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学年第二期新版教版年级下科教学计一学基情分我班共有 53 人,经过之前是积累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 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 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 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二教分本册教科书共有 28 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生物与环境、船的研究、环境 与我们、热。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
2、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 体上含悟科学本质。三教目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从 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四教措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 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 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
3、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 与模型的训练。2.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 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3.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 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三动能力即: 动手、动口、动脑。五教中注的题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 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
4、实施 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 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 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2.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 旋上升更加明显。3.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六教进安周次单元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种子发芽实验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3.绿豆苗的生长15生物与环境4.蚯蚓的选择 5.当环境改变了106.食物链和食物网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第一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1.船的历史2.用浮的材料
5、造船69船的研究3.用沉的材料造船 4.增加船的载重量105.给船装上动力 6.设计我们的小船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 第二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1.地球宇宙的奇迹 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3.珍惜水资源1014环境与我们4.解决垃圾问题 5.合理利用能源106.让资源再生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第三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 1.温度与水的变化2.水的蒸发和凝结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519热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5.热在水中的传递106.哪个传热快7.做个保温杯第四单元测试分析与讲评2021期末复习期末考试41.6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五下生物与环境单元的 6 课,要
6、达成的学段目标是12.2-1 说出不同动物 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12.2-2 说出常见植物和 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非生物环境但少有学生 系统地认识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生物环境在此背景下本课引领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生物 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认识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就是其他动物或者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 件而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物群落概念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的认识。本课基于学生前概念,围绕“能量流动的方向以食物链为主题,采用交流研讨的方式开展 套筒活动,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生物间的食
7、物关系也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生存仅与周 围非生物环境有关,还与周围其他生物环境有关。【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四年呼吸与消化单元的学习已认识到食物中存在营养所以本课的学习起点是 动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能量摄入食物可以储备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为生命活 动提供能量这其中就体现着食物中能量的流向问题在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 于事实证据和知识储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 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
8、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科学态度目标能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科学概念。难点:引领学生在建构食物链概念时要从植物开始,明白箭头指向的含义。【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表面贴有动物卡片的圆环。学生:为每小组准备贴有四种生物的四个套筒、导学单。【教学过程】一、聚焦:能量是生物生存的基础1.观察发现绿豆苗圃中的生物。教师出示图片:绿豆
9、苗植株的局部图和周边环境图。提问:仔细观察绿豆苗圃,都有哪些动物?预设:在绿豆苗圃里发现了蚯蚓、瓢虫、蜗牛、蜘蛛、鸟等。提示:有些小动物可能躲在植物丛中,我们没看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留下的活动痕迹,来推 测生活在这里的动物。预测:毛毛虫、蚜虫等。2.研讨绿豆苗圃中绿豆苗与生物之间的关系。(1)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有什么关系呢?请举例说明。(2)在绿豆苗丛发现的动物中,哪些动物会吃绿豆苗?它们又会被谁吃掉?(3)以蚜虫为例,蚜虫能从绿豆苗那里获得什么?蚜虫又会被瓢虫吃掉,为什么?小结: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通过食物而获得能量。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绿豆苗圃中的生物和讨论生物间的关系让学生
10、感受到绿豆苗的 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生物环境,为下一节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做知识储备。讨论“哪些动物 会吃绿豆苗?它们又会被谁吃掉?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物为生 存而吃食其他生物的理解,避免学生对不同动物产生好恶心理。二、探索:食物链是流淌着的能量(一)探讨生物间的食物关系1.借助套筒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材料:四个大小不同的套筒,从小到大依次贴上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要求:将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用套筒表示出来,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用“文字”和“”表示这四种食物关系,你会怎么表示?理由是什么?2.学生活动(约 8 分钟3.学生汇报。(1)你是怎么用套筒表示这四种生物的食
11、物关系?理由是什么?(2)用“文字”和“”表示这四种食物关系,写在磁铁纸上,汇报时黏贴在黑板 预测:套筒连接方法这样连接的理由食物关系式方法一:最厉害的动物在最上面。蜘蛛体型最大,瓢虫其次,蚜虫体型最小,绿豆芽是植物。体型大的动物一般比较厉害,会吃 比它小的动物,而蚜虫是吃植物的。方法二:最厉害的动物放在最下面。绿豆苗被蚜虫吃绿豆苗的营养和能量会流向蚜虫蚜虫被瓢虫吃蚜虫的营养和能量会流向 瓢虫;瓢虫被蜘蛛吃,瓢虫的营养和能量会流向蜘蛛。 绿豆苗蚜虫瓢虫蜘蛛设计意图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知道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进行能量的流动为下一环节的 学习做铺垫。二)自主建构“食物链”1.概括食物关系。(1)通过
12、同学们对四种生物的关系描述,可以概括出两种表达式:谁吃谁:蜘蛛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绿豆苗。蜘蛛 瓢虫 蚜虫 绿豆谁被谁吃:绿豆苗被蚜虫吃,蚜虫被瓢虫吃,瓢虫被蜘蛛吃。绿豆 蚜虫 瓢虫 蜘蛛(2)思考:哪一种说法最符合食物关系的本质?2.描述食物链。为了更好地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科学家们的想法和你们一样,从“营养”流动的角度来 描述是豆植株中的营养流给了蚜虫虫的营养流给了瓢虫虫的营养留给了蜘蛛。 可以用箭头“”表示营养(能量)的流动过程。教师板书:绿豆蚜虫瓢虫蜘蛛定义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包括捕食和寄生形成的一种联系称食物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能量的流动过程告诉学“食物链概念
13、引导学生形成认识一种 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3.探讨食物链的特点。(1)探讨绿豆苗圃可能存在着的食物链。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这片绿豆苗圃内还生活着蚯蚓、青蛙、小鸟。这些生物之间又存在 哪些食物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画出食物链。 (2)汇总食物链。请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食物链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如果有不一样的等他汇报完毕后再进行 补充。(3)交流食物链的特点。请大家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这么多食物链之间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小结: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开始于植物,流向较凶猛的动物。设计意图增加三种动物让学生认识到让这些生物间
14、的食物关系变得更复杂为研究更多生 物间的食物关即食物网的引出好铺垫让学生发现不同食物链之间存在的共同点, 总结出能量流动的方向都是从低级的植物开始,流向最高级的肉食动物。三)自主建构“食物网”1.画“食物网(1)要求:从绿豆苗与周围生物的食物关系找出更多的食物链;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单上 用箭头表示绿豆苗与周围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2)温馨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有箭头连接,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不清楚的食 物关系可参考导学单上的“信息锁定”栏目。(3)学生活动成果展示,集体修正。2.交流“食物网讨论:仅仅这么几种生物之间竟然存在着这么复杂的食物关系。小结: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
15、,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食物关 系网叫做食物网。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更多食物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食物链的纵横交织从而对食物网有更具 体、直观的认识。三、研讨:生物间的依存关系在“食物网”中,如果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了或者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情况?预设:如果瓢虫数量减少,蚜虫因减少天敌会大量繁殖,绿豆苗会大量减少。以瓢虫为食的动 物在短时间内不会减少,毕竟它们的食物来源比较多。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当前对食物链、食物网的认识进行合理的推理,从而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力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掌握科学知识后 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四、拓展:模拟食物网,体验生物间的依存关系1.游戏规则:一个小组拿着一个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抵制校园欺凌让孩子健康成长
- 大山深处炒鸡香
- 【高一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应用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 功能游戏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全棉卡通被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静脉血液标本采集要点
- 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探析
- 条码编辑列印软件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室内清洁健康电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土方运输中介合同范本
- 赵匡胤:中国北宋时期的开国皇帝2
- 中国纺织服装制造业年度授信政策指引研究报告
- 零基础学机器学习
- 西方绘画艺术流派(最全)课件
- 预防保健科护理管理质量控制考核标准
- JCT548-2016 壁纸胶粘剂标准
- 医院污水处理站维保服务项目
- 水泥考试试题(含答案)
- 江苏地理专题复习
- 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橘皮书)
- 筒袋泵检修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