待遇衔接的配套政策,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7、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做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大中城市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大大减少;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普遍达到基本办学标准,贫困地区及其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得到解决。(二)规范办学行为, 加强学校管理 2006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 2006年10月第20期人民教育刊登规范学校管理的署名文章。 规范招生管理,不用考试录取新生。义务教育学校要自觉遵守让学生免试

8、就近入学的制度,敞开大门接受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能采取考试、考核、测试方式选拔学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在区域内教育资源校际分布尚不均衡的情况下,没有点勇气是难以为之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强化管理,创新思路,就没有度过不了的难关。规范收费管理,逐步实施免费教育。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将回归到免费的真正涵义。在政府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前提下,学校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不应向学生和家长收取开展份内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费用。至于一些经审批后仍存在的服务性收费项目,例如放学后托管班的看护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交通费,组织文娱活动的场租费等

9、,应明确收费办法,遵循自愿、公开、规范、 合理、不营利原则。 规范班级管理,合理配置校内资源。在校内要均衡配备资源,不以任何名义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创设学生友好型学校。重点班往往在招生时或新生报到就选定学生,常与高收费或加收辅导费、外教费、电脑费相联系,侧重对学生进行应试训练,促使他们升入所谓重点学校,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班该划个句号了。 规范教学管理,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规范教育教学秩序,最主要的是学校应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第一,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

10、二,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第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是关爱升学有望、成绩优异或老实听话的学生,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或闪光点,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第四,模范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代表国家意志,学校应自觉遵守。还要争取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并保证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 规范目标管理,保证基本教育质量。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完成了普及任务,整体上面临着由注重外延发展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由注重普及向更加注重提高的新阶段转变

11、。学校规范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为此,学校在加强规范管理过程中,应制定保证或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案或计划,明确管理指导思想,确立本校管理特色,提出规范管理的具体要求。 (三)关于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关于经费保障问题 义务教育法第六章 专门规定经费保障,包括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主题, 落实三个增长, 制定基本标准, 义务教育经费在预算中单列,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审计和统计公告制度。 关于免杂费问题 义务教育法第二条 决定全国范围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义务教育法第六十一条 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基础教育经费仍显紧张。 “三个增长”普遍没

12、有做到,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过低。 2004年,城市的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人均95元,农村28元;城市初中预算内公用经费人均146元,农村45元。39%的贫困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0。城市学校经费不足,农村学校差距更大。 这些情况,在实施新义务教育和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建立之后,可望有根本好转。 农村保障机制改革基本原则 2005年12月24日,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2006年 8月23日,义保机制电视 会议。原则: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 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农村保障机制改

13、革主要内容分两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据初步测算,新机制全面落实后,每年每个农村小学生平均减负140元、初中生平均减负180元;年后,中西部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将从目前的元和220元,分别提高到元和元。2006至年间,不含教职工工资,国家财政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其中中央亿元,地方928亿元。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的工作基础一是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公共性质的认识不断提高。本届政府要求牢固树

14、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免除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是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共同做法,是义务教育公共性质的具体体现。二是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对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具有推动作用。在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时,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以及南昌、太原、郑州、武汉、石家庄、苏州等许多地方已包括了在城市市区以及城市郊区所辖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三是发达地区城市已经开始了义务教育免杂费的工作。现在,部

15、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已开始了城市免除杂费的有关探索,这将为全国城市免杂费工作提供经验。浙江省规定,2006年暑期之后,全省农村和城市同时免学杂费。重庆市决定,将涪陵、万州、黔江等6个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范围扩大到城市学校,从2006年开始不收学杂费。福建省晋江市从今年春季起,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免收了学杂费。还有更多的城市,正在调研论证,规划明年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工作尚面临一些困难首先,城市免杂费准备不足。由于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是一个新问题,多数地方的城市尚未思想准备,更未把免杂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其次,城市办学主体比较复杂。在教育部门所属公办学校占主体

16、的同时,其他多种形式的学校并存。因而,免杂费涉及民办学校、企业办学、行业办学、军队办学、大学办附属中小学等。再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除杂费的问题。城市免杂费后,如何既做好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又不致农村学生向城市无序流动,各地感到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工作的初步考虑一要高度重视,摆上议事日程。二要依照法律,明确免费对象。三要实事求是,确定免费范围。四要体现增长,加大投入力度。五要因地制宜,谋划推进策略。(四)依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主动地发展 提高教师水平,优化教育过程、改进教育方法、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构建人才

17、成长的立交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社会尚缺乏正确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推进还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 有些地方政府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助长了片追之风;家长、社会最看重的也是升学率,特别是升入名牌学校的升学率。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普遍存在,尤其是初三学生和高中生负担更重,全面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近期已做工作:进一步加强调研,提出推进素质教育的宏观思路和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去年6月就推进素质教育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系统调研入手,寻找解决的办法。一年来,教育部与中宣部、人事部、社科院、团中央等部门分别就舆论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社会用人制度改革、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成才规律、青少

18、年健康成长及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教育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就近年来各地的素质教育的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成立了7个专家组,组织20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中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理论与政策、基础教育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着手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宏观思路和政策措施,准备近期向中央提出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成果吸收进“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2020教育发展纲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全面规划今后5年和未来15年的教育发展和改革。 近期已做工作:研究部署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19、。前不久,陈至立国务委员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专题汇报,再次强调要将素质教育的精神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总结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教育部将于今年适时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全国课改工作,加大新课程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指导力度,把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整体规划高中课程改革,与大学联手共同加强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多种方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着力抓好当前推进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重点: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加强指导;选择先进地区,召开现场会,

20、总结交流成功经验。利用电视台、远程教育网等平台,开展大规模的辅导、培训,制作光盘。难点: 如何科学把握高中课改推进力度。继续组织专家跟踪四省(区)进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对新进入高中课改的省(区)的联系和指导,秋季开学前召开联席会,汇报各地工作,完善方案。在实验基础上,系统梳理、研究高中课改政策和保障条件,加大政策协调,科学规划整体进程。 亮点: 积极、稳妥地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对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情况的评价。日常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中考,综合素质评价试点;高考,借鉴国外经验,与新课改结合考虑(下页)。中考改革在推进2004年,17个国家课改实验区的初中学生毕业,与新课改相适

21、应的中考改革拉开了帷幕。到2005年有550多个国家和省级实验区跟进,遍布全国31个省区,涉及学生近200万人。主要做法是:一是改进了学业水平考试,改变过去用百分制的方式单一呈现考试结果的做法,提倡以等级制方式对学生呈现考试成绩的做法,使学生、学校不必分分计较。二是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成长纪录纳入评价的范围,促进了日常评价结果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三是调整中招办法,采取差额投档、优秀学生免试保送、将优质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定向分配给各初中等做法,推动了高中学校自主、多元录取。稳步推进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改革2007年,四省(区)将有126万学生参加高考。各省对此高度重视,在反复调研,广泛征求

22、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高校招生考试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讨论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后,已核准批复。 一是针对高中新课程多样性与高考选拔标准统一性的矛盾,在考纲的编制上设计了必考加选考的方式(必考基本上以必修课为主,选考基本上以选修课为主)。二是针对各地高中开设选修课能力的不均衡,要求各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选修课开设规划,设计本省的考试科目及内容范围,增强了考试方案对地方的适应性。三是积极推进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并拟将评价结果进入网上招生录取系统,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建好了,孩子进来了,教师队伍就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23、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新义务教育法把中小学教师职务打通。并须作出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的规定。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还不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目前,全国小学和初中教师仍有约24万多名教师未达到国家规定合格学历,同时还有近45万名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一些地方农村初中教师严重缺编,而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又普遍超编。同一地区县镇与农村学校的收入待遇存在着差异,城镇富余教师难以分流到农村学校去,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加剧。十一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一要抓住“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契机,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学

24、校的支持力度。 当前要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作为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措施来抓,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并辅之以相应政策支持。要继续做好东部对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师对口支援,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和鼓励城镇富余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二要抓住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契机,创新着眼于未来的农村教师队伍补充的新机制。实施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和大学毕业生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任教。山东有30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大学生前往任教满5年,可免大学贷款的本息。通过扩大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学校补充一批具有较高素质、较高学历的

25、青年教师。要根据各地实际探索通过加大城镇学校编制,或集中掌握一定比例的流动编制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补充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三要抓住我国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契机,加大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要严把新聘教师入口关。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对在职教师开展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考评,淘汰不合格教师。大力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机制。据预测,今后10年,农村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将逐年减少,这对于学校布局和农村教师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对调整任务较重的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可实行只退不进,推行流动编制,严格教师资格,并要逐步减少代课教师数量;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通过实行走教、联教、巡回教学等办法。(六)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 大力推广和普及教学光盘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