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乡土本色》学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乡土本色》学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乡土本色》学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乡土本色》学案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乡土本色导学案学习目标用自己的话语概括章节主要内容2、辨析概念,学会在阅读中提炼自然段的中心句;3、学习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4、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一、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略读文章,圈画关键字词、句子,辨析重要概念。乡土性:孤立和隔膜:熟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地方性:三、细读文章,概括文章各段意。四、精读课文,解答以下问题。1.某位同学在学习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时,在笔记上记录了书中三个事例的梗概,请你帮助他根据这三个事例,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士性”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史禄国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

2、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一带的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2.为什么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五研读文章,分析文本论证特点,学习论证技巧1.本章节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2.本章节,在提出主要观点的方法上,有何特点?3.本章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明确 六、再读课文,解答下列问题。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为什么?2.有观点认为

3、,根据涂尔干的理论,“机械团结”是指民间文化受合意和传统社会角色的约束,它强调社会身份的不变性,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长期不变且稳定的,如同机械内部工作的零件。而“有机团结”是指现代社会秩序受文化上协商的社会联系的约束,其特征是专业化与劳动分工。那么,农村作为礼俗社会更像机械团结,城市作为法理社会也更像有机团结。 请思考:费孝通先生在乡土本色中,是否把“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用反了?请谈谈你的批判性阅读体会。3.讨论乡土社会“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的特色及其深远影响。参考答案一、 这一篇是全书的总论,开篇即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论断。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 其

4、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士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士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本篇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二、乡土性:土即泥土,乡土性,指的的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而带来的社会属性。孤立和隔膜:村子与村

5、子之间,因为黏在土地上,人们缺乏流动,因此每个村子就是一个小集团,不太需要和外界的沟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熟人社会:指在人口、文化稳定的聚居地,人与人自出生即熟悉并长期共同生活的社会。乡土社会: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从对彼此的熟悉中得到信任,是来源一种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礼俗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法理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机械的团结”。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

6、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三、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2、乡下人、我们民族离不开泥土。3、“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在我们的文化里所占的地位重要。4、不流动是“土”的特性,因之而产生“土气”。5、以土为生的乡下人黏着在土地上,稳定,少变化,少流动。6、人口宣泄出去,但老根不常动。7、农业本身没有聚居的需要,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8、中国乡下大多聚村而居,与美国不同。9、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四点原因:耕地面积小、水利需合作、为安全保卫、为继承。10、村和村之间是孤立隔膜的,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11、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形成了熟悉社会。12、熟悉社会也就是礼俗社会。13

7、、14、熟悉社会的规矩是礼俗。15、熟悉是土气的一种特色。16、从熟悉里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17、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四、1.乡土性、不流动性、熟人社会性2.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1.种地是最靠谱的谋生办法。(1) 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2)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3)美国朋友发问: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4)老师史禄国先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

8、,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2.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他们的命根。(1)“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象征着可贵的泥土。(2)我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泥土塞在我箱子底下。(3)电影里看到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3.农业是直接取资于土地上的。与游牧业和工业相比:种地的人搬不动地,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对比论证)二、不流动性1.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1)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2)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另辟新地,但老根是不常动的。2.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

9、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1)“孤立和隔膜”不以人为单位,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村落(2)聚村而居的原因(共四点)耕地:面积小,小农经营,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水利:合作方便。安全:人多易保卫。人口:土地平等继承,人口世代累积。3.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1)孤立和隔膜并非绝对,但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村落)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2)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三、熟人社会1.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熟人社会(1)社会学的两种社会: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乡土社会为前者)(2)对人

10、熟悉,对物也熟悉。(3)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距的自由。2.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它从熟悉里得到信任。(1)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距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这是“土气”的一种特色)(2)规距不是法律,是“习”出来的礼俗。3.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非熟人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因此进入现代社会后,其弊端产生,也就是所谓“土气”。五1. 这一章节采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分别论述其特点。2. 在提出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

11、性的”时,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在提出“乡下人靠土地谋生”时,用了下定义,解释“土”就是“泥土”;在提出“乡下人世代定居”时,通过“农业”与“游牧”工业”的对比,引出观点;在提出“聚村而居”时,先分析了农业本身的分工合作的特点,通过因果分析,引出观点等。3.举例论证,如“三条大河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对比论证,如:“农业”与“游牧”工业”的对比;比喻论证,如“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归纳论证,如“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的了”。六1. 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规矩、熟知;信任;心安。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尽如此。相对而言,显得陌生、隔膜;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多建立在利益之上,地缘、血缘的连接性变弱,人与人之间容易出现不理解、不信任。2.答案(示例一)用反了。费孝通把“有机团结”等同于礼俗社会,“机械团结”等同于法理社会。根据涂尔干的理论,“机械团结”是指民间文化受合意和传统社会角色的约束。在这里,“机械”是形象化的比喻,以机械比喻来指代民间文化,而非现代化工业社会。而“有机团结”指的是,现代社会秩序受文化上协商的社会联系的约束,其特征是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