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_第1页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_第2页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_第3页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_第4页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余映潮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为例 【青春语文张绪凤关于名师教学研究(九)丰盈生命成长的生态课堂作者: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 公众号:发布时间:2022-06-22【摘要】教师懂得“课堂让位”,把学生推向“课堂主位”, 这是关注生命成长,丰盈生命学习质量的生本课堂。余映潮老师在重视学生充分活动中始终坚守课堂教学的三个永恒重点:语言学用、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从其书声琅琅、畅所欲言的生本课堂中能感受到生态变化和生命成长。【关键词】余映潮知识积累 书声琅琅 能力训练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可以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

2、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就没有语文的教学改革。”【1】余老师主张课堂教学要有充分的学生活动,这与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是契合的,这也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相契合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懂得“课堂让位”,把学生推向“课堂主位”, 这是关注生命成长,丰盈生命学习质量的生本课堂。余老师在重视学生充分活动中始终坚守课堂教学的三个永恒的重点:语言学用、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2022年余老师在陕西“丝路之春”教学活动中执教的诗歌两首集中体现了其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之理念。余老师的课堂始终以学生“学什么”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所倡导的“板块式”教学,都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预

3、设的,使观课者一目了然地明白学生活动的教学取向,学生也能清晰地明确学习任务。在余老师所执教的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余老师以“读”贯穿教学,读出积累,读出朗朗的声音,读出诗歌的情趣、理趣,并练习评读诗歌,教学指向明确,学习任务明晰。一、有积累的课堂余老师深谙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的特点,并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基础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积累基础知识。 首先,表现在对诗歌阅读知识的积累。在学习登飞来峰时,一开课教师就屏显“登临诗”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登高临远情思涌动,赋诗兴叹抒发胸怀叫登临诗”,强调了登临诗的特点是“登高望远抒发心志”,并提醒学生及时做笔记。紧接着

4、屏显“知人论世”概念“了解一个人的经历和志向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读懂他的作品,这就叫知人论世”,并提醒学生阅读诗歌要了解写作背景才能读懂诗歌的内涵。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陈子昂的人生经历及其作这首登临诗的背景。这样的教学,既是给学生铺垫基础知识,又是在提醒学生学习诗歌基本方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蓄势。就登幽州台歌来说,不了解陈子昂的人生境遇,不了解陈子昂的“不得志”和“怀才不遇”,是很难读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悲愤的。在学习登飞来峰时,教师及时屏显王安石的有关资料,强调王安石变法是震古烁今的,同时还屏显王安石做此诗是30岁,教师提醒学生“他年轻时所做,可见此人的胸襟和

5、抱负。极目远望,有感而发。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这一提醒就把诗歌的情感基调暗示了出来,有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登临飞来峰时的那种雄心壮志。这样的“知人”环节积累,更是有益于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怀,可见积累在必要处,积累在紧要处。其次,体现在字词学习的积累。在引导学生读登幽州台歌时,有如下的字词学习实录。师:怎么能够理解“独怆然而涕下”呢?请大家一起把有关的字词解释读一读。(生齐读屏显的字词“幽州台、古人、来者、念、怆然、”的意思,扫清字词障碍。)师:注意,“古人”是特指,是贤明的君主,是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也是特指,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的君主。课题,大家把它圈下来,这个里面有典故

6、,有燕昭王的故事,所以作者才有感而发,在这样的背景才能发感慨。师:一起来再把有关的字词读一遍,幽州台读!从以上的实录可见,教师巧妙地通过扫清字词障碍的教学环节化解文本的难点。通过词语“幽州台”介入对燕昭王修筑黄金台广纳贤士历史典故的了解。如果没有把这个历史典故明示给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作者陈子昂登临幽州台歌的真实意图。还如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古人”“来者”是特指那些礼贤下士的圣君和重视人才的君主,通过字词的学习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化解了学生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这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字词教学是依托课文进行的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研读,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筛选和整合。”【2】余老师并非单列

7、地教字词,他的字词教学总是关乎到对“文”的理解,实在是平实之中见匠心。还如在学习登飞来峰时,余老师也是依托教材学习字词,积累字词知识。师:读一读有关的字词,开始读。(生读屏显的字词“飞来峰、千寻塔、浮云、望眼、自缘、身”的意思)师:注意,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浮云”,漂浮的云彩,古人常用来比喻奸邪之人。有时候它的含义就是漂浮的云彩,后来被引申到小人,比喻你们学过的孔子的十二章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义时,强调了“浮云”的引申义,这样就把诗歌隐含的意味揭示出来了,从而为理解诗人的情志作了铺垫。二、书声琅琅的课堂余映潮老师认为:“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

8、句、领会感情、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3】在余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都有其目的性,凡读必然是齐读,没有个人的表演,重在学生集体参与体悟。正如余老师所说:“多设计集体训练活动,追求收益面最大的教学效果。舍不得用消耗时间的方法请几个学生表演,那是对全体学生的不尊重。”在执教这两首登临诗时,对于诗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都是在学生的集体朗读中完成,在这里正如余老师自己所言“可以将朗读教学作为一种提取信息的活动来设计”。学生在对文字的朗读过程中提取主要信息,读出对知识的积累。同时余老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欣赏的过程,使学生在朗读中,心、脑、耳、口一起动起来,达到体味词句、感受诗歌意境、体悟情

9、感之目的。在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余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涵咏、吟诵,使课堂书声琅琅。这就是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过程,这是生本课堂的显性标志。师:好了,在熟悉课文内容基础上再来读诗歌,大家有一个很大的弱点,语速太快,所以首先把语速降下来。师:这些带有情感的味道,大家试一下。登幽州台歌读!(师范读,学生试读)(屏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师:大家看图示。(师范读)这个短线就是拖音,短一点的,再来试,把声音放开,读!(生再次练读)师:这就不错了。现在用这种方式各自背诵。(生练习背诵)师:好,我们一起来,登幽州台歌背!(生集体背诵)由这段实录可见,余老师通过图

10、示指导学生朗读,划分出节奏,并有拖音的明示,这样就把诗歌抑扬顿挫的起伏感体现出来了。尤其是那些拖音的提示,学生一开口朗读,诗歌的声律、节奏就出来了,语速也明显地减缓了。比起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只是口头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读出情感的起伏,余老师的朗读指导更具体,学生更易学习,朗读效果很快就能呈现出来。再由实录可见,余老师先是引导学生朗读体味,慢慢地提高要求,让学生背诵这首诗,这就达到了以读促诵,以诵促读的目的。这种朗读式的背诵,很好地把诗歌的节奏、语调的起伏、内容的层次读出来了。可见,诵读是促进学生对诗歌体悟的有效手段。余老师也将读的活动作为读出情趣和理趣的前提,只因为注重了朗读诗歌,达到了

11、熟读成诵,才使学生后面评点诗歌的情趣和理趣得以有话可说,并言之有理,言之有采。这都是余老师关注课堂生态,重视学情的体现。三、有能力训练的课堂在余老师的语文课堂中能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余老师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关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以及语言的运用,这是对语文素养关于思维与语用的具体教学落实。能力训练目标明确,要求清晰。在学习登幽州台歌中,在学生对诗歌朗读体味以后,余老师就明确了“学习简洁评点的方法。就这首诗歌,用两个简短的语句评点一下,每位同学都要写八个字,评点概述这首诗”。能力训练的目标是“评点诗歌”,通过写八个字的字数要求,既降低了难度,消除了学生畏难情绪,又训练了学生语言

12、表达简明精练的能力。能力训练指导具体,容易借鉴。能力训练光有要求没有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也容易犯难,尤其是对于后进生来说,更是无从下笔。余老师预估了学情,于是就有了老师示范引领,如“老师给大家做个例子:登高远眺,吊古伤今”,这样学生就有了点评的方向,就有了对语言句式结构的模仿。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不忘总结,如屏显所示:“登高远眺,吊古伤今。极目苍茫,思接千载。他的思绪飞到了千年以外啊。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作者是在念天地之悠悠的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感怀的,有时空的背景,有孤寂的情怀。这首诗,人们总体的评价就是气势宏大,风格沉郁。”学生在集体朗读教师的点评语言后,对思想和语言表

13、达都是一种提升。这样的教学示范,使师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了“教学相长”,更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能力展示过程看得见。余老师在训练学生评点这两首诗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口头展示。如点评登幽州台歌的实录所示:生1:我写的八个字是“不见明君,悲遇难免”。我觉得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和“来者”都是清明的君主,可是他没见着,他十分悲伤、郁闷。师:不见明君,悲伤郁闷。可能比你后面的四个字让人更能听得懂一些。好,谢谢。生2:我写的八个字是“忆古思今,踌躇满志”,我认为“忆古”表现在“前不见古人”,这首诗是在登幽州台是写的,有一份对燕昭王当年那样求贤若渴的思念;再一个

14、“思今”,就是他想着今天他不被重用,但是他踌躇满志,愿意实现他的抱负。由于统治者的种种原因,他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内心的悲伤,导致他写下这首诗。师: 分析得好。我认为是“壮志难酬”更好。他的踌躇,他的满志很难实现啊,所以悲从中来。生3:我的是“怀才不遇,怆然涕下”,首先根据这首诗是抒发陈子昂怀才不遇的情感,他报国无门,他有政治抱负但是无法施展,所以由此怆然涕,悲从中来。师:这八个字很准确地概括了作者当时的心情。生4:我概括的八个字是“怀才不遇,满腔悲愤”,“怀才不遇”,刚才那位同学已经说过了,我就不多说了。“满腔悲愤”是陈子昂在悲国家、悲天下。他认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放眼望去找不到一个贤明君

15、主了。他是在悲整个国家的命运。他的愤是在愤自己的怀才不遇,人生不得志。所以我概括的就是怀才不遇,满腔悲愤。师:你对悲愤一词做了很好的诠释。生5:我的八个字是“思古念今,情悲意切”。思古,就是前不见古人,没有遇见贤明的君主;念今,就是他想到今天的遭遇,也为我后面那个词“悲”有一个引述,因为目前他的遭遇并不是很好的,他不得志,所以他内心是悲愤的,但他还有一份情感是渴望得到重用,所以我又加了一个“意切”。从以上实录看,五位学生展示出了“不见明君,悲遇难免”“忆古思今,踌躇满志”“怀才不遇,怆然涕下”“怀才不遇,满腔悲愤”“思古念今,情悲意切”的评价。从学生展示的八字句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作者陈子昂怀才

16、不遇的悲愤之情。同时学生都对自己的评价语做了理由的阐述,使点评有理有据。学生的能力训练效果看得见,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能力训练有梯度。笔者现在顿悟出余老师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目的,不是在主题与写作特色上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而是为了能力训练有梯度,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学会点评诗歌。在学习登幽州台歌时,余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总体感受来整体评价诗歌,而在学习登飞来峰时,余老师提高了要求,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层次,并分层评价诗歌。实录如下:师:两个层次的评析就更细腻一些了。写一句话,概说评点这首诗。写吧,这首诗的前两句_,这首诗的后两句_。又给大家一个例子: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大家的写

17、法就要和老师的例子保持一致,但内容有所不同。开始写吧。(生写评点的话,用时一分钟)师:好了,开始交流。老师给你们的任务其实是很重的,很大的难题啊。生6:我写的是:这首诗的前两句闻声绘景,后两句由心引情,我觉得闻声绘景,是通过写千寻塔和他听说有鸡鸣,从看见和听见两个方面来写;后面从心中抒发情感,所以我觉得是由心引情。师:而且你的表达也注意到了音节之美,本来是“绘景”在前,你放到后面就了音节之美。概括得很好。生7:这两首诗前两句写飞来峰壮美的风光,后两句抒发宏伟的报负。因为我觉得前面写的“飞来山、千寻塔、日升、鸡鸣”,是写壮美的风光,为后面抒发作者的远大抱负,是蓄势。师:绘壮景,抒真情。生8:我写

18、的是,这首诗前两句绘景叙事,后两句抒怀明理。绘景叙事,是说前两句描绘了美景;抒怀明理,抒发了报国志向,也明确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道理。作者不怕那些奸邪的小人,因为“我”已然站在了山的最高峰,明确了自己的道路,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师:抒怀明理。生9:我写的是这首诗前两句记事述景,后两句记志抒情。我觉得记事,就是他登山登塔这件事;述景,就是闻说鸡鸣见日升;记志,就是后面“不畏浮云”可以算是他的志向和抱负,能够体现他类似于直冲云霄的壮志;抒情,就是抒发他的情感。师:概括的说就是即景抒情啊。我们再来看一看,怎样有更文学的表达,又要做笔记了啊。师:所以我们同学们啊,尽量使用我们熟悉而又高雅的词。师:(读屏显)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前两句登高望远 ,后两句借景抒怀 ;前两句意境开阔 ,后两句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