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1)2017全国卷,27: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玉器使用)(2)2017海南卷,6: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3)2016全国卷,27:明末市镇经济发展对农村的影响(租佃制)(4)2016海南卷,26:琉球与明朝的关系(5)2016全国卷,40:清代中期人口膨胀(6)2015全国卷,27: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明成祖迁都北京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7)2014海南卷,7:明代社会经济

2、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8)2014全国卷,27:清初海禁前对外贸易的发展(9)2013全国卷,40:我国自古对海洋利用的史实和相关政策(“海禁”政策)(10)2013全国卷,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高频考点: 人口膨胀、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2.备考策略: 学习时应该抓住带有时代特色的知识点,全面掌握与之相关的经济因素。(1)中国的对外交往:新航路开辟后,中西经济已经产生互动,中西经济发展趋势的比较应引起考生的充分重视。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又要看到其问题(朝贡贸易及经济形态)。(2)人口膨胀: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呈现出爆发

3、式增长,奠定了中国近现代人口规模的基础,考生应掌握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学习过程中既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也应该注意其对当时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4)经济新变化:如货币、商人群体、农产品商品化、江南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结构及居民职业结构等的变化。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考题角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

4、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成就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纺织业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

5、推动;农书的推介等。2.手工业3.商业(1)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3.商业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时间:明朝中后期。地点:江南。行业:丝织业。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

6、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二、农耕经济的迟滞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7、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重理解1.古代手工业在明清时期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

8、)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重理解2.租佃契约关系的特征(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

9、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2.租佃契约关系的特征3.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湖州的一些市镇则与丝织业发生密切的联系。(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有的市镇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种行业著称;有的是农村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等。如吴江的屯村市是制铁业发达的市镇,吴江的同里,既是大米的市场,又是造船的地

10、方。常州宜兴的张渚镇是茶叶的产地。这些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的形式,反映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也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标志。3.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4)工商业巨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州的盛泽,湖州的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市镇的交易情况与时间,除“日中为市”外,因各地生产、生活习俗的不同,还有早市、晚市、夜市等。 (4)工商业巨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如苏4.1618世纪中西方对比中国西方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开

11、始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思想文化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4.1618世纪中西方对比中国西方政治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该问要求回答特征并说明影响。(2)定时空,找关联: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经济发展迅速,大量市镇出现并有不同的行业分工专业性市场。(3)提信息,找关键:数量多,网络化分布。体现市镇疏密得当是周边村落的

12、商业联系的纽带。体现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 特征: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推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该问要求回答特征并说明影响。【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1.农业(1)耕地面积增加,人口迅速增长。(2)经济作物品种的增加和种植面积的扩大。(3)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

13、(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形成一些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2.手工业: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品与市场联系日趋紧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深化拓展】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3.商业和城市: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新的商业城市、外贸港口出现;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商帮兴起;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品经济延伸到农村,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4.对外贸易:具有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是世界贸易中心区域之一;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大量外销;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

14、贸易渐趋萎缩,但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出超地位。3.商业和城市: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海禁政策调整”的内涵,用材料的语言,问题可以置换成开禁的原因及其影响。(2)定时空,找关联:明朝的海禁政策并非一贯的,时开时禁是其特点,总的来说,威胁王朝统治势力的消长是时开时禁的主因。(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了海禁政策影响沿海百姓的生计。反映了海禁政策是倭患猖獗的重要原因。反映了开禁政策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反映了开禁

15、政策加速了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答案】 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海禁政【深化拓展】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时期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衰落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

16、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都是通过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来维护封建统治,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深化拓展】 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题】 角度一明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典例1】 (2010课标卷,27)表格反映了()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

17、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析考【试题分析】 明朝时货币的变化情况,属教材空白点。本题以具体地点的一项重要经济内容(土地交易)为例,透视了明朝时期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以小见大。考生根据比较“宝钞”“布”“稻谷”“银”等数量的先后变化,可以得出各种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同时结合教材中对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叙述,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答案:A【试题分析】 明朝时货币的变化情况,属教材空白点。本题以具【教材补缺】 中国明朝开始银本位的原因1.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明两朝纸币在无约束滥发之下崩溃。明朝

18、中后期对白银解除禁令,隆庆元年(1567年)规定,“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白银的货币地位获得法律认可,嘉靖年间官方正式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2.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也开始了对美洲白银的大量开采,此时在东方又恰逢明代对于白银渴求难耐之时,就为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提供了时机。3.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教材补缺】 中国明朝开始银本位的原因4.中国手工业品工艺精湛,质量优良,价格实惠。当时的一位西方作家说:“中国人有世界上最好

19、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丝织品及皮货。”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丝、丝织品出口居首,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凭借高度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占据市场垄断地位,白银随之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4.中国手工业品工艺精湛,质量优良,价格实惠。当时的一位西方角度二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经贸中心之一【典例2】 (2014全国卷,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

20、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角度二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经贸中心之一【试题分析】 清初海禁政策前,“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表明“外国银钱”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基本可以判断A项“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是正确选项。B项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资本市场,故可以排除。C项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进口货物无法冲击,所以中国才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所以C项可以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所以D项亦可排除。答案:A【试题分析】 清初海禁政策前,“民间行使多以

21、外国银钱,因而各角度三明清时期的人口膨胀【典例3】 (2016全国卷,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

22、因及其影响。角度三明清时期的人口膨胀【试题分析】 随着清政府统一全国,基本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局面,人民安居乐业。同时,清政府鼓励民众移往人口较少的西南、西北及台湾地区,开垦了大量的土地。另外,自明中后期开始,甘薯、玉米等美洲农作物得到推广,解决了大量下层民众的口粮问题,而清政府在康熙年间推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了丁税,这些措施都鼓励了人口的增加。学生通过对材料一的概括与解读,能够得出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出现了地价上扬、饥民遍地的问题,人地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同时,由于西南山区、牧区广泛的林地和草原被开垦成农田,加剧了水土流

23、失,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人口膨胀问题在清代中期就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广泛讨论。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试题分析】 随着清政府统一全国,基本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乱【教材补缺】 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1.经济: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甘薯等农作物传入我国,甘薯与玉米的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推动了“一条鞭法

24、”等赋税改革。2.外交: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十三行,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根源之一。3.文化:伴随着新航路开辟,“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教材补缺】 新航路开辟给明清社会带来

25、的巨大变化中国处于【练考题】 1.(2017海南卷,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D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据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推断出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动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出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

26、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这表明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练考题】 2.(2016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2.(2016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解析: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

27、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解析: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3.(2013全国卷,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D本题考查古代商

28、业的发展。从材料看,南方和北方的商品贸易在品种和数量上均有不同,这说明南方和北方经济存在差异,有着不同的特色,这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兴盛,D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北货”“南货”的品种和数量,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与题意要求不符。3.(2013全国卷,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4.(2017江苏卷,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4.(2017江苏卷,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