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_第1页
大学课件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_第2页
大学课件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_第3页
大学课件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_第4页
大学课件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常见的致动物疾病性病毒(1-14节)主要内容第一节 口蹄疫病毒第二节 狂犬病病毒 第三节 伪狂犬病病毒 第四节 猪瘟病毒 第五节 猪生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 第六节 猪细小病毒 第七节 猪圆环病毒 第八节 猪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九节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第十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第十一节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第十二节 牛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第十三节 牛轮状病毒第十四节 牛冠状病毒第一节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口蹄疫病毒(Food and mouth disease

2、 virus,FMDV)是牛、猪、羊等偶蹄动物口蹄疫的病原。口蹄疫流行极广,在世界许多国家时有发生,对畜牧业发展影响很大,是当前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家畜传染病之一。该病也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因而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属内只有口蹄疫病毒一种。第一节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 口蹄疫是OIE A类传染病,是全球性最重要的动物健康问题之一。马除外1898年,德国科学家Loeffler与Frosch:口蹄疫病畜的病料通过滤菌器后仍能使健康动物发病。一、生物学

3、特性 本病毒是动物病毒中发现最早的一种。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二十面体对称,直径2025nm无囊膜,病毒基因组为正股单股RNA,在RNA芯髓外对称衣壳上有32个壳粒。电镜下观察,可见病毒粒子表面的颗粒状结构和一个密度较低的中心。此外尚可见有较小的蛋白质亚单位颗粒,直径78nm,无感染性。比较小的颗粒具有球蛋白特性。病毒子在宿主细胞的原浆内可形成晶格状排列。口蹄疫病毒二、抵抗力 对酸敏感,病毒在pH为的缓冲液中、4条件下14h灭活90,在时1min灭活90,在pH50时每秒钟灭活90,pH30时瞬间灭活,病毒在时十分稳定。病毒的感染性RNA在时较原病毒稳定。口蹄疫病毒对碱

4、也很敏感。对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低温下能长期保存。病毒的灭活温度为851min,7010min,6015min,但裸露的RNA对热较稳定。口蹄疫病毒三、抗原性 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征,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有七个主型:A、O、 C、南非、南非、南非和亚洲型。各型之间没有相互免疫作用。本病毒有较大的变异性,病毒在保存和流行中,常发生血清学的变异,有时流行初期与末期毒型不一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亚型出现,本病毒已发现65个以上的亚型。 口蹄疫病毒四、培养特性1组织培养 利用犊牛、幼猪的肾脏或豚鼠、牛胚胎上皮组织制成细胞单层来培养病毒,病毒繁殖后,使细胞发生病变。2鸡胚培养 本病毒不易在鸡胚上生长,必

5、须反复交替通过牛与鸡胚或在添有牛舌上皮的鸡胚组织培养继代后,才可能适应于鸡胚或鸡胚组织培养。口蹄疫病毒五、致病性在自然条件下,主要发生于偶蹄兽,其中以奶牛和黄牛最易感,其次是水牛,牦牛、猪,再次为羊和骆驼等。野生偶蹄兽也能发生。 1.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 创伤、皮肤、粘膜2.流行特点:有一定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夏季可以平息)传播迅速,一般沿交通线进行传播 指示灯扩大器保持者口蹄疫病毒3.症状1)以牛为例: 初为发热,逐渐发展为口腔粘膜、蹄部皮肤出现水泡,在24hr内这些小水泡融合成大水泡,继而破裂、形成烂斑,细菌感染后,引起蹄壳脱落,出血。2)以猪为例:猪主

6、要以口腔、蹄部和乳头出现水泡、烂斑、蹄壳脱落。 哺乳期的动物出现出血性胃肠炎。 病理剖检出现心肌切面为虎斑心。 口蹄疫病毒患猪流涎,精神沉郁,弓背口蹄疫病毒六、微生物学诊断(一)豚鼠接种试验 选择500g以上的健康豚鼠46只,剪去后肢足掌部被毛,用湿棉花球洗净,再用70酒精棉消毒。将足掌部皮肤或口腔粘膜划破,把感染性病料涂擦于划破处。第二天如局部有水疱,即可确诊。(二)乳鼠接种试验 选2-7日龄乳鼠5只,4只做检样,1只做对照,每只颈背部皮下接种,观察1周,如有死鼠,及时取出,制备1:3检样,传代。如无死鼠取活鼠冻死传代,传2-3代不死亡为阴性。FMDV接种乳鼠:呼吸急促,四肢和全身麻痹(1)

7、豚鼠接种实验(2)乳鼠接种实验 还有ELISA双份血清ELISAIFA补体试验中和试验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检查:细胞培养PCR法口蹄疫病毒FMDV致细胞病变正常IB-RS-2单层细胞口蹄疫病毒FMDV致细胞病变FDMV感染的IB-RS-2细胞,细胞变圆收缩,细胞间隙增大FDMV感染的IB-RS-2细胞,细胞变圆口蹄疫病毒七、免疫与治疗本病康复后可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免疫期13年,能抗同型强毒攻击,但可被异型病毒所感染,并出现典型症状。猪的免疫期较短,仅有几个月。免疫和康复动物所产生的抗体有两种类型早期型和晚期型。人工自动免疫可用灭活苗或弱毒苗以及基因工程苗。人工被动免疫可用口蹄疫高免血清,高免血

8、清也可用于早期治疗。可疑病例常规免疫预防迅速向当地兽医机关报告,封锁疫点,采集病料送专门机构检验建立周围至少5公里的隔离、封锁区,严禁任何动物和可疑污染物流出控制区捕杀病畜及与病畜接触的动物,其他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周围建立环形免疫带捕杀疫区全部易感动物,对疫区以外的动物进行大规模血清学检查,阳性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应全部捕杀采用国家指定单位(如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的FMDV疫苗进行常规接种,每6个月免疫1次。首次或遇特殊情况应进行加强免疫,第1次免疫后2周2个月,再加强免疫1次。口蹄疫病毒第二节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

9、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 是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一、生物学特性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病毒子一端钝圆,另端平凹,呈子弹头形或试管形。在螺旋对称的衣壳中,含有负股单股RNA。具有脂蛋白的囊膜,在膜上有血凝素的穗状突起。在0、pH64的条件下,可凝集鹅红细胞。该病毒只有一狂犬病毒两个概念: 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t virus):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

10、毒,其特点是毒力强; 固定毒(fixed virus):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毒力降低的病毒,可制做疫苗。个血清型。狂犬病毒 二、抵抗力 易被紫外线、甲醛、乙醇、升汞和新洁尔灭等灭活 563060min或1002min即失去活力 对酚有高度抵抗力 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狂犬病毒三、抗原性 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囊膜糖蛋白抗原(保护性抗原), 能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狂犬病毒四、培养特性 将死亡动物的大脑、小脑等在无菌条件下取出,研磨处理后,取上清液接种于实验动物脑内。幼龄小白鼠于接种后

11、710d发病死亡,可在脑组织中发现内基氏小体。豚鼠及家兔潜伏期较长,接种后经23周发病死亡。狂犬病毒应用1015日龄鸡胚,将病毒接种于卵黄囊、绒毛尿囊膜及脑内在脑组织及绒毛尿囊膜上出现嗜酸性颗粒及内基氏小体。狂犬病病毒可在多种哺乳动物(幼龄小白鼠、大白鼠、田鼠、乳兔、羔羊等)肾原代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羊胚肾及人胚皮肤肌肉传代细胞上生长。狂犬病毒五、致病性 可引起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称为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 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狂犬病毒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

12、及生命。 多数病例在肿胀或变性的神经细胞浆中,可见到1至数个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10m 的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Negri body) 六、微生物学诊断常用的特异性检查方法有包涵体检查,动物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等三种。(一)包涵体检查 取大脑、小脑,特别是海马角部分切开印片,趁印片未完全干燥时,以塞勒(Seller)氏液染15s,水洗、干燥、镜检。内基氏小体呈鲜红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则为桔红色。用姬姆萨氏(Giemsa)染色,小体为红色。(二)动物试验 实验动物如小白鼠、豚鼠、家兔等其中以小白鼠最为敏感,给小白鼠脑内接种,每只。接种后观察21d,5d内死亡者淘汰;5d后发病者,当出现

13、松毛、颤抖、后肢失去平衡、麻痹、虚脱等症状时,可剖杀取脑,作印片,检查包涵体,如为阳性,即可诊断为狂犬病。为了确诊,在病毒鉴定时,可使用标准免疫血清作中和试验。(三)荧光抗体检查 此外,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交叉保护试验、血凝抑制试验、间接免疫酶试验(HRP-SPA)、以及单克隆抗体检测、RT-PCR检测(比标准化荧光抗体法敏感1001000倍)等均可用于狂犬病的检查。七、免疫与治疗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常用疫苗(弱毒苗和灭活苗)及免疫血清,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对患狂犬病的病犬和可疑犬,应立即捕杀,以免伤害人、畜。第三节 伪狂犬病病毒(PRV Pseudorabies virus)(1)一、生物学

14、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 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繁殖障碍,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伪狂犬病最早在1813年发生于英国的牛群中。我国自1947年首次报道本病以来,目前本病已扩大到2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和香港特区。伪狂犬病毒一、生物学特性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属疱疹病毒甲亚科,又名猪疱疹病毒1型。双股DNA。病毒粒子呈椭圆形或圆形外观,有囊膜和纤突。伪狂犬病病毒的毒力是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伪狂犬病毒二、抵抗力 病毒

15、在pH为 7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在56经30min可使病毒灭括。柠檬酸、盐酸、硝酸、重碳酸钠可使病毒破坏。升汞、的高锰酸钾、1来苏儿、5090乙醇或乙醚可迅速将病毒灭活。对紫外线非常敏感,在干燥状态下,直接照射日光可迅速灭活该病毒 伪狂犬病毒三、培养特性 伪狂犬病病毒为泛嗜性病毒,本病毒可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牛、猴等肾原代细胞,猪、牛的睾丸原代细胞以及一些传代细胞中生长如Hela,Hep-2,Pk-15,以猪肾和兔肾细胞最适于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引起的细胞病变很明显,产生核内包涵体。四、抵抗力 抵抗力强,耐热,60 30-50分钟灭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低温-70以下能保存数年。伪狂犬病毒五、致

16、病性及症状 1) 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轻微发热和神经症状, 幼猪感染后呈发热、麻痹、昏迷等症状,死亡率很高2) 怀孕母猪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3) 其它动物感染后有很高死亡率,最特征症状为体躯某部奇痒4) 兔皮下接种,2-5天死亡;乳鼠脑内接种1周左右死亡5) 病毒分布:最初位于扁桃体,感染24hr内可从头部神经节、脊髓及桥脑中分离到病毒6) 排毒:康复猪可通过鼻腔分泌物及唾液持续排毒,但粪、尿不带毒。 伪狂犬病毒六、微生物学诊断(一)病毒分离:1鸡胚接种 4天后,尿囊膜上有白色痘斑性病变2动物接种 兔皮下接种,能产生瘙痒症状,最后痉挛和呼吸困难死亡。3细胞培养。细胞培养(兔肾细胞)

17、病毒液制备与接种 染色镜检(苏木紫伊红 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二)血清学检查1中和试验 2ELISA试验 3荧光抗体试验 4.琼脂扩散试验伪狂犬病毒第四节 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猪瘟病毒(Hog cholera virus,HCV)属于黄病毒科的瘟病毒属,是猪瘟的病原体,可以引起各种年龄的猪只发病。病的特征为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毒感染后发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很高,有时高达80100%,对养猪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猪瘟已遍及世界各地,流行情况各国

18、不同。在国际兽疫局(OIE)的国际动物卫生法规中,猪瘟列入A类16种法定传染病,是国际检疫的对象。我国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培育成功了兔化弱毒疫苗,全国大量推广应用,迅速控制了猪瘟的疫情。猪瘟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也称为“Hog cholera virus”HCV。是猪瘟的病原体,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基本呈球形,直径4050nm;有囊膜,囊膜上有55和46kD两种糖蛋白;核衣壳20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股RNA,约12kbp猪瘟病毒二、抵抗力抵抗力较强:60 1624小时、7276 1小时,才能致死病毒;对紫外线抵抗力较强;5%NaOH需1小时,才能灭活;在时比在中性环境中更稳定;干燥的空气

19、环境,病毒很快灭活;对乙醚、氯仿、胰酶等敏感;5%石炭酸15分钟可灭活之。猪瘟病毒三、抗原性 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猪瘟病毒和牛粘膜腹泻病毒具有共同的糖蛋白抗原,两种病毒在核酸类型、形态和理化特性等方面均较相似,但可用单克隆抗体予以鉴别。猪瘟病毒四、培养特性 HCV可在猪肾,脾,睾丸,胎皮,骨髓,淋巴结,白细胞等原代细胞中生长:一般不产生CPE(或极轻微CPE)。 HCV能增强NDV对猪睾丸细胞的致病效应。 HCV和NDV在猪睾丸细胞上均不产生CPE,但在接种HCV后3天再接种NDV,可产生明显的CPE,而且提高了NDV的滴度,根据CPE的有无可间接测定HCV,此试验称为“鸡新城疫病毒强化试验”

20、(Exalting of Newcastle Diease virus,END试验)。猪瘟病毒另外HCV和NDV在猪肾细胞中也不产生CPE,在接种HCV于猪肾细胞中后,再接种NDV,仍不出现CPE,但细胞培养液中血凝滴度显著升高,所以测定血凝滴度可间接检查HCV,称为“血凝增加病变抑制试验”(HEIC试验),此法也可间接用于猪瘟的诊断。猪瘟病毒五.致病性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对HCV均易感;特别是幼猪。该病表现为:最急性、急性、慢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0%以上。急性发病的主要特征是由于血管变性而致全身广泛出血、坏死和梗死。怀孕母猪感染,可引起幼猪的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急性猪瘟的临床症状猪瘟病毒

21、急性猪瘟的病猪脾脏出血性梗死猪瘟病毒急性猪瘟的病猪肾脏皮质出血,出血点如雀斑状慢性猪瘟的病猪,耳部皮肤陈旧性出血和坏死痂猪瘟病毒六、微生物学诊断病料的采集高热期的血液、淋巴结、脾和扁桃体;慢性病例可采集流产胎儿和死产猪的脏器。END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酶标抗体技术:组化法和ELISA兔体反应试验健康猪接种试验 兔体反应试验:取健康易感兔测定体温后,接种送检病料,每天测定体温,7天后再接种兔化猪瘟弱毒并连续测温3天。如果兔体温没有升高或升高不到1,则证明病料中存在HCV。(同时设不接种病料的对照兔,它们在接种兔化弱毒后体温应该升高)病料兔无体温反应兔化弱毒兔病料含HCV7天有体温反应七、免疫与治疗1

22、)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制措施;主要是采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可应用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和治疗,但价格昂贵,有效期短。2) 患猪瘟耐过的猪可获得很高的免疫力。第五节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引起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的传染病,本病又叫蓝耳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仔猪感染产生呼吸道症状。 发生历史及疫情分布情况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猪传染病,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次发现

23、,1992年国际兽医局(OIE)将此病命名为PRRS并沿用至今。亚洲地区报道此病的时间相对较晚,中国台湾(1993)日本(1994)中国大陆(1996)都报道有此病流行。一、生物学特征 PRRSV属于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根据基因序列的不同将PRRSV分为两个大类,即美洲型(代表株为VR2335)和欧洲型(代表株LV)。基因组为单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有囊膜,不凝集鸡,哺乳动物和人的红细胞。 二、抵抗力 PRRSV对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对热稳定性差。对PH值变化敏感。三、抗原性 PRRSV的欧洲毒株和美洲毒株之间抗原性有差异,但也存在一些血清学交叉反应。根据其基因遗传

24、性和病原性的差异,分为美洲型(ATCC VR-2332)和欧洲型(LV)两个基因型。Gilbert等(1997)建立了一种快速多联PCR法以区分这两型病毒的基因型。猪体内早期的抗体在清除病毒方面并不是很有效。已证实抗体可增强病毒感染,亚中和滴度的IgG有助于发病。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造成免疫抑制。 四、培养特性 PRRSV对细胞的选择极为苛刻。适于 PRRSV生长的原代细胞有猪肺巨噬细胞(SAM),传代细胞有CL2621、Marc-145细 胞。五、致病性与症状 本病毒可侵害任何年龄的猪。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发病初期均表现为发热,嗜睡,食欲不振,倦怠,呼吸困难,咳嗽等。 母猪

25、以繁殖障碍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早产,晚期流产,产弱仔,死胎,大型木乃伊。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 仔猪感染PRRSV后,表现为严重呼吸道症状,也有神经症状。 公猪和青年猪,育肥猪的临床症状较轻。 病猪卧地不起仔猪呼吸困难病猪耳部皮肤严重发绀呈“蓝耳”症状流产的死胎六、微生物学诊断 1 病毒的分离培养 2 酶标抗体染色法 3血清中和实验,IFT 、ELISA。 荧光抗体检测病猪细胞中的PRRSV抗原七、防制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进行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管理,彻底消毒,严格检疫,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国外使用的方法主要有 1 从不发病国家和地区

26、引进猪及其产品 2 进行血清学监测。 3 对患病动物实行扑杀、销毁、以控制疾病蔓延 4 使用疫苗第六节 猪细小病毒PPV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 猪的细小病毒(ppv)是引起之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它主要引起初产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死产,新生胎儿死亡和病毒血症,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一、生物学特性 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核酸,单股DNA,只有一个血清型。二、培养特性 猪细小病毒能在猪的原代细胞,传代细胞上繁殖生长,出现细胞病变,细胞变圆,脱落,裂解等现象。在细胞内能形成核内包涵体。

27、病毒能凝集人,猴,豚鼠,小鼠及鸡的红细胞,血凝性差。三、抵抗力 耐热56 48h 70 2h 80 5min 才能使其失去感染性。对乙醚氯仿不敏感,PH值适应范围广。漂白粉氢氧化钠5分钟可杀死病毒。四、症状和致病性 猪细小病毒可通过猪口鼻分泌物。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猪舍,然后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仔猪和母猪的急性感染时通常表现为亚临床病例。在怀孕30-50天之间感染时,主要是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时多出现死产。怀孕70天后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流产症状。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动物细小病毒及所致疾病病 毒疾 病猫全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全身性疾病,

28、脑发育不全,全白细胞减少,肠炎犬细小病毒1型温和性腹泻犬细小病毒2型新生崽全身性疾病,肠炎,心肌炎,白细胞减少猪细小病毒死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化、不育貂肠炎病毒全白细胞减少,肠炎貂阿留申病毒慢性免疫复合物病,脑病小鼠微小病毒先天性胎儿畸形大鼠病毒先天性胎儿畸形大鼠H-1病毒先天性胎儿畸形鹅细小病毒肝炎、心肌炎番鸭细小病毒肝炎、心肌炎五、微生物学诊断1病毒学试验,采集病料(流产胎儿,死产仔猪等)研磨制成5-10倍乳剂离心取上清液加抗生素,接种猪胚肾细胞培养,细胞内出现包涵体,并且细胞产生病变后,收毒,再作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如果接种几代猪肾细胞不出现病变则判为阴性。2血清学检查,血凝抑

29、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实验 ELISA 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实验六 防治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 (1)控制带毒猪传入猪场 (2)一旦发病,应将发病母猪、仔猪隔离或淘汰。猪场环境、用具应严格消毒。 (3)对猪进行免疫接种。病毒粒子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第七节猪园环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是一种圆形小颗粒病毒,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猪圆环病毒存在两种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无致病性,PCV-2是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

30、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病原体。该病主要发生在仔猪,一般在断奶后23周开始发病,主要特征为进行性消瘦,皮肤苍白或黄疸,呼吸急促等。本病毒首先由德国科学家Tischer于1974年从PK-15猪肾传代细胞中分离获得,猪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该科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六次学术报告会新命名的一个科。 一、生物学特性1.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是一种小的、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含有的单股环状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动物病毒之一。 2. PC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pH3的

31、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这种对环境因素的高度抵抗力在流行病学和疾病防治中有重要影响。不凝集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 二、抵抗力 猪圆环病毒对外界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在酸性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在70时可以存活15分钟,56不能将其灭活。氯仿作用不失活。三、致病性1.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首先由Tischer于1974年从PK一15猪肾传代细胞系中分离获得,l982年他证实并命名为猪圆环病毒,1991年发现PCV2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h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的

32、主要病原。2.主要侵害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其临床特征为病猪体质消瘦,皮肤苍白、黄疸、腹泻、呼吸困难、衰弱、死亡等3.而研究表明,PCV2与猪群中发生的许多新传染 病密切相关,PCV2感染除了引起PMWS外,还可能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猪呼吸道疾病复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猪皮炎和肾病综合(porcinedermatitis and nephropathy syndrome,PDNS)以及猪的A2型先天性震颤(congenital tremor,CT)等四种疾病。4. PCV2对机体的影响主要造成免疫抑制,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造成细菌

33、和病毒的继发感染,从而引起更严重的临床症状。 四、培养特性 猪圆环病毒能在猪源和Vero细胞中生长繁殖,但不产生细胞病变。PCV-1和PCV-2均可在PK-15细胞上增殖,Sterenson GW等观察了感染PCV后PK-15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发现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有包涵体,并且细胞质中数量较多,包涵体呈圆形、大小不一、电子密度较高。四、微生物诊断 1. 病毒分离1.1 病料采集 可采集病猪脾、肺、肺门淋巴结或腹股沟淋巴结。 1.2 病毒培养 PCV能在PK-15细胞上生长,但不能引起细胞病变。它不能在原代胎猪肾细胞、恒河猴肾细胞、BHK一2l细胞上生长。其中PCV-2在PK15细胞上生长良好,

34、但其前提条件是没有PCV-1污染,并且不能引起细胞病变,感染的PK-l5细胞虽然不产生细胞病变,但感染的PK-l5细胞内含有许多胞浆内包涵体,少数感染的细胞内含有核内包涵体2.血清学方法诊断2.1 病毒抗原检测 由于病毒在细胞培养中不产生病变。PCV的检测主要依靠间接免疫荧光(IFA)技术,IFA宜于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PCV。2.2 抗病毒抗体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是一种灵敏、快速、适合于大规模检测病毒抗体的诊断方法。(往往存在假阳性偏高的问题 )诊断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诊断方法。该方法可以检测自然感染PMW

35、S猪的淋巴结、脾、肺中均检测到中的PCV2病毒核酸。目前是检测PCV2 的较好的方法。(PCR方法敏感,在病猪脏器内检测出的阳性率比较高,可以对个体精确诊断,但操作费用相对较高)第八节 猪流行性感冒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猪流行性感冒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 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简称猪流感病毒。病毒构造一、生物学特性典型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某些毒株,特别是在初次分离时,常呈丝状,丝状体长短不一,长者可达数微米。本病毒为单股RNA病毒,有囊膜,囊膜上有两种不

36、同型的纤突致密地镶嵌成规则的毛边样,一种是血凝素(HA),是棒状的核蛋白多聚体;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呈蘑菇状,是完全不同于某些正常细胞中相应酶的糖蛋白多聚体。 二、抵抗力 猪流感病毒对干燥和冰冻的抵抗力强,病料中的病毒在50%甘油中存活40天,60加热20分钟灭活,一般消毒剂对其均有灭活作用。 三、抗原性 感染猪的流感病毒已发现至少有5种亚型,即H1N1(包括猪H1N7和禽源H1N1)、H3N2(人H3N2和禽源H3N2)、H1N2、H3N6和H1N7,各亚型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只有H1N1与欧洲型H3N2能引起猪发病。它们的抗原性与同时期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H1N1和H3N2

37、关系密切 四、培养特性 猪流感病毒能在鸡胚中培养增殖,并能在猴肾细胞、胎猪器官内培养生长。当今最常应用10日龄鸡胚的羊膜腔或羊膜腔尿囊腔同时接种法分离猪流感病毒,感染鸡胚大多不死亡,但鸡胚液中出现HA。 五、致病性 各种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猪流感病毒均有易感性。猪流感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痊愈后带毒68周)。病毒存在于病猪或带毒猪的鼻液或支气管、支气管渗出液以及肺和肺淋巴结内。传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 猪流感的流行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大多发生在天气骤变的深秋和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六、微生物学诊断(一)病毒分离与鉴定 采取发病23天急性病猪的鼻分泌物或气管、支气管渗出物作为病料,按羊膜腔和尿

38、囊腔各同时接种。将接种后的鸡胚置3335孵育3天,随后采集羊水和尿囊液,作血凝试验,如果盲传3代仍无HA出现,则为阴性结果;如果出现HA,即可进行病毒鉴定,以新分离病毒作为HA抗原,应用已知的各亚型毒株的免疫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二)血清学诊断 采取病猪急性期和恢复期(相距23周)的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果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比急性期血清升高4倍以上,即可诊断为流感。实验室用HI实验诊断流感的典型结果 七、免疫与治疗 猪在流感痊愈后,产生比较坚强持久的免疫力,极少发生第二次感染,但康复猪却可能成为较长期的带毒和排毒者。因此,病后康复的种猪,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慢性带毒者。 有关猪流感疫苗

39、,正处于研制阶段,未见推广应用,有福尔马林灭活疫苗的研究报道。第九节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该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粘膜病,因此该病毒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病毒粒子略呈圆形,直径4060nm,具有脂蛋白囊膜,囊膜表面有1012nm环形亚单位。病毒粒子在蔗糖密度梯度中的浮密度是,病毒粒子的沉淀系数是8090S。二、抵抗力 本病毒在26或3724小时,大

40、部分病毒丧失感染力,56可使病毒灭活,在低温下稳定,真空冻干的病毒可在-60-70温度下保存多年。PH低于3时可致病毒死亡。对乙醚、氯仿敏感。三、抗原性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各个毒株之间没有明显的抗原性差别。 根据猪体免疫攻毒试验、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已经充分证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猪瘟病毒之间存在免疫学关系。这两种病毒可能含有共同的可溶性抗原。 四、培养特性 本病毒能在细胞培养中繁殖,试验室常用牛肾继代细胞(MDBK二倍体细胞株)增殖病毒,另外,还可在牛胎肺、睾丸、子宫内膜、气管组织中生长。这些不出现细胞病变的毒株,可用已知的产细胞病变毒株进行蚀斑干扰试验或者用新城疫病毒的强化

41、法(END法)以及免疫荧光技术等进行鉴定。五、致病性本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可感染黄牛、水牛和奶牛。2月龄至2岁的牛最易感染。有报道鹿也可感染,在绵羊、山羊、羚羊以及猪体内可检出本病毒的抗体。在实验条件下,可感染绵羊、山羊、猪及兔,并不引起发病,但从猪体可分离出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腹泻和粘膜病两种症状。其中病毒性腹泻具有高度传染性,症状和病变较轻,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相反,粘膜病在野外条件下的传染性不高,患病犊牛经常呈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病变严重,并常死亡。犊牛拉稀,失水消瘦,最后不能站立而虚脱死亡第四胃黏膜严重出血、糜烂和溃疡六、微生物学诊断 (一)病毒分离 急性病例采取血液,检查局部

42、时,可用棉拭子采取局部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尸体剖检时,则采取肠系膜淋巴结或脾脏,也可应用骨髓。各种牛源细胞均可用于病毒分离,包括牛肾和胎牛肺原代细胞或继代细胞以及犊牛睾丸细胞。 (二)电镜检查 (三)琼脂扩散试验 。 (四)双抗体夹心ELISA (五)中和试验七、免疫与治疗 对本病的防制,国外已选育出弱毒株制造疫苗,可产生较长时间的免疫。但有接种反应,妊娠动物不宜应用。我国也已研制出了Oregon C24V冻干弱毒苗,免疫力良好,而且比较安全。但现在提倡的控制措施是检出并淘汰持续感染的牛,逐步净化牛群,可通过血清学监测检出阳性牛,继而再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清学阴性的带毒牛。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药

43、物进行治疗。第十节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属疱疹病毒科,又名牛疱疹病毒1型,是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的病原因子,以高热、呼吸困难、鼻炎、窦炎和上呼吸道炎症为特征。还能引起母牛流产、死胎、肠炎和小牛脑炎。有时发生眼结膜炎和角膜炎。一、生物学特性本病毒呈球形,带囊膜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50220nm,主要由核心、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核心由双股DNA与蛋白质缠绕而成,包含基因组的核衣壳为

44、立体对称的正二十面体.二、抵抗力本病毒对温度很敏感,在37时,约经10小时即死亡一半,5621分钟灭活。在5不稳定,pH69时稳定。在细胞培养液内十分稳定,4以下保存30天,其感染滴度几乎无变化;22保存5天,感染滴度下降10倍。 三、抗原性从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世界各地分离的病毒株至少有几十种,但都具有相同的抗原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无论自然感染或人工感染,都能产生坚强持久的免疫性,耐过牛可形成终生免疫。这种免疫主要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 。四、培养特性本病毒在犊牛肾、睾丸、肺及皮肤细胞培养中生长良好,12d即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并有嗜酸性核内包涵体。经适应可在Hela细胞培养中生

45、长,不能在鸡胚生长。在牛胎细胞中,于感染后2448小时不经染色即可看到细胞明显收缩和变圆,且易形成空斑。五、致病性牛是本病毒自然感染的唯一宿主,人工感染实验表明,牛很容易通过多种途径发生感染,而其他家畜和实验动物,如绵羊、马、猪、猫、犬、豚鼠和小鼠等,都具有抵抗性,但多种动物能产生抗体。六、微生物学诊断(一)病毒的分离采集何种检样,视临床症状而异:鼻气管炎时,应以棉拭子采取处于发热期的鼻液和眼分泌物;生殖道型时,采取外阴部粘膜和阴道分泌物;脑膜炎时,采取脑组织;在有流产胎儿时,采取胎儿胸水、心包液、心血以及肺等实质脏器。将检样接种于牛胎肾或睾丸的单层细胞培养,病毒的细胞致病性来得快,正常传代时

46、,接种后2430小时出现细胞病变。(二)病毒的鉴定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因此只要用已知标准毒株的免疫血清,通过在敏感细胞培养物上进行的中和试验,就可作出鉴定。(三)中和试验 本病最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是用牛肾单层细胞培养物作中和试验。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种毒接种牛肾单层细胞,在细胞病变最明显时收获培养物,反复冻融2次,离心去除细胞碎片,收集上清。测定细胞半数感染量后等量分装,置-60保存备用。 (四)间接血凝试验 用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吸附病毒抗原的间接血凝试验,检查被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是简单易行的血清抗体检测法。 可用常规的试管凝集法或微量凝集法进行。七、免疫与治疗在流行较

47、严重的国家,一般用疫苗预防控制,常用各种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也正在试用。疫苗虽不能防止感染,但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及患病严重程度。在发病率低的欧洲国家,则采取淘汰阳性牛的严厉措施,不再允许使用疫苗。第十一节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属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牛、绵羊、山羊及其他动物易感,大多数为无症状感染,但集约化养殖的刚断奶犊牛及青年牛可致肺炎、间质性肺水肿及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一般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一、生物学特性病毒粒

48、子呈多形性,通常呈球形,直径为150300 nm,偶可见长达数微米的长丝。有囊膜及纤突,纤突长约820 nm。核衣壳螺旋对称,长约13 nm。基因组为单分子负股单股RNA,大小为1516 kb,含有10个基因,编码10个蛋白质,其中G、F、SH、22K蛋白是病毒囊膜的主要成分,N、P、L蛋白是核衣壳的主要成分,M蛋白位于囊膜和核衣壳之间。二、抵抗力本病毒对热不稳定,在无蛋白质的溶液中,4或室温放置24小时,其感染力可降至10%或几乎无感染力。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破坏,在中性溶液中稳定。对乙醚敏感。三、免疫性无论是母源抗体还是免疫接种产生的抗体均不能阻断病毒的复制及分泌,但高滴度的抗体可使症状减

49、轻。病毒可通过再次感染或携带者在畜群中持续存在。四、培养特性本病毒能适应牛源细胞(胚胎及犊牛肾和气管细胞)培养,并形成大量合胞体,胞浆内见嗜酸性包涵体。在继代细胞上比在原代细胞上生长得更好。牛鼻甲细胞系对本病毒最敏感,故适于作为分离和培养病毒之用。五、致病性90%以上的犊牛均可感染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特别是月龄的犊牛更易感,常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气雾或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多在秋冬季节流行,发病率高,病程1014天。临床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厌食、咳嗽、呼吸困难,常呈严重的间质肺炎,伴有胸膜下间质气肿和肺水肿;组织病理学检查,常见支气管、细支气管上皮和肺实质内形成多核合胞体和胞浆内包涵体

50、。六、微生物学诊断(一)病毒的分离 采取鼻分泌物或肺脏接种于牛鼻甲细胞,可见合胞体及胞浆包涵体。(二)病毒的鉴定 可用标准抗血清作为血凝抑制、血细胞吸附抑制、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方法加以鉴定。七、免疫与治疗有数种灭活及弱毒疫苗,但能否诱导产生母源抗体及其持续多久,尚不清楚。目前研制了用牛疱疹病毒作载体表达BRSV的G蛋白的重组疫苗,可诱导黏膜免疫使牛得到保护。DNA疫苗也有成功的希望。本病毒感染尚可进行治疗,主要采用一是药物对症治疗,如地塞米松、顺丁烯二酸吡纳明等;二是免疫球蛋白;三是干扰素,特别是外源性干扰素,雾化吸入和滴鼻法较肌注效果为优。第十二节牛副流行性感冒病毒一、

51、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牛副流行性感冒是由副流感病毒3型引起牛的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呼吸器官的肺或胸腔形成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本病一旦发生,病毒可在牛群中长期保留,而且容易与其它病毒和细菌共同引起混合感染,而使病情恶化,症状复杂,并可引起妊娠牛流产。1959年Reisimger和Hoerle等在美国的牛体中分离到第3型副流行性感冒病毒,同时在这些动物中查出此种病毒的抗体。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有关于牛的第3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报告。副流感病毒3型(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属于副粘病毒科(Param

52、yxoviridae)副粘病毒属(Paramyxovirus)。一、生物学特性病毒形态近似球形,大小不一,为140250nm。有囊膜,上面嵌有糖蛋白和非糖化蛋白。表面有8nm长的纤突,纤突上含有病毒糖蛋白。核衣壳呈螺旋形对称。病毒的核酸为单股RNA。基因组大小为。病毒至少含有6种蛋白。具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可凝集鸡、豚鼠、绵羊、小鼠、牛、人等的红细胞,但不凝集马红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为。二、抵抗力 病毒对热的稳定性较其它副粘病毒低,感染力在室温中迅速降低,几天后完全丧失。55 30min灭活,在-25能良好存活。在pH3时不稳定。对乙醚和氯仿敏感。三、培养特性病毒可在牛、猪、猴等动

53、物的肾细胞上培养生长,并形成病变,用犊牛或胎牛肾细胞培养,在出现病变后可形成蚀斑,用于病毒的定量,蚀斑有大有小,是克隆株的性状。在鸡胚的羊膜腔或卵黄内容易增殖,但鸡胚不死。经鼻可感染小鼠,给生后13d的乳鼠脑内接种,可导致脑炎症状。豚鼠和家兔经鼻和胸腔接种均不见异常。四、致病性本病除牛感染发病外,也可以引起猪、人、猴、豚鼠、小鼠的呼吸道疾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尤期是美洲、欧洲、亚洲,各国均不断发生或流行。本病可由接触或飞沫引起传染,主要感染部位是呼吸道。由于集约化饲养,畜群高度集中,或因运输等应激因素,牛群易发生本病。单纯感染较少,多数是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腺病毒、牛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

54、管炎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和呼吸道病原性病毒等混合感染。 五、微生物学诊断本病在临床上类症较多,而且多数病例呈混合感染,因此在诊断时应慎重。1、病毒分离 采用鼻分泌液或鼻腔擦试液。剖检时采集气管粘膜、肺病变部以及附属淋巴结和乳房炎病牛的乳汁、腹泻病牛的粪便。用原代或传代牛肾细胞,出现病变时培养液有血凝活性,感染细胞有血细胞吸附(HAD)现象,但分离病毒的最后鉴定需用已知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病毒中和试验或免疫荧光试验。2、血清学试验 常用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23周间隔,56处理30min),根据抗体是否明显上升来判定有无感染。用中和试验可检出IgM抗体以进行早期

55、诊断,因为本病感染后514d出现IgM抗体 六、免疫与治疗疫苗有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预防本病比较安全有效。由于本病多见混合感染,因此减毒活疫苗可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疫苗组成三联疫苗,效果更好。灭活疫苗以感染细胞培养物为原料,用甲醛或丙内脂等灭活、添加铝胶和等佐剂制造而成,在预防上效果较好。新生犊牛食初乳可以获得被动免疫并能防御感染,应充分给予初乳,必要时可以给妊娠母牛进行疫苗接种。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的抵抗力,尽力减少发病因素。特别是本病可以空气传播,由于直接吸入病牛咳出的飞沫或间接吸入污染的尘埃而感染。因此,一旦发病,应远距离隔离病牛并作严格消毒。气管粘膜充出血

56、并含有泡沫样液体, 肝硬变样病灶部份破裂的 paramyxovirus 病毒顆粒第十三节 牛轮状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培养特性五、致病性六、微生物学诊断七、预防与治疗轮状病毒(rotavirus)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可引起多种幼龄动物和婴幼儿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以精神萎顿、呕吐、腹泻、脱水为主要特征。1969年Meb等对腹泻犊牛粪便通过电镜观察、细胞培养和经口服感染犊牛,成功分离出病毒,当时称之为初生犊牛腹泻病毒(NCDV),后证实是轮状病毒。各种动物RV(人)来源相同,一、生物学特性 病毒呈圆形,直径75nm,中央为一个电子致密的六角形,核心直径3740nm,周围

57、绕有一个电子透明层,壳粒由此向外呈辐射状排列,构成内衣壳,外周为一层光滑薄膜,构成外衣壳,厚约20nm,以核心为毂,以呈辐射状排列的内衣壳为轮辐,以外衣壳为辋,构成了特征性的轮状结构(图10-1),轮状病毒这一名称就由此而来。有些病毒缺少外衣壳,因而内衣壳像纤突。基因组由11个片段的双链RNA组成,电泳型呈4:2:3:2排列模式,分长型和短型,牛属于长型。轮状病毒可以分为7个群AG,其中A、B、C、E群可感染猪,D、E、F感染火鸡。轮状病毒吸附、穿入、脱壳双股RNA基因组分节段外层衣壳内层衣壳牛轮状病毒 二、抗原性本病毒的抗原性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群特异性抗原(共同抗原)存在于内衣壳,为各种

58、动物和人的轮状病毒所共有。型特异性抗原存在于外衣壳,也与一定的RNA基因组片段有关。我国分离到的牛轮状病毒目前所知只有一个血猜型,即牛轮状病毒血清型(NCDV型) 三、抵抗力病毒极为稳定,对温度、PH、化学试剂、消毒剂等有抵抗力,pH39、粪便中6030分或1820至少79个月(细胞适应株不一)。对乙醚、氯仿有抵抗力。四、培养特性病毒培养较困难,随毒株不同难度有异。初次分离可试用猪肾原代细胞,MA-104( 恒河猴胎肾传代细胞系)转瓶培养,加入trysin(胰蛋白酶)pancreatin(肽酶制剂),(trypsin可促进轮状病毒生长1000倍)A群猪轮状病毒许多毒株均是在感染前用trypsi

59、n(10g/ml作用30分)处理或病毒吸附后,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trypsinorpancreatin。细胞适应株产生CPE:变圆、脱落。 C群株轮状病毒如上培养,另两株可用肠细胞系培养,均需加入高浓度的pancreatin。和某些A群株不能连续培养。五、致病性主要发生在犊牛,发病日龄主要在715日龄。春、秋季发病较多。病毒存在于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经消化道感染。轮状病毒有交互感染的作用,可以从人或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只要病毒在人或一种动物中持续存在,就有可能造成本病在自然界中长期传播。本病应与牛病毒性腹泻、大肠杆菌病、弯曲杆菌病相区别。 六、微生物学诊断(1)轮状病毒颗粒电镜检查

60、(粪便)(2)ELISA检测病毒抗原(粪便上清)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血清学检测亦有助于本病诊断(主要是ELISA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 ) 感染后5天,血中可检测出特异性IgM抗体 (4)RNA电泳图谱,可区别不同型病毒感染 七、免疫与治疗尚无特异的治疗办法。补液,应用肠道收敛剂等对症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抗生素可预防继发感染。 已试制的牛轮状病毒弱毒疫苗,用于免疫母牛,通过初乳抗体保护小牛;经野外试用,有一定效果,目前尚处在试验阶段。对犊牛腹泻还可以应用轮状病毒活毒疫苗口服,这种口服苗对人工感染犊牛有保护性并可减少自然发病率。第十四节 牛冠状病毒一、生物学特性二、抵抗力三、抗原性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