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4页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第 页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进展却是一个大的思惠。 这时两京收复不久,物价腾贵,米一斗七千钱,长安市上的水酒每斗要三百青铜钱,大路上不是乞丐,便是饿殍。在这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杜甫也只有在离开了皇帝的“天颜”时才能认识清晰,他后来写了一首洗兵马,把当前的政治状况说得很沉痛。想到那些无功受禄的官僚,他说: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但是人民呢: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

2、谷到处催春种(春旱不能下种。 洪上健儿(围攻邺城的士兵)归莫懒,城南(长安城南)思妇愁多梦。 这首诗可能是759年春天在洛阳写成的,王安石选杜诗时,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我们现在看来,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两方面的积极精神,他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于成功有绝对的信念;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揭露了这个朝廷的种种缺陷。 除去洗兵马外,从这时起到年底他到了成都为止,他这一年内的作品非常之九都是五言诗,这些五言诗是彭衙行与北征的继续进展,是杜甫诗的艺术里一个伟大的成就,这成就集中在一座高峰上:是他从洛阳回到华州时在路上写的三吏和三别。 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赞扬为诗的模范,

3、它们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杜甫自己对于这一段的创作生活也是确定的,他晚年在夔州说过,“忆在潼关诗兴多”。这六首诗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楚,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内心的冲突。这冲突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猛烈的冲突。这六首诗与长安时代的兵车行不同了,他写兵车行时只是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役,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峻的危机。 杜甫离开洛阳,路过新安,听到一片乱嚷嚷的点兵的声音,可是新安的县份小,成丁没有了,只好征用十八岁的“中男”,他亲眼看见一群孩子被赶入军中,是这样凄惨: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4、(孤独)。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但是杜甫一转念,想到抵挡胡人是人民应有的职责,于是马上转换口气来劝慰这些青年: 就粮近故垒,练卒照旧京(只屯驻洛阳),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工作不重);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 他在路上又看到一个老人,子孙都阵亡了,如今也被征去当兵,老妻卧在路旁啼哭,她知道他这一去不会再有回来的盼望;还有新婚的少妇,晚间结婚,第二天早晨丈夫便被召去守河阳,她自己觉得嫁给征夫,不如委弃在路旁;还有从相州战败归来的士兵,回到家中,但见园庐被蒿藜埋没,当年同里的人们不是死了化为尘泥,便是东西分散

5、,没有消息,当他背起锄头要去耕种久已荒芜的园畦时,县吏听说他回来了,又把他叫回去在本州服役。这三个人,杜甫每人都为他们写了一首诗,用他们自己的口吻,诉说他们自身的痛楚,但是诉苦诉到极深切的时刻,一想到国家的灾难,便马上转变出兴奋的声音。 总之,杜甫虽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予以他们的灾难,但由于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根据个别的状况来鼓舞他们、劝慰他们。只有石壕吏一诗是例外。他晚间投宿在石壕村一个穷苦的人家,夜半有差吏敲门来捉人,这家的老翁跳墙逃走了,家里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和一个下衣不完的儿媳带着一个吃奶的孙儿。老太婆和差吏交涉许久,说了很多请求的话,差吏还不愿让步,坚持要人,最末没

6、有法子,她只有牺牲自己,让差吏把她在当天夜里带走,送到河阳的军营里去。杜甫亲身经受这段故事,他再也不能有什么话来鼓舞、来劝慰这一家人了。 这首诗只是客观的表达,但其中充分表达了所感到的人民最深的痛楚;它一再被传诵,只由于它最真实地告知我们,过去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他们的人民。杜甫有这样的成就,完全由于他接近了人民,这是他半年前在长安出入“禁掖”、侍奉皇帝时所想象不到的。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节) 6. 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离开皇帝身边,对杜甫的个人前途或许是不利的,但使他能够深入民间,更清晰地看到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对他的诗歌创作又是有利的。 B.

7、王安石把洗兵马看作杜诗的压卷之作,是由于他认为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成功的绝对信念,也站在人民一边揭露了朝廷的种种弊端。 C. 三吏三别连续了杜甫诗歌从彭衙行北征以来一贯的诗歌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人民的痛楚,反对战役,而又有新的进展。 D. 既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为苦难的人民疾呼,又要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鼓与呼,三别等作品在冲突中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新进步。 7. 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很凄凉”,觉得政治前途受到了打击,表现了杜甫对于功名利禄的在意,这在肯定程度反映了杜甫的时代局限性。 B. 从洛阳到华州,三吏三别成就了杜诗创作的一座高峰,杜甫对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感到满足,这正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谚语。 C. 为垂垂老人、新婚少妇、无家的士兵三个一般人分别写一首诗,抒写他们的不幸经受和痛楚,表现了杜甫作为爱国诗人沉重的民生情怀。 D. 而对石壕村一个贫苦人家的际遇,杜甫只用客观的方式叙写,说明此时的诗人看过了太多的人民的苦难,已经变得麻木,已经无话可说。 8. 文章说三吏和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座高峰,其缘由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