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_第1页
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_第2页
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_第3页
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_第4页
秦朝土地和户籍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元前356年,也就是商鞅向秦孝公提出变法的3年后,他 被任命为秦国的左庶长,正式主持了变法。此前3年时间里, 秦国内部为了变法的事宜一直在争执,最终以传统贵族们的 妥协一一同意变法而告终。所谓变法,就是对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后世的政 治、经济改革,也都选择了同样的字眼作为改革的专有政治 术语当时的秦国,在综合国力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齐、楚、 燕、赵、魏、韩六国(后称关东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 铁器和耕牛的广泛使用,令当时的农业生产出现了跨时代的 技术革命,而经济制度和税收制度,却双双不能满足当时生 产力的要求。典型的社会问题都集中在土地与税收上。譬如: 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

2、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 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 地也急剧增加。而当时的税法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更改,把 税源只锁定在旧的国有土地上,这使得新垦私田成为避税的 天堂。因此,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家纷纷先后开始了经济制度 和税制的改革。在秦国变法之前,关东六国均已完成了改革,在新制度 与新技术的双重推进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库充实,导 致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幅度提高。秦国选择改革的时间比关东六国晚很多,用冠冕堂皇的 说法,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制度为生产力让路。但是更有 说服力的说法是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式,逼得秦国不得不改弦 易辙。自战国时代始,各国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那个时

3、 代并无和平发展的原则,强国对弱国的做法只有一个,武力 吞并。应该说,秦孝公算是个智者,他感觉到了无时无刻不 在的危机,因此才选择了谋求变革的道路。商鞅的出现,是 迎合了秦孝公的需要。商鞅向秦孝公提出的政治观点非常鲜明,而且极端:农 战。这两个字就概括了未来秦国的基本国策,也成了商鞅执 政的政治诺言。商鞅所提倡的“农战”政治路线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把整 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民众要做的只有耕种和战争。 或者说,耕种也是为了战争这个核心目的所服务的。这点从 他载入史册中的言论就可以清楚,他策动战争的潜在意图已 经昭然若揭:“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七“国待农战而安,主 待农战而尊”。商鞅的制度改革

4、,直接作用于经济的政策,在史记中记 录的并不多,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两句话:为田开阡陌封疆, 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前一句,即对土地的政策上,学界是有所争议的。在这个问 题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商鞅将土地私有化,另一种 观点是商鞅不仅没有将土地私有化,而是加强了国有土地使 用权的管理。而在商鞅变法的同一时期,关东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私有化 的制度改革。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我们可知,商鞅变法前,秦国积弱已久, 而变法后几年,秦国竟然一跃跻身至强国之列。联系到变法 前土地类私有制(贵族非法占用国有生产资料)而导致经济 发展不振,若说将土地私有化催生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 显然是逻辑不通的。况且除

5、了汉书中记载的董仲舒言论外,再无别的资 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采用的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 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商鞅变法时, 秦国的土地政策是实实在在的国有制。因为在其中记录了当 时种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却单单缺了重要的生产资料土 地。对于土地私有制来说,这显然不够合理。而授田,也只 能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将国有土地强化管理,统一调控,平均分配,才是商鞅变法 真正的土地政策。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甘龙、杜挚等贵族极 力反对变法的根本原因。商鞅的政策,等于剥夺了贵族们占 有国有土地的特权,直接破坏了他们的经济利益。至于说什 么法古无错,只不过是贵族们为维护自己的利益披上道德

6、的 外衣而已。若商鞅变法是要把国有土地私有化,怕是这些贵 族们要纷纷高举双手拥护了。 历史没有假设,于是孝公 归天后,商鞅被车裂了。秦国时候男人都变到政府户口本里,几个男人出几个劳役兵 役,杀人越多得到奴隶和爵位农庄封赏越多。女人生越多孩 于越受褒奖,此外还需从事劳役。基于土地国有化制度强化的思路,商鞅变法中其它的部分就 很好理解了。如授地后,设定阡陌封疆,不许私自更动;如 每个农户所获得土地数量及向国家缴纳的赋税都相等;如改 百步周(小)亩为二百四十步秦(大)亩;如努力耕种者可 以免除徭役(劳役和兵役)等。这一系列措施,着实解决了 秦国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而且改善了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综 合国力

7、落后的窘境。单看这些,似乎商鞅成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代言人,然而 这并不是变法的全部,因此商鞅也不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商鞅的政策还有一部分是吸引外来人口落户秦国的,如 从外国迁来的居民,会享受到国民的待遇,同样得到授田。 商鞅也鼓励小家庭,政策里明确指出,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或 者两个以上的儿子,成年后,必须分财别居,自立门户,各 自耕种生产,否则要加倍征税。这一政策,核心的目的是增加秦国的人口,提高秦国的 劳动生产力质量。增加人口是这政策目的的重中之重,因为 人是战争的主体,是有生力量。没有足够的人口,也就无从 谈起发动战争。至于编撰严密的户籍制度,设置严格而残酷的连坐法,则更 称不上为民谋利,而是

8、为了用合法暴力来为改造社会结构护 航。进行社会结构的改造,是项系统的工程,单是经济的改 良并不能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总会因一些细节上的缺憾, 导致改良部分或全部失效。依照一定规则的暴力,无疑是保 护改良措施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降低机会成本的办法。说到底,户籍制度和连坐法得以施行,是因为有足够的经济 利益基础做交换,即服从就可以获得利益,反对不但无利益 可言,反会遭到暴力的惩罚。倘若服从也无利益获得,是死 路一条,那么这两个暴力制度最终是要破产的。户籍制度的妙用除去对人的组织管理和地域控制外,还可以 把人分类,区别对待。首先,就要把从事商业的人员打入另 册,用课高税加限制物价的办法,逼迫他们放弃

9、商业转为耕 种。如果转为农业户,不去努力劳作,导致经济拮据的,就 要转成奴隶籍,成为官府奴隶,强制劳动。这近似于当代的 劳动改造。对于商业户口的人,不单严格限制数量,还要加 大摊派徭役(无偿社会劳动)的力度。在待遇差距如此明显的条件下,基础本就薄弱的商业轻 而易举地就被扼杀了。户籍制度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严格限制居民的迁徙,辅 助的是禁止经营餐饮旅游服务业,这使得普通民众无法在旅 途中落脚,变相地限制了民众的活动范围。说到禁止私斗,主要是针对城邑间的,说得更深些,是针对 贵族的,因为他们才能为抢土地而指挥人私斗。土地国有制 强化后,利益团体瓦解了,这种私斗现象自然会消失。辅之 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鼓

10、励为国公斗。公斗有奖,私斗重罚,从 制度上又铲除了可能滋生私斗的土壤。至于商君书垦令则彻底阉割了当时秦国民 众的娱乐生活,使之精神消费处于空白阶段。而后灌输的思 想也都是耕地杀敌得利等功利思想。而严格控制粮食贸易,限制民间消费,这无疑是高积累 低消费的经济运行模式。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战争做积极准备。由此我们可 知,商鞅不打折扣的兑现了他的政治诺言。商鞅的政治理念显然不是以民为重,他所推崇的政治理念, 最终的利益获得者是统治者,而和民众无任何关系。即便是 藏富于民,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但是从客观上,他满 足了当时令耕者有其田的需求。在历史上,我们把这种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 侵

11、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 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 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统一称为军国主义,或称黩 武主义。秦国确立中央集权,郡县治理,仍有分封制度(以战功换土 地、爵位、特权),汉朝之郡国相辅,各封王在封地享有铸 币、税收等权利,俨然国中之国。并奠定了随后士族蓬勃发 展的基础。晋朝上品无寒门即是士族进入稳定期的标志。隋 朝开科举,个人以为是把“士族”的范围扩大化,一人当官, 亲族依附。元朝短暂,完全是被外国侵略。清朝倒似贵族政 治,满族人占据高位的情形至晚期方有改变。农业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有利于农业 生产的发展,

1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秦国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制定了为田开阡陌令, 到后来又制定了田律。这些管理土地资源法规的推行, 有利地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使秦一跃成为国富 兵强之国,为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秦的土地资源属于国有,由于当时地广人稀,为了更好 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秦制定了如下法规:第一,大面积授田给农民。商君书算地中提出,每 个成年农民由国家授田“小亩五百”。按说文“六尺为步, 步百为亩。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的记载可知,前者为小亩, 后者为大亩。一秦尺相当于0.23米,6尺为1.38米,小亩 为190平方米,相当于现代的0.29市亩。

13、五百小亩相当于 现在的143.8市亩。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农民是没有 能力耕种这么多土地的。之所以授予如此多的数量是为了更 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地力而实行休耕制。通过法 律的形式要求农民开垦土地耕种土地,对秦国农业生产的发 展起了积极作用。第二,招募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到秦国开垦荒地。由于秦 国人口稀少,土地资源丰富,于是秦国便用免除兵役、徭役 和免征十年田赋的优厚条件,招引三晋农民来秦国开垦土 地,这大大弥补了秦国地多人少的缺憾。为秦国土地的开发 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奖励耕牛的养殖。牛耕是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 主要标志。耕牛的养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对土地的开垦

14、利用起着关键作用。秦的厩苑律规定:在每年的四月、 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对官府饲养的牛,成绩优秀的, 赏赐田啬夫(管理农田的官吏)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 牛者一次更役。成绩低劣的,田啬夫要受到申斥,要罚饲牛 者两个月的劳役。对各家各户饲养的耕牛,也进行评比。成 绩优秀的受到赏赐,成绩低劣的,要遭到笞打。第四,为农民提供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刚开 始推广,由于冶炼技术的落后,铁制农具的造价是比较高的。 为有效地开发土地资源,厩苑律规定:凡借用官府的铁 制农具,因破旧不堪在使用中损坏的,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 即可,官府收下原农具而不令赔偿。按秦律规定,损坏借用 的公物要按价赔偿,但借用铁

15、制农具,因破旧不堪而损坏则 无须赔偿。这反映了秦律保证向农民提供优质铁制农具,这 对开发土地资源有积极意义。第五,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种。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对农 作物的收成影响很大。仓律对每亩土地使用种子的数量 有明确的规定:稻、麻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谷子、麦子 每亩一斗,黍子、小豆每亩三分之二斗。如果是良田,用不 到这样的数量也是可以的。如田中已有作物,可酌情播种。 还规定,各县留作为种子的麦子,应和谷子一样收藏。为农 业提供优良的种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第六,及时报告灾情。在中国古代,农业收成的好坏, 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为及时了解灾情,采取补 救措施,秦律规定,各地

16、官府要及时将本地有关农业生产的 情况报告上级官府。田律规定:下了雨和谷物抽穗,应 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的顷数和已开垦而没有耕种的田地 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涝灾、蝗灾等灾害,都要及时报 告。第七,对从事农业生产成绩优异者进行奖励。史记商 君列传载,秦律规定:凡从事农业生产收获粮食多者,就 免除其徭役。如果懒惰完不成国家规定应收获的粮食数量, 就将其全家罚作官府奴婢。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如果向 国家交纳一千石粮食,就可以得到一级爵位。按当时的制度, 爵位高者就可以做官。所有这些法律规定,都促进了秦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 用。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秦国在对土地资源加强管理的同 时,还注意加强对动植物

17、资源的管理。据孟于梁惠王记 载,孟子曾向梁惠王提出建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收也; 数罟不入 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说明战国时期 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对动植物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 意义。但把这些认识最早付诸法律的是秦国。这些法律条文 主要集中在田律中,其中规定: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 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作为肥料, 不准采伐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取幼兽、鸟卵和幼鸟,不准 毒杀鱼鳖,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 令。立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林业、渔

18、业等副业生产,但 在客观上起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的作用。秦对土地与动植物资源管理的法律规定,对封建社会初 期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法律规定对以后封 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对我们今天合理利用开 发自然资源仍有借鉴意义。“将私家奴婢也编排进主人家的户籍,这是在研究秦汉户籍制 度中几乎没有出现过的现象。”在里耶户籍简牍里,记录着人口的所在地、家庭身份、 出生地区、爵位、姓名等信息。在一个家庭内部,按照以户 主为首,男性、成年人、直系亲属、再到女性、未成年人、 旁系亲属的排列顺序记录着家庭成员。研究者发现,与以前的研究发现不一样的是,里耶秦简 的户籍简上,

19、连主人家的臣妾和私家奴婢等也编排进主人家 的户籍。这说明秦代具有非常严格的人口管理制度,包括如 同现在的“流动人口”等也可能被严格的户籍制度所管理三)秦朝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 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 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 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 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案比的时 间在当年仲秋之月(8月)。届时,老百姓必须扶老携幼, 前往县府,聚集廷中,待接受主吏的验阅。户籍的载入者主 要是20-60岁的男子。为了防止人们为逃避苛役而瞒报、虚 报,政府还特意制

20、订了临时性的查察措施。秦朝汉朝户籍制度的建立我国的户籍制度在战国时代已逐步形成。秦国于秦献公十 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单位,编造 户籍进行管理。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可知当时的户籍重在什伍相 连,主要登记现存户口的姓名及身材高矮。到秦王政时代, 户籍制度更加完备。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初 令男子书年”,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 自实田”。户籍已记载户口姓名、年龄、土地等情况,以便加 强对人民的控制,并为其提供租赋徭役剥削。西汉的户籍制度继承秦制。当秦末刘邦率军进入咸阳时, 萧何首先就收取秦丞相

21、、御史府的“律令图书”,使刘邦“具知 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从而为封建 政权恢复和健全户籍制度奠定了基础。接着,西汉政权采取 恢复秦民原来爵位和田地等办法,招抚战乱中的流民重新登 录户籍。又因张苍为秦时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故以 张苍为计相”,加强对全国户籍的建设和管理。丞相萧何等制定的九章律,其中就有户律,进一步把户籍的 编制和管理纳入法治的轨道。汉代的户籍又称“名数”。汉书石奋传师古注曰:“名数, 若今户籍。”因当时把户籍写在木简或竹简上,故亦称“版籍”、 “名籍”。后汉书仲长统传说:“明版籍以相数阅,审什伍 以相连持”,注云:“版,名籍也,以版为之也。”当时一般以

22、 每年秋八月进行人口调查,编造户籍。这一习惯由来已久。管子度地载:“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人,比 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秦代推行颛顼历,以十月为 岁首,九月为岁末,故于年终前秋八月调查人口,造籍傅籍。睡虎地云梦秦简仓律说:“小隶臣妾以八月傅为大隶臣 妾。”西汉建立初年,就恢复了这一制度。汉书高帝纪上 云:“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初为算赋。”从此,“汉 法常因八月算人”,即以“八月案比而造籍书”。户籍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户口和财产的情况。其中户口 情况记载户主姓名、职务、籍贯、爵级、年龄及其家属;财 产情况记载每户的动产、不动产及其皆算。秦律汉律规定,人人都必须登记入籍,隐

23、瞒登录者当论罪 受罚。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编户民 不得随意迁徙,国家对逃脱名籍的亡命之徒进行严惩。睡 虎地秦墓竹简游士律规定:有帮助秦人出境,或除去名籍 者,“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汉书淮南厉 王传亦指出:“亡之诸侯,游宦事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所以汉政权经常打击那些“脱亡名数”的王侯、官吏与豪强。为了加强对编民的控制,国家规定出游之人必须持“符”。秦简游士律云:“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 之。”对于没有符的游士进行严厉惩罚,主要是为了防止编民 脱籍流亡。这种符又称“信”或“传”,类似于通行证。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规定“诸关用传出入”,

24、就是防备亡命之 徒犯上作乱。“符”一般用竹简为之,其上除记载本人姓名、 职务、籍贯、年龄外,还记有便于识别的身高、肤色等特征。如果编民想迁居某地,必须首先得到当地官吏的批准。当 编民迁至新居地后,还必须到当地占籍。所有这些规定,都 是为了严格控制户口,使人人不得脱籍,长期为国家交租税, 服徭役。那么我国是从何时开始制订调查户口、编写户籍制度的呢? 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和 户口编制制度,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若 干乡为一县”。全国从基层到中央政权,都通过户口制度像编 席织麻一样编织起来,整齐划一地进行登记。但是也有人认为,秦朝的户籍制度,实际上应从秦孝公 就开始了,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其主要内 容也是清查户口、按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