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培训课件_第1页
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培训课件_第2页
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培训课件_第3页
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培训课件_第4页
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患病率高 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67%,1994年达2.51%,1996年3.6%。我国患病总人数仅次于印度,具全世界第二位,约5000万。危害大 久病可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眼、肾、血管病变,是导致病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认识不足 早期病人无症状,不易引起重视,社会上各种宣传混乱。治疗不达标 多数病人治疗未达到要求。2患病率高2糖尿病主要分型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3糖尿病主要

2、分型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主要条件血浆胰岛素明显减少轻度减少,正常或偏高胰岛素释放试验反应低下或无反应呈延迟反应抗胰岛素现象偶见,与抗体有关经常,与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有关二、次要条件发病年龄多30岁多40岁病情急,重慢,轻体重多消瘦多肥胖发病率约0.2约2.0%酮症常见罕见合并症以感染和代谢紊乱为主以慢性合并症为主血抗胰岛细胞抗体多阳性多阴性口服降血糖药经常无效多有效胰岛素治疗均需要仅约25病人需要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鉴别 4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主要条件血浆综合治疗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

3、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血糖5综合治疗5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 去路食物糖类肝糖原非糖类物质血糖3.9-6.1 mmolL-1吸收分解糖异生合成分解8.3-9.4mmolL-1转化 糖原 氧化供能 其他糖及非糖物 尿糖6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 去路食物糖类肝糖原非糖类一、胰岛素胰岛素:insulin细胞分泌、为51个AA的小分子蛋白质A、B链,二硫键相连7一、胰岛素胰岛素:insulin7(一) 体内过程口服无效,应注射给药。普通制剂T1/2 10min,作用持续数小时肝、肾灭活中、长效制剂 碱性蛋白insulin+微量Zn insulin+微量Zn8(一) 体内过程口服无效,应注射给药。899

4、(二)药理作用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脂肪代谢增加脂肪酸的转运,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贮存;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降低血糖10(二)药理作用糖代谢降低血糖10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需求、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更好、发生低血糖的机会更低。肠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阻止1,4-糖苷键水解,使葡萄糖产生、吸收减慢,血糖峰值降低。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经常,与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有关与SUR1的结合部位与SU不同,结合和解离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短,药物

5、吸收速度更快多数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物;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0.加快心率,加强心收缩力,减少肾血流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需求、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更好、发生低血糖的机会更低。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降血糖对正常人不明显,但显著降低糖尿病人血糖。Repaglinide (瑞格列奈)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蛋白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氨基酸的主动转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加快心率,加强心收缩力,减少肾血流11恢复餐后早期胰岛

6、素分泌时相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需求、控制(三) 作用机制 胰岛素受体由2个,2个亚单位构成。 为跨膜糖蛋白 12(三) 作用机制12胰岛素+亚基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催化自身受体及胞内其它蛋白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启动磷酸化级联反应。13胰岛素+亚基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TPK)催化自(四) 临床应用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达标的患者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症、围手术期及感染应激等对难以分型的消瘦患者,均可使用胰岛素治疗14(四) 临床应用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14(五) 不良反应过敏低血糖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注射部位15(五)

7、 不良反应过敏15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酰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双胍类(二甲双胍)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TZDs) 噻唑烷二酮类16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16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常用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降血糖对正常人不明显,但显著降低糖尿病人血糖。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

8、的药物: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酰脲类降糖药(SUs)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常用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采用灵活的给药方式;口服无效,应注射给药。抗利尿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早期病人无症状,不易引起重视,社会上各种宣传混乱。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降血糖对正常人不明显,但显著降低糖尿病人血糖。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受体,促使胰

9、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磺酰脲类 临床使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种类较多。SU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餐时血糖调节剂 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17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胰岛素促泌剂 通过作二、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常用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较新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波脲、格列美脲18二、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18(一) 药理作用1.降血糖对正常人、胰岛功能尚存者(有功能细胞数大于30%)有作用2.抗利尿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格列本脲、氯磺丙脲3.影响凝血19(一) 药理作用1.降血糖对正常

10、人、胰岛功能尚存者(有功能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胰岛C上有磺脲受体D+RDR阻滞ATP敏感钾通道,阻止钾外流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内流触发胞吐作用,胰岛素释放磺酰脲类20磺酰脲类20(二) 体内过程1.吸收快、完全;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3.多数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物;4.由尿排泄新型药T1/2长,药效持续十几几十小时21(二) 体内过程1.吸收快、完全;21(三) 临床应用1.饮食、运动治疗不能控制,且胰岛功能尚存者的2型糖尿病;2.尿崩症氯磺丙脲。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素释放22(三) 临床应用1.饮食、运动治疗不能控制,且胰岛功能尚(四) 不良反应1.消化道反应2.黄疸、肝损害(尤氯磺丙脲)3

11、.偶见骨髓抑制4.低血糖(尤氯磺丙脲),新型药少见23(四) 不良反应1.消化道反应23(五)相互作用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的合用,游离药物低血糖如水杨酸类、磺胺类、保泰松、双香豆素类、甲氨蝶呤等。与有肝药酶抑制作用的合用, T1/2 如氯霉素、保泰松等。降低磺酰脲类降糖作用的如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等。24(五)相互作用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的合用,游离药物低血糖2与有肝药酶抑制作用的合用, T1/2 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达标的患者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insulin+微量Zn经常,与胰岛素受体或受

12、体后缺陷有关D+RDR阻滞ATP敏感钾通道,阻止钾外流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钙内流触发胞吐作用,胰岛素释放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胰岛素受体由2个,2个亚单位构成。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久病可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眼、肾、血管病变,是导致病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难以分型的消瘦患者,均可使用胰岛素治疗血浆蛋白结合率20%;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症、围手术期及感染应激等老年患者或有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不需调整剂量。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症、围手术期及感染

13、应激等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降血糖对正常人、胰岛功能尚存者(有功能细胞数大于30%)有作用三、餐时血糖调节剂 Repaglinide (瑞格列奈)Nateglinide (那格列奈)25与有肝药酶抑制作用的合用, T1/2 三、餐时血糖调节剂 作用机制与SU类似,作用位点也是胰岛细胞膜的特异性受体,促使与受体偶联的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细胞释放胰岛素与SUR1的结合部位与SU不同,结合和解离速度更快、作用时间更短,药物吸收速度更快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需求、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更好、发生低血糖的机会更低。 26作用机制与SU类似,作用位点

14、也是胰岛细胞膜的特异性受体,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不能使用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增敏剂的肥胖或超重患者;不能固定进食时间的患者。 27适应症 正常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27用法及用量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采用灵活的给药方式;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除SU外的其它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合用。初始剂量为0.5mg,最大单剂量为每次主餐前4mg,每日总的最大剂量为不超过16mg。老年患者或有轻度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不需调整剂量。28用法及用量 “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采用灵活的给药方式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仅少数患者有轻度的副作

15、用,头昏、头痛、上呼吸道感染、乏力、震颤、食欲增加,低血糖。可增加体重;低血糖发生率较SU低,且多在白天发生,而SU则趋于晚上发生。 29副作用 耐受性良好,对血脂代谢无不良影响;29四、双胍类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降糖片)丁双胍30四、双胍类苯乙双胍(降糖灵)30(一) 药理作用降血糖对正常人不明显,但显著降低糖尿病人血糖。 31(一) 药理作用降血糖对正常人不明显,但显著降低糖尿病人血糖作用机制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抑制糖异生,抑制过多的内源性肝葡萄糖生成。减轻体重可减少内脏和体内总的脂肪含量,主要是抑制

16、食欲、减少能量摄取的结果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 32作用机制 改善周围组织(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二)体内过程口服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20%;肝内代谢,1/3经尿原形排泄;T1/2约3h33(二)体内过程33(三)应用 主要用于轻、中型、肥胖型、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四)不良反应 高于磺酰脲类,有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酮尿或乳酸性酸血症。34(三)应用34噻唑烷二酮类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促进组织细胞对氨基酸的主动转运;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症、围手术期及感染应激等对合理的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仍然未达标的患者肠内

17、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阻止1,4-糖苷键水解,使葡萄糖产生、吸收减慢,血糖峰值降低。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降低磺酰脲类降糖作用的肝内代谢,1/3经尿原形排泄;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需求、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更好、发生低血糖的机会更低。其他增加肠道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酸氧化、延缓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血脂异常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肠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阻止1,4-糖苷键水解,使葡萄糖产生、吸收减慢,血糖峰值降低。严重并发症或伴发症、围手术期及感染应激等多数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物;通过作用

18、于胰岛B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降血糖对正常人不明显,但显著降低糖尿病人血糖。肠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阻止1,4-糖苷键水解,使葡萄糖产生、吸收减慢,血糖峰值降低。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需求、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更好、发生低血糖的机会更低。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降血糖对正常人、胰岛功能尚存者(有功能细胞数大于30%)有作用高于磺酰脲类,有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酮尿或乳酸性酸血症。常用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喹酮(糖适平)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降血糖对正常人不明显,但显著降低糖尿病人血糖。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II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降血糖对正常人、胰岛功能尚存者(有功能细胞数大于30%)有作用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时相的作用更显著、更符合生理需求、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更好、发生低血糖的机会更低。经常,与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有关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酮体的生成。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增敏剂(TZDs)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