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_第1页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_第2页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_第3页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_第4页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 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讨论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1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化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二、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讨论。他在讨论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生词识记 程颐(y)譬如(p)腐草为萤

2、(yng) 虚妄(wng)盲从(mng)停滞(zh)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进展。 四、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

3、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讨论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化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化了。 铺石垫基,使文章的

4、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

5、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经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

6、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2 一、简介 鲁迅(18

7、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

8、露。 三、理解词义 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驳斥对

9、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乐观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问题解疑 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爱好;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总”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写出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扬扬得意的样子;同时,“总”又写出了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只”含有“”的意思

10、,写出国民党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含有“死心塌地”的意思,充分体现了国民党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副词尖锐泼辣,极富讽刺意味。 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失掉的是“他信力”,因此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抓住对方论点和论据的脱节来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对国联失

11、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自欺力”:求神拜佛,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进展的是“自欺力”。作用: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手法,增添了讽刺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悲观论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5.“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分析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笼罩”一词在这里用得十分准确、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并蔓延到了各个领域。“然而”一词表示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6.“埋头苦干的人”发别列举出几

12、个人物。 本题运用补写论据法。“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也包括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昇、张衡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戚继光等。“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杜甫、包拯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谭嗣同等。 7.“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中国的脊梁”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人们,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鲁迅赞扬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8.“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

13、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分析句中的“简直”的作用。 “简直”标明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观点确信无疑。语言犀利,表达了的激愤之情。 9.“脂粉”各指什么?本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乐观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这句话含义丰富,说明_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以辨是非。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3 一、简介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

14、中文系教授,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三、理解词义 1.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乐观响应

15、“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害怕: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开端:杜小康因家庭变故失学,跟父亲放鸭 第二部分(2-35)进展:放鸭经过,描述孤独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 潮:暴风雨追鸭 第四部分(50-52)结局:杜小康觉得自己长大了,变得坚强了。鸭也长大了,下蛋了。 五、问题解疑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纯粹”一词表明前

16、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4.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

17、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方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第36、37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

18、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天气的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场暴风雨也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

19、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悟了成长真谛的泪。 8.“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 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

20、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意蕴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4 一、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

21、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 三、理解词义 1.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4.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5.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6.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7.张皇:惊慌,慌张。

22、8.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9.惊诧:觉得十分奇怪、十分惊讶。 10.郑重其事: 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仔细。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写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进展,插叙旧事,采纳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贫富不同的情况及菲利普夫妇相应的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 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落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结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 1.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这句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 这个句子在小说中多处出现

23、,这是在极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一个细节,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相见。这永不变更的话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一方面为情节的进展埋下了伏笔。 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叙述顺序交代的?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插叙作用分析法。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进展做了铺垫。 3.“信”在小说起什么作用? 这两封信,神奇地改变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这封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使情节得以进一步进展。围绕着这两封信,更好地表

24、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整个社会的风气,二姐夫的求婚就是例子。所以,“信”是作品情节进展的催化剂,它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有重要的作用。 4.第20自然段中,“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为下文他们遇到于勒后情绪的变化作铺垫。 5.文中描写两位装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

25、处细节描写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两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这种文雅的吃法打动了喜爱虚荣的菲利普,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妻子、女儿吃牡蛎,直至于勒的出场做了铺垫。 6.“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分析此处省略号的作用。 此处菲利普神态异常,多处省略号可以看出他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体现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7.“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种称呼有什么深刻含义? “我”默念的话语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这是有意安排的语意上的重复,但是,从排列的顺

26、序分析,是很具匠心的,最后写“我的亲叔叔”,其中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饱含讽刺意味。 8.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多余的吗? 小说写若瑟夫付完牡蛎钱,按情节的进展可以结束了,但安排了若瑟夫给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让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一次集中表演。于勒接过钱,赶紧道谢,并尊称自己的侄儿为“年轻的先生”,表现了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辛。 9“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的“紫色的阴影”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

27、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此处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初三的语文教案模板5 一、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

28、几十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理解词义 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独,没有依靠。这里指瘦弱。 4.愕然:吃惊的样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讥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9.恣睢:放纵,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的复杂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

29、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五、问题归纳 1.简析课文第二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0、?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运用拟物修辞,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兴奋,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兴奋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兴奋”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兴奋”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闰土怎样的形象? 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聪慧能干、口齿伶俐、见多识广、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 5.课文12-30自然段运用了什么

31、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谊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6.课文第12段写“我”记忆中的故乡的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第12段描绘了一幅“月夜刺猹图”,记忆中的故乡美丽动人,色彩明快;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的烘托,同时它也是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萧条冷落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7.闰土脸上“高兴”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兴奋,所以“高兴”;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