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绪论课件_第1页
医学影像学绪论课件_第2页
医学影像学绪论课件_第3页
医学影像学绪论课件_第4页
医学影像学绪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医学影像学 绪论 ?绪论 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简史和研究范畴概念:应用多种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械对人体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医学学科,包括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成像技术涵盖:X线、CT、MRI(放射影像科);超声(超声科); ECT、SPECT、PET、 PET/CT、PET/MR等(核医学科)。绪论 影像诊断像学概念:应用多种医学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与器官显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达到诊断疾病目的医学学科。历史:1895年伦琴发现X线,开创先河。成像技术发展:上世纪40年代超声-70年代C

2、T-80年代MRI及穿插其间的核医学技术发展;各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CT为例。绪论 影像诊断像学成像内容的进展:早期的形态学,现在的形态+功能与代谢变化(分子影像学)的综合诊断。信息化发展:成像全面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远程放射学,计算机辅助诊断。国内发展状况:始于上世纪20年代,现状是全面“国际接轨、普及发展”。绪论 介入放射学概念: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械对人体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医学学科。历史:始于上世纪40年代,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1976年首次提出介入放射学概念),上世纪80年代后DSA技术的出现助推了学科的飞速发展,被誉为现代医学三大

3、治疗学体系。涵盖:血管内介入、非血管内介入国内发展状况:始于上世纪80年代,确立地位于上世纪90年代,现呈多极化发展。绪论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发现病变定性诊断定量分析治疗价值临床治疗疗效与预后评估绪论医学影像学的临床应用限度发现病变:存有敏感性限度,如肾小球肾炎。定性诊断:系非特异性诊断,可能存有同病异影、异病同影,且系主观经验性诊断。定量分析:与敏感性及特异性限度相关,如肿瘤转移的定量评估。治疗价值:适用范围及疗效限度,如肿瘤通常系为非根治术。临床治疗疗效与预后评估:主要与特异性限度相关绪论如何学习和运用医学影像学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优选与综合应用;熟悉影像图像特点及其成像原理;掌握影

4、像图像观察与分析诊断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病影像学表现特点;熟悉介入放射学相关诊疗基本概念与原理、适应症与禁忌症、疗效与并发症(包括与其他临床治疗方法比较的优劣势)等。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第一节 X线成像X线产生:如下图(了解)X线设备:球管、变压器、检查床、控制台、接收设备等X线设备与布局一、X线成像原理X线特性决定:主要是强穿透性与衰减效应,且该效应与组织密度厚度成正比;次要的特性感光及荧光效应。人体组织间存在密度和/或厚度差别:图像上表现为白影灰影黑影的灰度差别。二、X线图象特点黑白灰阶图象,其灰度与X线穿透路径组织的密度与厚度直接相关。人体组织密度可分为:骨骼、钙化-白

5、影,描述为高密度;软组织、体液-灰影,描述为中等密度;空气-黑影,描述为低密度或透亮影。为X线穿透路径所有组织的重叠影像。 三、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一)传统X线设备及其成像性能(二)数字化X线设备及其成像性能前者:基本淘汰。后者:主要系DR设备,含普通拍片机、胃肠机、床旁机、乳腺机、牙片机等。数字化成像优点:数字化存储、传输,可提高密度分辨率,图像后处理,定量化分析,摄片宽容度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X线剂量与废片率。(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及其成像性能时间检影法:血管造影前后连续摄影再数字化减影处理,得到单一血管影。显示与诊断各种血管性病变:狭窄、阻塞、血管畸形、肿瘤血管等

6、上述血管相关疾病的介入治疗四、X线检查方法自然对比与平片概念;人工对比与造影检查概念;对比剂概念X线检查技术分类:普通检查、特殊检查与造影检查三种方法。(一)、普通检查分为:摄影检查与透视检查。摄影检查优点:密度/空间分辨率相对透视更高,X射线量相对少,图象永久记录有利于复查对比与会诊;缺点:不能动态、多角度观察。透视检查优缺点:与摄影检查相反(相辅相成);主要用于胃肠道、心血管等动态器管。(二)、 特殊检查软X线摄影:主要适应于乳腺摄影,即乳腺钼靶X线摄影,推广普及应用中。X线减影技术:罕少用。体层容积摄影:罕少用。(三)、 造影检查拓展X线检查临床应用范围造影剂类别:钡剂,应用于食道胃肠;

7、碘剂(离子型、非离子型),应用于血管、泌尿、生殖道、瘘道、T管造影等。对比剂引入途径:直接引入,如胃肠道、生殖道;间接引入(生理积聚),如肾盂、胆囊等两种方法。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Computed X-ray Tomography):1971年应用于临床,创数字化X线先河,由于其极大提高了X线组织密度分辨率及解剖结构显示能力,进而提高了病变检出率与诊断准确性。CT设备:扫描部分(球管与探测器),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存储系统。一、CT成像原理原理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X线对人体断面进行360O扫描;阵列法计算获取平面各点X线衰减系数;数模转换后,灰阶矩阵成像。一、CT设备及成像性能(

8、一)、CT设备1.多层螺旋CT全称多排探测器的螺旋CT机,主流CT机,2层、16层、64层、256层、640层等。概念:X线球管与多排探测器围绕检查部位做连续快速旋转与扫描,同时被检查者沿纵轴匀速平移,如此扫描一周可获取多个层面图像的CT机。优势:实现容积数据采集与重建,使三维重建成为可能;亚毫米层厚、提高空间分辨率,利于细微病灶的显示;亚秒扫描,显著提高图像时间分辨率,利于心血管等成像。CT设备二、CT设备及成像性能(一)、CT设备2.双源CT(了解) 3.能谱CT(了解)双源CT特点:具有双球管及对应两组探测器。双源CT优势: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进行类能谱CT成像。能谱CT特点:X球管瞬

9、间连续切换管电压,产生40140 keV连续能谱的X线成像;而非普通多层螺旋CT的单能量X线成像。能谱CT优势:组织在连续变化的不同能量X线下,密度变化曲线分析,即能谱成像。三、CT图像特点特点与优势:断面图像:组织重叠少,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图像灰度(密度):反应组织器官的X线衰减程度。图像密度分辨力高:图像密度的可量化分析:CT值概念;窗技术概念(窗宽、窗位;脑窗、肺窗、软组织窗、骨窗)。数字化成像,可行多种图像后处理。局限性:部分容积效应:辐射剂量:碘对比剂副作用CT断面图像 与X线图像相比, CT图像具有:密度分辨率高的突出优势窗技术图解四、CT检查方法平扫:常规检查,自然对比检查 。对

10、比增强扫描:概念,相关强化的概念,选择性应用;目的与意义及其原理;具体方法(了解):普通增强、多期增强、CT血管成像、CT灌注成像等。CT能谱检查:自学为主。CT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二维重建、三维重建,其他后处理技术(主要是量化分析技术);目的与意义:更好显示解剖结构,定量化分析。能谱CT图解图示:CT增强扫描目的与意义图示:CT增强之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技术(了解)MPR容积再现(VR)CT内窥镜成像冠脉CTA冠脉多种后处理技术应用X线、CT检查安全性X线特性决定:生物与电离效应。放射防护三原则:实践正当化,剂量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放射防护方法:屏蔽防护、距离防护、时间防护。辐射剂

11、量:普通X线摄片0.1 msv;CT检查剂量显著高于普通X线检查,通常可达1-20 msv;故此CT放射防护问题更为突出,业已得到业界重视并不断努力降低中! 第六节、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一、图像的观察和分析观察与分析前准备:核对患者信息图像质量评估识别图像类型观察分析的原则与方法:全面观察:重点分析:比对结合:对称解剖比对、不同成像图像比对、同一成像技术不同方法比对、不同时间比对。二、影像诊断原则熟悉正常、发现异常、分析异常、综合诊断熟悉正常影像解剖结构特点:诊断学基础。发现异常影像(病变):主要是脏器形态、灰度的异常、功能异常。分析异常影像特点:为定性诊断找出影像学依据(异常影像潜

12、在的病理基础)。结合临床综合诊断: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及年龄性别、职业史、居住史、家属史。异常影像特点分析病变的部位与分布:病变的形态和边缘:病变的灰度(密度、信号、回声):病变大小与数目:邻近器官与结构改变:器官大小、形态、位置与功能变化:第七节、影像检查的申请和诊断报告的应用一、影像检查的申请明确检查目的:实践正当化原则临床疑诊者,影像查因或鉴别诊断临床确诊者,定量或分期诊断疗效评估及病情随访高危人群普查及健康查体一、影像检查的申请选择合理检查技术及方法:比较影像学选择适用者选择价值高者选择无创或微创及安全性高者选择易行与低价者正确填写申请单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初诊与检查目的:骨盆平片例子检查部位、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眶下壁骨折、MRCP例子二、影像诊断报告的应用(解读)关于影像诊断结果(结论)确定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能性诊断否定性诊断(未见明显异常):敏感性限度问题现象诊断+建议性措施诊断报告的应用核对资料结合报告重点观察及时沟通第九章 分子影像学掌握概念:活体状态学,应用影像学方法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