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_第1页
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_第2页
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_第3页
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_第4页
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 1 -10120320137宋星云实验编号: 2013学年 第 2学期 实 验 名 称 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专业年级: 2012级 实验组别: 实 验 者: 宋星云 其他成员: 实验时间: 2014.3 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宋星云(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 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 )就是指人们对过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本实验运用“瞬间成名”任务来探究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被试选取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大二学生26名,通过再认来确定外显指标与内隐指标,并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错误记忆中的确存在着内隐性;2)男

2、性对异性的姓名加工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内隐的水平上,而女性则对两性的加工没有显著差异。关 键 词 错误记忆 记忆错觉 内隐学习 性别 进化引言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 )就是指人们对过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如同关于错觉的研究, 可以为我们理解知觉加工规律提供大量的依据,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也应极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人类记忆,因而,记忆错觉逐渐成为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实验也将对“错误记忆现象中的内隐性”进行研究,以验证相关结论并给出适当观点。错误记忆是指我们对记忆的内容发生了歪曲或者记住了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而导致了错误的记忆。19 世纪末Freud 就对错误记忆产生了研究

3、兴趣,并认为潜在欲望部分是通过错误记忆表现出来,但是只有定性研究,没有相关实验性的研究。早在20 世纪初Binet, Varendonck, Stern 等人几乎同时开始研究儿童的错误记忆,主要研究暗示对于儿童产生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儿童自由回忆条件下比给予暗示性问题条件下的错误记忆少,中性问题比暗示性问题产生的错误记忆少。(梁丽娟, 2009)在1964年版的心理学词典中,Drever对错觉(illusion)这一词条作了如下解释“在感知觉中,指对客观内容(或实际感觉材料)的主观偏离;在记忆中,指人们在回忆过去经验时由于增删替换而形成的主观歪曲。”虽然在这个定义中,错觉和记忆错觉都被提及,但

4、截至1964 年,关于错觉的研究已数以百计, 而记忆错觉由于难以即时验证,故移及这方面的研究,不过三十,并且在这些研究中,几乎未出现记忆错觉这个术语。但从另一角度说,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记忆错觉了。被试每次在回忆任务中出现干扰, 或在再认测验中出现虚报, 都可看作记忆错觉。但在记忆的实验研究史上,人们对记忆错误并不感兴趣。人们一般看重正确反应, 通常将错误看作方法上的赘物, 认为它仅反映了被试的猜测和判断标准。记忆错误也大都用于排除猜测和各种偏向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估计回忆和再认, 就像信号检测论的虚惊和漏失一样。至少在1970年以前,主流的记忆实验研究并不关注记忆错误。Freud对记忆错误进行

5、大量研究,但是,由于他的理论大都基于臆测而非实验依据,所以,Freud对记忆准确与否有关讨论,也只能停留在假设。首先用实验研究记忆错误的是法国的Binet(1900)和德国的Stem(1910)。他们以儿童为被试,先向儿童呈现事物,然后用一系列具有误导性的问题检验其记忆。两人的研究结果都发现了儿童的记忆歪曲。Bartlett让大学生阅读后回忆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之战” (The War of the Ghost),结果发现:被试往往略去一些内容,使故事变得越来越短。同时他们还增加一些材料, 使故事变得更合理,前后更一致。五十年代信息加工理论的提出,使心理学者站在全新的角度上研究人类认知。196

6、7年, Ulric Neiser 发表巨著认知心理学,他认为:记忆是一个建构过程。建构活动能使人在知觉上产生错误,同样能使人在记忆上产生错误。在本实验中,刺激材料还涉及到了不要求被试记忆的部分,而被试在作结果反应时却对其发生了内隐的学习记忆。内隐学习的研究,揭示了无意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心理机制,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认知理论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众多的心理科研工作者对此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使之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深化内隐学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内隐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罗伯(A.S.Reber)首先提出的,他将

7、内隐学习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他认为:人们学习复杂任务时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进行。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模式,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来完成的活动都属于外显学习。例如学习数学中的代数和几何规则即是如此,这种学习过程的特点在于它是受意识的支配和需要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外显加工;另一种是内隐学习模式,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人们能够辩别出哪些语句是符合语法的,但未必都能说出这些语法规则是什么。内隐学习不同于外显学习,就其产生的各种条件来看,内隐学习是在偶然的,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条件下产生的

8、,获得的知识是难以有意识地加以表述和提取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外显学习系统之外,存在着一个内隐的学习系统。内隐学习具有与外显学习根本不同的特点。首先,内隐认知学习系统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抗干扰性,它不受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影响和干扰,当由于精神失常或神经受损时,外显认知学习系统发生紊乱时,而内隐学习系统仍能发挥正常功能。其次,内隐学习系统具有更密集的总体分布,具有较小的个体差异和总体变异。最后,内隐功能不受标准的认知能力测验和智力测验的影响。由此可见,内隐学习是平行于外显加工所产生抽象知识的过程,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样,在人类认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总之,内隐学习是指抽象的、复杂的规则关系和结构的无意

9、识的获得过程,它涉及到更广泛的认知现象。因此,内隐的认知过程应该放在生物进化论的适应主义原则框架中加以考虑,应从个体发生、种系发生的角度加以探讨,内隐学习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人类认知的深层本质具有深远的意义。(郭秀艳, 2003)对于内隐学习的研究主要是以人工语法的方式进行的,其做法是在内隐学习实验的学习阶段,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由一套特殊规则产生的字母串,这些规则构成了指定各字母许可顺序的一种人工语法,给予被试指导语,指导语的功能在于不同意识的导向作用。在产生内隐学习的实验中,指导语是“学习并记住这些字母串”;在产生外显学习的实验中所使用的指导语则是“发现隐藏的规则,以便更好地记住这些字母

10、串”。在测试阶段,向被试呈现一些新的字母串,让其判断哪个是符合由学习阶段刺激材料构成的规则,哪个不是。以此实现外显和内隐两者的分离。有研究表明,对社会信息的记忆比对非社会信息的记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本实验采用一个有趣的瞬间成名的测试来揭示内隐记忆对产生记忆错觉的影响。研究方法被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12级学生26名,其中男生4名女生22名,年龄均为20周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材料外国人名的译名(三个字),共40个,其中男性人名20个 (字为蓝色),女性人名20个(字为红色)。实验步骤采取2(被试性别)2(人名是否“著名”)2(刺激姓名的性别)的被试内设计。首先让被试进行学习,屏

11、幕依次呈现一系列人名,左边为著名人物,右边为普通人,其中用蓝色表示男性、红色表示女性。之后进行5min的休息,在期间进行简单计算。避免其他的干扰。休息后在屏幕上出现一系列的姓名,被试需要判断出现的姓名是否为刚才出现的著名人物的姓名。结果为了考察不同性别的被试识别不同性别的姓名的著名性特点,进行2(被试性别)2(人名是否著名)2(刺激姓名的性别)的MANOVA分析,结果见表格1。表 SEQ 表格 * ARABIC 1不同性别的被试识别不同性别姓名的著名性的方差分析表dfFP被试性别1.048.827.000刺激性别15.598.020.055是否著名111.250.001.105被试性别刺激性别

12、14.096.046.041被试性别是否著名1.405.526.004是否著名刺激性别1.007.932.000被试性别刺激性别是否著名1.015.902.000 根据表1的结果,呈现的姓名的性别主效应显著(女性姓名被更多的认为是著名的)、姓名是否著名主效应显著(原先著名的姓名会更多的被认为著名的,如表2所示)。被试性别与呈现的姓名的性别交互作用显著,在女性被试间,呈现的姓名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而男性中,对女性姓名的再认程度显著高于男性姓名(t(4)=2.900,P=.012.05),如图1所示。表 SEQ 表格 * ARABIC 2回忆中将不同类型人名认为著名的比例人名类型M(%)SD著名6

13、5.618.1不著名42.925.4图 SEQ 图 * ARABIC 1 不同性别的被试对不同性别的姓名刺激的再认程度条形度然而分别在内隐与外显(即姓名的普通与著名)两种水平上,对男性被试对呈现的姓名的性别的识记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内隐的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t6=2.554,P=.043,2=.521),对女性姓名刺激的识记显著高于男性姓名;而在外显水平上存在边缘显著讨论错误记忆现象的内隐性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记忆错觉现象中,内隐性确实存在,表现为,当被试被要求对著名的姓名进行识记之后,再认阶段中被试仍然会对不要求识记的词汇进行错误的再认,将其认知为“著名”的。根据表2与3中的检验可

14、以发现两者有显著的差异。被试性别对错误记忆的影响根据3的结论可以发现,在完成任务中,男性被试对女性姓名的加工明显高于男性,主要表现在内隐的识记中。而呈现的姓名的性别则对女性被试的加工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进化的角度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在两性关系中,男性扮演着传播基因的角色,因而会对女性更加的注意,为自己传播基因做准备;而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处于被动选择的状态,因而对性别不会出现注意偏向。而在本实验中得到的结果,男性在内隐的水平上更加具有性别的注意偏差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现象的生物遗传性。结论错误记忆存在内隐性,男性对异性的姓名加工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内隐的水平上,而女性则对两性的加工没有显著差异。参考文献杜建政. (2000). 记忆错觉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23(1), 96-99. 郭秀艳. (2003). 内隐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胡娟, & 刘成刚. (2007). 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 30(3), 643-646. 梁丽娟. (2009). 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007), 1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