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华东院结构技术措施_第1页
2011华东院结构技术措施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1.1. 建筑结构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和重大的社会影响的建筑,其安全等级应定为一级。1.2. 房屋建筑抗震设计中的甲类和乙类建筑,其安全等级应定为一级。1.3.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筑,其重要性系数 =1.1,对偶然设计工况及地震设计0工况,其重要性系数 =1.0。01.4. 重要性系数 仅用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不用考虑。01.5. GB50007)规定的基础设计等级与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1.6. 基础结构的安全等级原则上应与上部结构的安全等级一致。1.7. 地基设计的安全等级应根据上部结构的重要性并考虑包括施工及环境条件在内的多方

2、面的因素综合确定,一般可取为二级。地基承载力验算时,可采用原位试验及试桩的结果。2. 2.1. 建筑功能及重要性不同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2.1.1. 的疏散出入口。2.1.2. 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2.1.3. 当上部结构为乙类,下部为丙类时可综合判定为乙类。2.2.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和设计基本加速度2.2.1. 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抗力概念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抗震构造措施。2.2.2. 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构造,如构件尺寸、高厚比、轴压比、长细比、板件宽厚比、构造柱和圈梁的布置和配筋,纵筋配筋率、箍筋配箍率、钢筋直径、间

3、距等构造和连接要求。2.2.3. 在不同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场地类别下,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不同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分别按不同烈度取值,见表1 和表 2。建筑设防类别不同时,计算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见表 3。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措施(烈度)表 1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 0.10 0.15 0.20 0.30 0.407 8 8 9 96 7 7 8 8 96丙类丁类7- 7- 8- 8- 9-按建筑类别和场地类别调整后的抗震构造措施(烈度)表 2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 0.10 0.15 0.20 0.30 0.40 6、6 7- 7 8- 8 9-根

4、据建筑类别调整后的计算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建筑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类别 0.05 0.10 0.15 0.20 0.30 0.40乙、丙、丁类 0.05 0.10 0.15 0.20 0.30 0.40甲类 表 3注: 1、8、9表示适当提高而不是提高一度,9 度时需要专门研究。2、7-、9-表示可以比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2.3. 主楼与裙房相连时抗震等级的确定2.3.1. 可取主楼周边外延 3 跨且不大于 20 米。2.3.2. 结构确定抗震等级,裙房可按照框架-剪力墙体系确定抗震等级。此时,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时,应适当加强构造措施。2.3.3. 房框架抗震等级取框架-

5、剪力墙体系和主楼高度确定的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主楼下部剪力墙(高度至裙房以上二层)的抗震等级可按裙房高度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主楼高度的剪力墙结构二者的较高等级确定;主楼上部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按主楼高度的剪力墙结构确定。3. 3.1. 不同使用年限的地震作用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75 年或 100 50 年设计基准期内的多遇地震作用乘以 1.25 及 1.45 的系数,罕遇地震作用乘以 1.15 及 1.30 的系数。3.2. 施工荷载3.2.1. 首层楼面宜考虑施工荷载,其值不宜小于 5kN/m ,施工阶段结构承载力2验算时,施工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为 1.0。施工单位有特别要求时,应补充计算施工

6、阶段结构的承载力,并在施工图中注明容许的最大施工荷载。3.2.2. 5kN/m ,2并在施工图上注明。3.2.3. 施工荷载不与楼面附加恒载、隔墙、使用活载叠加,构件的配筋取正常使用与施工阶段工况计算配筋的较大值。3.3. 消防车荷载3.3.1. 消防车的作用荷载3.3.2. 我国现用消防车,荷载总重达30t,其前轴单边轮压30kN,后轴单边轮压120kN。3.3.3. 楼板设计时的等效荷载按照荷载规范附录 B 的等效均布荷载的方法计算。计算时应考虑车与板跨垂直及平行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且应考虑板面的垫层或覆土的扩散作用。3.3.4. 次梁的等效荷载作用的情形,消防车横向净距可取0.5 米,且应

7、取等效弯矩及等效剪力等效荷载之中的较大值进行设计。3.3.5. 框架梁的等效荷载防车平面尺寸,并乘以 0.80.9 的折减系数,一般可取为 12kN/m 。23.3.6. 消防车的荷载与人防的荷载不进行组合。3.4. 关于车库荷载的取值3.4.1. 停放人数少于 9 人客车的停车库,楼板及次梁设计时的均布活荷载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表 4.1.1 中的规定取用。在进行整2.5kN/m ,普通2双层车架车库的活载可取为 5.0kN/m 。23.4.2. 停放大面包车、卡车、大轿车或其他较重车辆的车库,其楼面及次梁设计 2 kN/m 均布荷载进行计2筑结构荷载规范第 4.

8、1.2 条进行折减。3.4.3. 不论停放何种车辆,在设计时其活载均不应另乘动力系数。3.4.4. 楼板、次梁设计时,车库活载不宜折减。3.5. 楼面办公使用荷载3.5.1. 到 5.0kN/m 2及基础设计时,仍可采用 2.0kN/m 2并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荷载折减。3.6. 地下室外墙水平荷载3.6.1. 7.1所示。图中:p地面活荷载 引起的土压力q = 1p地面活荷载 一般可取 10 kN/m (室外经常有2大型车辆经过,且离地下室外墙较近时可取20 kN/m )2侧墙土的压力q = K h21q水位下土的浮容重引起的土压力 = q K h32地下水引起的侧压力q = K h42

9、w式中:K土压力系数 土的重度q 土的浮重度 地下水的容重地下室外墙荷载图w3.6.2. K =1sin0.50。03.6.3. 进行外墙配筋计算时,水土荷载的分项系数可取为 1.30。3.7. 积水荷载3.7.1. 积水荷载 = + ),式中: 溢水口距屋面的高度, d dRddshsh高出屋面溢水口的水头高度。3.7.2. 对于坡度小于 1.19积水荷载。3.8. 施工图中应绘制各层平面荷载分布图3.8.1. 图中应注明各区域的附加恒载(除结构自重外的恒载)及使用活载。3.9. 设备井道荷载3.9.1. 料进行设计。4. 4.1. 整体结构计算4.1.1. 入模型,平面次要构件应按照次梁输

10、入。4.1.2. 算结果不合理。4.1.3. 算时,柱子计算长度应进行核对,一些特殊构件(角柱、转换柱、悬臂梁等)应进行单独定义。4.1.4. 虑由此引起的附加偏心弯矩。4.1.5. 算结果进行修正。4.1.6. 工模拟、基础设计时应采用施工模拟 2(satwe)进行设计。4.1.7. 连梁可以采用梁单元或墙单元进行分析。当采用梁单元时,必须满足:连梁的跨高比大于 5,连梁高度与楼层高度比不能太大,连梁的线刚度与墙肢线刚度相比相对较小。4.1.8. 单元尺寸。最大单元尺寸不宜大于 ,具体单元尺寸应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以考虑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效率。4.1.9. 减或不考虑楼板的有利作用,以确保

11、弦杆杆件的受力安全。4.1.10.平面规则的结构除进行 、Y 方向地震作用验算外,还应增加 45 度方向地震验算。平面不规则及存在明显斜交抗侧力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并应增加最不合。4.1.11.4.2. 计算水平位移时的基本风压取值及阻尼比取值4.2.1. 计算高层建筑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水平位移时,基本风压可采用 50 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风荷载作用时结构承载力验算时,高度超过 60 米的高层建筑宜采用 100年重现期的风荷载。4.2.2. 50m 0.04 50m 且小于 200m 时,可取 0.03;高度不小于 200m 时,宜取 0.0

12、2; 混合结构取 0.04;混凝土取 0.054.2.3. 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阻尼比可取 0.05。4.2.4. 抗风设计:0.020.04 阻尼比可根据房屋高度和结构形式选取不同的值,一般情况下,风荷载作用下,结构承载力验算时的阻尼比可取为0.020.03,结构变形验算时的阻尼比可取为 0.0150.020,结构顶部加速度验算时的阻尼比可取为 0.010.015。4.2.5. 房屋高度大于 200m 或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果未进行风洞试验,应将规范风荷载放大1.4 倍,以考虑横风向风荷载作用的影响。4.3. 嵌固端的要求4.3.1. 保证地下室的刚度与0.00

13、的刚度比2.0(上海地区为 1.5)4.3.2. 楼板厚度应大于 1804.3.3. 计算地下室刚度比时,离主楼较远处的外墙刚度不应计入地下室的刚度4.3.4. 0.00 有大开口或高差较大导致水平传力不连续时,嵌固端应伸至地下室,且对大开口周边梁、板的配筋应进行加强 .周边梁宜按照偏心受拉构件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4.3.5. 切刚度较上部结构剪切刚度大于 23倍以上,直接将水平力传至底板4.3.6. 0.00的柱子箍筋加密,水平传力方向的梁加腋等措施,以确保水平力的传递4.3.7. 嵌固端设在地面层时,地面宜设置刚性地坪,以保证传力的可靠4.3.8. 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系数,一般地下室填 3

14、,几乎完全约束时填 5,刚性约束时填负数。4.3.9. 则不能设为约束。4.3.10.地下一层柱的配筋增大 1.1 1.3 倍。4.3.11.嵌固端及其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同0.00,其余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可逐级减低。4.4. 楼层刚度比4.4.1. 抗震设计时,对框架结构、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大于 50的框架-剪力墙和板柱-剪力墙结构,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之比K=V/U,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70%或其iii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4.4.2. 对框架承担的倾覆力矩不大于 50的框架-剪力墙和板柱-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中筒结构,楼层侧向

15、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角之比 K=V (U /h),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ii/ii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0.9,楼层层高大于相邻上部楼层层高 1.5 倍时,该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1.1 倍,底部嵌固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1.5 倍。4.4.3. 对转换层结构,宜采用剪切刚度比, 剪切刚度取为 Ki(GA/ h)。当转换i ii层设置在 1,2 层时,控制转换层与其上层结构抗侧刚度比不小于 0.5(非抗震 0.4 3 层及 3 相邻上部楼层的 0.6;4.4.4. 当底部大空间大于 2 层时,其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剪切刚度(E.0.3)e(e

16、= H / H 2 11 20.5;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84.4.5. 上海工程应采用剪切刚度比。4.5. 地震波的选择要求4.5.1. 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 65%,一般也不大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13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的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 80%;4.5.2. 实际地震记录不少于总数的 2/34.5.3. 57组4.5.4.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应通过傅里叶变换与反应谱进行比较,对超高层建筑,必要时宜考虑长周期地震波对超高层结构的影响。4.5.5. 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

17、应满足地震动三要素要求,即有效加速度峰基本周期的 510 倍和 15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 0.01s 或 0.02s;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的地震影响系数与振型反应谱法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相比,在各周期点上相差不宜大于 20% 。4.5.6. 0.1 0.1倍为终止点,选择所对应的区间作为有效持时的范围。4.5.7. 对超高层建筑,在波形的选择上,在符合有效加速度峰值、频谱特性和持时的要求外,满足底部剪力及高阶振型的影响 ,如条件许可,地震波的选取,尚应考虑地震的震源机制。4.5.8. 谱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4.5.9. 采用的天然地震波宜采用同一波的 Z 满足峰值及各自比例要求。4.5.10.

18、别作用在主轴 X及 Y 方向进行时程分析。4.5.11.向作用不同的人工波。每组人工波应按照主要地震波分别作用在主轴 X及 Y方向进行时程分析。4.6. 地震安评与反应谱4.6.1. 相关要求执行。4.6.2. 场地安全性评估报告应满足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要求:4.6.3. 力较大值,不应部分采用规范参数、部分采用“安评”参数,计算结果同时必须满足规范最小剪力系数的要求。4.6.4. 的“安评”参数,此时不考虑最小剪力系数。4.6.5. 络值,以发现需要加强的楼层范围和加强的程度。4.6.6. 如结构自振周期大于 6 秒时,超过 6 秒部分的反应谱曲线,可按照斜率0.0

19、2线性延伸衰减。4.6.7. 及地震波数据4.7. 双向地震作用与偶然偏心4.7.1. 构层间位移限值时不必考虑。4.7.2. 算,两者不同时考虑,仅取大者,而对于完全对称结构以及不属于扭转不规则的结构,规范不要求进行双向地震作用验算。4.7.3. 次从质心位置平移 e 来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方形及矩形平面,i=5%相应边长;对其他形式平面,可取 =0.1732 , 为第 层楼面eer riiiii平行地震作用方向的回转半径。4.8.高宽比的取值4.8.1. 建筑的高宽比为地面以上高度 (不计突出屋面的机房、水池、塔架等)与建筑平面宽度 B 之比。当建筑平面非矩形时,可取平面的等效宽度B=

20、3.5r,r为建筑平面(不计外挑部分)的回转半径。4.8.2. 高宽比不作为抗震专项审查的依据。4.9. 考虑粉刷层重量的混凝土容重取值4.9.1. 济性原则。4.9.2. 考察了 SATWE的荷载计算模式后,确认SATWE在荷载计算过程中重复计算板与梁、板与墙、梁与墙和梁与柱重叠部分体积的自重。在考虑粉刷层的前提下,若完全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得到的结果过小(经估算容重取值将接近或小于 25 kN/m3会偏不安全,故此方案不适用。4.9.3. 在考虑混凝土构件粉刷层重量时,推荐采用直接在构件上布置荷载的方法。4.9.4. 下:4.9.4.1. 以下参数仅考虑最小粉刷层厚度构件各表面均 20mm

21、4.9.4.2. 如另外有较厚装饰面层的,可采取针对构件手工加载的方法。4.9.5. 本规定的适用范围为:4.9.5.1. 框架结构;4.9.5.2. 100m以下的剪力墙结构;4.9.5.3. 130m以下框架-剪力墙结构4.9.5.4. 特别说明:自动计算楼板自重的整体分析程序不在本规定适用范围内考虑20mm粉刷层后SATWE中混凝土取值的推荐值结构形式框架墙厚250mm以上较多的取小值,200mm以下较多的取大值18层左右剪力墙2430层左右剪力墙框架-剪力墙27.528kN/m32727.5kN/m325.526.5kN/m3墙厚300mm以上较多的取小值,250mm以下较多的取大值框

22、架面积比例较多的取小值,钢骨框架可适当增大5. 5.1. 地下室底板5.1.1. 基础底板厚度一般由底板的抗冲切承载能力确定(包括桩、柱、核心筒等5.1.2. 在未进行精确计算前,对平面较规则,且主裙楼之间设缝脱开,满堂布桩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底板厚度,可取每层 56cm 的叠加厚度,抗冲切承载力不足时可局部加厚或加设抗冲切钢筋。5.1.3. 对主、裙楼之间不设缝连成一体的基础,应根据主、裙楼基础形式及连接裙房梁板的基础形式。5.1.4. 底板厚度的分析比较,选取相对合理的底板厚度和配筋率。5.1.5. 基础底板内力计算时应考虑地下室墙体竖向刚度的影响。5.1.6. 底板最小含钢率宜取:板面单向

23、 0.200.30%,板底单向 0.250.35%,底板形状较规则,整体刚度较好时取小值,反之取大值。5.1.7. 体外 1 板的配筋应根据内力的大小分区配置。5.1.8. 采用 50%的搭接面积百分率。5.1.9. 5.1.10.基础底板除后浇带混凝土外一般不需要加设 UEA、HEA 等外加剂,底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大于 C45,且可采用 60 天龄期强度。5.1.11.当采用梁板式筏板基础或梁板式桩筏基础时(厚度不大于500mm 0.3mm度可取为 。5.2. 地下室外墙5.2.1. 地下室外墙厚度不应小于 250mm, 迎水面裂缝宽度不宜大于 0.20mm;非迎水(土)面裂缝宽度不应大

24、于 0.3mm。5.2.2. 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5.2.3. 度超过 30mm时,保护层厚度可取为 。5.2.4. GB50010-2010)第7.1.2条注 2,配置表层钢筋网片的梁,按照原有保护层厚度计算得出的最大裂缝宽度可乘以 0.7的折减系数。5.2.5. 地下室外墙的厚度应根据其所受的荷载、裂缝控制要求确定,一般 3 层地下室(埋深约 1315米)墙体厚度不宜大于 650mm。一般 2 层地下室(埋深约 911米)墙体厚度不宜大于 550mm。5.2.6. 承载力,并确保坡道或楼梯能有效将水平力传递至地下楼面或剪力墙。5.3. 抗浮验算5.3.1. 关于抗浮设计水位。应要求

25、勘察单位提供设计用的抗浮设计水位。5.3.2. 特别是溶岩地区及存在多层滞水的地下水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应根据当作为抗浮设计水位。5.3.3. 上海地区工程的抗浮验算可根据上 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12.3.2条进行验算。5.3.4. 外地工程可参照给水排水构筑物设计规范(GB50069-2002)进行验算。1.0 +G R1.05KF浮式中:F 为浮力标准值。浮R 为附加的抗拔力标准值。如采用桩基(锚杆)抗浮,其值应为所有桩(锚杆)K的抗拔力标准值5.3.5. 抗浮验算时,均不应计入活荷载及地下室侧壁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5.4. 采用独立承台加桩基或基础梁加桩基时,基础底板的设计荷载5.4.1

26、. 取水浮力(10%20%)上部结构荷重。上部结构荷载取值比例视桩端沉降和桩长情况确定,桩端位移大、桩长短的取大值,桩端位移小、桩长长的取小值。当采用嵌岩桩或持力层良好、计算沉降很小的桩基时,基础底板的设计荷载可不考虑上部荷重的影响。5.5. 无地下室时,独立承台间拉梁的设计荷载 10%作为拉梁的轴心拉力进向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进行组合。5.6. 布桩时使用的荷载组合荷载组合采用静+活的荷载标准组合,用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来计算桩数,并验算偏心荷载作用以及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单桩承载力。5.7. 抗拔钻孔灌注桩的保护层厚度和裂缝计算1) 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2) 裂缝宽度不宜大于 0.20mm。3) 在裂缝验算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为 30mm。5.8. 钻孔灌注桩桩身强度承载力验算1) 公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