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06第六章 呼吸系统课件_第1页
系统解剖学06第六章 呼吸系统课件_第2页
系统解剖学06第六章 呼吸系统课件_第3页
系统解剖学06第六章 呼吸系统课件_第4页
系统解剖学06第六章 呼吸系统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呼吸系统 内脏学一、呼吸系统的组成二、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吸系统肺外呼吸道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上呼吸道肺肺内各级支气管肺泡支气管下呼吸道第一节 鼻分三部,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它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 一、外鼻组成: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唇沟和鼻孔。外鼻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向下延续为鼻背,末端称鼻尖,鼻尖两侧扩大称鼻翼,呼吸困难的病人有鼻翼扇动的症状。鼻根 鼻背 鼻尖 鼻翼 鼻唇沟 二、鼻腔鼻腔构成:由骨和软骨为支架,内面衬以黏膜和皮肤。鼻中隔将其分为左、右两腔。鼻前庭:鼻腔前部,鼻翼围成,内衬皮肤、鼻毛。固有鼻腔:鼻腔后

2、部,内衬黏膜,外侧壁有上、中、下三个鼻甲和三个鼻道。鼻中隔,易出血区鼻甲蝶筛隐窝半月裂孔蝶筛隐窝蝶窦开口半月裂孔鼻腔内的鼻黏膜分嗅区和呼吸区嗅区:上鼻甲及与其相对应的鼻中隔及上方鼻腔顶部有嗅觉功能。呼吸区:是指嗅区以外,长纤毛,内有丰富血管、黏液腺,对空气有加温、湿润、净化作用。难点疑点鼻中隔不一定严格居中,以偏向左侧者居多,其前下部有一区域,称为易出血区,为鼻衄好发部位。三、喉(一)喉的位置位于颈前部正中,上连舌骨,下接气管。既是呼吸道,又是发音器官。第二节 喉 一、 喉软骨(一)甲状软骨由前缘互相愈着的呈四边形的左、右软骨板组成。愈着处称前角,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在成年男子尤为明显。

3、喉结上方呈“V”形的切迹,称上切迹。左、右板的后缘游离并向上、下发出突起,称上角和下角。上切迹喉结(三)会厌软骨形态:薄而具有弹性的叶片状软骨板。位置:位于舌骨体后方,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附着于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上部。会厌软骨被覆粘膜构成会厌,是喉口的活瓣。吞咽时,喉随咽上提并向前移,会厌则相对后移而封闭喉口,阻止食团入喉而引导食团进咽。甲状会厌韧带(四)杓状软骨呈杓状, 成对坐落于环状软骨板上缘两侧。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和三个面。杓状软骨底有关节面,底向前伸出的突起称声带突,有声韧带附着;向外侧伸出的突起称肌突。小角软骨杓状软骨肌突声带突声韧带小角软骨杓状软骨杓状软骨二、喉软骨的连结(一)甲状

4、舌骨膜位置:甲状软骨上缘与舌骨之间的结缔组织膜。甲状舌骨正中韧带:甲状舌骨膜中部增厚的部分。甲状舌骨膜甲状舌骨膜(三)环杓关节构成:由环状软骨板的杓关节面和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构成。关节运动:杓状软骨可沿该关节垂直轴作向内、外侧旋转。旋内使声带突互相靠近,缩小声门; 旋外则作用相反,开大声门。环杓关节还可作向前、向后、向内、向外侧等方向上的滑动。环杓后肌外展声韧带环杓侧肌内收声韧带环杓关节的旋转活动环杓关节的滑动方形膜前庭韧带声韧带方形膜杓状软骨前庭韧带(四)方形膜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会厌软骨两侧缘,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前内侧缘。构成喉前庭外侧壁的支架。其下缘游离称前庭韧带。方形膜(左)舌骨会厌

5、韧带前庭韧带(切断)杓状软骨3. 喉肌为骨骼肌,附着于喉软骨的内面和外面。作用于环杓关节和环甲关节,调节声门裂的大小、声韧带的紧张和松弛,以及喉口的开合。环甲肌 环杓后肌 环杓侧肌 甲杓肌 声带肌 杓肌:杓横肌、杓斜肌、杓会厌肌环甲肌起于环状软骨弓前外侧面,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甲状软骨下角和下缘。作用:该肌收缩将增加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紧张并拉长声带。环杓后肌起自:环状软骨板后面,斜向外上方;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作用:该肌收缩能使环杓关节在垂直轴上旋转,拉肌突转向后内下,使声带突转向外上,声门裂开大,声带紧张。环杓侧肌起自:环状软骨弓上缘和弹性圆锥的外面,自甲状软骨板的内侧斜行向

6、后上方;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前面。作用:该肌收缩牵引肌突向前下方运动,使声带突向内侧转,从而使声门裂变窄。甲杓肌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向后止于:杓状软骨外侧面。作用:下部肌束位于声襞内,声韧带的外侧,称声带肌。其收缩使声襞变短而松弛。杓肌位于喉的后壁,包括杓横肌、杓斜肌和杓会厌肌。杓横肌:两端连于两侧杓状软骨肌突及其外侧缘。该肌收缩使声带略紧张,缩小喉口及喉前庭。杓斜肌:位于杓横肌的后面,起自杓状软骨,抵止在对侧杓状软骨尖。其作用是缩小喉口,与杓横肌共同收缩则关闭喉口。杓会厌肌:起自杓状软骨尖,止于会厌软骨及甲状会厌韧带。收缩时拉会厌向后下,关闭喉口。 (三)喉中间腔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喉腔。

7、喉室声门裂 :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窄,是喉腔最狭窄之处。声襞:喉腔侧壁一对白色的粘膜皱襞。声门裂前2/3 在两侧声带之间,称膜间部;声门裂后1/3 位于两侧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称软骨间部。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难点疑点喉、气管后方的结构:喉的后方为喉咽部,气管的后方为食管。因喉的下端与咽的下端相平,故喉的后方不是食管,而是咽。(二)主支气管气管叉至肺门之间的管道。左主支气管细、长而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而较垂直,异物易于落入右主支气管、右肺内。气管隆嵴左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第三节 肺 一、肺的位置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膈的上方,肺尖高出胸廓上口。二、

8、肺的形态和结构形态:近似圆锥形,具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一尖:肺尖,圆钝,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 2 3cm 一底:肺底,向上凹陷,贴膈,又称膈面。两面:肋面:与胸郭的外侧壁和前、后壁相邻。纵隔面:即内侧面与纵隔相邻,其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肺门:是指肺内侧面中央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 A、 肺 V、 淋巴管和 N 等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和胸膜包绕成束,称肺根。二、肺的形态和结构三缘:前缘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前方的移行处,前缘角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迹,切迹下方有一突起称左肺小舌 。后缘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后方的移行处,位于脊柱两侧的肺沟中。下缘为膈面与肋面、纵隔面的移行处,其位置随呼吸运动而

9、显著变化两肺的分叶肺借叶间裂分叶,左肺的叶间裂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的叶间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他们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肺的表面有毗邻器官压迫形成的压迹或沟。肺内各级支气管:支气管(主支气管) 肺叶支气管 肺段支气管 肺内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末端接肺泡。支气管以下反复分支管道称支气管树第四节胸膜和纵隔一、胸膜(一)胸膜的概念是覆盖于肺表面和胸廓内表面的浆膜。脏胸膜:覆于肺表面。壁胸膜:贴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侧面。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形成密闭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内为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产生的摩擦。难点疑点注意胸膜腔与

10、胸腔不同:胸膜腔内无心、肺等脏器,只有少量浆液;胸腔是指胸廓和膈围成的总腔,内有心、肺等脏器。(二)壁胸膜的分部脏胸膜是贴附于肺表面,并伸入至叶间裂内的一层浆膜。壁胸膜依其衬覆部位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半环形的间隙,是胸膜腔最低点,即使深吸气时,肺的下缘也不能伸入其间。胸膜炎渗出液常积于此。(三)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1肺的体表投影 两肺下缘的体表投影相同,在相同部位肺下界一般较胸膜下界高出两个肋。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再向内于第10胸椎棘突外侧2cm左右向上与后缘相移行。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接近脊柱处肺下缘第6肋

11、第8肋第10肋平T10棘突胸膜下界第8肋第10肋第11肋平T12棘突 2.胸膜的体表投影右侧的胸膜下界前内侧端起自第6胸肋关节的后方,左侧的胸膜下界前内侧端则起自第6肋软骨后方。两侧胸膜下界起始后分别斜向胸下部左右侧的外下方,他们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最终止于第12胸椎高度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接近脊柱处肺下缘第6肋第8肋第10肋平T10棘突胸膜下界第8肋第10肋第11肋平T12棘突二、纵隔1. 概念: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 2. 位置:位于胸腔内,呈矢状位,上窄下宽,偏向左侧。3.纵膈的分部和内容以胸骨角和 T4 下缘平面为界分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上纵隔有胸腺、头臂 V、 上腔 V、 膈 N、 迷走 N、 喉返 N、 主 A 弓及其三大分支、食管、气管、胸导管等。下纵隔:前纵隔有胸腺一部分、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