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优秀数学教案_第1页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_第2页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中优秀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学问,把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进展的一个重要缘由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学问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头时,教师应通过详细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索: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日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教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

2、我的名字是,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教师刚刚的介绍中消失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展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索,沟通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看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索争论,然后进展沟通。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凹凸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沟通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

3、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忆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猎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根底。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

4、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需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沟通.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 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学问,教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留意语言的精确与标准,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经过上面的争论沟通,学生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

5、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学生对学问把握程度的表达,也能进一步帮忙学生理解引负数的必要性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5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围绕下面两点,以师生共同沟通的方式进展: 1, 0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人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 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

6、数前面加“-”。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7页习题1.1 第1,2,4,5(第3题作为下节课的思索题。 作业可设必做题和选 做题,表达要求的层次性,以满意不同学生的需要 本课训练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良设想) 亲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大,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构造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学问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承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需对原有的数的构造进展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

7、本的例子 或图片中消失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承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确 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 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承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严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表达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 的事实,学生简单承受,所以应当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舞学生争论沟通,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592609初中优秀数学教案2 总体说明: 完全

8、平方公式则是对多项式乘法中消失的较为特别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展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育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而且完全平方公式是后继学习的必备根底,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精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分解因式、分式运算、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二次函数的恒等变形的重要根底,同时也具有培育学生渐渐养成严密的规律推理力量的作用.因此学好完全平方公式对于代数学问的后继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节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的第8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受探究与推导完全

9、平方公式的过程,培育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力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的技能根底: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习了整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这些根底学问的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学生活动阅历根底:在平方差公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受了探究和应用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的阅历,培育了肯定的符号感和推理力量;同时在相关学问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受了许多探究学习的过程,具有了肯定的独立探究意识以及与同伴合作沟通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让学生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进展简洁的应用. (2)

10、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背景. 数学力量: (1)由学生经受探究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进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推理力量. (2)进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 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暴露出来进展分析,避开形成教学上的“相异设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 2、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消退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避开形成“相异设想”; 2、完全平方公式构造的认知及正确应用.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十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练习、暴露问题验证推广到一般状况,形成公式数形结合进一步拓广总结口诀公式应用学生反应学生PK学生反思稳固练习. 第一环节:学生练习

11、、暴露问题 活动内容:计算:(a+2)2 设想学生的做法有以下几种可能: (a+2)2=a2+22 (a+2)2=a2+2a+22 正确做法; 针对这几种结果都将a=1代入计算,得出都是错误的,但的做法是否肯定正确呢?怎么验证? 活动目的: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认为两数和的完全平方与两数的平方和等同,即: (a+2)2=a2+22,假如不将这种定式思维,就很难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这种错误或其它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并让学生充分熟悉到自己原有的定式思维是错误的,为下一步构建新的思维模式埋下伏笔. 其次环节:验证(a+2)2=a24a+22 活动内容:(a+2)2=(a+2)

12、(a+2)=a2+2a+2a+22 活动目的:在前一环节已经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思维定式的根底上,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避开形成“相异设想”. 第三环节:推广到一般状况,形成公式 活动内容:(a+b)2=(a+b)(a+b)=a2+ab+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受从特别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体验到发觉的欢乐. 第四环节:数形结合 活动内容:设问:在多项式的乘法中,许多公式都都可以用几何图形进展解释,那么完全平方公式怎样用几何图形解释呢? 展现动画,用几何图形诠释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 学生思索: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来诠释完全平方公式?(课后思索) 活动目的:让学生进一步

13、熟悉到数与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数与形是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展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五环节:进一步拓广 活动内容:推导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方法1:(ab)2=(ab)(ab)=a2abab+b2=a22ab+b2 方法2:(ab)2=a+(b)2=a2+2a(b)+(b)2=a22ab+b2 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受由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拓广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体会到符号差异带来的结果差异,由其次种推导方法体会到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第六环节:总结口诀、熟悉特征 活动内容:比拟两个公式的共同点与不同点:(a+b)

14、2=a2+2ab+b2 (ab)2=a22ab+b2 特征:左边都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两者仅有一个符号不同;右边都是二次三项式,其中第一、三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项的平方,中间一项为哪一项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两倍,两者也仅一个符号不同; 公式中的a、b可以是任意一个代数式(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 口诀:首平方,尾平方,首尾相乘的两倍在中心. 活动目的:熟悉完全平方公式的特征,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口诀,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避开学生在应用该公式中消失错误. 第七环节:公式应用 活动内容:例:计算:(2x3)2;(4x+)2 解:(2x3)2=(2x)22(2x)3+32=4x212x+

15、9 (4x+)2=(4x)2+2(4x)()+()2=16x2+2xy+ 活动目的:在前几个环节中,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感性熟悉,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以及下一环节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经受熟悉仿照再熟悉.从而上升到理性熟悉的阶段. 第八环节:随堂练习 活动内容:计算:;(n+1)2n2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应练习,使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是否到位,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是否得当,以便教师能准时地进展查缺补漏. 第九环节:学生PK 活动内容:每个学生各出五道完全平方公式的计算题给自己的同桌解答,比一比谁的精确性率高,速度快. 活动目的:活泼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进一步稳固学生对

16、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第十环节:学生反思 活动内容:通过今日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收获1:熟悉了完全平方公式,并能简洁应用; 收获2:了解了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之间的差异; 收获3: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对一堂课的归纳与总结,稳固学生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熟悉,体会数学思想的精妙. 第十一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P43习题1.13 #593370初中优秀数学教案3 一、 教材构造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根底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

17、个学问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根底,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讨论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和空间想象力量以及让学生依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展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承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展的各种运算的思索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肯定值)

18、,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学问,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育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构造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会进展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连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

19、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精确快速地进展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敏捷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稳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仔细总结、分析学生在进展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忙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

20、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把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教师务必赐予充分留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的构造特点,紧紧抓住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593371初中优秀数学教案4 一、教材

21、分析: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把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提醒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之一,在实际生活中用途很大。 教材在编写时留意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力量和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实际分析、拼图等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印象;通过联系和比拟,理解勾股定理,以利于正确的进展运用。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把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2、能够敏捷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3、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推理的力量。4、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

22、生喜爱祖国与喜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育他们的民族骄傲感和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三、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表达如下特点:以自学辅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动参加学习全过程。 切实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观看、分析、争论、操作、归纳,理解定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力量,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通过演示实物,引导学生观看、操作、分析、证明,使学生得到获得新知的胜利感受,从而激发学生钻研新知的欲望。 五、教学程序:本节

23、内容的教学主要表达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假如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全部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共性质呢?教师要擅长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表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熬炼学生主动探究学问,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争论归纳: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

24、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根本把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进展拼图,观看并分析;(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争论,调动全体学生的乐观性,到达人人参加的效果,接着全班沟通。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准时进展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终,师生共同归纳,形成全都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稳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惫。 2、出例如1学生试解,师

25、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消失稳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学问的力量,对练习中消失的状况可实行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消失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实行全班争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应 引导学生对学问要点进展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本课意在创设愉悦和谐的乐学气氛,优化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公平、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合作,营造一种学生敢想、感说、感问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乐观主动地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得到培育。 #593533初中优秀数

26、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把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肯定值运算法则; 2.能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娴熟地进展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分;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娴熟进展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

27、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详细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假如是同号相加,取一样的符号,并把肯定值相加。假如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肯定值的大小关系,假如肯定值相等,则和为0;假如肯定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肯定值就是较大的肯定值与较小的肯定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学问构造 (三)教法建议 1.对于根底比拟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肯定值等学问。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头局部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

28、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当先认真观看式子的特点,深刻熟悉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推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加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 6.在探讨导出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始终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

29、把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精确地进展运算. 2.通过运算,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娴熟应用法则进展加法运算. 难点: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 2.有理数的肯定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肯定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有理数大小比拟是怎么规定的?以下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 -3与-2;|3|与|-3|;|-3|与0; -2与|+1|;-|+4|与|-3|. (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运算. (三)进展新课

30、 (板书课题) 例1 如下图,某人从原点0动身,假如第一次走了5米,其次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当用加法. 为区分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状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肯定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肯定值的和.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明

31、显,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8 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肯定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肯定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一样的符号,并把肯定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 ),取一样的符号 4+5=9把肯定值相加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 (2)(-20)+(-13)=? (3) 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

32、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 5+(-5)=0 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 (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5+(-3)=2. (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 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肯定值如何确定? 最终归纳 肯定值不相等的

33、异号两数相加,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肯定值减去较小的肯定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肯定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 (-8)+5=-( )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 用较大的肯定值减去较小的肯定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到达什么温度. (-4)+7=3() 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明显,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 (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简单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

34、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状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状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 (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肯定值的方法. (四)例题分析 例1 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一样(应为负),和的肯定值就是把肯定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一样、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 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一样(应为负),和的肯定值等于较大肯定值减去较小肯定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肯定值. (五)稳固练习 1.计算(口答)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