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案例:回形针浮起来了_第1页
小学科学案例:回形针浮起来了_第2页
小学科学案例:回形针浮起来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回形针“浮”起来了【课堂故事】“老师,老师,你快看,回形针怎么浮起来了”。这是我在执教五年级 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在做“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 个实验时,学生拉着我轻轻说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心里清楚这是因为水的张力而引起的,在科学课上学生 有这样的质疑,本应该是提倡的。可是我想到要争论这个问题要花很长的时间, 这堂课的教学,不就泡汤了。既然学生们轻声地对我说了,那么我何不也悄然避 过这个“节外生枝”呢?于是便不动声色地将回形针轻轻一按:“看,回形针不 是沉下去了。只是偶然嘛! ”“可是为什么会有偶然”尽管有疑问,可他们 还是在实验记录表中写下了 “沉”字,而此时从他们小组的

2、表情中,我明白他们 的心情也变得沉沉的。轮到集体汇报时,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我暗喜刚才的轻轻一按,可是突然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组有反对意见,我们做出来尺子是浮在水面 上的。”一听我心里慌了,一直想防止的问题,怎么还是被提到了。被他这一说, 学生们像炸开了的油锅一样议论起来,”是的,是的,我们刚才做的时候一开始 也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尺子真是浮在水面上的。”“怎 么可能”我一想算了还是直接告诉他们这样一来让他们对水的张力有初步认 识,二来直截了当不会耽误了后面的教学进程,于是说:“这是因为水的张力的 原因,就像刚才有一组的回形针也浮在了水面上,关于水的张力以

3、后我们会学到 的。”可是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却发现学生们对水的张力更为有兴趣,在做“观察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实验中,有些学生便想方设法,将橡 皮切得很细小的薄片,小心翼翼地放在水面上,“看看,切小了能浮在水面上的。” 类似的话不停地说着。整堂课的效果极为不理想。【课后反思】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事实、 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对于课堂上自己这样的处理,我明白完全与课程标准相背 离了。到底该如何处理呢?我们的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一节课也都有一定的 教学任务。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在学习中是个引领者,我们如何做能 在这堂课上防止出现因为水

4、的张力而引发的现象,使学生们的目的很明确地对准 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问题上。回顾这个课堂,我反复琢磨着。终于发现我在实验前的要求说得不够明确, 只是说:“先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再动手放一放证明猜想是否正确。”这样 的语言表达不够明确,才导致有些学生将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如果改成“先预 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把它们放入水中观察,不是放在水面上。”强调“放入” 这简短的两个字,为了防止太过于简单的两个字眼,不能引起学生的在意,再补 充强调一句“不是放在水面上”。这样是不是使语言的指向性更为明确些呢?之后,在其他班级教学时,我总不忘将自己的实验要求提为“把物体轻轻从 水面放入水里,不是放在水

5、面上。”强调了 “放入水里,不是放在水面上”。短短 几个字眼的改变,却竟有如此大的收获,实验中再也没有出现因水的张力引发的 “节外伸枝”,我们的探究时刻围绕物体沉浮这一个主题。看来科学课上教师的语言,也需要科学的思考,应对于每句话经过深思熟虑, 仔细斟酌,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指向性不明确,便会导致课堂上的探究问题涉及 到其他的科学领域,从而会使教学目标出现偏差,以影响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1、语言指向性明确表现在提问环节。我们都知道在科学课堂上提出一个问 题是进行探究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同时也是整个探究活动的核心。整个课堂教 学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而这个问题通常是老师提出,或是师生共同商讨提出

6、, 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应该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少绕一些弯子,如果 自己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或者学生答不到点子上,那么学 生的回答很容易出现漫无边际的泛化。教师在提问时语言要清晰,指向性 明确。可以先向自己提问,想想自己可能给出怎样的回答,当然还应 该贴近学生的知识经验,突出重点,对相关的语句可进行强调,进行 相关的补充说明,使学生理解。2、语言指向性明确表现在评价环节。像“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 大发现!”“真是好样的!” “再仔细想一想。”这样富有激励性的语言,确实能激 发他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但在科学课上,我认为我们那么可以使用一些更有科 学课特色的语言来替代这类

7、比拟空泛、空洞、无内容的语言。如:“你的汇报完 整、精彩” “某某又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某某又观察出了一个什么特点”等 等,这样的语言更具有指向性,暗示性地引导学生学生深入去观察,仔细地描述, 修正自己的思维,从而改善认识,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3、语言指向性明确表现在总结环节。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收集、观察所得都是一些星星点点,需要最后的整理 分析、归纳总结。这时学生往往出现偏差,如学习了 “液体的热胀冷缩”,学生 得出“水是热胀冷缩的”,有的想当然的得出“所有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 样的结论。但是科学里的许多结论往往带着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方水在0-4 摄氏度范围内呈现出“冷胀热缩”现象。水在4T00摄氏度范围内呈现出“热 胀冷缩”的现象。所以进行总结或归纳时,就必须实事求是地使用“也许”“可 能” “根据本节课的研究”“根据某某同学的研究”等等之类“准确”的语言。从 而明确地指向正确的科学概念。在课堂的结尾还可以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有关*你觉得还可以研究什么? ”此类的话语,给学生一个指向,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