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句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由此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其中的为学之道。导入新课 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

2、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文体常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背诵课文。2.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3.熟悉内容,理清行文思路。4.理解并体会虽有嘉肴论述的道理。5.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学习目标虽有嘉肴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

3、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嘉肴(ji yo ) 弗食(f) 不知其旨(zh)然后能自强也(qing) 教学相长(jio zhng) 兑命(yu) 学学半(xio)读准字音与节奏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 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 足, 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美味的食品吃,品尝好处所以自我勉励表示推测,大概、也许即使疏通文意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

4、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你怎样的启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得出

5、“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名言来强化观点。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别人时,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因为要想教懂别人,自己必须得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所以“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理解透了;如果他仍有疑惑,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不足,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问题探究虽有嘉肴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逐层论证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教然后知困 能自强引用补证引兑命语印证教学能相长实践出真知得出结论教学相长1.

6、通假字(1)兑命(2)学学半(“兑”同“说”,指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学”同“敩”,教导)意义,目的味美2.古今异义困难困惑勉强自我勉励(1)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2)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3)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教学相长 ( ) 学学半 ( ) 学习学,同“敩”,教导其此之谓乎 ( ) 弗食,不知其旨也( ) 弗学,不知其善也( ) 知识巩固巩固上节课的内容,背诵虽有嘉肴原文大道之行也礼记礼运选贤与能(“与”同“举”j) 讲信修睦(m)矜寡孤独(“矜”同“鳏”gun)

7、 幼有所长(zhng) 男有分(fn) 货恶其弃于地(w)读准字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读准节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施行疏通文意故人不 独 亲 其 亲,不独 子 其 子,使 老 有所终,壮 有所用,

8、幼有所长,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皆有所养, 男有 分,女有 归。 货 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 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 己。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顺利成长私藏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男子要有职分,女子及时出嫁。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 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财货,厌恶它把它扔在地上,但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供养都中年人所以害人,动词用作名词,害人的事 是故 谋 闭而不 兴, 盗窃 乱 贼 而不作,故 外户 而不

9、闭。是谓大同。所以,图谋之心闭塞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表转折表转折表转折这叫做所以(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1.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找出表现“大同”社会特征的句子,并进行归纳。 (1)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人

10、都能各尽其责,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找出描绘“大同”社会景象的句子,这样写有何好处?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没有动乱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这样结尾,能鼓舞人心,增强说服力,使人们能为这一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问题探究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本文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文章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语

11、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2.运用排比,突出气势。写作特点大道之行也一(1、2句)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内涵、表现)二(3、4句)“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5、6句)总结全文-“大同”社会一词多义通假字(1)选贤与能 (2)矜、寡(1)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2)亲其亲 亲其亲(3)子其子 子其子(4)谋闭而不兴 外户而不闭(5)是谓大同 是故 词类活用(1)选贤举能(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3)谋闭而不兴。 (4)盗窃乱贼而不作。 (1) 大道之行也(2)女有归。(3)货恶其弃于地(4)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今异义(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或商品)(古义:害人,动词用作名词,害人的事 今义:偷东西的人)(副词,只是)(形容词,老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