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硕士开题报告ppt模板_第1页
计算机硕士开题报告ppt模板_第2页
计算机硕士开题报告ppt模板_第3页
计算机硕士开题报告ppt模板_第4页
计算机硕士开题报告ppt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计算机硕士开题报告 ppt 模板篇一: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鞍山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XX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学生姓名:专 业: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年月日XX届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与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开题报告,就是当论文题目确定之后,学生在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系毕业论文工作委员会批准的选题 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 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 证和设计。( 1) 把自己对毕业设计题目的认识、准备,整理一 下,思路更明确。1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

2、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2) 教师评审的依据,是否你能够开题。( 3) 开题报告是一种文体, 将来会经常用这种方法。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毕业设计题目二、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和指导教师沟通题目 的来源,想法,探索目的和意义。三、所选题目的国内外动态、水平(研究现状分析) : 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尤其是文章来看动态和水平。 用综述的方法, 总结和评说。( 100200 字)四、主要研究(设计)内容:详细阐述设计的具体内 容,包括设计系统的主要功能及达到的效果五、研究(设计)方案采用什么设计方法: 软件工程基础上, 调查、分析、 设计(面向对象或者结构化等)采用什么设计工具:软件工具、硬件

3、工具、开发工 具、系统工具等。研究困难及解决方法研究进度六、参考文献(按鞍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撰写规范相关要求填写 ) 说明:1、开题正文的书写内容参见毕业论文手册,指导教 师指导学生认真撰写开题报告2、在 12 月 25 日之前上交打印稿,要求指导教师签 字,交到系主任耿新青老师处。3、开题通过后(下学期)学生再将开题报告的内容 抄到毕业设计手册上。XX年12月8日篇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Internet 环境下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传输时延研究一、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遥操作就是远距离操作,是在远方人的行为动作远距 离作用下,使事物产生运动变化。遥操作是一种基础技术, 应用

4、领域相当广泛,如机器人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基础科 学试验、核工程、海底与远洋作业等。遥操作技术使移动机 器人到达艰险的环境,通过机器人完成特定的任务,从而可 以使人远离艰险的工作环境。基 于 Internet 的 遥 操 作 机 器 人 是 指 将 机 器 人 与 Internet 连接,使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浏览器访问机器 人,实现对机器人的远程监视和控制。它以 Internet 为构 架, 不仅降低了遥操作系统的成本, 也使机器人为 Internet 上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和共享。其中,数据传输是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组成部分。从通信领域来说,分为无线和有线数据传输。 随着

5、Internet 的出现及广泛应用,通过 Internet 进行数据 传输,实现远距离遥控机器人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基于 Internet 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一方面得益于网 络传输的显著优势,网络资源廉价、普及范围广、所需硬件 少;另一方面, Internet 上数据流具有多样性,遥操作机器 人系统必需的实时性特点所需要的高优先级必然不能达到。 同时, Internet 本身固有的特点, 由于网络延时和负荷变化 所具有的随机性、可变性和不可预测性引起了遥操作控制过 程中的随机时延及延迟抖动,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可控性、 稳定性及透明度都受到负面影响。在力觉临场感遥操作系统 网络传输中的

6、不确定时延往往导致机器人控制信息反馈回 遥操作端有一段时间滞后。该滞后与网络当时的性能紧密相 关,如拥挤程度、途经路径的长短等等。如果遥操作人员不 把网络延时考虑进去,对机器人的当前运动状态无法做出正 确的判断, 就无法发送正确的遥控命令, 控制也将出现偏差, 严重的甚至有危险。因此不确定时延是远程遥控机器人研究 的技术难点之一。具有临场感效果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应用 于太空活动和深海探测等距离遥远的地方,但远地从机器人 与本地操作者之间长达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通信时延却成 为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突出问题。这不仅降低了系统的临场 感效果, 使操作者难以实时地、 真实地感知远地环境的情况, 而且造成了

7、系统的不稳定,尤其是在从机器人与环境发生力 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具体说来,问题的根源主要集中在网络 时延和数据可靠性两大问题上。其中,数据可靠性又与网络 时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对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网络时延问题应对策略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制理论领域,如基于电路网络理论的无 源控制法则、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控制算法和虚拟现实技术 的模型修正法等。其共同的特点是把网络看作一个不可知 ( 黑盒子 ) 和不可控的对象,在控制领域寻找应对方法, 以期消除网络时延对遥操作系统中信息、数据传输带来的负面影 响。但是,科学地讲,网络时延虽然具有相当显著的不确定 性,但它是一个可控、可预测的对象。因而,从网络

8、体系及 网络时延本身出发,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与网络的互动需求 出发,提出满足遥操作机器人系统需求的时延相关的网络优 化和适应性方法,从而与控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达成互补的效 果。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 , 尽可能地提高系统透明度, 满足期望的操作性,达到系统稳定性与透明度的动态平衡性 即随着系统状态在稳定性和透明度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折 中, 使得系统在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操作性能。通过跨 学科的努力,从根本上解决 Internet 环境下网络时延及时 延抖动对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影响和限制,缩短遥操作机器 人系统理论与实用化的距离,为遥操作机器人技术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在

9、很长一段时间,关于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网络时延问 题集中在控制理论领域,早在 60 年代 Ferrell 就指出时间 延迟的存在会使远程机器人工作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可以 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在古典控制论奈奎斯特稳定性分析中,将复平面上开 环频率特性曲线不能包围 -1 点作为系统稳定的条件, 并进一 步从工程角度出发,要求一个系统不但要做到稳定,还应该 有相当的稳定裕量才可使用。然而一个系统的参数的不确定 性,控制模型的不合理的简化,却会使系统在某些情况下失 稳,网络机器人控制中典型的就是延时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 系统不稳定,所以对网络机器人控制问题的研究往往要考虑 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Ro

10、bustness) ,即“是否稳定” 和“稳 定裕量”。从能量角度分析,遥操作系统要想保持稳定,其输入 能量必须大于输出能量,而通讯系统的存在会很容易的违反 这一要求。从负反馈角度分析 : 负反馈是实现控制的基本方法,但 负反馈并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不好的负反馈系统的 被控制量也会出现震荡的情况,即不稳定。一个闭环系统如 果其闭环增益大于一,其半个工作周期等于时间延迟值,则 系统将处于正反馈而非负反馈,此频率的能量将连续加入系 统而导致系统的不稳定。现阶段,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服时延影响的研究发展 策略主要集中在基于电路网络理论的无源控制法、基于现代 控制理论的控制算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

11、控制结构和控制 算法等几个方面。1989年,Raju S.首先提出用二端口网络理论分析遥操 作系统的方法 , 将遥操作系统与电路网络进行类比,并且通 过分析指出影响系统不稳定性的原因在于通信时延造成了 传输线的有源性,使人们认识到使有通信时延的遥控作业系 统稳定是可能的,关键是控制远地和本地之间的通信环节, 使其具有无源传输线的性能。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Strassberg Y. 和 Goldenberg A. A. 等人则利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 Lyapunov 稳定性判据分析 临场感系统的稳定性条件。 Lawrence D. A. 针对稳定性和 临 场 感 特 性 在 时 延 下 的 不 协

12、 调 , 提 出 了 “ 无 源 距 离 ( passivity distance) ” 和 “ 透 明 距 离 ( transparency distance) ”的概念, 用以指导临场感系统的设计。 Leung G. M. H. 和 Francis B. A. 等人利用基于“无源距离”和“透 明距离”的综合评价法设计临场感系统的结构,并利用 甘最优控制理论指导时延下临场感系统中控制器的设计。1984 年,Noyes G.和 Sheridan T. B.设计了用于遥 操作的第一个视觉预测显示系统。在该系统中用机械手的计 算机仿真模型叠加在经时延后反馈的机械手视频图象上,仿 真模型和操作者之间

13、是实时交互,用以预测远处环境中机械 手的运动。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操作性 能。 1986 年, Sheridan T. B. 又构造了实验系统用以验证 视频预测显示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视频预测显示的帮助 下,任务完成时间减少 50%。 1992 年, Kototu T. 等人基 于 Bejczy A. K. 在 1990 年提出的“幻影机器人”的思想 上,给虚拟从手加入了力反馈。结果表明,增加了力反馈使 得控制稳定,而且从手的运动比仅靠图形显示判断接触力时 快了三倍。 1996 年, Morikawa H. 等人通过建立“虚拟引 导模型”引入预测力反馈。 XX 年, Itoh

14、 T. 等人对基于半 自动任务导向虚拟工具,并具有运动和力标定的人 - 机协作 遥操作系统提出了新的控制算法。实际上,从研究人员对遥操作系统中得网络时延问题 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基于电路网络理论的无源 通讯法则所实现的控制算法对解决短时延问题具有较好的 效果,而在长时延的情况下,要实现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同时 又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则显得无能为力;由于现代控制理论 的不完善及其系统实现上的困难等原因,基于现代控制理论 所提出的各种控制算法亦未能较好地解决系统通信时延问 题。然而,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来克服通信时延,从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同时 实现。因此,我们

15、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必定会成为克服时延对遥操作系统产 生的负面影响的研究的主流方向。以上这些方法策略的共同点是: 把网络看作一个不可知( 黑盒子 )和不可控的对象,在控制领域寻找应对网络时延 的方法。而在 Internet 环境下的遥操作领域针对时延的网 络通信相关方面的研究则不是太多。基于 Internet 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网络时延的研究主 要是在定常时延和时变时延两个假设基础之上进行的。其中, 以定常时延为基础的研究最为广泛而以时变时延为基础的 研究更具有实用价值。现阶段的针对网络时延的研究大体可 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分析、研究时延特点,给出时延估测模型,并以 此模型为基础研究整个遥

16、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控制模型;( 2)大量实验测试,分析时延呈现出来的统计特性, 预测其可能遵循的函数规律;(3)利用时延缓冲器管理算法,将时变时延转化为定 常时延;(4)通过修改、创新时钟同步算法,来获取较准确地 单向传输时延;(5)重点分析与评估传输时延对通过不同的传输协议 传递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改进 TCP/RTP/RTCP/UDP 等网络协议来解决问题。三、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目前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对 于一般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带宽虽然有限,但通常还是能 够得到保证,所以时延也几乎是常数。而基于 Internet 的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则有所不同,其传输时延则是不断变

17、化的。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是时延敏感的,且实时性要求很高,因而 Internet 提供的这些通信条件给遥操作系统的开发带来很 大困难,传输中的大时延、时延抖动和不能保证的带宽将引 发不稳定的问题,如果不适当地进行控制就会导致系统性能 极大下降。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着重从网络时延进行研究,大致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时钟同步的网络单向时延的研究。研究时延 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能比较精确地确定时延的大小,分析当 前网络单向时延研究成果及相关方法,分析单向时延的统计 特性,重点分析网络单向时延的特点及其对网络数据传输的 特殊性;从其特性出发,建立基于时钟同步算法的单向时延 测算算法模型,验证基于时钟同

18、步算法的单向时延测算算法 的有效性。对TCP协议进行改进。分析数据传输协议实现过 程以及 TCP 协议内在三大机制 : 超时重传、慢启动和拥塞避 让。在此基础上,总结开发新型数据传输协议需要达到的要 点;基于上述模拟实验的有效结果及对协议的功能需求,在NS2中对TCP协议进行改进,通过引入时延变量以及以神经 网络为基础的时延的智能预测模块重新构造TCP协议中拥塞控制机制,以期达到时延抖动小、连续有序和数据可靠传输 的目的。(3)在NS2网络模拟环境下,使用改进的TCP协议,分析具体数据传输场景,针对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数据传输 特点,模拟其数据包发送状况,通过改进的TCP协议进行数据报发送并跟踪

19、, 分析实验结果, 验证改进后协议的有效性。四、研究方案及难点在基于 Internet 的机器人遥操作系统中,时延的一个 显著的特点是变化。由于 Internet 中数据传输时延是影响 遥操作控制系统品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时延模型的建立是一 切分析解决遥操作时延控制问题的基础,且时延 ( 往往是随 机时延 ) 是由网络数据传输时带宽限制和网站上数据拥挤造 成的。目前基于网络的遥操作系统已有的一些研究,大多建 立在对网络时延的假设基础之上,由于网络时延的随机性和 不可预测性 , 通过实验测试时延来研究网络控制系统更具有 实际意义。首先,我们应该分析当前网络时延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方法,通过进行实验得到

20、相关数据分析时延的特点和统计特性以及时延和时延抖动对遥 操作系统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产生的负面影响,寻求二者之 间可能存在的平衡关系。其次,研究时延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能比较精确地确 定时延的大小,因此需要设计新的时钟同步算法,使其同步 的精度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对单向时延进行更加精确地测 算。进而建立基于时钟同步算法的单向时延测算算法模型, 基于该模型建立实验拓扑结构,模拟数据传输场景,验证基 于时钟同步算法的单向时延测算算法的有效性。再次,利用更加精确地网络时延数据对 TCP 中的拥塞 控制机制进行改进,对改进后的协议进行性能评估。通过在 拥塞控制算法中加入时延变量,建立更适应于遥操作机器人

21、系统实时性的改进的 TCP传输协议,使得拥塞控制算法和时 延的关系更加密切,让时延的变化能更快的反应到网络中数 据的传输中去。然后,可以将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时延的智能预测模 块加入到改进的TCP协议,使其拥有对时延的一般的预测功 能,辅助新的拥塞控制算法,以期达到更高的应用价值。最后,在 NS2 网络模拟环境下,使用改进后的传输协 议,建立网络拓扑图,模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的数据传输过 程,验证新型协议的有效性;在实际环境中使用改进后的传 输协议作为系统底层数据传输协议,从实用系统角度验证协 议的有效性。五、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在对时延在网络数据传输中的特性分析、总结的基础 上,通过设计新的

22、时间同步算法, 得到更加精确地网络时延, 以此来改进TCP协议中现有的拥塞控制机制,并加入时延的 智能预测模块,以期得到更加适合网络实时控制系统的数据 传输协议,实现时延抖动小、连续有序和可靠地数据传输。其中,可能的创新点有:一种新的时间同步算法,能 更加精确地测量网络时延;增加了时延变量的拥塞控制机制, 可以更快的将时延的变化反映到到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一个 融入到改进后的传输协议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延智能预测 模块,可以提高其实用性和稳定性。六、论文工作计划 论文工作的总体时间安排:1、XX年9月,开题准备工作,查找基于 Internet 的 遥操作机 ( 转载于 : 小 龙文档 网 : 计算

23、机硕士开题报告 ppt 模板 ) 器人系统传输时延的相关资料,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动 态,对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向及课 题内容。2、XX年10月一XX年12月,进行深入分析,认真学习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3、XX年1月一XX年2 月,进行相关系统的概要设计和实验环境的搭建。4、XX年3月一XX年10月,完成对相关算法的改进, 并进行试验,验证有效性。5、XX年10月一XX年12月,总结和整理相关资料,进行论文的撰写,准备答辩。七、主要参考文献李勇 , 符秀辉等 . 基于 web 的遥操作系统时延分 析.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 ,XX,21 (1):43-46.景兴建 , 王越

24、超等 .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时延控制 方法综述 . 自动化学报 ,XX,30 (2):214-223.陈俊杰 , 薛晓红等 . 临场感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 服时延影响的研究发展策略 . 传感技术学报 ,XX,2:232-237.王卓等 . 单向时延测量的实时时钟同步算法 . 华中 科技大学学报 .XX,36 (2):22-25陈俊杰 , 黄惟一 .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克服时延影 响的关键技术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XX,32 : 187-190.王亦红 , 黄惟一等 . 基于预测的力觉临场感遥控 系统时延问题的研究 . 数据采集与处理 ,XX,17(4): 419-422.王宏伟 , 杨先一 . 机

25、器人遥操作系统中信息延时 的预测研究 . 机器人技术 ,XX,24 (8): 265-267.王庆鹏 , 谈大龙等 . 基于 Internet 的机器人控制 中网络时延测试及分析 . 机器人 ,XX,23 (4): 316- 321.刘艳芳 . 控制系统互联网时延预测算法的研究 . 微计算机信息 ,XX,28 (10):70- 72.芮素波 , 曾庆军 . 基于网络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 传输时延研究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XX,27:216-218.孙翱 , 顾鲁青等 . 基于实时应用的网络传输时延 测量设计 . 微处理机 ,XX,1 :14-16.马宏鹏 , 翁春华等 . 机器人遥操作中的网

26、络传输 延迟分析 . 计算机工程及应用 ,XX,38( 5) : 156-158.张少博 , 李钢等 . 基于神经网络监督控制的拥塞 控制算法研究 . 计算机应用研究 ,XX,27 ( 2):657-660.王波等 . 基于 DS 理论的网络时钟同步算法 . 吉林 大学学报 .XX,29 (3): 186-190王世华 , 胥布工 . 基于 Internet 的实时遥操作移 动机器人系统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XX,36 ( 1):81-88.Zhang W, Branicky MS, Philips S M. Stability of Net Worked Control Systems.

27、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XX,21( 1) : 84- 99.Anderson R J,Spong MW. Asymptotic Stability for Force Reflecting Teleoperators with Time Delay. Int J of Robotics Research,1992,11( 2):135- 149.Roberto Oboe,PaoloFiorini. A Design andControl Environment for Internet-Based Telerobotics.The Internation

28、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1998,17:433-449FLOYD S. FALL K. Promoting the use of end to end congestion control in the Internet.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1999,7:458-472.Liu P X , Meng M Q H ,Liu P R ,etal . An end-to-end Transmiss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remote control of robots over I

29、P networks. IEEE /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XX,10( 5): 560-570.Moon S B.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end-to-end delay and loss in the InternetD . Massachusett 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 s Amherst,XX.NILSSON J, BERNHARDSSON B, WITTENMARKB. Stochastic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real-time syste

30、mswith random time delays. Automatica,1998,34(1): 57-64.Lamport Reading and Writing of Trans. On Computer Systems,1990 (8):305-310.Ramanathan P, Shin K G, Butler R W. Fault-tolerant clock synchronization in distributed systems. IEEE Computer, 1990:33-43.篇三:计算机工程硕士开题报告格式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 王焕然入

31、学 时 间导 师 韩琦论 文 题 目基于码流参数特征的压缩视频取证技术 研究院 (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领域开题报告日期 XX 年 10 月 11 日 研究生院培养处制说明一、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主要研究内容;3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4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 的措施;5主要参考文献。二、对开题报告的要求1开题报告的字数应在 5000 字以上;2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 10 篇以上(一般应包含 外文文献);三、开题报告时间应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的六个月内完 成。四、如工程硕士研究生首次开题报告未通过,需在三 个月内再进行

32、一次。 若仍不通过, 则停止工程硕士论文工作。五、开题报告进行后,此表应交学生所在院(系)教 学秘书留存,另外研究生本人也应妥善保留,以备论文答辩 时参考。研究生院将对开题报告进行抽查。六、字体、字号及其他规定 报告中所用中文字体(除各级标题外)为宋体,各级 标题用黑体;论文中所用数字、英文为新罗马字体。章标题 小 2 号字,建议段前 1 行,段后行;节标题 小 3 号字,建议段前行,段后行;条标题 4 号字,建议段前行,段后行;款、项标题 小 4 号字, 建议段前 0 行,段后 0 行; 正文 小 4 号字,建议段前 0 行,段后 0 行,每页约 33 行。七、层次代号及说明 参考文献标注采

33、用顺序编码制,著录格式应遵照文 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XX)的要求。( 1 )图书文献:唐绪军 . 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 M. 北京:新华 出版社, 1999:117-121.霍斯尼 R K. 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 M. 李庆 龙,译 . 北京:中国仪器出版社, 1989: 32-35.(2)期刊论文1 覃睿,田先钰 . 从创新潜力到创新成果:一个创 新潜力形成与释放模型 J. 科技进步与对策, XX( 2):148-152.(3)学术会议1 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 . 多相混杂纤维复 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 C/ 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 册) .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6: 410-416.(4)学位论文1 金宏 . 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 D.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学科博士学位论文, 1998:60-63.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目录课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