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1.gif)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2.gif)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3.gif)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4.gif)
![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4e8809a72b066bea07357d3868859a89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内容提要】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一形象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各个阶层、各个方面的影响:在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已很复杂。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曹操从历史上的英雄逐渐演变为奸贼。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政治、历史、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因此这一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曹操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文化意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毛伦、毛宗岗父子在?读三国志法?中把他与诸葛亮、关羽并称为“三绝。曹操形象成功的主要标
2、志是其性格的复杂性,这是由许多原因共同形成的,其间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各个方面的滋润,因此曹操形象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兹陈浅见,以求抛砖引玉。一曹操形象的形成,有着深沉的历史渊源。曹操首先是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概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卓有成就的文学家。在东汉末那个群雄争霸、战乱频仍的年代,他南征北讨,荡灭群雄,统一了北方;他首先实行屯田政策,恢复和开展农业消费,使中原得到了安宁,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但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曹操也有不少恶德、恶行,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奸诈、残暴的性格特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
3、臣之举,因此在信奉“实录精神的古代史学家笔下,曹操形象就已出现了分裂。在最早记载曹操事迹的?三国志?中,陈寿对曹操作了这样的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并非虚妄之赞词。在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引用的三国时吴人所撰的?曹瞒传?中,对曹操的评价那么大不一样: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已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酷虐变诈,皆此
4、类也。这是对曹操的全盘否认。由于对曹操的评价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因此从魏晋至金元,在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帝魏寇蜀和“尊刘贬曹之争,对曹操的态度也有屡次大的曲折。西晋陈寿的?三国志?首开“尊曹贬刘之风气,不仅书中?魏志?的篇幅远远超过了?蜀志?、?吴志?,而且他只尊曹氏为“帝,在书中给予“纪的规格,而刘备、孙权只仅仅被尊为“先主、“吴主。他对曹操的评价那么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作为一位正直的史学家,陈寿在赞美曹操之余,也记载了曹操的一些恶行,在?武帝纪?里说:“太祖少机敏,有权数,而任侠放纵,不治行业。在其别人物的传记中,也有不少关于曹操奸诈和残暴的零星记载。南朝时裴松之搜集了三国时代
5、魏、蜀、吴三方人士所作的各种野史杂记为?三国志?作注,所引书籍多达一百五十余种,其态度是,各种传说,不问虚实,一律摘引。这给后人认识曹操其人提供了更为丰富、全面的材料,但也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比拟明显的是,对曹操的批评明显地增多了。后来对曹操的否认,多源于此。东晋“偏安江左时,史学家习凿齿撰写了?汉晋春秋?,首先打出了“尊汉抑魏的旗号。唐代史学家多尊魏为正统,但刘知几却认为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朔之国,曲称曹美而虚说刘非是不正确的,对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那么颇表赞同。五代时期后晋编撰的?旧唐书经籍志?把?魏国志?列入“正史类,而把?蜀国志?与?吴国志?列入“伪史类。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
6、?,否认以魏、蜀任何一方为正统,但却主张以曹魏系年,实际上是以魏为正统。南宋偏安后,“尊刘抑曹的思想又风行起来,朱熹重弹习凿齿旧调,奉蜀汉为正统,他的?资治通鉴纲目?改变了司马光以曹魏系年的体例,“黜魏而以章武之元继之。与此同时,北方的金朝那么在搞“帝魏寇蜀的勾当,直到元以后,“尊刘抑曹才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从上述历史时期中史学家对待曹、刘态度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帝魏寇蜀还是“尊刘抑曹,都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正统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反映。而所谓正统,是历代统治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创造的一种观念,谁正谁不正,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而对一个历史学
7、家来说,无论个人品质如何,都不可超越时代和现实,都不能不受到当时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想的强烈影响。清代学者章学诚就曾一针见血地道破其中奥秘:“陈氏寿生于西晋,司马光生于北宋,苟黜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凿齿与朱子,那么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这些史家都有“信史之风,但历史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的根本态度。曹操形象在史学家笔下的反复,增加了其形象的复杂性,也说明这一形象在史书中就已经社会化了。二曹操形象从历史上的英雄演变为奸贼,受到封建政治文化的深入影响。对于曹操的态度,在封建时代的不同阶层有极大的差异。上层统治者对曹操的态度,在晋以后是随着汉民族统治地位的变化而不断更迭交替的。西晋司
8、马氏取代魏,而魏是“受禅于汉而成为正统的,所以“帝魏寇蜀;东晋“偏安江左,其形势类似蜀汉,因此“尊刘贬曹;唐王朝以魏为正统,唐太宗李世民称曹操是“哲人;北宋仍以曹魏为正统,宋真宗曾下令重修亳州祭祀曹操的庙宇,并让著名学者穆修撰?亳州魏武帝帐庙记?,称曹操“建休功,定中土,垂光显浩大之业于来世;但到了南宋,“尊刘抑曹之风复炽,南宋诗人王十朋在?谒昭烈庙?一文中竟公然声称:“我虽有酒;不祀曹魏,陆游那么写出了“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千古名句。总之,历代统治者对曹操都表现出了浓重的兴趣,也都作了不少文章,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增强,对曹操的否认是愈来愈加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形式是“伦
9、理政治型文化,它产生的社会根底是带有宗法性质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君主专制的社会,秦汉以降,随着专制政治的不断强化,还形成了一套完好的为专制政治效劳的理论体系,到西汉董仲舒出现,那么使这种专制统治神学化。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君权神授,因此,在君与民的关系上主张“屈民而伸君,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之道,是“?春秋?大义。在此根底上,董仲舒还建立起“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神权、君权、父权三者合一,而“君为臣纲赫然立于“可求于天的“王道之三纲之首,这就把“君摆到了神一样的绝对统治地位,这种伦理观念也成了中国文化观念的核心。至宋代,二程、朱熹又使君主专制主义理学化,他们强调“上下之分
10、,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理之本也,“君尊于上,臣卑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犯。君主专制在明代更在理论上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太祖朱元璋收天下之权归于一人,废除了沿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和沿袭七百余年的三省制,将相权并入君权;撤销行省,设立分别直承受制于朝廷的“三司,将君权扩张到了极点,真正到达“朕即国家的程度,与此相适应,朱元璋还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千古之礼,对大臣实行“庭杖之责罚,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这时,“君尊臣卑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社会心理。封建君主专制的特点是强调臣对君无条件地服从,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臣不死那么为不忠,而“忠与“奸的观念也成为封建时代衡量一个臣子的政治品质和
11、道德品质的最高标准。按这一标准要求,曹操无疑是应否认的对象,他对献帝的挟持,实际上是对整个封建权威,所有封建皇帝的亵渎和威胁,是大逆不道,这是封建制度本身所不允许的。在众多评论曹操的言论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很值得注意。做为一代开国之君,他对曹操可谓是英雄惜英雄,在他亲自撰写的?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对曹操非同寻常的政治才干和出色的军事才能都非常称赏。但他也敏锐地指出:曹操“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秉钧国之情,有无君之迹,因此,他从维护大唐江山长治久安的统治利益出发,以古鉴今,训诫臣下,特别是元老重臣不要去学曹操“有无君之迹
12、,永远效忠于唐王朝。无独有偶,北宋司马光对曹操也有类似的看法,尽管他在编纂?资治通鉴?时以曹魏为正统,甚至为了替曹氏政权辩白,说它“是夺之于盗手,非取之汉室也,但他也看出曹操“蓄无君之心久矣,因此在?资治通鉴?中也建议北宋皇帝,要对臣下进展“教化,不要去学曹操。这种对待曹操有誉有毁但归之于毁的态度,在封建统治者中是颇有代表性的,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言:对曹操“是不会有一个封建皇帝会喜欢他的,只要提起曹操,皇帝们就会感到自己的皇冠有滚到地下的危险。(11)这道出了封建统治者心中的机密,也提醒了否认曹操的真实原因。列宁曾在?关于民族问题批评的意见?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在中国
13、传统文化中,实际上也存在着上层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民间文化两种形式,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民间文化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更重道德而轻功利,详细到对待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上说,民间文化对曹操始终是否认的。唐代诗人李贺在?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中这样写道:“邺城中,暮尘起。将黑丸,斫文吏。棘为鞭,虎为马。团团走,邺城下。切玉剑,射日弓。献何人:奉相公(12)。从民谣可以看出下层群众是不赞成曹操的。北宋穆修在?亳州魏武帝帐庙记?一文中也载明:宋真宗修庙后,曹操庙香火仍然不旺,地方官再度提倡,本地人为了讨好上司,“惭且喜曰:亳民阇鄙,蔑有所知,蒙帝之休,罔识攸报,因此捐资助修。这正说明统治者尊敬曹操,并非百姓的自
14、愿(13)。苏轼?东坡志林?中那么有这样一段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真实地说明了下层群众对曹操的态度,也反映了民间拥刘反曹的普遍性。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在?辩亡论?中说:“曹氏虽功济诸夏,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这比拟客观地提醒了人民痛恨曹操的根本原因。在民间,曹操之所以遭到反对,并不在于他姓曹、非汉室宗亲,而主要在于他的奸诈无道、暴虐害民、背信弃义、损人利己的品德和恶行,因此在三国故事广泛流传后,人们就不断地以自己的善恶评判和憎反感情不受客观事实限制地移植,使本来具有多侧面特性的
15、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变成了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丑和恶的化身,成为彻底被否认、被鞭挞的形象。在民间,至迟在北宋中叶曹操这个艺术典型便大体上定了反面形象的基调,在此后的诗文、院本、话本、杂剧创作中,曹操奸臣的形象更趋明晰完好。元代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印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是宋元以来民间“尊刘抑曹之风在文艺创作中的集中表达,典型地表现出了宋元时期市民阶层普遍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而曹操作为奸臣的角色也根本定型了。罗贯中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民族文化的背景上,在这种群体意识气氛中塑造曹操形象的,因此不可防止地受到启发和感染,这决定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基调。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三在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16、中,曹操形象更为饱满、复杂了,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写“好人绝对的好,坏人绝对的坏的“传统思想和写法(14),把这一人物置于纷繁的矛盾冲突之中,从各个方面进展了精心刻画,使之成为立体的、多层面的有机体。在作品中,他既有攻城掠地、暴虐害民、甚至血洗徐州之类的暴行,又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和严纪爱民的作为;既有“挟天子以令诸侯、逼宫杀后、僭越不臣的行径,又有以周文王自喻、为汉室讨伐群雄而愿做忠臣的自我表白;既有杀吕伯奢时的猜疑、忌刻,又有“焚书不问的宽宏大度;既有“梦中杀人和“借首平忿之狡诈、残忍,又有收张辽、放关羽、哭典韦之惜才重义;既能举贤尊士,重用人才,又曾嫉贤妒能,枉杀贤才;华容
17、败北,他仰天大笑,表现出特有的乐观、豁达和顽强,但江边赋诗,“对酒当歌,又表现为异样的消沉、哀婉和失意。上述种种,看起来是相反、对立、冲突的,但在曹操身上却显得那样和谐,这是矛盾、统一的完美、集中表达。正如毛氏父子所云: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那么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那么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那么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那么有似乎义。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15)“奸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根本特点,“奸与“雄的矛盾与统一也是曹操形象复杂性的详细表现。从全书总的倾向来看,作者对曹操的态度是有贬有褒,但贬多
18、于褒,作者着力突出的是他的“奸,清人顾家相就曾经说过:“盖自?三国演义?盛行,又复演为戏剧,而妇人、孺子、牧竖、贩夫,无不知曹操之为奸(16)。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历史演义小说,它的成书有一个较长的开展过程,在创作中,作者主要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以及?通鉴纲目?等“正史为根据,但又大量吸收了民间传说以及杂剧、话本等民间艺术中的有关内容,它是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长期以来流行的三国文化在文学领域的一大总结。作品中的曹操形象,带有千余年来各种文化的印迹,又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学理想,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政治观念、历史观念、道德观念和爱憎态度,因此这一形象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
19、内涵。首先,对曹操的否认,表现了作者“善善恶恶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传统价值观重伦理道德而轻个人才智,重道义而轻功利,对人物的品评也往往是用道德判断取代价值判断,因此,在对人物作审美观照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而首先着眼于善。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曹操的否认,实际上也主要是在道德上的否认,这在作品中主要是通过与刘备形象的比照表达出来的。曹操和刘备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在二人身上,不仅集中地表现了封建时代政治家的不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品质,而且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同的道德观念。对此二人,作者一直是自觉地作为两个对立的艺术典型来加以塑造的,正如小说中刘备所云:“今与我水火相敌者
20、,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纵观整部小说,两人确实事事处处显示了这样一种性质的对立,而宽仁与残暴、忠义和奸险成了最大的区别。作者对两人的态度是尊刘贬曹,这实际上就是尊崇仁爱,贬斥残暴;尊崇忠义,贬斥奸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褒贬归之于封建正统观念而一笔抹杀。正如孙逊先生所说:“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正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要求和选择。即:在政治思想的选择上,人民愿意选择王道仁政,而不愿要霸道苛政;在对待政治家的选择上,人民宁愿选择一个干略相对稍次的仁慈之主,而不愿要那种虽有雄才大概却奸诈残忍的暴君;在社会道德的选择上,人民那么崇尚忠义,而
21、贬斥奸诈(17)。其次,褒刘贬曹,表现了作者渴望明君仁政的社会理想。作品中的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因此,尊刘贬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历史文化中“正统观念的影响,但这不是主要的。作者对刘备的歌颂,主要是因为他自身的优点,即宽仁爱民,待士以诚,因此将他视做理想的明君。相反,作者笔下更正统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那么没有一点光荣,甚至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是以一付不讨人欢送的面目出现的。与刘备相反,作者是把曹操作为封建时代奸臣权相的代表来塑造、来批判的,这更多地受到了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影响。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了“民为国本和“政得其民的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
22、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18)。稍晚的荀子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19),这一关于君民关系的形象比喻,对历朝统治者都有一定启发。总之,“民为邦本、“使民以时、“民贵君轻等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极端利已主义的典型,“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集中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这决定了他一生的活动轴心就是他的个人利益,因此,尽管他深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但在详细作法上却是视百姓为草芥,可以肆意杀戮。在攻打徐州替父报仇时,竟公然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以致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开掘坟墓。这种残暴不仁
23、的恶行自然不是明君所为,也必然受到谴责。在评价人物上,作者还受到了儒家“仁的精神的影响。原始儒学以“仁为核心,这既表达了人道的原那么,同时又为理想人格提供了多重规定,从正面来说,仁德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在君与臣的关系上,最理想的就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刘备与诸葛亮式的鱼水关系,这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作品中的曹操以求贤爱才著称,但对下属却一味使用机诈权术、残酷不仁,“梦中杀人,“借首平忿,诛许攸,杀杨修,不一而足,就连为他立下汗马功绩的谋士荀彧也难以幸免。在作品中,作者曾借刘备之口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作了描绘:“曹公只可同忧,不可同乐,假设心一变,死无地矣张松也有类似的评论:“
24、曹操轻贤傲士,只可同忧,不可同乐。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行为,正是作者所深恶痛绝的。第三,对曹操有贬有褒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在品评人物上,推崇智勇的审美观念。如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重伦理道德而轻个人才能,重道义而轻功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作审美或历史的评价时,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传统价值观的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的功绩和价值,特别是肯定了功利的价值,这在对曹操的态度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在塑造曹操形象时,不是一味地贬低,而是在突出其“奸的同时,也着力描写了他“雄的一面。在曹操身上,奸臣权相的本质是他的核心性格,另一方面又有雄才、机智、豪爽、爱才和富有政治远见等特征。在曹操出场时,作者就写下了赞美之词: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吊车销售合同协议
- 股东合资合同
- 特许经营合同风险分析报告
- 国际信贷合同
- 店铺租赁合同简短版
- 技术服务合同三方协议书样本
- 公司法规定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 建筑工程采购合同范本
- 钢结构分项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及服务合同
- 装饰定额子目(河南省)
- 【高速铁路乘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9800字】
- 北师大版英语课文同步字帖三年级下册课文对话原文及翻译衡水体英语字帖三年级起点
- GB/T 2550-2016气体焊接设备焊接、切割和类似作业用橡胶软管
- GB/T 21295-2014服装理化性能的技术要求
- 2022年行业报告我国FEVE氟树脂涂料发展现状及展望
- 走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课件
- Y2系列电机样本
-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方案
-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 我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评估体系探究(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