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中生物的公开课教案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大型或复杂的生物学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合理分工合作学习。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高中生物的公开课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高中生物的公开课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能够认识分辨一些常见的致癌因子 理解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癌细胞的特征解释癌症的相关症状,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癌症相关资料进行查询、整理、分析,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
2、治的关系,懂得如何预防癌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对待癌症。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癌细胞的特征 致癌因子 2.教学难点 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教学过程 【导入】第四节细胞的癌变 1.展示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以及歌手姚贝娜的图片,指出两位名人皆是因患癌症逝世; 2.当今社会,癌症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古人谈虎色变,今人谈癌色变,癌症为何如此恐怖,而它又是因何而产生? 引出课题:细胞的癌变 【讲授】知识目标一:癌细胞的特征 展示资料1:海拉细胞系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1:在营养充分条件下,可以无限增殖不死 资料2:癌细胞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2:形态结构发
3、生改变变态 资料3:癌细胞转移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癌细胞的特征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可以扩散转移 探讨:1.从癌症的特征的角度思考,癌症病人为何会消瘦? 2.要治愈癌症,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时期? 【讲授】知识目标二:细胞癌变的直接原因致癌因子 提问:生活中,不要过度暴露在紫外线的照射之下,我们强调少吃腌制食品,定期注射乙肝疫苗,这是为什么? PPT展示日常易诱发癌症的实例和图片,并引导学生按自然科学分类原则进行分类。 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指示并联系实际生活碰到的致癌因子,进行分类归纳: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致癌,如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
4、如甲醛、煤焦油、苯等。 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感染乙肝的人患肝癌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很多)。 【讲授】知识目标三: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 指导学生看书并找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指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共同调节细胞周期。 原癌基因:主要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总结: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引出癌症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讲授】知识目标四:癌细胞的定义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癌细胞下一个全面的定义: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刺激,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成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的
5、细胞。 【讲授】知识目标五:癌症的预防 提问:“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预防癌症展开讨论(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 【活动】课堂小结 课后习题 写一份建议书,纠正身边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提出防癌的生活方式及建议 人教版高中生物的公开课教案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育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爱好。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
6、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
7、)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老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相同,漏
8、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我们又可以得出什
9、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
10、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老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常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老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
11、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老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讨论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阅历(必要
12、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老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老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
13、胞失水。 老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人教版高中生物的公开课教案3 教学重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14、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
15、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仔细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实行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
16、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17、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
18、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
19、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乐观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进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
20、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讨论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10%)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
21、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
22、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
23、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
24、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
25、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
26、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
27、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育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人教版高中生物的公开课教案4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
28、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育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的基础知识。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础上讲述了: (1)什么是矿质元素 将植物烘干
29、后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C、H、O、N元素会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形式散失,而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矿质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们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虽在燃烧过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与其它矿质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也将氮归于矿质元素一类。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S、K、Ca、Mg等6种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种属于微量元素。 (3)简要地讲述了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育液中,除去某
30、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过程教材概括为两步:首先矿质元素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到根细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教材特别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与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31、 教材简要讲述了矿质元素进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终进入导管和矿质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识。教材还通过列举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还提到了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
32、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舞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育植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的公开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 2.理解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培育学生提取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环境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养成爱惜环境,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种的概念,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概念以及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难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在多媒体上展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图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该地区的桦尺蠖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那为什么说它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