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屈原列传ppt统编版屈原列传ppt统编版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 原欧阳修司马迁杜 甫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屈 说说你所了解的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因受奸臣谗言遭放逐,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著名爱国诗人。代表作离骚,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创造新体诗
2、“楚辞”,开创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即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说说你所了解的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因受奸臣谗言遭放逐,最后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 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
3、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及诸侯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记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
4、“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分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 志、害、属、伐、疾、离、微等重要文言知识。 2、背诵第三段。学习目标:基础梳理
5、基础梳理任疏绌死迁 阅读课文,请从1、2、4、9、11段中找出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任疏绌死迁 阅读课文,请从1、2、4、9、11段中找出五个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记忆力强)。 闻,学识 志,记。 明:明白,通晓。 娴:熟练,熟悉。 入:对内。 出:对外。 遇:对待 图议:谋划计议。 任
6、:信任梳理课文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思考: 1 课文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王甚任之” :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王甚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思考: 1 课文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
7、杰出才能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 造为宪令:制定 国家法令。 属:撰写。 夺之:强取为己有。 与:同意,允许。 谗:说某人坏话,诋毁。 伐:自夸,炫耀。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2.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直接原因 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谗之”,根源2.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直接原因 在于“争宠而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8、,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译: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本源。人处境困难时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疲倦困苦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悲痛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9、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困难。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译: 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
10、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译: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用这些事来讽刺当世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系统(规律),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它的意旨极为驳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是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1、译: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他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赞(推许)屈原这种志向,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 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
12、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思考: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两层: 思考: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疾,恨,痛心的意思。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第三段小结: (1)离骚创作的缘由 (2)对离骚的评价。 (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第三段小结:作业: 背诵第三段作业: 背诵第三段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情境式默写检测情境式默写检测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
13、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 。”1.“离骚”者,犹离忧也。2.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
14、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节选中有形象的描述: ,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5.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6.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4.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8.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 , , ”这三方面。9.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
15、,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 。7.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8.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9.其文约,其辞微7.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11.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1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6、11.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0.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第二部分(4-9) :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第二部分(4-9) :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 怀王被惑,纵仪归秦 诸侯击楚,楚兵大败 怀王赴秦,客死异乡 屈原被放,心系怀王 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二部分行文线索: 屈原被绌,张仪行骗第二部分行文线索: 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
17、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既绌:已经被罢免官职。 从亲: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这件事,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作为见面礼,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诚:如果、果真。 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使使:派使者。 如:到。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大规模出
18、动军队讨伐秦国。 发:派遣悉:全部而齐国终究因为怨恨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 第一次受骗(第4段):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第一次受骗(第4段):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 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
19、仪,不及。明年:第二年。 与楚以和:给楚国来讲和。当:抵,到了楚国,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去:使离开。 是时:这时顾反:回来。顾,还。反:通“返”。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第二次受骗(第5段):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第二次受骗(第5段):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6、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7、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20、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婚:通婚,结为儿女亲家。 稚子:小儿子 欢:友好关系。 卒:最终因:趁机 听:答应内:通“纳”,接纳。 之:到。 竟:终于。6、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婚:通婚,结为儿女第三次受骗(第6、7段) :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第三次受骗(第6、7段) :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思考: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
21、见卓识,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思考: 思考: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受骗绝齐 兵败丹淅 蓝田退兵 楚大困5、复释张仪6、诸侯击楚7、赴秦身死 屈原被黜,怀王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这些事发生在“屈 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了屈原的才干和作用。 思考: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
22、不渝的爱国精神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明确: 这一部分作者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对楚国(兴盛衰亡)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第三课时第三课时课文分析第三部分(10-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课文分析第三部分(10-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
23、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楚国人已经责怪(怪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去秦国却没有回来。屈平也早已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时刻不忘想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彻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并希望回归朝廷,在离骚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返回到朝廷,最终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 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楚国人已经责怪(怪罪)8、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
24、助自己,推举贤臣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接连出现(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大概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8、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分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8、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25、,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9、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令尹子兰听说屈原痛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他放逐了。 9、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脸色憔悴,形体容貌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
26、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拘泥,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它的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
27、己洁净的身体,蒙受浊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江水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这篇赋于是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4文中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形象地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2)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
28、高洁志趣,也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3)这段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蕴含着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4文中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1、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好辞:爱好文学见称:被人称赞。祖:效法从容辞令:说话委婉得体,善于应酬,最终被秦国灭掉。结: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后来者虽然继承了他的文体,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11、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29、皆好辞而以赋11段: 以:凭,介词从容: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形容词; 今义,镇定沉着的样子,形容词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11段: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 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让自己落得这样的结果(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
30、路)! 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的很淡(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思考: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思考:屈原的“志”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忠君爱国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
31、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屈原的“志”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忠君爱国坚持真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见上页) 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 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拓展思考1、 司
32、马迁是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的?我们又如何看待司马迁的观点?2、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拓展思考 司马迁既崇敬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忠君爱国品格又希望他“游诸侯”,不赞同他去死。 司马迁的这一思想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也是对楚国政治黑暗的控诉和对屈原遭遇同情的一种愤懑的说法。 司马迁既崇敬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
33、忠君爱国品格又 屈原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 “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1、歌颂了他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2、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3、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1、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2、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2、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 2、我们应如何看待屈原
34、的“自沉”? 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绝,而结果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至穷愁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怀王疏绌,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课文主旨 这篇传记最主要的思想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选材
35、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问题讨论: 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采用评传结合的
36、手法?问题讨论: 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1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贵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的阴险,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文章第一部分记叙屈原受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接着便评价离骚,作者热情赞颂了离骚的伟大成就和价值,赞颂离骚实际上就是赞颂屈原。第二部分写楚怀王疏远屈原后三次受骗于秦的史实(1、献地绝齐, 2、割地求和,3、通婚割地。)随即深入议论,谴责“怀王之终不悟”和“不知人”。在议论中充分表达了对
37、屈原的深切同情。记叙和议论的结合(夹叙夹议): 1 本文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传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屈原对话时,既记述了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和要“自投泪罗以死”的原因,也歌颂了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屈原死了以后,虽然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模仿屈原的从容辞令,但由于“莫敢直谏”,数十年后,楚国就灭亡了。由此赞叹象屈原那样“敢直谏”的性格是极其难能可贵的。第三部分记述屈原自投泪罗江和屈原既死之后的影响。在记叙渔父与采用“ 传评结合 ”手法的原因 2 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1)、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
38、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2)、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3)、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4)、“评议”更有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采用“ 传评结合 ”手法的原因 2 有人称它是“ 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
39、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性格特征:1、屈原不仅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
40、热爱祖国。如: 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 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
41、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
42、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 屈原的死,是对
43、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端午节? 青衣江米,屈居小品,今日家家五月添正餐; 黄酒龙舟,原属中华,届时处处千帆闹端午。不仅仅是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端午节?不仅仅是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精神 是文化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精神 是文化 其实,
44、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像屈原一样有”存君兴(爱)国”之志的人。 他们,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 其实,中华民族从不缺少像屈原一样有”存君兴(爱雪地又冰天,苦守十九年;心存汉社稷,留胡节不辱!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雪地又冰天,苦守十九年;心存汉社稷,留胡节不辱! 留取丹文言字词句式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积累1、无专门词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3、 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4、“见于
45、”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笑于大方之家。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6、“为所”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8、介词“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动句的表示方法1、无专门词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被动句的表示方法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屈平既绌6.亡走赵,赵不内7、齐与楚从亲。 8、厚币委质事楚。(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旨趣。)(绌,通“黜”,罢免。)(内,通“纳”,使进。)(从,同“纵”
46、,合纵 )(质,通“贽”,信物)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受。)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返回楚国;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古今异义 古义:第二年古义:欺诈的言论 古义:返回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脸色。颜,颜面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颜,颜面古
47、义:形,形体。容,容貌。古义:1. 厚币委质事楚 2. 其后楚日以削3. 内惑于郑袖4. 短屈原于顷襄王5.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6. 明道德之广崇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名作动,侍奉名作状,一天天名作状,在朝内形作动,诋毁名作动,效法,模仿听,动作名,听觉,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动作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邪曲:形作名,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形作动,阐明词类活用1. 厚币委质事楚 名作动,侍奉名作状,一天天名作状,在朝内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0.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11.蝉蜕于浊秽12.时秦
48、昭王与楚婚13.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名作动,怀抱名作状,像蝉那样形作名,污浊环境。名作动,结为婚姻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士使动,使国兴使动,使国亡,使家破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名作动,怀抱名作状,像蝉那样形、博闻强志、聊斋志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寻向所志、其志洁,其行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项脊轩志 记记志气标记志趣理想意愿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一词多义、博闻强志记记志气标记志趣理想意愿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一词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
49、异闻8、以勇气闻于诸侯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听到懂得,明白名词,声望,声名动词,闻名动词,闻名,出名1、博闻强志 名词,学识,见闻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听到1、争宠而心害其能 2、邪曲之害公也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1、王怒而疏屈平2、以疏为美,密则无态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4、谏太宗十思疏5、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写嫉妒损害名词,祸害动词,疏远形容词,稀疏动词,陈述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1、争宠而心害其能 1、王怒而疏屈平写嫉妒损害名词,祸害动词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3、此五霸之伐也4、坎坎伐檀兮1、父母者,人之本也2、今背本而趋末
50、3、此之谓失其本心4、本在冀州之南夸耀进攻,征伐功绩,战功砍,砍伐来源根本原来的,固有的本来,原来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1、父母者,人之本也夸耀进攻,征伐功绩1、屈平属草稿未定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3、有情人终成眷属4、属予作文以记之5、举酒属客写作,撰著连接亲属通“嘱”,嘱咐劝请,邀请1、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撰著连接亲属通“嘱”,嘱咐劝请,邀请为: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竟为秦所灭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庖丁为文惠君解牛闻秦王善为秦声我为赵将为刎颈之交语气词,表反问介词,被变为,变作介词,替,给弹奏表判断成为重要虚词为:语气词,表反问介词,被变为,变作介词,替,给弹奏表判断成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51、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其后楚日以削传以示美人皆以美于徐公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无以,则王乎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连词,来介词,拿,凭因为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动词,认为连词,表并列通“已”,停止连词,表转折介词,把以:连词,来介词,拿,凭因为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动词,认为乃:乃令张仪佯云秦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今君乃亡赵走燕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家祭无忘告乃翁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于是才却,反而,竟然副词,表肯定,就是你的初,始这样,如此乃:于是才却,反而,竟然副词,表肯定,就是你的初,始这样,如 固定结构奈何绝秦欢 ( 表疑问,怎么。 )
52、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 表反问,怎么呢 ? ) 成语 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 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固定结构奈何绝秦欢 ( 表疑问,怎么。 ) 成随波逐流: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随波逐流: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拓展探究这篇课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第一次记下有关屈原的资料。而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拓展探究这篇课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先秦文献没有说
53、到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自况史记之成,基于垢辱。他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又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的地方。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篇传记主要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荦,而却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致穷困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王排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贾谊汉初最有
54、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李景星四史评议: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这篇传记主要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 资料补充 资料补充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主题单元11第28课时焦耳定律课件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细菌课件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光合作用的原料课件
-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
- 《马诗》教学设计
- 住宅小区监理廉洁自律协议
-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 木材加工厂工人工作证使用办法
- 船舶制造乳胶漆粉刷施工合同
- 碳基金碳资产管理办法
- 数列(中职数学春季高考练习题)
- 《腰段解剖》PPT课件
-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第四章设计概论设计与科学技术通用课件
-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桥上救援疏散通道施工方案
- 招投标法实施条例解读PPT
- 企业经营状况调查问卷
- 班会PPT: 认识小动物儿童PPT课件
- 机场道面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方法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课堂PPT)
- 隐形眼镜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制度
- (最新整理)施工电梯方案,含电梯基础及地下室顶板回撑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