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介绍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内部化理论第三节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第四节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介绍马克思和列宁关于资本输出的理论促进国民收入学说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促进国民收入学说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简介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假定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分析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结论 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简介麦克杜格尔(GDAMacDougall)于1960年的一篇论文“The Benefits and Cost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A Theoretical Approach”中,首次分
2、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的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影响。这一研究,后经肯普(MCKemp)发展,成为促进国民收入说。促进国民收入学说的分析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生产的影响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生产的影响 流动后,A国资本向B国流动,直到两国资本边际生产力相等时才会停止。在图中,当流量为SQ时,A、B两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相等均为PS。这时,A国总产量为O1MPS,其中资本要素的收益为O1EPS;B国总产量为O2mPS,其中资本要素的收益为O2ePS。A国总产量比原来资本不能流动时少了SPTQ,而B国的总产量比原来增加了PSQu,其中PSQw作为外国(A国)投资的报酬需支付给A国投资者
3、,余下的Puw则是B国因引进外资而获得的收益。A国由于得到了来自B国的对外投资收益PSQw,因而在弥补因国内投资减少而损失的部分PSTQ 后,尚能得到PTw的净收益。 综合A国和B国的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资本流动给资本流出国和流入国都能带来好处。流出国由于把一部分资本投放到资本边际效率更高的国家,因而获得了更高的报酬;流入国则由于利用外资而使其国内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进而增加了收益。从世界范围总体考察,资本流动后世界总产量比原来增加了三角形面积PTu。可见,资本流动有利于增进全世界的生产和总的福利水平。资本流动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对于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对于接受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
4、影响。对于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流动后,A国总产量减少PSQT。但是,它的国民收入并没有下降。因为,SQ量的对外投资,按PS水平的资本价格,给A国带来了PSQw量的海外投资收益。只要海外投资收益超过因产量下降而减少国内收益,那么,A国的国民收入在资本流出后,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但是,A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对国内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配却有看不同的影响:对资本要素的收入分配,较之流出前增加了。相反,对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配在流动后下降了。 参看图:流动前,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别为O1DTQ和MDT。流动后,资本要素的收入由国内收入O1EPS和海外投资收益PSQw两部分组成,
5、比流动前增加了EDTw部分;流动后,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减少为MEP,减少了EDTP部分。可见,资本流动后,使流动前劳动力要素的一部分收入(EDTP)再分配给资本要素,从而产生了有利于资本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 对于接受投资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B国在利用SQ部分外资后,使总产量增加。扣除支付给A国的投资收益之后,仍有三角形Pwu部分的国民收入净收入。与A国相反,B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在国民收入分配上,产生了有利于劳动力要素的分配效应。流动前,B国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别为O2duQ和mdu。流动后,B国国内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收入分别是O2ewQ和meP。在劳动力收入增加总额dePu中,dew
6、u恰好是资本收入减少的部分,即:流动后使原来归资本要素的部分收入再分配给了劳动力要素。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Steven HHymer)于1960年在他题为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ass: MIT, 1976)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海默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时,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或者说
7、两个基本命题,即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垄断优势是指大企业特有的优势,例如专有技术、管理经验、融资渠道和销售能力等。市场不完全是指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着垄断因素,或市场存在着某些障碍和干扰,从而引起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是垄断优势的根源海默认为的市场不完全的类型: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3.由政府介入而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跨国公司具有的优势:1.技术优势2.资金优势3.管理优势4.原材料优势5.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优势其他因素的动因分析战略因素生产和技术因素海默关于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区别证券投资
8、只涉及资金的流动,而直接投资还要涉及技术、知识和管理等的国际转移。证券投资的目的仅在于赚取货币利润,而直接投资的目的是控制国外经营,占有和控制东道国及其市场,进而攫取垄断利润。证券投资是一种实际的国际资金流动,而直接投资可能不发生实际的国际资金流动。如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工业产权、专利、许可证等技术转移与东道国企业合作。根据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各国之间金融利率的差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但由于跨国公司具有特定优势,即使没有足够的利率差异,企业仍可进行直接投资并获取垄断利润。因此,是企业的不同能力(优势)而非各国间利率差,构成了国际经营的充分条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9、Life Cycle Theory)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Vernon)于1966年提出。维农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一文中,把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应用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理论分析中。根据美国的情况,他提出产品周期有四个阶段,如图所示:美国生产和出口欧洲生产和出口美国生产时间美国消费 美国出口(欧洲进口)欧洲出口(美国进口)欧洲消费欧洲生产3从t2到 t3为第三阶段。在t2,美国出口达到最高额,但美国的出口由此开始下降。因为欧洲的厂商逐步达到经济规模,即使在第三者市场上,美国货的竞争能力也减弱,逐渐为欧洲厂商排挤。4从t3往右为第四阶段。欧洲厂商在本国和第三者市场上已能获得足够的
10、利润,这时他们 向美国市场削价倾销,从而使美国需从欧洲进口。这样,美国从垄断新产品市场到欧洲占据美国市场为止,该新产品周期在美国结束了,然而在欧洲却还在继续着。同理,当该产品周期在欧洲结束了,但还会在发展中国家继续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从贸易方面来讲,它指出,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成为出口国。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由创新国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方面来讲,它指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作用。 最后,对于那些已经建立起全球子公司体系的跨国企业来说,它更会从全球性战略角度考虑而不会按产品周期模型来进行国际生产和直接投资。维农本
11、人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其经济活动的区位一文中,更强调了跨国企业的寡占行为,他把其产品周期相应分为发明创造寡占阶段、成熟寡占阶段和老化寡占阶段。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简介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内部化的条件跨国企业进行内部化的动因划拨价格的决定机制拉格曼利用成本收益法对国际生产方式的解释内部化理论简介科斯(RHCoase)于1937年提出了“科斯定理”,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提高了产品的交易成本,迫使企业从事公司内部交易。这是国际生产内部化的理论雏形。1976年,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跨国企业的内部化理论(Theory o
12、f Internalization)。1981年,拉格曼(AMRugman)在内部化理论基础上,比较了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和许可证转让三种方式的选择。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内部化理论以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为基础,认为战后科技革命使中间产品,由传统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转变为信息产品。如果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的交易,就会提高交易成本。所以,企业不得不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命题为(1)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经营目标不变;(2)当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促使厂商对外投资建立企业间的内部市场,以替代外部市场;(3)企业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内部化
13、的条件只有当内部化的边际收益大于或等于内部化的边际成本时,内部化才是可行且有效的选择。从内部化的成本来看,它主要包括:(1)通讯成本。(2)管理费用。(3)政治风险。从内部化的收益来看,建立内部市场的意义在于:可以消除外部市场供求的脱节现象;可以对难以通过外部市场定价的中间产品实行有效的区别性价格;可以消除外部市场因买方或卖方的垄断而形成的不稳定;可以促进买方和卖方在产品性质、商品价值方面的知识达到均等,消除买方不确定性(Buyers Uncertainty);可以有效地规避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不完全。跨国企业进行内部化的动因防止技术优势的流失。只有通过内部化贸易才能保证其对所属技术优势的垄断。
14、 特种产品交易的需要。跨国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化贸易,将特种中间产品的生产纳入整个公司的生产体系之中,从而确保跨国企业全球生产链的正常运转。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这里的规模经济包含两层含义:跨国企业整个系统的规模经济和子公司层次上的规模经济。可以利用划拨价格达到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规避外汇管制、逃避税收等目的。划拨价格的决定机制划拨价格(Transfer Price),是从事跨国生产经营的企业系统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买卖中间产品时所执行的价格。第一种划拨价格:当划拨价格价格脱离中间产品的成本,又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时,就成为为跨国企业全球战略服务和谋求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的工
15、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划拨价格。第二种划拨价格是指以中间产品的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且同时满足母公司和子公司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第二种划拨价格的决定机制垂直分工的跨国企业,往往由多个分、子公司组成。一类是上游部门,生产中间产品;另一类是下游部门,生产最终产品。划拨价格就是上游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卖给下游部门时所执行的内部价格。 (一)划拨价格的确定如果假定条件如下:(1)某跨国企业由三个部门组成:两个是上游部门,一个是下游部门;(2)两个上游部门的产量分别为Q1、Q2,成本相应为C1( Q1)和C2(Q2);(3)下游部门的产量为Q,其生产函数为: Q(K,L,Q1,Q2)其中,K,L是下游部门所投入的
16、资本和劳动力。公司的总成本除了上游部门成本C1( Q1)和C2(Q2)外,还包括下游部门的成本Cd (Q); (4)两个上游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的划拨价格分别为P1和P2;下游部门的销售收入为R(Q);(5)当三个部门各自达到利润最大化时,公司总的利润也达到了最大化。那么,在不存在中间产品的外部市场,或者存在一个完全竞争或非完全竞争的中间产品外部市场时,划拨价格如何确定呢? 1.当不存在中间产品的外部市场时。所谓不存在中间产品的外部市场,是指该跨国企业生产的中间产品,在公司以外市场上不存在需求者;同时,该公司是这些中间产品的唯一供给者。设该企业的总利润为 ,则:R(Q)一Cd (Q)一C1( Q
17、1)一C1 Q2) (1)为了使总公司的利润达到最大化,可以对式(1)求偏导,令总利润对上游部门l产量的偏导等于零。即:最后一单位上游部门1生产的中间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这一单位中间产品给跨国企业带来的额外收益。(2) 令式(2)等于零,即 (3)拉格曼利用成本收益法对国际生产方式的解释在巴克利和卡森等人建立的内部化理论基础上,拉格曼提出了利用成本收益法进行国际生产方式选择的模型。拉格曼将国际生产的成本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常的生产成本。若在母国生产,则正常生产成本用C表示;若在东道国生产,则正常生产成本用C表示。二是追加成本。若选择出口方式,则追加成本表现为出口销售成本,用M表示;若选择内部化贸易
18、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则追加成本表现为额外的通讯、管理等成本,用A表示;若选择许可证合同方式,则追加成本表现为母公司某种技术优势的流失,用D表示。那么,三种国际生产方式各自的总成本可表示为:出口所需总成本等于C+M;内部化贸易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总成本等于C+A;许可证合同的总成本等于C+D。在上述三种方式中,利用各自获取的总收入与对应的总成本的差额,从中选择差额最大者作为国际生产的最佳方式。拉格曼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具有内部化优势,可以避免许可证合同中的技术优势丧失带来的成本D可以减轻因贸易壁垒而带来的出口销售追加成本M ,并且利用划拨价格,可以达到跨国企业全球经营的利润最大化。所以,通过内部化
19、贸易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最有效的选择。第三节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简介二、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简介 从70年代以后,以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为基础,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宏观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是一位著名的国际经济学者,曾留学英美,并长期执教于日本国立一桥大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小岛清发表了大量关于国际投资的论著,其代表作是1978年由日本钻石出版社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该书中,小岛清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论提出质疑,并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即比较优势论,这也是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
20、他的对外投资理论。在后来发表的其他著作中,他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因此,小岛清的这一理论又可称为边际产业扩张论。对外投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理沦可以建立在“比较优势(成本)原理”的基础上,因为:(1)贸易是按照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一国通过对比较优势产业实行专业化,并出口该种产品,同时缩小比较劣势产业,并进口该种产品以获得贸易利益;(2)对外直接投资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 投资国应从趋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进行
21、投资,从而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进行具有更大贸易利益的贸易创造条件。可见,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它们都以比较成本原则作为判断标准。日本、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对外投资的产业。日本对外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美国对外投资则是逆比较成本的,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对外投资的主体。日本对外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而美国则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3.投资国与接受投资国在投资产业上的技术差距。日本对外投资是从与接受投资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美国是对技术差距很大的产业进行投资。4.对外投资的企业形式。日本对外投资一般采用非股权参与方式,美国大多采用建立全
22、资子公司的形式。边际产业扩展理论的内容所谓边际产业,是指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对接受投资国而言,可能正是具有或即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边际产业扩展理论认为,对外投资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由于该理论是日本式对外投资的特点为基础,有符合比较成本原理,所以,边际产业理论又称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论”或“切合比较优势投资理论”。边际产业扩展理论可用图示1加以说明。图中,l-l线代表投资国日本的商品成本线。其中,从a、b、到Z分别表示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使用100日元所能生产的实物量;ll-ll线表示接受投资国美国的商品成本线,从a到Z ,分别表示与日本同类
23、商品的相同产出量所需耗费的美元成本,其中,m点表示第m种商品的两国成本相等,即在日本为100日元,在美国为1美元。所以,这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等于100日元。在现行汇率($1JPYl00)条件下,日本的边际产业表现为商品成本线I-I中m点左侧的产业,如a、b、c等;日本的比较优势产业表现为商品成本线I-I中m点右侧的产业。 当日本对外投资是以接受投资国美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为产业投向时,则可以使美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图1中,表现为美国的商品成本线向下旋转,变为II-II。 因此,投资国日本应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点m右侧),而对接受投资国美国投资本国的边际产业(即m点左侧),
24、并进口这些产品。 bacazyxmaz *y *x*cbZYXcb I I II II II* II0产量成本(美元;日元)图示1:边际产业扩展理论如果投资国日本是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对美国投资,结果会怎样呢? 在图1中,日本对美国的比较劣势产业(如x、y、Z)进行投资,可以降低美国这些商品的商品成本(从II-II线到II-II*线), x、y、Z这三类商品的美国生产成本分别从原来的x、y 、Z 降低到x*、y*、z*。但是,与日本的商品成本相比,美国在x、y、z这些商品生产上仍处于比较劣势。这种投资,不仅没有节约成本,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投资的结果,只不过以国外的生产替代了投资国的出口。因而
25、,这是一种逆贸易倾向的投资。 另外,投资国与接受投资国两国货币汇率发生变化,对投资国对外投资亦有影响。 假定日元对美元升值,如从1美元等于100日元变为l美元等于90日元。下面以图2来说明汇率变化对对外投资的影响。 在图2中,由于美元贬值,美国的商品成本线向右下方平移,变为II-II。这时,日本的边际产业从原来的m点左侧变为n点左侧,即投资国日本的边际产业增加了。比较II-II线上的n点,与II-II线上的n点,可以发现:随着美元的贬值,在第n种产品上,原来美国的生产成本大于1美元(n点高于m点),贬值后美国第n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于1美元。换言之,美元贬值,降低了美国的商品成本,扩大了其比较优
26、势产业,日本的边际产业也随之增加。 反之,若日元对美元贬值,则美国商品成本线向左上方平移,表示日本的边际产业减少,可对外投资的产业相应减少,而可出口的产业相应增多。aabczyxmazyxcbzyxcb I I II II II II0产量成本(美元;日元)图示2:汇率变动后边际产业扩张n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推论 1可以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从理论上统一到比较成本理论上来。唯一区别在于,国际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而国际直接投资是按照比较成本原则进行的结果,又可以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从而为扩大国际贸易创造了条件。 2日本式的对外投资生产的产品是向外销售的。在两国模型中,对外投资所生产的产
27、品以投资国为销售对象;在多国模型中,对外投资所生产的产品除了以投资国为销售对象外,还包括向第三国出口。 3在投资国与接受投资国之间,应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行转移,同时由投资国的中小企业充当这种技术转移的主体。 4边际产业的概念有待改进。因为,虽然在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比较劣势产业,即边际产业。但是,同样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内的大、中、小企业,可能大企业还保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另外,同一企业中,也许只有部分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可以归之为边际性部门。把上述边际产业、边际企业、边际部门,可以通称为边际性生产。基于边际产业理论的政策主张 小岛清基于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提出如下的政策主张: 1关于对发
28、展中国家工业的直接投资。 其投资具体政策为:(1)从技术差距小、容易转移的技术开始,依次逐步进行转移;(2)适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次转移新技术、新产业;(3)通过直接投资,要普及先进生产函数,提高当地企业的劳动生产率;(4)在完成上述作用后,投资国应分阶段地转让所有权。 2关于日本对发达国家工业的直接投资。 从比较成本原理出发,以日本对美国轿车产业投资为例,双方并不存在比较成本优势。这一类投资的动因,可能源于节省交易费用、规避贸易壁垒(如关税)的考虑。 3关于资源开发型的对外投资。 日本的资源开发型的对外投资,是供日本进口所用,所以没有必要取得上游企业(资源开发)的所有权,而只需使用
29、诸如产品分享等非股权参与方式即可,这是东道国较容易接受的方式;与日本投资相反的美国式对外投资,在资源开发企业上则多采用垂直分工的跨国垄断方式。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是在分析和总结“垄断优势论”的基础上,并结合日本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 小岛清摒弃了“市场不完全竞争”和“垄断优势”的论点,认为只有比较利益原则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在小岛清的对外投资理论中,很注重所谓“教师的作用”和“积极的波及效果”,即企业向外扩展要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要,要使当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教会并普及所转让技术和经营技能,使当地的企业家能够独立进行新的生产,最终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30、第四节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理论背景理论产生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宁折衷理论的评价理论背景前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各种不同学说,是分别在产业组织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这两个不同理论框架下发展起来的。这两个流派的理论出发点不同和侧重点不同:产业组织理论强调微观层次工厂商行为及市场结构的决定作用,轻视国家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而国际贸易理论则强调在宏观层次上国家要素禀赋差别对国际直接投资发生的决定作用,并认为依据产业组合理论所作的解释不能反映厂商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所具有的不同于国内经济活动的特殊性质。针对这种两派理论各执一说的情况,许多学科开始将它们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建立一种一般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框架。理论产
31、生在所有进行理论综合工作的学者中,巴克利和卡森的同事、英国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学教授、著名的跨国公司专家约翰邓宁(J.H.Dunning),在1977年发表的题为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一种折衷主要方法的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简称为OIL理论),并在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和国际企业一书中进行了系统论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目前解释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的最具影响的理论。折衷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宁的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为了解释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技术转移,他综合地、等量而不分主次地研究下述三项因素: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
32、on Advantage)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可归纳为两类:一是独占无形资产的优势,这也是能通过市场转让的优势;二是规模经济优势,它是不能通过市场转让的优势。具体地来看,所有权优势主要包括:技术优势。从广义而言,它包括生产诀窍、管理组织技术、销售技巧、研究与开发等。但邓宁指出技术优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当产品标准化时,能生产差别产品的能力。企业规模优势。它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企业规模越大,承担研究与开发成本的能力越大,从而有利于创新;其次,规模越大,越能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获得规模经济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公司越大,一般来说,企业家的组织、管
33、理等方面的能力越高。而且,一些在小企业中无法充分施展才华的高度专业化管理人才,在国际企业中能得到充分利用。金融和货币优势。大公司不仅资金来源渠道广泛,而且能以比小企业低得多的利率获得贷款支持。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指由于某些产品或技术通过外部市场转移时会提高交易成本,所以跨国企业倾向于到国外投资,并在母子公司或各子公司之间进行中间产品的转移。内部化的动机,包括:(1)保障基本投入品的正常供给;(2)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3)保护知识产权,免遭流失;(4)实行价格歧视;(5)平摊总公司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及日常管理开支。内部化的起源内部化的起源,
34、同样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并且主要源于交易性市场不完全,包括以下三种具体形式:第一,跨国企业所需的中间投入品的外部市场供求,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迫使跨国企业贸易内部化;第二,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化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第三,跨国企业的中间产品外部市场贸易,可以产生外在的成本和收益(External Costs and Benefits)。区位优势邓宁认为,区位因素制约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选址及其国际生产布局。区位特定优势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在各国间差异很大,对外投资应选择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区位,特别是当产品周期已到达标准化阶段时。市场需求。如果东道国市场容量大,那么对直接投资的引力也大。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高低会影响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政府政策。很显然,如果东道国故意运用关税与配额的方法,或对外资征收较低的税、允许红利汇回等政策,将鼓励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折衷论公式概括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可用下述公式简要地概括: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对外直接投资邓宁在1981年出版的国际生产和国际企业一书中列表作了说明:只有当三种优势都具备时,才能从事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宁德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吉林省松原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七校联合体考前冲刺交流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吉林医药学院《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工商学院《建筑工程预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华茂国际校2025年初三第四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望谟县2024-2025学年小升初常考易错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吉首大学《版本目录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临床检验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省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2024-2025学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西交利物浦大学《组织行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医保业务培训大纲
- 江苏省2024年中职职教高考文化统考烹饪专业综合理论真题试卷
- (2024年)知识产权全套课件(完整)
- SMI发展历史简介
- 路基防护喷播植草挂网客土喷播植草施工作业指导书ztzyzd06
- 钢笔字练习模板
- 柠檬茶项目财务数据分析(参考范文)
- 预制渡槽吊装施工方案_图文
- 国家开放大学《会计学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小升初个人简历表
- 集中空调卫生档案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