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_第1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_第2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_第3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_第4页
抗感染免疫机制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染三要素微生物致病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感染抗感染免疫环境(社会、自然)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感染三要素微生物致病性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性感染抗感染免疫环一、感染 (Infection)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一、感染 (Infection) 抗感染免疫机制1 名词概念感染(infection) :微生物(M)在宿主 (H)体内生活,与H相互作用而致H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 H 体外的M经一定方式从一个H传播到另一个H引起的感染。又称传染病原性M(Pathogenicorganism)病原体(Pathogen):引起H感染的M。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

2、名词概念感染(infection) :微生物(M致病性病原性(Pathogenicity):病原体引起H感染的性质。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M数量或毒素剂量。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致病性病原性(Pathogenicity):病原体引起H感 细菌性感染 (一)B性感染的物质基础(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三)B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四)B性感染的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5 细菌性感染 (一)B性感染的物质基础抗感染免疫机制10/2 (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

3、)、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粘附(adhesion):感染的第一步。粘附方式:微菌落、生物膜 粘附性物质:细菌表面结构菌毛、荚膜粘附素: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蛋白质粘附机制:配体与受体粘附的组织趋向性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6 (一)物质基础(毒力因子)、侵袭力(Invasivene侵入(invasion):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侵袭素:B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侵袭性物质:胞外酶抗吞噬、助扩散繁殖与扩散: 局部扩散:表层扩散、深层扩散 全身扩散:突破皮肤/黏膜进入血流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7侵入(in

4、vasion):病原菌主动入侵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并分泌到B细胞外的毒性蛋白质。类毒素(toxoid)注入机体产生抗毒素内毒素(endotoxin):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当B细胞破裂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82、毒素(toxin):外毒素(exotoxin):主要由G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及少数G-菌分泌释放 G-菌细胞壁裂解后释放化学成份蛋白质脂多糖(类脂A )热稳定性不稳定,60以上迅速破坏稳定,1602-4h被破坏抗原性强,甲醛处理形成类毒

5、素致机体产抗毒素较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毒性作用强,有组织选择性较弱,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9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及少数G(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源: 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 - 带菌者:恢复期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其体内存在病原菌与宿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0(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与方式、来源: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传播途径与方式 :水平传播方式粘膜:

6、- 呼吸道: 表面感染(surface infection) 以呼吸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 - 消化道: 局部感染 以消化道为原发病灶的全身感染 - 性传播:皮肤: - 机械损伤: - 输血或血制品: - 昆虫叮咬: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的疾病 垂直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方式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12、传播途径与方式 :水平传播方式粘膜:皮肤:抗感染免疫机制 (三)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毒力因子侵入门户数量侵袭力毒素:内、外毒素粘附素菌毛、荚膜侵入:侵袭素、胞外酶粘附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2 (三)细菌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毒力侵入门户数量侵袭力毒(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

7、染(inapparent infection):意义 2、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外源性病原体引起的显性感染,又可以传染他人引起相同临床症状的疾病。病程 :急性感染、慢性感染部位: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3(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inapparent i全身感染类型: 毒血症(toxemia):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体内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随血到达特定靶器官或组织引起典型症状。 细菌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随血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器

8、官产生新的化脓病灶。局部繁殖血典型症状引起外毒素血新病灶繁殖化脓性细菌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4全身感染类型: 毒血症(toxemia):产外毒素的病原菌在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G-菌感染机体,使血液中出现内毒素,并引起症状。 G-菌血症状内T 败血症(septicemia):细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B 及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全身性严重中毒症状。 细菌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短暂的经过血流,在其中极少量或不繁殖,到达适宜部位再进一步繁殖的播散过程。 细菌血中毒症状繁殖、代谢物适宜部位繁殖 血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5 内毒素血症(e

9、ndotoxemia): G-菌感染机体,使(一)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杀细胞效应:裸病毒 稳定状态感染:包膜病毒 包涵体形成:光镜可见 细胞调亡: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6(一)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性感染抗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超敏反应(2,3型)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杀伤感染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免疫应答性降低、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7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病毒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

10、transmission ): 病原体在(出生后)人群不同个体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 母体内的病原体通过胎盘/产道感染胎儿/新生 儿的传播方式。 3,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母乳喂养、密切接触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8(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horizontal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分为: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2、依据病毒在体内滞留时间分为: 急性感染 持续性感染:机体持续或终身携带V,经常或反复排出V,但可缺乏持续临床症状的感染类型。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19(三)病毒感染的类型、依据有无症状分为:

11、显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持续性感染原因:V抗原性弱或变异;V入侵免疫细胞;V基因 与宿主染色体发生整合。类型: - 慢性感染:病毒感染机体后未完全被清除,可持续存在并不断排出病毒体,有时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0持续性感染原因:V抗原性弱或变异;V入侵免疫细胞;V基因 -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病毒感染机体后经长时期潜伏,既无病毒体产生,也无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则呈慢性、进行性,直至死亡。- 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急性病毒感染恢复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病毒病。 - 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毒感

12、染机体后,病毒或其基因存在于组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体。某些条件下病毒或基因被激活,增殖,产生病毒颗粒,并引起显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1 -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不断排出体内出现症状潜伏感染:持续存在激活增殖组织或细胞病毒或病毒基因病毒体显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病毒体内死亡症状长时期潜伏急性病毒感染的 迟发并发症:致死性病毒病恢复病毒感染1年或数年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2持续性感染中,病毒、宿主与疾病的关系:慢性感染:病毒持续存在浅表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致皮肤、皮下感染深部真

13、菌感染:外源性真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繁殖,随细胞扩散,引起病变。真菌条件性感染:正常菌群中真菌的感染。 真菌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3 真菌性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23真菌毒素的致病性作用:真菌中毒:真菌或真菌毒素引起。 真菌在粮食/饲料上生长,人/动物食后致急/慢性中毒症。 真菌毒素与肿瘤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4真菌毒素的致病性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24 抗感染免疫机制 二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5 抗感染免疫机制 二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定义: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 2

14、、特点:生来就有、有种属差异、无特异性 3、组成:屏障结构: - 皮肤与粘膜:阻挡、排除、分泌杀菌物、正常菌群 - 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丛、毛细血管、神经细胞 - 胎盘屏障:子宫内膜基蜕膜、胎儿绒毛膜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6(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定义:种系发育过程中形成,经吞噬作用: -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 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吞入 -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自然杀伤细胞(NKC):体液因素:含多种杀菌物质 - 补体:与Ag-Ab复合物结合,释放活性物质 - 溶菌酶:破坏聚糖骨架的连接 - 防御素:破坏菌细胞膜抗感染免疫机制

15、10/6/202227吞噬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27(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定义:生后个体与M及其产物接触产生 2、特点:不遗传、有针对性、再接触该Ag明显升高 3、组成:体液免疫:由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 抑制病原粘附 - 中和细菌外毒素 - 调理吞噬作用 - 抗体和补体联合溶菌 - 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8(二)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定义:生后个体与M及其产物接细胞免疫:由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 - CTL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 CTL效应: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 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

16、粘膜免疫系统:由呼吸道,消化道粘膜下淋巴样组织构成的免疫系统。功能:1、产生sIgA,阻止病原体自粘膜入侵;2、诱导全身粘膜系统免疫应答.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29细胞免疫:由CTL和细胞因子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抗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0抗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30(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 2、抗体和补体:阻止B粘附,调理吞噬,激活补体,中和B外毒素. 3、细胞免疫作用: - CD4+Th2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1(一)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杀伤作用:

17、抗(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吞噬细胞: 2、细胞免疫: - 细胞因子:局限感染、增强免疫细胞杀伤力 - CTL的作用:释放穿孔素、颗粒酶 3、粘膜免疫:sIgA阻止胞内菌的入侵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2(二)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吞噬细胞:抗感染免疫机制1抗病毒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3抗病毒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33(一)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 ):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定义:是病毒或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产生细胞:巨细胞、淋巴细胞、体细胞IFN诱生剂:内毒素、dsRNA

18、、中草药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4(一)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 ): 、干扰素(Interfe 种类与性质型: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IFN-:人白细胞产生 IFN-:人成纤维细胞产生型:免疫调节作用抗病毒作用 IFN-: 人T 细胞产生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5 种类与性质型: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感染免疫机制10 抗病毒活性PKRVmRNA结合IFN病毒多肽合成2-5(A)合成酶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 作用机制:基因活化R-C抗V蛋白(AVP) 抑制降解阻断转录、翻译 病毒蛋白合成抑制主要IFN-:激活巨-C、NKC 促MHCAg表达- IFN: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

19、抑制细胞生长。增强杀伤靶细胞作用2、NKC:释放穿孔素,TNF,IFN,促细胞凋亡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6 抗病毒活性PKRVmRNA结合IFN病毒多肽合成2-5(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 中和抗体(配体或位点Ag刺激产生) - IgG:通过胎盘(被动免疫) - IgM:先锋免疫(早期诊断、宫内感染诊断) - SIgA: 粘膜免疫 血凝抑制抗体(血凝素Ag刺激产生): 3、细胞免疫:主要效应因素:CTL和淋巴因子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7(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主要效应因素(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免疫力持久:全身感染,型别单一,不易变异 免

20、疫力短暂:局部感染,型别多,易于变异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8(三)抗病毒免疫持续时间: 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抗真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39抗真菌免疫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39(一)非特异性免疫: 1、皮肤粘膜:阻挡,脂肪酸杀菌,正常菌群拮抗 2、吞噬细胞:分泌杀菌物质 3、促癣吞噬肽:提高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二)特异性免疫: 1、细胞免疫:淋巴因子激活巨细胞,抑制扩散 2、体液免疫:抗体阻止孢子转化为菌丝; sIgA阻止真菌粘附宿主细胞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0(一)非特异性免疫: 1、皮肤粘膜:阻挡,脂肪酸杀菌,正特异性预防与治疗抗

21、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1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41(一)人工主动免疫: 将疫苗、类毒素接种人体,使机体主动产生获得 性免疫力的措施。、疫苗 病原微生物: - 死疫苗:物理或化学法杀死病原体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剂. - 活疫苗:特定条件选择出的病原体的减毒或无毒变异株,培养制成.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2(一)人工主动免疫:、疫苗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 两种疫苗优、缺点比较 活疫苗接种次数 1接种剂量 小接种反应 轻/隐性感染免疫类型 体液、细胞免疫时间 持久稳定性 差毒力回复 有安全性 免疫缺陷者危险 死疫苗 2-3 大 明显 体液 短暂 强 无 好 抗

22、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3 两种疫苗优、缺点比较 病原体的核酸: DNA疫苗/基因疫苗/核酸疫苗 2、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病原体的表面抗原: - 亚单位疫苗:病原体表面Ag制成,诱导Ab产生 - 基因工程疫苗:目的基因导入表达系统,获得保护性Ag,制成疫苗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4病原体的核酸:2、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抗原 1、应用:紧急预防、治疗。 2、维持时间短 3、包括: - 抗毒素 - 抗菌血清:用于多耐菌感染 - 丙种球蛋白:正常人血清、健康产妇胎盘血液 - 其他:IFN、IL(白细胞介素)(二)人工被动免疫:

23、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纯化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过程。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5 1、应用:紧急预防、治疗。(二)人工被动免疫:抗感染免疫药物治疗(一)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应用 存在问题:耐药性的产生(二)病毒感染: 选择性抑制病毒,不损伤细胞和机体。、抗病毒化学制剂: - 核苷类药物: 抑制病毒复制、转录 - 反转录酶抑制剂 - 蛋白酶抑制剂 - 其他:金刚烷胺、甲酸磷霉素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6药物治疗(一)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应用(二)病毒感染:、抗2、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 - IFN - IFN诱生剂 - 中草药:抑制病毒增殖/诱生IFN - 基因治疗:抑制病毒核酸复制/蛋白合成 (三)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外用药, 加用内服药(副作用大) 2、深部真菌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加用药物治疗 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72、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三)真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外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抗感染免疫机制10/6/202248抗感染免疫机制10/2/202248(一)医学微生态学:、概念: 微生物 2、研究对象: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 微生物宿 主外环境:依存、制约微生物群存在无害、有益宿主表面腔道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