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_第1页
西医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_第2页
西医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_第3页
西医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_第4页
西医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医综合(感觉器官)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A2型题(总题数:27,分数:54.00)当刺激感受器时,如果刺激仍在持续,但传入神经冲动频率巳开始下降,此现象称为()(2007年)传导阻滞衰减性传导疲劳适应 V考查对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的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包括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和适应 现象。其中适应现象是指以恒定强度的刺激连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在持续,但传入神经上的动作 电位的频率会逐渐下降,主观感觉减弱或消失,此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适应并非疲劳,因为当感受器 对某一强度刺激产生适应后,如果加大刺激强度,又可引起传入冲动增加。

2、适应情况并没有发生传导通路 障碍,也不是衰减性传导,因为并不是动作电位强度减小,而频率下降。下列关于生物电的叙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1996年)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在产生部化较其周围大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化均可以总和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的幅度比动作电位大 V感受器电位和突触后电位都是局部电化一般来说,多数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中有超射现象,动作电位的幅度较高。而感受器电位多为去极化, 突触后电位有去极化和超极化,它们都是局部电位;幅度较低;并在一定范围内可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大, 可以总和;能以电紧张的形式沿细胞膜做短距离扩布(呈

3、指数衰减)。正常时,下列哪一种感受器最容易适应()(1995年)肌梭伤害性感受器触觉感受器 V内脏化学感受器肺牵张感受器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巳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 受器的适应。皮肤触觉感受器最容易适应,是快适应感受器,而其他选项中的感受器均不容易适应,是慢 适应感受器。正常情况下,用手电简灯光照射入左眼时出现的反射性反应是()(2010年)左侧瞳孔缩小,右侧瞳孔小变右侧瞳孔缩小,左侧瞳孔小变左侧瞳孔明显缩小,右侧瞳孔略有增大左、右曲侧瞳孔同等程度缩小 V瞳孔的大小由于入射光亮的强弱而变化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当光照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

4、 的顶盖前区更换神经元,然后到达双侧的动眼神经缩瞳核,然后再经传出神经引起双侧瞳孔缩小。所以无 论刺激单侧还是双侧眼。均会在双侧引起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中央凹处对光感受分辨力高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感光细胞密度大感光细胞兴奋性高感光细胞中感光色素含量高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小 V人类的感光细胞与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间的联系中普遍存在会聚现象。巳知视杆细胞在与双极细胞之间 的联系中存在会聚现象;而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会聚程度要小得多,在中央凹处常可 见到一个视锥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节细胞联系的一对一的“单线联 系”方式,这是视网膜中央凹具有高度

5、视敏度的结构基础。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特点是()(2008年)数量少对光敏感度高 V能产乍色觉分辨能力强考查对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知识的掌握。视网膜内存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感光细胞。人眼一侧 视网膜内约有1. 2X10 8个视杆细胞和6X10 6个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段成圆杆状,细胞内的膜盘膜上 存在大量单一的视色素,即视紫红质,对光的敏感度高,但只能分辨明暗,故无色觉,视杆细胞和与之相 连接的双极细胞以及视神经节细胞组成视杆系统,该系统的会聚程度高,因而其分辨能力较差;视锥细胞 外段成圆锥状,不同的视锥细胞的膜盘膜上镶嵌着不同的视色素,对光的敏感度较低,且能分辨颜色,视 锥细胞和

6、与之相连接的双极细胞以及视神经节细胞组成视锥系统,该系统呈单线联系,因而其分辨能力较 强。视远物和近物都需要眼进行调节的折光异常是()(2007年)近视远视 V散光老视考查对各种屈光不正的理解。正常人眼看远物时,不需调节可以看清远物,而经过调节可以看清近物;近 视眼折光能力增强,看近物无需调节或仅需较小调节即可看清,而看远物时,由远物平行光聚集在视网膜 前,因而出现模糊影像;远视眼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所致。看远物时,来 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也不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需要进行调节,远视眼在看近物时, 需经更多调解才能看清物体。因此无论看远物还是近物,远视

7、眼都需进行调节。老视眼看远物正常,看近 物不清。散光眼是由于折光面曲率异常,视远物和视近物都不清晰,不属调节问题。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2005年)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晶状体变凸有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瞳孔缩小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 V调节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加强眼的调节是指视近物的调节,视远物时不需要调节(A错误)。正常人视近物的调节主要是由晶状体变凸、 瞳孔缩小和两眼球会聚而实现的:晶状体变凸可使折光能力加强,使成像于视网膜上(B错误);瞳孔缩小 有利于消除球面像差和色像差,而不是避免强光对视网膜的有害刺激(后者

8、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作用,故C错 误);双眼球会聚可避免复视而形成单视视觉。由于老年人晶状体弹性减退,调节能力随年龄增加而减弱(E 错误)。下列关于视杆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4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能产牛感受器电位视敏度高 V光敏度高司暗视觉视网膜的两种感光系统中,一种是由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 光的敏感度较高,但视觉分辨力低,只有粗略的轮廓,视敏度差;另一种是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 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但可分辨颜色,且有高的分辨能力,对物体的细 节和轮廓都能看清,视敏度高。故本题中视杆细胞的视敏度高的说法是错误的。

9、下列关于视网膜L两种感光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2003年)视杆细胞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而视锥细胞分布于中心部视杆细胞对光敏感度较视锥细胞低 V视杆细胞不能分辨颜色,而视锥细胞能分辨颜色视杆细胞对被视物结构的分辨能力较视锥细胞低视杆细胞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较视锥细胞高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度较视锥细胞高,B不对。眼球前后径正常的人,眼的近点愈近,说明其()(2002年)角膜愈呈球形晶状体弹性愈好 V缩瞳能力愈强双眼球会聚能力愈强对光反应能力愈强眼能看清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看近物时,睫状肌处于收缩状态,导致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 弹性而变凸,折光能力增大,使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因而能

10、将近物看清楚,近点较近。随年龄增 加,晶状体自身的弹性下降,调节能力降低,近点变远。所以,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可用眼近点表示,近点 越近,提示晶状体的弹性越好。悬韧带放松时可使()(1996年)晶状体曲度减小晶状体曲度增大 V角膜曲度增大角膜曲度减小瞳孔缩小当悬韧带放松时,晶状体弹性回缩,曲度增大。光线刺激视杆细胞可引起()(1995年)Na +内流增加和超极化Na +内流增加和去极化Na +内流减少和超极化 VNa +内流减少和去极化K +外流停止和去极化感受器电位是指感受器受刺激时引起的局部电位变化,绝大多数感受器电位都是Na+内流增加形成的去极 化,光感受器的感受器电位是一种例外现象,它是.

11、Na +内流减少形成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此反射称为()(1994年)瞳孔近反射直接缩小反射瞳孔对光反射 V直接光反射减弱的瞳孔开大反射光照增强时,反射性引起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可分为直接光反 射(光照眼)和间接光反射(非光照眼)。瞳孔近反射是指看近物时瞳孔缩小的反射,其反射中枢与瞳孔对光 反射的中枢不同。瞳孔开大反射系交感神经支配的,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从而使瞳孔开大的反射。近点表示()(1993年)视力眼的折光能力眼的调节能力 V视杆细胞的功能视锥细胞的功能近点指看近物时,经过眼的最大调节后可以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是提示眼的调节能力的,

12、调节能力大小 与使晶状体变凸,从而增加折光能力、使瞳孔括约肌收缩引起瞳孔缩小,和眼内直肌收缩引起两眼会聚有 关。睫状肌收缩时,可使()(1992年)角膜曲度增大角膜曲度减小瞳孔缩小品状体曲度增大 V晶状体曲度减小当睫状肌收缩时,引起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促成晶状体由其自身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突出,曲 度增加。眼的折光系统中,折光力最大的界面是()(1988年)房水-水晶体前面界面角膜后表面-房水界面水晶体后表面-玻璃体界面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空气-角膜前表面界面 V折光力最大的界面是空气一角膜前表面界面(主要的)。视网膜中央凹对光的感受高,其主要原因是()(2011年)感光色素含量高感光细胞

13、的兴奋性高传入通路的会聚程度小 V感光色素处于合成状态巳知视杆细胞在与双极细胞之间的联系中存在会聚现象;而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之间的会聚 程度要小得多,在中央凹处常可见到一个视锥细胞仅与一个双极细胞联系,而该双极细胞也只同一个神经 节细胞联系的一对一的“单线联系”方式,这是视网膜中央凹具有高度视敏度的结构基础。老视发生的主要原因是()(2012年)玻璃体透明度改变晶状体弹性减弱 V角膜透明度改变房水循环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导致眼的调节能力降低,称为老视。听觉器官的感音换能装置一一螺旋器所在的部位是()(2009年)盖膜卵圆窗膜基底膜 V前庭膜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

14、一一螺旋器,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等组成。正常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最敏感范围是()(2006年)20 2000Hz100 6000Hz10003000Hz V100010000Hz500020000Hz听觉是耳的重要功能。由声源振动使空气产生疏密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给内耳,经内 耳的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但是空气的振动频率必须在 一定范围内,并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产生听觉。正常人能感受的声频范围是2020000Hz,低于和高于此范 围分别称为次声波和超声波。但在声频范围为10003000Hz时听阈最低,即听觉最敏感。声波传入内耳最主要的

15、途径是()(2005年)颅骨一颞骨中耳蜗内淋巴外耳道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膜一耳蜗 V外耳道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圆窗膜一耳蜗外耳道一鼓膜一鼓室空气一圆窗膜一耳蜗外耳道一鼓膜一颞骨中耳蜗内淋巴正常人声波传入内耳的主要途径是气传导,即:外耳道一鼓膜一听骨链一卵圆窗膜一耳蜗;鼓膜的振动也 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膜传入耳蜗,此途径虽也是气传导,但只有当听骨链破坏,B途径不 起作用时才有一定的作用;A是骨传导的途径,在正常人不是主要的。听觉感受器化于()(2004年)耳蜗 V鼓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听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内耳耳蜗基底膜上的螺旋器。鼓膜是声音传导到内耳途径中的重要部位,但不感音。 其余三个选

16、项是内耳的平衡感觉器官所在处。按照行波理论,低频振动(低音调)()(1993年)只引起耳蜗顶部基底膜发生振动只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发生振动整个基底膜均有振动,振幅大小相同,终止丁顶部首先引起耳蜗底部甚底膜振动,振幅逐渐增大,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 V首先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振动,开始较大而后逐渐减小,近顶端处逐渐消失行波理论是听觉感受器对声音频率分析的学说。其内容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底部、 即靠近卵圆窗膜处开始,但频率不同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有所不同。低频声音 引起行波,可传播到基底膜顶端,并在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相反,高频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主要局 限在卵圆

17、窗附近。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后()(2011年)压强增大,振幅不变压强增大,振幅减小 V压强增大.振幅增大压强减小,振幅减小声波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其振动的压强增大,而振幅稍减小,这就是中耳的增压作用。其原 因主要有:鼓膜的实际振动面积约59. 4mm 2,而卵圆窗膜的面积只有3. 2mm 2,二者之比为18. 6: 1。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为鼓膜上压强的18. 6倍。听骨链杠杆 的长臂与短臂之比为1. 3: 1,这样,通过杠杆的作用在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 3倍。关于耳蜗声波频率分析的行波学说,锚误的叙述是()(2012年)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

18、的行波均从基底膜底部开始声波频率愈低,行波的传播距离愈远行波的起点与终点之间有一个振幅最大的部位高频声波的最大行波振幅出现在蜗顶部附近 V1993年考题的重复。行波理论内容为: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底部、即靠近卵圆窗膜处开 始,但频率不同时,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有所不同。低频声音引起行波,可传播到 基底膜顶端,并在近顶端达到最大振幅;相反,高频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主要局限在卵圆窗附近。冷水进入一侧耳内,可引起下列哪一变化,从而导致出现头晕和恶心等植物性功能改变()(1995年)冷却了耳石器官壶腹嵴的运动减弱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增加前庭传入神经放电减少内淋巴液流动 V

19、冷水进入一侧耳内,可使外耳道温度降低,从而使靠近中耳的内淋巴液温度低于其他内淋巴液,引起内淋 巴液流动,从而引起半规管壶腹嵴上毛细胞的纤毛弯曲,导致头晕和恶心。温度不是耳石器官的适宜刺激, 不能导致耳石器官兴奋或抑制;温度变化本身也不能使壶腹嵴运动变化;此外,温度改变也不能直接导致 前庭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二、X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F列感受器中,属于慢适应感受器的有()(2009年)环层小体关节囊感受器 V肌梭 V颈动脉体 V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和关节囊感受器为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刺激持续作用时,一般仅 在刺激开始后不久出现冲动频率的轻微降低,以后可在较长的时间内

20、维持于这一水平。故B、C、D项均属 于慢适应感受器;选项A,皮肤的环层小体属于快适应感受器。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涉及()(1993年)将刺激能量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V先产生发生器电位,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产生动作电位 V发生器电位是“全或无”的发牛器电位传入中枢一定部位,就会产生主观感觉发生器电位,即感受器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是等级性的(不是“全或无”的)、不能传导的电位变化,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刺激能量首先转变成感受器电位,其幅度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加大,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引起的感受器电位达一定水平时,可使与其相连的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眼的视近物调节机制包括()(1998年)支配

21、睫状肌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 V品状体前后面变得更凸 V内直肌收缩 V瞳孔括约肌松弛视近物的调节机制包括三方面,即晶状体变凸(最重要,是由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ACh,使睫状肌收缩,引 起悬韧带放松的后果);瞳孔缩小(是由瞳孔括约肌收缩引起的,而不是松弛);两眼会聚(由内直肌收缩而 实现)。两眼注视正前方某一点时,右视野中物体的光线()(1994年)被双眼中央凹左侧的视网膜所感受 V产生的冲动沿着右侧视束传导产生的冲动在额叶视区内引起有意识的感觉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像 V右视野中物体的光线被双眼中央凹左侧的视网膜所感受,在视网膜上形成倒像。左眼中央凹左侧视网膜的 节细胞纤维在视交叉处不交叉,与右眼

22、中央凹左侧视网膜发出的纤维经视交叉后,二者联合组成左侧视束, 最后,在左侧枕叶视区内形成意识感觉。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1989年)远点近点 V焦距焦度 V眼的调节能力大小的指标是近点和焦度。耳蜗微音器电位的特点有()(2010年)其频率和幅度与声波一致 V不发生适应 V有一定的阈值有一定的不应期耳蜗微音器电位呈等级式反应,即其电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耳蜗微音器电位无真正的阈值,没有 潜伏期和不应期,不易疲劳,不发生适应现象。鼓膜()(2000 年)使传入耳内的卢波频率明显改变有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较小的失真度 V咽鼓管阻塞时,可使其内陷 V是一个平而膜鼓膜不是一个平面膜,呈顶点朝向中耳的漏斗形;鼓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