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1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2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3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4页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3-10《游褒禅山记》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编码 : CP2E9T2Q6W4 HR10T9D9A2Q4 ZN7N2Y8E7F3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 、把握重点字词,培养阅读懂得文言文的才能; 2 、熟读背诵,培养同学理清思路,背诵文言文的才能;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4、借鉴学习作者“ 尽吾志” 和“ 深思慎取” 的思想;教学重点: 1 、懂得该游记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谈论的特点;2、把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殊是“ 其” 、“ 道” 、“ 然” 、“ 名” 等词的用法;教学难点:1、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谈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 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

2、努力向上和“ 深思慎取” 的态度;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仍记得我们在中学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这两 篇文章吗?这里的“ 记” 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 么呢? 请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这两篇文中描写景物的段落,然1 / 21 后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 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谈论,谈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 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另一散文大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板书);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今日,我 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或也可这样导入:老师提问:在中学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 游记?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岳 阳楼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日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分?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现在江西临川 人;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 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见,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转变积弱贫困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 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 农田水利、青苗、

4、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 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 2 / 21 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 现在江苏南京 ,潜心学术争辩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 荆公” ;元祐元年 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 王文公”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提倡的北宋诗文革新运 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见文章“ 务为有补 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冲突之作,表达了他的 政治主见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

5、,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 :褒 bo 禅山华 hu 山庐冢zhng)有穴xu )窈yo)然怠di )咎ji )好游ho)仆p )碑无物以相 )之 何可胜 )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四、要求同学默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义,揣译课文,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懂得文言文的才能;五、把握文言语法学问:运用讲练结合的教法1. 文中的词类活用词: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深度;穷: a- v.走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问其深,就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a-n. 到终点;就其至又加少矣;

6、 v-n. 到达的人;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见到的景象;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见:v-n. 常在于险远; a n. 险阻僻远的地方;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弄错,使传的文字;名: n 动 识其本名,说出名称;练习:4 / 21 错;传:,流问其深,就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盖其又深,就其至义加少矣 到达的人)而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 如可以认为“ 其至” “ 险远” 后面分别省略“ 之人” “ 之地” ),这三个词在懂得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同学懂得就行了,不愿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7、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 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 名” 在文言中的通常用 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始舍于其址 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法)把 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认为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词的意动用法)2. 找出文中的判定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5 / 21 认为 有好处,形容所谓华山洞者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 华” 如“ 华实” 之“ 华” 者,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 者 也” 表示判定;其中的“者” 是语气 助词,表示提顿;“ 也” 是语气助词,表示判定;第个句子是一 般判定句;其次、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定句,其中的“ 者” 有 提示缘由的作用;此余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因果关系的判定句;“ 此” 是主语;“ 所以” 由结构助词“ 所” 和介词“ 以” 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 的缘由”3. 补充说明 偏义复词:庐冢;古今异义词:以上、不能、十一、于是、特殊、所以;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定,可译为“ 是” “

9、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竟,竟 然,竟然)良乃人,具告沛公 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才) 道 有碑仆道 路,道路)6 / 2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主见)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承接上文,表示缘由,可译为“ 由于” “ 是因为” “ 是由于” 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如水之归海 超过,胜过)盖其又深,就其至又加少矣 文 有“ 大致” 的意思)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纹)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 对,正确)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但,但是) 名 :7 / 21 名义;例: D;命名;例: A、B、C;著名;例:有仙就名;说明、说出;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求 :查找;例: B;请求;例:D;探究;例:A;索取、要;例:C; 舍 :房屋;例:屋舍俨然;筑室定居;例:始舍于其址,同“ 捨”读 ),舍弃;例:便舍船,从口入;4. 疑难句释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 愈 ,愈 , 愈 ” 来表 示这种关系;第一个分句“ 入之愈深” 是条件,

11、其次个分句“ 其进 愈难” 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要留意几个分句的主 语是不相同的, 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 余与四人” ,因承上省略,其次个分句的主语是“ 其进” ,“ 其” 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 分句的主语是“ 其见” ,“ 其” 是指代第一、二分句;这 句可以译 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观看的东西就越新 奇;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是一个“ 者, 也” 表判定的句式;谓语部分的“ 其乃华 山之阳名之也” 又是一个判定句式;“ 乃” 是判定词,课本上把“ 乃” 注作“ 是” 这是对的;但又说“ 乃” 在这里有“ 在” 的意8 / 21 思,这似乎

12、缺乏依据;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 妥当的;由于“ 乃” 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 译作“ 在华山的南面” 的“ 在” ,只是在翻译时依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 进去的;这句话可以说成“ 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可见有没 有“ 在” 字, “ 乃” 是判定词;在这里仍要留意:“ 乃华山之阳”是缘由,“ 名之” 是结果;“ 名” 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 或叫做;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由于它是在华山 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

13、把要表达的确 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这同平铺直叙 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猛烈,加重了语言的力气,能激发读者的感 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仍要弄清楚 于:从;“ 于仆碑” 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谬:是由形容词充 当使动;“ 谬其传” 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形弄错;名:名词充当意 动,后面省略宾语“ 之” ;“ 莫能名者” 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 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9 /

14、 21 传的情形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形怎么说得完 呢?按:有人把“ 古书之不存” 的“ 古” 解作前人,古代;“ 书” 是刻 写的意思,“ 之” 代碑文,“ 不存” 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 的碑文磨灭了;这样懂得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 谬其 传而莫能名者” ,从而发出无限感叹;亦通;5. 归纳“ 其” 的用法;教法:老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 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代词;那 代词;这 代词;它 前“ 其” :代词;它 代“ 穴” );后“ 其” :代词;那些 前“ 其” :代词;它 代词;自己 代词;他们 语气助词;莫非 既其出助词,无义;2视其左右代词

15、,自己 谬其传代词,它 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 六布置作业:完成以下语言现象练习:指欲出者);1. 说明以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特殊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处,远处;形容词用作名词 2. 把握以下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观看)而世奇伟、瑰怪、特殊之观 景象)大王见臣列观 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此余之所得也 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往往有得心得、收成)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能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代指慧褒掩埋的时间;

16、)距其院东五里 那,代指慧空禅院)独其为文犹可识 它,代仆碑)问其深,就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盖其又深,就其至又加少矣 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11 / 21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其孰能讥之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A 相当于结构助词“ 的” :3)7)B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17、的独立性:其次课时 一、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化懂得:1)2)4)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12 / 21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受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谈论;最终一段,补叙 同游者的情形;第 1 段巩固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起初在这里筑 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由于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 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 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由于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将就能认得出的地方仍可以辨识出“ 花山”的字样;现在将“ 华” 读为

18、“ 华实” 的“ 华” ,大致是 因字同而产 生的)读音上的错误;)思路分析:此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 花 山” 之“ 花” 乃“ 华实” 之“ 华” 的误读;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 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玩的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 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谈论埋下了伏笔;第 2 段就全是记游; 巩固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整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玩、题记的人许多,这就)叫做“ 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地窖,一派幽深的样子,进 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宠爱游险的人也未 能走到终点 这是人们所说的“ 后洞”

19、;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 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神奇;有个懈怠 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 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宠爱游险的人来,大13 / 21 概仍不足特殊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 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致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 准备从洞内 退出)时,我的体力仍足够前进,火把仍能够连续照明;我们出洞 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见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 尽游洞的乐趣;)思路分析:此段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简况,突出它们迥然不 同的环境特点: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 就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20、” ;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作者原先要探究的就是后 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受;后洞多自然精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 在险远之处,即“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作者本应 连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悟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 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后悔万分,由于当时自 己“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 悔” 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谈论;第 3 段巩固翻译:于是我有所感叹;古人观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由于他们探究、摸索深邃而且广 泛;平整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玩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玩的

21、人便少;但是世上神奇雄壮、珍异神奇、非同平常的景 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 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 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 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14 / 21 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气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后悔的;尽了自己的主 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后悔,这莫非谁仍能讥笑吗?这就 是我这次游山的收成;)思路分析: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化后洞的感想和体会;这是全文 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段首

22、以“ 于是余有叹焉” 一句 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谈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由于他们能坚持不懈地 对事物进行深化的观看与思索,所以没有探究不到之处;以古喻 今,可见今人如要有收益,也必需有这种坚决的探究精神;由于“ 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常在于险远” ,要看到这种奇景异观,“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又“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即必需有不畏艰 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气,仍要具备可资凭借 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 志” “ 力” 和可以帮忙的“ 物” 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而

23、在这三个条件中,“ 志” 是最根本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 为人讥;这便是作者游玩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特殊丰富、深刻 的思想内涵;第 4 段巩固翻译: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 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 是学者不行不深化摸索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15 / 21 思路分析:与第 1 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管,由山名读音的以 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叹,“ 何 可胜道也哉!” 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熟识,因而提 出“ 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概括出争

24、辩事物必需 去伪存真的道理;“ 深思而慎取” ,如此立论,正是提倡严谨的治 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第 5 段巩固翻译: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 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思路分析: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 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文章以谈论为主,记叙与谈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谈论深刻,不枝 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白学人治学应具 有坚强不屈的探究精神和“ 深思慎取” 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 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 荆公就学人之文 也;” 不只是求学,

25、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摸索,勇于探究,敢于坚持,才会最终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赐予我们许多 启示;二、在把握了作者上述课文思路的基础上,让同学熟读课文、尽量 当堂背诵; 目的在于让同学提高文言文背诵才能,即在懂得思路的 基础上背诵,而不是死记硬背;)第三课时16 / 21 一、疑难问题探究:1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争辩后明确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谈论,阐释 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 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

26、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 少,又写“ 有怠而欲出者” 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终写既 出之后后悔未能极尽游玩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 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如学人治 学,入之愈深,就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化探究,才能获得 成功,达到“ 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 的至高境域;正如古 文观止的编者所说:“ 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 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终写倒在路边的碑,“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并从而讲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楚;2. 本文由“ 不得极

27、夫游之乐” 生发出“ 尽吾志” 的观点,又由“ 仆 碑” 生发出“ 深思慎取” 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争辩后明确 作者游褒禅山,原先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 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 夷以近,就游 者众;险以远,就至者少” ,从“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 奇” 悟出“ 而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常在于险远” ;由此再17 / 21 引申一步,就得出了“ 非有志者不能至” 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 而未能“ 极夫游之乐” 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 至”的几个条件,最终得出“ 尽吾志” 的观点这正是“ 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 的结果;由此可见,“ 尽

28、吾志” 的观点跟“ 深思慎取” 的 观点是有联系的:“ 尽吾志” 的观点是在“ 深思慎取” 的基础上产 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 深思慎取” ,二者是 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 尽吾志” 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 置,只是在文末略提“ 深思慎取” 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 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视它的次要方面;“ 古人之观于 天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 点的联系)3.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 亭记末段“ 太守之乐其乐” “ 醉能同其乐” 二语便是该文的主 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同

29、学可 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争辩;对不精确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 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 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 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争辩后应确定,“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一句是全文主 旨的概括;4. 追问:作者说“ 不能至” 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 特殊之观” ;)这原先是件“ 有悔” 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18 / 21 “ 可以无悔” 呢? 由于已经“ 尽吾志” 了;)“ 尽吾志” 是什么意 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 尽吾志” 是这句话的要害;5. “ 尽吾志” 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管的?“ 而余亦 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极夫游之乐” 是指什么说 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 极夫游之乐” 呢?从“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可以看出,再看下文“ 非 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 峰” ;)再说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