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综合背景下的实验设计新题型_第1页
理科综合背景下的实验设计新题型_第2页
理科综合背景下的实验设计新题型_第3页
理科综合背景下的实验设计新题型_第4页
理科综合背景下的实验设计新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科综合背景下的实验设计新题型江西省宜黄中学吴建国一、原理分析型例1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图I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 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填编号字母)。A. HC1 和 H20B. Cl2 和 H20C. NH3 和 H20D. C02和 NaOH 溶液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图11所示的装置。在图II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填编号字 母)。A. CaCO3 和稀 H2SO4B. NH4HCO3 与稀 HC1C. Zn 与稀 HC1D. A1

2、与浓 HNO3在图II锥形瓶外放一水槽,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 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填编号字母)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铵 D.硫酸铜加入该物质能产生喷泉的原因是比较图I和图II两套装置, 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二者的不 同点在于。解题思路:本题起点低,从课本知识入手,HC1和NH3极易溶于水形成喷泉,再把概念外延,气体极易溶于某一溶液也能形成喷泉,D可以。喷泉产生的原理是容器内外有一定的压强差, 这种压强差可以是气体溶解造成的,也可以是气体膨胀或通过加热、冷却等途径达到的,仔 细分析对比,两问不难解决。答案为:(1B;B、C;

3、A;浓H2SO4溶于水放热,温度 升高,酒精加快挥发,锥形瓶内气压增大。图I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II是增大 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点评:熟悉原理,分析现象,解释原因,是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主流。对中学阶段的启 普发生器、防止倒吸、除杂干燥等基本原理要切实掌握,只有这样,方能类比移植,融会贯 通。二、方案评价型例2实验室用浓盐酸、血?共热制0,并用Cl2和Cam?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现已 知反应 2Cl2+2Ca (OH) 2=Ca (CIO) 2+CaCl2+2H2+Q,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6Cl2+6Ca (OH) =Ca (ClO ) +5CaCl +6HO。现有三个同学分别设计的三套

4、实验装置如图所示。23222有下列几项优、缺点:有下列几项优、缺点:a、不容易控制反应速率;b、容易控制反应速率;c、有副反应发生;d、可防止副反应发生;e、污染环境; f、可防止污染环境。请从上面几个方面对图所示的甲、乙、丙三套装置的优缺点作出评析, 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在下表空格内。优点缺点甲装置乙装置丙装置图所示装置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两部分 组成。请从图AG各部分装置中选取合理的组成部分,组装成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装 置各部分的连接顺序(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是。实验中 若用100mL12molL-i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

5、成Ca (CIO) 2的 物质的量总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15mol,其原因是(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解题思路:对比甲、乙、丙三套装置,分析AG各部分的作用,其优缺点不见自明。8HClCa (ClO) 2,即理论上100mL12mol L-1浓盐酸可得到0.15molCa (ClO) 2,但由于盐 酸的变衡稀,将使制Cl2反应终止。故有:d; a、ef; a、cb; c、e.F-B-E.(3) 小于;盐酸逐渐变稀,稀盐酸与MnO2不反应,所以盐酸不能全部生成Cl2,故产生的Ca(ClO)少于 0.15mol。2点评:明确装置中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寻找差

6、异,是解答装置设计题的基本思路,这类 试题在近几年高考理综题中已有出现,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评价能力。三、实验报告型例3某课外活动小组加热炭粉(过量)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再用如图装置,对获得的 铜粉(含炭)样品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二)实验用品:仪器:天平、分液漏斗、锥形瓶、硬质玻璃管、干燥管,酒精灯、洗气 瓶等。药品:红褐色铜粉(含炭)样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碱石灰、浓硫酸等。(三)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有关化学方程式在C中加入样品粉末W克,D 中装入药品后并称量为 m1 克,连接好仪器后,检查气 密性X打开A的活塞,

7、慢慢滴加溶 液对C进行加热,当C中药品 充分反应后,关闭A的活塞, 停止加热 TOC o 1-5 h z 冷却后,称量D的质量为m2/_克丘/(四)计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用含W、m1、m2的代数式表示)(五)问题和讨论:1 2实验完成后,老师评议说:按上述实验设计,即使C中反应完全、D中吸收完全,也不 会得出正确的结果。经讨论,有同学提出在B与C之间加入一个装置。再次实验后,得到了 较正确的结果。那么,原来实验所测得的铜的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 。 在B与C之间加入的装置可以是,其中盛放的药品 。解题可得实验思路:解题可得实验数。(三)中打开A的活塞,产生的现象是:B、E中有气泡出现,

8、反应式为:2H2O2 2H2O+ O2f。加热C,现象是红褐色粉末变成黑色,发生的反应有:2Cu丰O2 2CuO, C+O2 CO2。(四)通过计算,铜的质量分数列式为-g-f 书 。(五)造成结果偏低的原因 是O2产生过程中水蒸气被碱石灰吸收,必须加一个洗气瓶(干燥管),内盛浓H2SO4 (碱石 灰)。点评:本题与往年有较大的区别,用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完成试题,考查了学生学习 过程中实验的质量高低和基本科学素养,既切中目前有些学生在实验中依照实验册“照方配 药”的弊病,又注重了实验过程的分析讨论。四、定量实验型例4为了测定某烷烃样品(丁烷,并含少量丙烷等气态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设 计了

9、下面的实验:取一个配有合适胶塞的洁净、干燥的锥形瓶、准确称量,得到质量m1。往锥形瓶中通入干燥的该烷烃样品,塞好胶塞,准确称量;重复操作,直到前后再次 称量结果基本相同,得到质量m2。往锥形瓶内加满水,塞好胶塞,称量得到质量m3。已知实验时的温度T (K),压强P (kPa),水的密度p水(g-L-i),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29.0,密度p空气(g-L-i),回答下面问题:本实验的原理是(具体说明)步骤中为什么要重复操作,直到前后再次称量结果基本相同?具体说明本实验中怎样做到每次测量都是在相同体积下进行的?本实验中收集气体样品的操作,可选用的方法是(填图中标号)烷,锥形瓶内空气的质量(m烷

10、,锥形瓶内空气的质量(m空气)是(列出算式)。瓶中样品的质量(m样品)是 (列出算式)。由实验测得烷烃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列出算式)。解题思路:本题将基本操作和定量分析融为一体,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原理,掌握基本 操作的细微部分,并以此进行分析才能求解。依据阿氏定律,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质 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使瓶内空气完全排出,减小测定误差。每一次称量前,用 胶塞塞紧锥形瓶,在瓶口处的胶塞上作一记号,以后每次测量,胶塞塞入瓶口位置都以此为 准。D。Xq空。叫叫+ m空。29.0 X。性点评:近几年对实验基本操作的考查特别看重垣插在大实验题中,并且要暇字准确 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平时

11、学习不但要注意积累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明确原理,准确叙述。 至于定量计算,学生必须掌握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五、学科综合型例5在1.01X105Pa、25C时,如图I的右边盛1L含有20g血红蛋白(Hb)的溶液, 左边盛水,中间用半透膜隔开,平衡后液面的高度如图。此血红蛋白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p = 1.00g/cm3,ApV = nRT (渗透压 p),R = 8.314J/K mol.若知Hb中(Fe)=0.33%,则每个Hb分子中铁原子的个数为.为研究co的毒性,用血红蛋白做了如下实验:向新鲜鸭血中加入k2c2o4溶液作抗 凝剂,用水将其稀释3倍后等分成三份,加入如图II所示的三支试管

12、中。K(I)新鲜鸭血Hb)通入一通入2鲜红色(HbO2)暗红色(HbCO2)通入CS脂红色(II) 新鲜鸭血(H通入一-鲜红色(Hbcf 入(鲜红色(HbCO2)胭脂红色通入CO通入CO两等份通入CQ(I I 1)新鲜鸭IIII.HD )胭脂红色L* 胭囚脂红色L通入O,匕一2胭脂红色用符号表示呈胭脂红色的物质:。在O2、CO2、CO中与Hb结合能力最强的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a)内呼吸过程: ; (b )外呼吸过 程:。用平衡移动的观点说明呼吸过程与 CO中毒。解题思路:本题一道跨学科实验题,涉及化学、物理、生物三科的一些基础知识。(p=pgh=1X9.8X(22.32- 14.88)X10=729.129Pa20.729.12X 10-3=.314X29820X8.314X298M = 72。12X1。=67961g / mol56k设含铁原子为X个,则有X100%=0.33%,X=4。HbCO;CO;(a) HbO +CO - HbCO +O (b) HbCO +O - HbO +CO ;22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