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一、规划背景.行政体制的变化2000年,忻州撤地设市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城 市将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重组, 对外寻求更为广泛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 所起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忻州市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忻州市地处山西以太原为核心的晋中经济区中北 部,将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条件,接受太原市及东部发达 地区的辐射和带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加快城镇化进程。
2、.区域环境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技术革命迅速演进, 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变化。中国加入 WTO后对我国的经 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城市建设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城市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忻州市区在今后20年内,城市人口规模将 有较大的增长,另外,忻州市旅游发展战略的确定,区域交通设施的建 设,对城市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城 市的发展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规划回顾(一)规划概
3、况忻州市自1983年设市以来,曾进行了三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 作。首次规划于80年代编制完成;1991年对原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 后的规划对忻州市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97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忻州市政府又组织进 行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7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为:.城市性质忻州市是以轻工业和旅游度假服务业为主的忻州地区中、南部综合 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预测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2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24.9 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为101.5平方米。.用地发展方向沿和平街向西和沿光明西街向九龙岗发展为主,考虑城市形态的
4、相 对完善,向北作合理的填空补缺,少量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结构为主城区加一组团的布局结构。主城区由新城区和旧城区 组成,一组团即忻州市经济开发区。主城区与开发区之间通过七一路、 建设路、新建路、云中路相连。主城区东部、东北部以及南部为工业区、 仓储区,中部为生活居住区,沿和平街和七一路形成“ 十”字形城市中 心;开发区东部及东南部为工业区,中、西部为生活区。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二)规划评价97年版的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针对当 时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所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性质、规模和 规划措施基本合
5、理,对近几年的城市建设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顾规划的实施过程,上版规划与城市发展也 存在一定的脱节,具体表现为:.城市定性不够准确。从忻州市现状产业结构分析,轻工产业优势 不突出,且不能构成主导产业;从区域地位和市域范围众多而又丰富的 旅游资源分析,城市性质应该突出旅游服务职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 合职能。.城市发展方向重点不突出,城市空间形态没有与自然环境有机结 合。从用地、交通、城市发展的规律分析,北向发展应该是城市的主要 方向,应该得以重点强化,以便于城市新区能够形成规模,使城市形象 和整体面貌得以改善。另外,城市空间形态组织没有很好的与山体、水 体自然环境
6、有机结合,城市环境特色没有很好地体现。.城市功能组织上,工业区跨铁路布置城东不尽合理。一方面,在 铁西用地空间能够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还是尽量应该避免 跨越铁路发展;另一方面,规划铁东工业区地处城市上风向对城市环境 有一定影响。.交通组织上,城市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矛盾没有很好地解 决,南北向交通组织对于城市形态而言,主干路偏少,中心区交通压力 仍较大。三、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目标(一)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 13号);.建设部城市规划编
7、制办法;4,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 2020);.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 要;.忻州市(原县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10);二)规划指导思想.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优化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对城市 进行合理的区域定位、产业定位,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注重节约土地资源和合理用地的原则,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 保护的力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贯彻城 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 对城市功能进行调整和重组, 强化其中心职能。.重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共生和城市历史文脉的
8、延续,对城市周边 自然条件进行合理利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及北方城市特色的园林绿地 系统,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景观,对老城区进行合理的传统风貌保护。.合理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发展空间和发展时序,促进城市 健康有序发展。(三)规划目标通过对忻州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忻州市今后二十年的城市发展, 应建立各城镇协调有序的市域城镇格局,创造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 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先进的供应设施系统、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高品位的公共设施中心及具有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城市发展目标确定
9、为: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繁荣,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具有良好人居环境。四、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一)规划期限近期:2001 2005 年;远期:2006 2020 年。(二)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 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确定忻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如下:长征街办事处、新建路办事处、南关办事处的全部范围;原播明镇 的后播明、前播明、西播明、二十里铺、阳村、符村、大檀、小檀八村; 东楼乡的前郝、后郝、北肖三村;兰村乡的范野、下社、北场三村;原 解原乡的解原、东社、小奇、北赵、新路、流江、佐城七村;原秦城乡 的顿村温泉旅游度假村;豆罗水源保护区,包括田村
10、、东曲、麻会、豆 罗桥、西张、韩岩一带的一级保护区。城市规划区主要包括以下区域:.规划城市建成区及城市远景发展备用地。.豆罗城市水源地。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183平方公里。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区域与城镇发展条件分析(一)宏观背景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形势对忻州市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既面临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机遇,也存在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不同层次的区 域合作不断加强,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忻州市的发展提出了严峻 挑战。.从全国及山西省来看,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 中国加入WTO、实施
11、西部大开发和小城镇发展战略等, 为忻州市提供了 迎头赶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就忻州市本身而言,忻州地区“撤地设市”后,行政建制的变化 标志着城市职能的根本转变。(二)空间区位.大区位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向有“三关重地”、“晋北锁钥”之称, 为晋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位忻州市区地处山西中部大运经济带和市域南部的忻定盆地,紧邻省 会太原,距太原市仅75公里,处于太原都市区辐射圈内。(三)发展环境忻州市地域辽阔,居山西省11个地市之首,市域人口仅占全省总人 口的8.91 %,而土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6%。境内地貌类型多样, 东部、北部、南部多为石质山区,西部、西北部多为黄
12、土丘陵沟壑区, 中间有一小部分断陷盆地(包括浮沱河断陷盆地、宁静断陷盆地和神池断 陷盆地等)。市境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铝土矿、金矿、地热水等探明储量 居全省前列。铁矿储量占全省的 50%,铝土矿储量占全省的19%,金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矿储量占全省的30%。煤炭资源地跨河东煤田北部、宁静煤田及五台煤 田,含煤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8%。风景名胜资源独具特色,资源组合 良好,在全省优势最为突出。既有险峻奇特、风景秀丽的明山大川,又 有历史悠久、珍宝荟萃的人文景观,包括佛教圣地五台山、芦芽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汾河、黄河、代县国家级历史文化
13、名城、雁门关、禹王 洞、奇村温泉、顿村温泉、大营温泉、汤头温泉等。市域主要交通干线有原太高速公路、北同蒲铁路、神朔 -朔黄铁路、 108国道、大运公路、忻(州)(五)台-忻(州)黑(峪口)公路、神(池)府(谷) 公路、208国道、209国道等。对外经济联系方向以南北向为主,东西 向联系相对较弱。(四)经济基础忻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山西省的比重为 5.07%,产业结构为“三二 一”型,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比例为 20.5: 38.4: 41.1。全市可划分 为2个经济区,即忻原经济区-包括忻府、原平、定襄、代县、繁峙、 五台6县市区,是山西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化工和冶炼工业基地,是 以五台山佛教文
14、化、雁门关边塞文化和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区;晋西 北经济区-包括宁武、神池、静乐、五寨、岩岚、河曲、保德、偏关 8 县,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基地,新兴煤-电-铝 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是以自然生态和黄河文化为 特色的旅游区。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显著,轻重工业比为 15.9: 84.1,工业部门结 构以化工、电力、煤炭等为主。工业布局可划分为 5个区:忻定原化 工、冶金、机械、轻纺工业区;繁代冶金工业区;宁静煤炭工业区: 河保偏煤电铝建工业区:神五岩农畜产品加工业区。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本
15、市的支柱产业。2000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60万人次、海外游客1.4万人次,旅游收入3.9亿元、创汇470万美 元,均居全省11个地市第3位,仅次于太原和大同。(五)城镇发展忻州市现辖61个建制镇以上的居民点,其中有 2个市区、12个县 城、47个县城以外建制镇,城镇网密度 0.24个/百平方公里,低于同期 全省0.37个/百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市域城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主 要集中在涯沱河断陷盆地、黄河东岸、宁静断陷盆地等区域,其中北同 蒲铁路、京原铁路、108国道等交通干线沿线为全市城镇分布的密集地 带。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城镇人口 79.29万人,城镇化 水平26.99%,
16、低于同期全省34.91 %和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忻州市区位于忻定盆地西部,地势南高北低,牧马河、云中河分别 从城市南部和北部通过,北同蒲铁路、原太高速公路、大运公路纵贯南 北,城市用地发展条件较好。2000年,城市人口 18.5万人,城市建成 区面积17.6平方公里。市区国内生产总值 19.8亿元,一二三产业的构 成比例为18.5: 39.5: 4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078元,工业总产值 7.6亿元,财政收入0.9亿元。(六)制约因素.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看,忻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山西省11 个地市中均比较滞后。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居全省11
17、个地市最后一位,财政总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11个地市倒数第二位。(详见表2-1)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中心城市缺乏竞争力在山西省10个地级市市区中,忻州市区的城市综合实力最弱。城市 人口规模、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等经济社会指标均居 最后一位。城市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分面, 忻州市在10个地级市中处于 下游水平。(详见表2-2、表2-3)忻州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行政的因素,中心城市职能等级 低,职能类型相对单一,工业、商贸服务等职能薄弱,城市发展缺乏动 力。另外,忻州市区在
18、市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南,而市区国内生产总 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仅占全市的 23.7%、23.8%、16.2%,对 所辖区域尤其东西丘陵山区的吸引和辐射力较弱,为典型的“小马拉大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受自然地形、交通条件及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忻州市域内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贫困人 口比重较大。全市14个县市(区)中,中部忻府、原平、定襄经济实力 较强,土地面积仅占全市的20.25%,而人口却占全市的40.15%,国内 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2.58 %;东西山区其余11个县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 后,均为国定贫困县。(详见表2-4).东西向交通
19、联系不畅通忻州市境横贯山西省境东西,分别与河北省、陕西省接壤,东西距 离较长,且东、西两侧均为丘陵山区,东西向交通联系很不便捷,影响 了市域资源开发与城镇发展,是制约忻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表2-2山西省十个地级城市(市区)经济发展现状比较(2000)总人口(万人)城市 人 口 (万人)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工业 总产值 (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太原233.2188.9294.8285.4138.019.5大同132.398.5137.3110.871.17.1阳泉63.2
20、46.770.857.651.63.3长治61.444.781.366.543.44.1晋城25.930.043.723.916.42.7朔州55.517.945.049.212.62.4晋中51.727.733.833.613.31.6运城59.921.530.127.416.41.7忻州49.017.919.87.67.60.9临汾72.530.042.132.430.62.5注:引自山西统计年鉴(2001 );城市人口为1998年数据,引自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0 2020 )。10表2-3山西省十个地级城市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水平比较(2000)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 方米)人均生活用
21、水量(吨)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平 方米)燃气普及率(% )每力人拥启公交 车辆数(辆)太原14.454.37.793.74.9大同12.041.07.879.93.8阳泉11.338.67.190.97.5长治10.867.76.774.76.3晋城11.284.519.799.211.8朔州11.047.914.247.25.4晋中14.040.011.774.44.2运城10.629.611.257.710.9忻州8.729.69.755.85.6临汾11.154.57.764.45.5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注:引自山西统计年鉴(2001
22、 )11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人口、资源、环境陷入恶性循环人口增长快、素质低,人口、资源矛盾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 化,西部黄土丘陵区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中部忻府、定襄、原平、 代县等县(市、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二、区域与城镇发展战略(一)战略指导思想.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走新型工业化发 展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城镇工业小区建设,推进市域城乡一体化进 程。.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3、体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合理确定优 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布局结 构,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使城镇化的梯度推进与产业的梯度转移结合 起来,形成与城镇体系结构相适应的区域产业空间体系。.城镇化推进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深化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城市财政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 面的改革,疏通人口、经济和社会要素城乡流动和集聚的渠道,鼓励各 种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优化城市投资环境,吸引省内外发达地区的 资金与技术;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12加强忻州市与相邻地区及相邻城市之间不同层次的联合与协作,协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
24、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调城镇职能分工与产业发展、城镇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环 境保护等,促进开放、有序的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城镇 化和城镇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等之间的关系。(二)战略目标.发展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期末,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两番,市域综合 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工 业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以
25、 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功能定位忻州市是山西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加工基地和新兴的煤、电、铝综 合性工业基地,以宗教古建文化、黄河文化和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经 济区,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基地。三)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现代化 建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副产品加 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市域东部县(市、区)重点发展以小杂粮、瓜菜、药 材等为特色的高效种植业;西部县建设以牧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生 态畜牧经济区。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
26、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抓好煤焦、医药、 法兰、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 发展煤、电、铝、化、冶和医药等产业,实施项目带动,突出“ 三煤两 电一铝四化”,扩张经济总量。“三煤”即河曲1200万吨煤矿、保德600 万吨煤矿、宁武500万吨煤矿及120万吨洗煤厂,“两电”即河曲360 万千瓦发电厂和五台西龙池 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一铝”即晋北 (原平)100万吨氧化铝厂,“四化”即原化集团甲醇和草酸、五台化肥厂 尿素、河曲同德化工厂白碳黑。.第三产业要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
27、合、整体促 销、设施配套,围绕五台山、芦芽山、温泉、雁门关、黄河五大旅游景 区的建设,突出发展以佛教文化、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自然生态、度 假疗养为特色的旅游业;同时,加强交通、供电、通信、供水、污水处 理、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加快东、西山 区脱贫致富步伐。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忻州市与相邻的太榆、大同、朔州、阳泉、离柳中等经济区 及神府能源基地的分工协作,统筹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发展与布局、区 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协调好忻州市与省会太原市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省会特大城市 的“辐射”与“滴漏”效应,加强城市在功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联合, 积
28、极发展旅游度假服务、蔬菜副食品生产及加工等产业。14.优化市域资源配置,强化忻州、原平、定襄核心城市建设,整合 “忻定原”核心区功能;依托中部发达地区,加大东西山区的资源开发 和生态建设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统筹规划宁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武、神池、阳方口组合中心,协调好河曲、保德、偏关沿黄地带城镇与 工矿区布局。.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整 治力度,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 物古迹的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五)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城市
29、的先导效应、组织效应和集聚效应,实施积极的城镇 化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景观城镇化的全面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调整优化城镇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城镇综合性职能体系建 设,整合城镇一一区域关系,增强整个市域及各城镇的竞争力。.提高市域中心和次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和区域辐射功能,优化城 市发展的软硬环境,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发展小城镇,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县域中心和中心镇,突出城镇特色,促进城镇功能完善。三、人口与城镇化(一)人口.人口现状及历年增长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忻州市总人口为 293.83万人,占全 省总人口 (3246.9
30、8万人)的8.91 %。15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人口 25.99万人,年平均增 加25148人,年平均增长率9%。另据忻州市历年统计资料,1990 -2000 年全市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8.7%。可以看出,忻州市总人口增长以自 然增长为主。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规划人口预测规划采用综合递增率法预测市域总人口。公式:Pn=P0 x 1+r) n式中:Pn 规划期末总人口r-规划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n规划年限P。规划基期总人口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及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个五年计划,r取近期( 2005年)9.
31、0%。、中期(2010年)8.5%。、 远期( 2020年)8%。,得:2005年市域总人口 307万人;2010年市域总人口 320万人;2020 年市域总人口 346万人。(二)城镇化.现状2001年4月撤乡并镇后,忻州市共辖61个建制镇以上的居民点, 其中2个市区、12个县城、47个县城以外建制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城镇人口 79.29万人,占山西 省城镇总人口(1133.6万人)的6.99%。城镇化水平为26.99% ,远低 于同期山西省34.91%和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在全省11个地市中, 忻州市城镇化水平居倒数第 4位,仅超过运城市(21.84%)、吕梁地区
32、 (22.22%)、临汾市(26.87 %)。16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忻州市城镇化水平上升 13.56个 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9.86个百分点和山西省6.18个百分点的平均增 长速度。19902000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3.79%。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城镇化水平预测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规划采用区域分配法、综合递土f率法2种方 法对忻州市域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和校核。(1)区域分配法(横向比较)2000年忻州市域城镇人口 79.29万人,占山西省城镇总人口的 6.99%;城镇化水平26.99 %,低于山西省34.9
33、1 %的平均水平近8个 百分点。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山 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分别 达到36%左右、43 45%、50 52%,城镇人口分别达1222万人左 右、1510 1570 万人、1850 1950 万人。根据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19902000年忻州市城镇化水平 上升13.5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山西省的平 均增长速度。考虑到忻州市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十五”期间及规划期内新上马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产业发展趋势,2001-2005年忻州市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取 1个
34、百分点,2006 -2010年、 2011 2020年忻州市城镇人口占山西省城镇总人口的比重分别取 8%、8.5%。得: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为32 %左右,城镇人口 98万人左右;2010 年全市城镇化水平38%左右,城镇人口 122万人左右;2020年全市城 镇化水平46%左右,城镇人口 160万人左右。(2)综合递增率法(纵向比较)公式:Pn=P0 x 1+r) n17式中:Pn 规划期末城镇人口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r-规划期城镇人口年均综合递增率n规划年限P。规划基期城镇人口近期(2005)考虑到“十五”期间国家、山西省以及忻
35、州市实施积极的城镇化发 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市域各城镇的现有建设基础和接 纳外来人口的能力等因素,近期城镇人口综合递增率取19902000年 近10年来全市非农业人口年均增长率的平均数3.79%,则:P2005 = 79.29 X 1+0.0379 ) 5 = 95.5(万人)中期(2010)随着城镇化战略的进一步推进,虽然城镇接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会逐 年增强,但城镇人口基数的逐步加大,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会有所减缓。 中期城镇人口综合递增率取 3.5%; 200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 P。)为 95.5万人。得:P2010 = 95.5 X 1+0.035) 5 = 113.4(万人)
36、远期(2020)远期城镇人口的增长会进一步减缓并逐步趋于稳定,城镇人口综合递增率取3%,则:P2020 = 113.4 X (1 + 0.03) 10= 152.4(万人)预测结果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31.1 %, 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35.4%, 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44.0%。(3)规划城镇化水平18综合上述两种预测结果,2005年忻州市城镇化水平为32 %左右,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城镇人口 98万人;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37%左右,城镇人口 118万人; 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45%左右,城镇人口 156万人。3.城镇
37、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城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我 国及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 30%,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全面推 动城镇化进程、实现现代化是我国今后不可动摇的战略方针。规划期内,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镇化体制创新等将成为未来忻州市城镇化发展 的主要动力。(1)强化市域中心城市一忻州市区的综合服务和区域辐射功能,适度 扩大城市规模,带动全市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忻州市作为全市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应承担全市区域开发的首 位增长极。但目前其综合实力还比较薄弱,城市规本II不足20万人,对整 个市域的辐射力仍比较弱。规划期内,要加大中心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 力度,优化城市投
38、资环境和产业布局结构,培育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 优势产品,增加城市就业人口。依托忻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顿村旅游度 假区和豆罗民营工业园区,积极发展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新型建材、 休闲疗养等产业;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贸、文化、教育、 体育、卫生等第三产业。(2)注重区域整体协调发展,调整市域生产力布局结构,实现城镇化 与工业化协调发展。19首先要协调好忻州市与省会太原市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在城市功 能、产业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联合;整合强化忻州、原平、 定襄核心城市功能,强化三者间的分工与协作;加强规划和宏观调控, 引导“三煤两电一铝”等重点工业项目工程(河曲、保德、宁武三个
39、大型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煤矿,河曲电厂和五台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晋北铝厂 )结合城镇工业区 就近布局,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3)积极发展小城镇,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集聚,推进市域城镇化 进程。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以各县城及 中心镇为重点,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强城镇 工业小区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向城镇 集聚。(4)加快城镇化体制创新,疏通人口、经济、社会各种要素城乡流动 和集聚渠道。优化城镇软环境,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城镇土地使用制度、城市 财
40、政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人口与生产要素的城乡流 动和集聚,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建设;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拓展 城镇发展空间,鼓励撤乡并镇、迁村并点。四、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城镇体系结构现状特征2001年4月撤乡并镇后,忻州市共辖61个建制镇以上的居民点, 其中2个市区、12个县城、47个县城以外建制镇,城镇体系结构现状 特征为:.城镇规模结构呈单中心结构,首位型分布。首位城市一一,忻州市 区城镇人口 18.5万人,首位度为2;低级城镇在规模结构中占有很大比 重,不足1万人的城镇数量占城镇总量的60.7% ; 12个县城人口规模均 不足5万人。20.城镇职能结构基本上属于以资源
41、开发及原材料初加工为主。各城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镇职能层次低,城镇职能单一、雷同,缺乏有机的分工与协作,横向联系松散,多以行政手段为主。.城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受地形、交通、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 市域城镇主要在涯沱河断陷盆地、黄河东岸、宁静断陷盆地等区域沿交 通线分布,呈串珠状布局,其中同蒲一 一京原铁路、108国道一一大运 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为全市城镇分布的密集地带。(二)城镇体系结构规划.县市及乡镇区划调整规划(1)规划建议撤销宁武、五台、河曲、定襄 4县的县建制,设立宁武 市(包括阳方口)、五台山市(包括豆村、台怀)、河曲市、定襄市
42、。(2)规划建议撤销秦城乡,设立顿村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顿村。规划期末,忻州市共辖58个建制镇以上的居民点,其中6个市区、 8个县城、44个县城以外建制镇。.城镇规模结构规划(1)城镇规模结构规划重点加快城镇化步伐,较大幅度提高市域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的人口 规模,有重点地发展县域中心和中心镇等小城镇。(2)城镇规模结构规划依据及方法以市域城镇化水平目标作为总量控制指标。设市城市和县城以各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指标为基础, 并根据各城镇实际发展状况及今后发展趋势作适当调整。一般小城镇根据总量控制指标,采用城镇布点法预测。(3)规划城镇规模结构21规划忻州市域城镇规模等级划分为 5级,202
43、0年不同规模城镇的数 量比例为 1.7: 1.7: 17.2: 19.0: 60.3。(详见表 2-5)。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表2-5忻州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等级规模(万人)城镇名称及人口(万人)数量备注I20忻州市(35)1宁武市包 括凤凰镇 和阳方口 镇;五台 山市包括 台城镇、 台怀镇和 豆村镇; 河曲市包 括文笔 镇、河曲 电厂等工 矿区。n10-20原平市(18)1m5-10宁武市(9)、五台山市(8)、河曲市(7)、定襄市 (6)、神池龙泉镇(5)、繁峙繁城镇(5)、代县上 馆镇(5)、保德东关镇(5)、五寨砚城镇(5)、
44、静 乐鹅城镇(5)10w2-5偏关新关镇(4)、奇岚岚漪镇(3)、轩岗镇、东 冶镇、峨口镇、砂河镇、阳明堡镇、嶂阳镇、 奇村镇、河边镇、宏道镇11V2东寨镇、董村镇、播明镇、长梁沟镇、巡镇、 义井镇、义门镇、桥头镇、三岔镇、豆罗镇、 二交镇、庄磨镇、苏龙口镇、大牛店镇、东社 镇、阎庄镇、枣林镇、聂营镇、滩上镇、大营 镇、杨家湾镇、耿镇、白家庄镇、石家庄镇、 三井镇、八角镇、小河头镇、方家寨镇、老营 镇、天峰坪镇、刘家塔镇、楼子营镇、杜家村 镇、丰润镇、康家会镇3520万人以上的城市1个,即忻州市,城镇人口 35万人。10 20万人的城市1个,即原平市,城镇人口 18万人。510万人的城镇(市)
45、10个,城镇人口 60万人,城镇平均人口规 模6.0万人。2-5万人的城镇11个,城镇人口 27万人,城镇平均人口规模 2.5万人。2万人以下的城镇35个,城镇人口 16万人,城镇平均人口规模 0.5万人。.城镇职能结构规划22(1)城镇职能结构规划重点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强化忻州市和原平市2个市域中心、次中心城市的综合性职能和 专门化职能体系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强化城市的综合服务和区域 辐射功能。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专业化水 平,增强其中心地职能。(2)规划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忻州市域城镇职能等级划分为市域中
46、心、市域次中心、县域中心、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 5级,并按照综合性城市(镇卜交通工矿城 市、旅游城市(镇)、工矿城市(镇)、轻型工业城镇、集贸城镇6种职能类 型进行调整和引导。(详见表2-6)。23表2-6忻州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职能等级职能类型城镇名称数量备注市域中心综合型忻州市1宁武市包 括凤凰镇 和阳方口 镇;五台山 市包括台 城镇、台怀 镇和豆村 镇;河曲巾 包括文笔 镇、河曲电 厂等工矿 区。市域次中心交通工矿型原平市1县域中心旅游型五台山市、代县上馆镇2工矿型河曲市、定襄市、保德东关镇、偏 关新关镇、繁峙繁城镇5综合型宁武市、神池龙泉镇2轻工型静乐鹅城镇、奇岚岚漪镇、五寨砚 城镇3
47、中心镇工矿型轩岗镇、万家寨镇、豆罗镇、东冶 镇、峨口镇5综合型砂河镇、嶂阳镇、巡镇、宏道镇、 阳明堡镇、三岔镇6旅游型奇村镇、河边镇、东寨镇3一般建制镇工矿型长梁沟镇、桥头镇、苏龙口镇、滩 上镇、杜家村镇、义门镇、天峰坪 镇、刘家塔镇、楼子营镇9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集贸型董村镇、播明镇、庄磨镇、二交镇、 东社镇、阎庄镇、大牛店镇、八角 镇、聂营镇、枣林镇、大营镇、丰 润镇、杨家湾镇、白家庄镇、老营 镇、石家庄镇、小河头镇、三井镇、 义井镇、康家会镇、耿镇21(3)主要城镇职能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忻州市县城以上主要城镇职能发展方向详见表2-
48、7表2-7忻州市域主要城镇职能规划城镇名称职能分工重点发展产业忻州市山西中北部重要中心城市,以旅游度假服务、轻型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生物制药、精细化工、绿色食品、旅游业原平市忻州市域次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以有色冶金、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有色冶金(氧化铝卜化工、建材、机械、交通运输业宁武市晋西北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以煤炭工业、 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小城市。煤炭开采、洗选及加工和旅游、商贸服务业五台山市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市。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河曲巾我国“西电东送”重要的能源基地,以电力工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小城市。煤炭、电力、旅游业定襄市以法兰锻造为专门化方向的小城镇。法兰锻
49、造、机械、农副产品加工业代县上馆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繁峙繁城镇以冶金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小城镇。冶金铸造、农副厂品加工业神池龙泉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商贸服务、旅游业保德东关镇以煤炭工业为主的小城镇。煤炭、农副产品业、旅游业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4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偏关新关镇以煤炭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煤炭、农副产品业、旅游业静乐鹅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业及贸易奇岚岚漪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业及贸易五寨砚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
50、城镇。农副产品加工业及贸易.城镇空间结构规划(1)城镇空间布局框架规划期内,忻州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模式采用点轴开发战略。基本思 路是:以忻(州)定(襄)原(平)核心区为中心,宁(武)神(池)阳(方口)组合区 为次中心,其他县城(市)及重点中心镇为增长极点;沿大运高速公路、北 同蒲铁路大运二级公路和京原铁路108国道形成区域城镇发展一级轴线,神朔朔黄、神河铁路及忻阜高速公路、209国道等三纵 二横公路网为区域城镇发展二级轴线,形成层次分明、点轴结合的城镇 布局网络。规划要发挥城镇极点和轴线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集中有 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重点加强各极点城镇和发展轴线的建设,引导 人口及各种生产要
51、素和产业向极点与轴线集中布局,通过点轴的发展与 辐射带动,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2)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根据城镇与区域关系、区域经济联系方式、区域开发与经济组织模 式等因素,并充分考虑规划期忻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把全市划 分为忻定原、繁代五、宁静、神五岩、河保偏 5个城镇经济区。忻定原经济区25忻定原经济区包括市域中部的忻府区、原平市和定襄市,是晋中经 济区北部城镇密集区域。土地面积5378平方公里,总人口 117.96万人, 城镇人口 40.85万人,城镇化水平34.63 %,国内生产总值43.86亿元。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52、规划说明本区地处忻定盆地,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条件良好,铝土、煤、磷等矿 产丰富,以温泉度假休养为主的旅游业和化工、医药、食品等工业发展 具有一定基础。北同蒲铁路、京原铁路、朔黄铁路、大运高速公路、108国道、大运二级公路纵贯全区。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为山西省重要的轻工、食品、化工和铝工业基 地,忻州市域城镇发展的核心区,以温泉度假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规 划期内,要加强忻州、原平、定襄核心城市建设,整合忻定原组群功能, 提高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建成强有力的发展极核;依托忻州经济技术 开发区及规划建设的晋北铝厂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医药、食品、氧化 铝及铝材加工等工业,巩固与改造化工、法兰锻造传统工业
53、;农业发展 以小杂粮、蔬菜、瓜果、养殖业为主,建设成为全市粮、菜、奶、蛋生 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与乡村工业化进程。繁代五经济区繁代五经济区包括市域东部的五台山市、代县和繁峙县,目前经济 基础相对薄弱,全部为国定贫困县。土地面积 6938平方公里,总人口 75.85万人,城镇人口 15.37万人,城镇化水平20.26 %,国内生产总值 14.28亿元。本经济区地形比较复杂,以土石山区和丘陵为主,林牧业 发展条件优越,区内有著名的五台山天然牧场和优质天然草场。境内煤、铁、金、大理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以佛教圣地五台山、代县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和雁门关为特色的旅游资源组合良好、优势突出,旅游业及冶金 工
54、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京原铁路、108国道、忻(州)阜(平)公路横贯东 西。随着规划期内忻阜高速公路和五台山机场的建设,对本区域的发展 尤其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6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为以宗教古建文化、雁门边塞文化、历史名城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和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今后要突出发展以五台山 佛教文化、雁门边塞风情和宋文化、代县历史文化名城为特色的旅游业, 加强以旅游通道建设为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景区及服务 基地的规划与建设,避免无序发展与建设性破坏;发挥本区自然植被较 好、宜林宜牧地广阔的优势,建设水源涵养林基
55、地和畜牧业基地;调整 工业结构,改造冶金、煤炭等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水电 (五台西龙池抽水 蓄能电站)和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宁静经济区宁静经济区包括市域中部的宁武市、静乐县。土地面积 3960平方 公里,总人口 30.87万人,城镇人口 7.59万人,城镇化水平24.59%, 国内生产总值5.92亿元。本区地处芦芽山、云中山、管涔山石质山区, 中部为宁静断陷盆地,森林、草地等自然植被较好,为汾河、恢河、阳 武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山西省六大煤田之 一的宁静煤田位于本经济区,以芦芽山、管涔山、汾源天池等自然生态 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宁静铁路纵贯南北,东 西
56、向交通相对薄弱。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是山西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煤炭能源基 地,以自然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区。今后的发展策略是,大力实施退耕还 林还牧工程,抓好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以芦芽山、管涔山生态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强化与忻州市区、五台山旅游区的资源整合和横向联系;加 快宁武市的城市建设,积极推进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河保偏经济区27河保偏经济区包括市域西北部、黄河东岸的河曲市、保德县、偏关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 -2020) 规划说明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与沙化严重, 经济发
57、展落后。土地面积4364平方公里,总人口 39.8万人,城镇人口 9.46万人,城镇化水平23.77%,国内生产总值9.4亿元。本区地跨河 东煤田北部,煤、铝土、石灰石等资源丰富,水资源条件较好,具有发 展煤电铝建生产综合体的资源组合优势。主要交通干线有神朔铁路、神 河铁路和神府公路、209国道。神朔铁路、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即将建设 的河曲电厂、河曲及保德大型煤矿等重点工程建设使区域交通条件与投 资环境大为改善。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土保持与生态防护林建设 基地,新兴煤-电-铝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区。 今后的发展策略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抓
58、 好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扩大开放,加 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横向联合与协作,规模化开发矿产资源,建设煤- 电-铝综合性生产基地;积极发展以黄河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神五岩经济区神五岩经济区包括市域西中部的神池县、五寨县和岩岚县。土地面 积4832平方公里,总人口 29.35万人,城镇人口 6.01万人,城镇化水 平20.48 %,国内生产总值6.54亿元。本区自然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 重,矿产资源贫乏,而农畜产品较为丰富,主要交通干线有神朔铁路、 神奇铁路和209国道、神府公路。本经济区的区域定位是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今后要大力 实施退耕还林还牧工程,防治水土
59、流失和风沙危害;农业发展以小杂粮、 油料、畜牧为主要方向;工业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28五、区域开发管制规划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2020) 规划说明区域开发管制区划:将全市划分为城市化地域、人文与自然景观保 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综合治理区、农业耕作区、通(廊) 道型区等6个区域开发管制类型区。.城市化地域:相当于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具体范 围由城市(镇)人民政府在城市(镇)总体规划中划定。管制规则为: (1)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区内一切活动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开 发建设项目必须做到三证齐全;(2)本着“集约、节约”的原则,合理利
60、 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3)保护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4)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 济园区、工业区等应纳入所在城镇的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管理。.人文与自然景观保护区:指为保护人文景观资源、自然生态系统 和物种资源而划定的区域,包括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芦芽山自然保护区 及其他文物保护区和自然景观区等。管制规则为:(1)本区域的发展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保护需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总 体规划;(2)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 发的关系;(3)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降低开发建设强度,禁止建设与 资源保护和风景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标准方丝弓托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汽车销售及售后服务合作合同
- 科技企业中的团队沟通与协作文化
- 企业级活动环境管理预案
- 药品的购销合同
- 科技产品推广中的关键词布局策略
- 基于深度学习的时空序列预测模型与方法研究
- 2025-2030年可变形家居工具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高中生化学微粒观测评工具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
- 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
- 销售序列学习成长地图2021
- 我的家乡湖北荆门介绍
- 遮瑕(美容化妆技术课件)
- 不锈钢金属边框施工方案
- 民企与央企合作协议
- 浅析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 医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 GB/T 42828.2-2023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第2部分:稻田池塘渔农改良
- (完整版)离婚协议书标准版下载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全册教案
- 山西阳城阳泰集团西冯街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