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美花木兰形象_第1页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_第2页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_第3页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_第4页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中美花木兰形象之差异学者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指出:“Kluchhohn指出 文化中有的是显型的,有的是隐型的。实际上,文化中的许多部 分都是隐型的,有的学者把文化比作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 它的一小部分,而我们没有看到的却是大部分。”不论显型还是隐 型的文化,中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 在“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 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各个方 面。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这种文化差异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 (王艳华语),文学作品是表现这种差异的一种重要介质,借助 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传播技术,花木兰这个中国古代家喻

2、户晓的女 英雄成为了美国人街谈巷议的人物。但是出现于美国文学作品里的花木兰形象,却与中国的花木 兰有着极大的反差。在中国,花木兰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 族闻名天下,唐代追封其为“孝烈将军”并设祠纪念,因此她又是 后世女英雄的代表,中国人在心理上将花木兰定位为勤劳贤淑、 孝顺父母的女性。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以中国的北朝民歌木兰 诗为题材改编而成的动画片花木兰,使花木兰这个中国女 英雄走进了美国人的视野中,但让中国人遗憾的是,动画片里的 花木兰不再是东方人心目中的花木兰,而是带有强烈的西方文化 色彩的人物。本文将对中美花木兰的形象特征上的差异进行比较, 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而从一个侧面发现

3、中美文化的特 征。一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1性格上的差异中国人所熟悉的花木兰事迹,几乎全部来自于南北朝的木 兰诗,读者从木兰诗去感受花木兰生活的时代、了解花木兰 的性格。从诗中可以看到,花木兰是一个行为举止都非常规范的 古代贤淑女子,她像其他普通人家的女孩子那样在家里纺织、耕 作、照顾年老的父母,和弟弟一起和谐而平静地生活着。诗中的 花木兰是安详的、灵巧的,也是勤劳的。而美国动画片中的花木 兰却完全偏离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女性形象。在影片中,花木兰成 了一个处处惹祸、使家人很难堪的半疯半癫的可笑人物,她的身 上带着强烈的恶搞性质,她让小狗拖着米袋到处乱跑、她把女诫 的训条写在胳膊上、她把媒婆和相亲

4、的场面弄得乱七八糟、她在 军营里丑态百出。这种“傻大姐”式的女子形象完全突破了 “笑莫露 齿,动莫摇裙”的中国古代女子的行为规范,使花木兰一转身变成 了唐吉诃德式的疯癫可笑的人物。2从军理由上的差异在木兰诗中,花木兰走出深闺、代父从军的理由就是一 个“孝”字。花木兰在家里是长女,当她看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 爷名”时,开始深深地为年老的父亲担忧,因为“阿爷无大儿,木 兰无长兄”,代父从军的使命就不可推辞地落在了女子花木兰的 身上。这时,花木兰身上所表现的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感,更有 对国家的责任感。于是,闺中的花木兰毅然代替父亲走上了从军 之路。显然,花木兰的举动是高尚的,又带有一些伤感的色彩,

5、 所以当她踏上从军之路时,她所感受到的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 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 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辞亲别旧的 悲伤情怀。而在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花木兰的从军理由是 为了逃离个人的尴尬处境:因为她的疯疯癫癫的性格,导致街坊 邻居视她为异类,亲人朋友视她为祸根,使她无法正常地出嫁, 所以她不得不逃离眼前的处境而设法去寻求新的自我。征父亲去 参战的“军书”成了花木兰的一个契机,她可以偷偷地穿上父亲的 戎装、骑上父亲的战马,逃脱眼前那些她所熟悉的人物,逃到一 个谁也不认识她的地方去重塑造自我。然而这种逃离又给花氏家 族带来了新的耻辱

6、,父母认为她犯了欺君之罪而可能会招致杀身 之祸,祖先们则聚集在一起讨论着是谁传给了花木兰这种到处惹 祸的秉性基因,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派了一条可笑的小爬虫充当花 木兰的保护神。于是花木兰忠心报国的崇高感被完全地抹杀掉, 剩下的只有她那可笑的文不成武不就的天性,美国式的花木兰就 成了一个彻头彻脑的小丑。3情感上的差异木兰诗中对于花木兰的感情生活没有多少涉及,只粗浅 地写出了花木兰对于她军旅伙伴的友爱之情:“朔气传金柝,寒光 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慌: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一种完全符合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描写,花木兰从军后 虽然日日与男人相伴,但她的从军为的是

7、精忠报国,而不是儿女 私情,所以尽管花木兰生活在男人当中,但她的名节无伤,仍然 是一个可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名声良好的女子,仍然是大家眼里的 淑女。而美国动画片里的花木兰全然没有了中国式的闺秀形象, 她个性张狂地在军营里高唱着:“那是谁家姑娘在凝眸将我望,为 何我的影子是那么陌生,无论怎么装扮,无法将真心藏,何时才 能见到我真心歌唱? ”这个性张狂的她不会像中国女子那样对感 情含而不露、对爱情讳莫如深、将终身大事理所当然地交给了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美国式的花木兰要主动地对自己的首领表达感 情,她要在首领面前眨着她细长的眼睛,传递着她的

8、爱慕之情。 即使在花木兰荣归故里,向老父献上了皇上赏赐的宝剑等物时, 母亲还是很直白地说道:“带回宝剑有什么用,要是能带回来一个 男人就更好了! ”这说明母亲最盼望的不是花木兰当不当英雄,而 是在军营里把自己嫁出去,所以当李翔出现在花家时,花家人欣 然接收了他并为之欢庆,这显然是与中国的婚姻习俗相违背的。二 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言,因为中美文化差异的存在,具体说就是中美 价值观念差异的存在,才产生了中美花木兰形象上的差异。在中 国人的眼里,每一个人都是家族和国家的成员,家族和国家的身 份成了中国人进入社会的身份证,也成了他们一生不可推卸的责 任。而在美国人的眼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9、他们不属于任 何人而只属于他们自己。因此在独立宣言的扉页上写着:“人 人生来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 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形成了美国人以“爱与个 人主义”为核心的理念,以“幽默、自由”为表象的文化价值观。友 好、随和、外向、积极成了美国人性格的主要特征;厌恶权威、 崇尚个人平等成了每个美国人正常的心态;张扬个性、实现每个 人的个人价值成了个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这也正是产生中美花 木兰形象差异的基本要素。正是在这种不同的价值背景之下,中美两个民族的成员在做 出个人选择的时候,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具体到花木兰这个人物 的身上,中国的花木兰出征是为了忠孝报国,

10、是为了给自己的家 族带来更大的荣誉,因此木兰诗所要表达的正是传统的忠孝 主题,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目的在木兰诗中写得明明白白:“昨 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替爷征”是花木兰孝行 的表现,而追随可汗杀敌报国又是花木兰忠心的表现,此时的花 木兰既是花氏家族的孝心女儿,又是中华民族的忠心战士,她正 是传统的忠孝主题里经常出现的人物。而在美国人心目中,他们 完全没有忠与孝的理念,他们所追求的只是“自我形象的体现。 美国人心中的“美国梦”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奋斗达到成 功,这已成为美国文学和电影中固定的模式,也是美国人心目中

11、的美国式英雄的标志之一。所以动画片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形 象就是一个追求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女性,这一点,通过影片 主题歌“Be a man”就可以看得出来,主题歌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后 既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男子汉”,又可理解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正是花木兰内心深处追求自我价值的表白,也是花木兰对于男 权所代表的勇敢、坚毅等强势的向往。正是为了实现自己内心自 我重塑的要求,美国花木兰才替父从军,去追求可能改变自己人 生的机会,这种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代木兰应征参战、保 家卫国的初衷,也使花木兰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女英雄而变成 为一个调皮捣蛋的邻家女孩。可以说,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渠 道,很大

12、一部分来自于唐人街上所流行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 素中最具知名度的是关公与花木兰,而真正吸引美国人的正是花 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这一核心情节。在强调个性的美国人的心目 中,一个女子女扮男装,就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表现,花木兰的性 别转换所产生的传奇色彩正对应了美国文化中的自我实现的时 代潮流,所以迪斯尼对这一古老传说情有独钟。而在迪斯尼的创 作理念中,“爱与自我实现”也是迪斯尼的核心理念,迪斯尼正是 以动画这种表现手段,给美国人带来天真与梦想,带来美国文化 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并用色彩斑斓的动画手段营造出一种美 丽而浪漫的“美国形象”。所以,动画片花木兰中所倡导的就 是“个人奋斗”与自我实现”的美

13、国精神,通过花木兰这个原本弱 势的人物的成长,来表达出“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美 国梦想。其次,在木兰诗和动画片花木兰的创作中,作者显 然是运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木兰诗是现实主义的 创作风格,它按照时间的顺序去描写了一个女子从在家到离家再 到回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女子也经历了个人的成长与角色的 转换,完成了忠孝两全的壮举。而在动画片花木兰里,却是 喜剧风格与后现代派手法的杂糅,作者让花木兰一出场就带有强 烈的幽默风格,让她调皮捣蛋、处处惹祸,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喜 剧效果,而穿插于剧中的木须龙和小岫岫、会唱会跳的祖先们, 则都是这种喜剧风格的具体表现。此外,花木兰的乖张、不合时

14、宜的性格又有着明显的后现代派的“反英雄人物”的特征,即:行 为怪诞,与社会道德相悖,难以进入主流社会之中,怀疑和否定 一切传统价值,偏执地追求一些虚幻的梦想。从某种程度上,从 军前的花木兰更像是后现代派的“反英雄人物”。而动画片的编剧 在使用这种后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同时,已将美国式的花木兰与中 国式的花木兰从美学的意义划定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之中。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产生中美两国的花木兰形象差异的原 因其实就是东西方文化的隔膜,也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误解的一 个具体的表现,在对花木兰故事的改编中,美国人拿去的只是中 国花木兰的名字,并没有得到中国女英雄花木兰的精神和文化传 统,所以尽管迪斯尼公司耗时五年,耗资1亿美元,由700多位 动画师、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