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考点目标考查对论述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复习重点1快速阅读并理解文本的能力。2掌握提取并筛选信息的技巧。3掌握分析综合与推断的技巧。教学步骤【导入专题】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接受,不是靠单纯记忆,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获得的。前一阶段,我们复习了文言专项,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项,积累了相关的知识,提升了这方面的阅读能力。接下来,我们进入现代文论述类阅读复习模块,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训练。【考点剖析】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 )、 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 分析文

2、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上采取”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简答题)”的形式,点面结合,覆盖全篇。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 字左右。4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时代感强。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客观性。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内容的单一性。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表达的明晰性。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

3、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论述类文本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知识梳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所谓论点,就是作者表明的主张、观点或见解。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第一, 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第二, 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 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 “

4、总而言之”、 ” 总之” 、 ” 因此” 、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第三, 短论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2、论据即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3、论证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阅读议论文,还要理解

5、文中的论证。一方面,要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论点跟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要分析论证的方法,研究论证的技巧。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论证;间接证明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阅读一篇议论文,我们应当关注这三个要素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方法步骤】掌握方法,循序解题。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按照一定

6、的程序答题,是高考答好论述类文本 阅读测试题的必备基本功。较有效的方法和程序是:初读,采用快速扫描阅读方法,一目十行,有个”印象”就行,不求甚解。再读,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 , ”、”除 , 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 ”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

7、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看清题目要求,查检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找出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对照比较应注意的问题下边将谈到。【复习导航】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文章由于内容覆盖面宽、思维量大、

8、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许多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分不出条理,理不清关系,因此感到阅读的难度较大,得分普遍较低。其实,只要能够掌握高考题的命题特点,运用有效的解题方法,有针对性地适量训练,在短期内是能够收到明显效果的。1 命题特点( 1)选用材料的新颖性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具有鲜明的新颖性。对于议论性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先要提取其观点,然后弄清楚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进而才能全面处理信息。( 2)设置选项的迷惑性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队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

9、于识破选项陷阱,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

10、的一面倒置。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有与无。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2方法点拨根据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般说来,阅读论述类文章宜采取三遍阅读法。( 1)读文审题,明确信息角度第一遍阅读要求

11、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文章对论述的问题有什么见解和主张?运用了那些材料?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要阐述的概念术语,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等。“角度” 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读题时也要明确。(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

12、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查找的方法有两个:投石探波法。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 在下文、 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借助“标志语”。 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

13、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3)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 “工序” ,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两种处理。一是“投石探波”。二是“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最后,再看

14、一下题目是要求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检查答题思路方向是否与要求吻合。【阅读要领】论述类文本阅读,在高考试卷中,放在选考题中,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由考生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做题。两种文本命题格局相似。这里说一说如何阅读这类文章。阅读论述类的文章,应该从理解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到对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全面观照,但应注重下列几点:1 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论述类文本阅读检测, 往往要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来出题。如高考中曾选用爱尔兰作家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出了两条这样的题目,一是要求说出作者称贝多芬音乐

15、成为一个“谜”的原因,一条要求“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前者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后者要求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再如选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也要求归纳内容要点。因此,阅读论述类文本要十分重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阅读中重视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很显然的,不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含这样两点要求:(1)确认作者的观点,能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能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是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这两点常常就是命题者考查对作者观点把握程

16、度的命题角度。3分析文中所运用的材料论述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不过,运用的具体情况则比较复杂。有的是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有的用来表述某种看法。从运用的角度来说,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还有局部肯定局部否定的,都要分辨清楚。譬如陶行知的创造宣言引用了歌德一句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有人误认为引这句话的意思说,有了勇气,便能创造。这就错了。因为作者接着说: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的,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 ”可见“勇气”只是能创造的条件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弄清作者引用的意图,分析引用前后各说了哪些话,这样才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正确

17、答题。高考题 铜奔马正名第 2 题问:“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飞廉铜马一名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不少考生误判,就是因为对材料本身的含意和引用意图没有搞清楚。4注意表达技巧论述类文章运用表达技巧主要是为说理服务的,所涉及的技巧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技巧和修辞技巧等。鉴赏此类表达技巧,不要脱离所说之“理”作孤立分析。【典型例析】(2013 江苏 ,15 17)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 1 3题。 (18 分 )论名声德 叔本华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 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 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 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 主要的差异在于

18、功业如过眼烟云, 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 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 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 , 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 终至完全消失, 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 , 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 举例来说, 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 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 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 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 , 战功的评定, 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 然而

19、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 即使果然在场目击, 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 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 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 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 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 , 内容愈深奥, 批评愈不易。通常 , 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 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 , 靠立言而得的名声, 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 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 然而有价值的著作, 除非有丧失的章页, 否则总是历

20、久弥新, 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 , 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 , 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 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 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 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 , 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 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 , 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 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 而所谓绝对价值, 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 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

21、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 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 , 名声并不代表价值, 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 便 说 过 :“有 些 人 得 到 了 名 声 ,另 一 些 人 却 当 获 而 未 得 。”( 金玲译 , 有删改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 , 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 分 )答 :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 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 , 立言则无需机遇。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 , 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说 “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 又说 “名声并不代表价值”, 二者是否

22、矛盾?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 不矛盾 , 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 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我国古代有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 ,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 )答 :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 ; “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 “立言”则指创立学说。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 叔本华则认为“立言”优于“立功”。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2013 重庆 ,5 7)阅读下文 , 完成第 1 3 题。 (11 分 )年味越来越淡, 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

23、说, 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 已经成为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 庙会办到商场里边, 实际就是商品交易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 庙会办到商场里边, 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 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 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 “空洞化”、 “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 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 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 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 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在笔者看来, 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

24、”和“物化”。 “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 , 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 节日就会越来越淡, 越来越没意思。比如 , 春节文化包含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等内容, 并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 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 尊老爱幼也成了 “隔空对话”, 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 春节越来越物质化, 越来越热闹, 但越来越没有文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 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 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 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 不再是人们的必需, 那: “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丰富的民俗活动的, 和节气

25、、时令、气候、水土 , 以及祭祀、祈祷、敬仰、吟诵相关联, 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 敬祭等种种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 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 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 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 自然就会式微。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 , 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 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需要保护的, 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并且 ,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节日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传统节日的式微。在笔者看来 ,

26、 节日式微的内容多是不贴近现实生活或不被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所认可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内容。我们应该通过努力,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总之, 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 文 化 遗 产 ,切 不 可 在 我 们 手 中 消 失 。( 有删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不属于 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现象的一项是(3 分 )( D )随着人们生活走向富裕, 压岁钱水涨船高, 节日的经济意味越来越浓。随着通讯的现代化, 过节时大家已习惯了编发短信互贺, 进行 “隔空对话” 。传统节日现在已不再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庙会也成了商品交易的载体。D.国内不少人对产生于国外的、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情有独钟

2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 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 分 )( C )A. 传统节日的“异化”、 “空洞化” 、 “物化” 。 B. 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C. 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 越来越趋向物质化。D.传统节日不合时宜的内容得不到今天人们的认可。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5 分 )答 : (1) 传统节日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正日渐式微, 所以需要保护和传承。(2) 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教育、宣传活动。在传统节日开展新的民俗活

28、动, 以增加其新的文化内涵。如在春节期间, 大力宣传中国年的悠久历史; 以网络祭拜方式祭奠祖先 , 增加新的文化内涵等。(2013 福建 ,10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3题。 (9 分 )时尚浅说(黄毓璜)辞典上”时尚”直白的释义就是“一时风尚”。作为社会流变、生活迁移、价值更迭驱动下的潮汐式性相 , 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愉悦性以及可仿效性的自身特质 , 决定了它浪打浪般的生长, 成就其推进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 ; 还不妨说, 时尚作为时代的情感表征, 乃是一个时代的种种合力使然。 虽然其行也不远, 此起彼落 , 时有变更 , 却不随一己

29、好恶而兴废,不因拒之纳之而行止, 称得上是一位无翼而飞、天生天杀的主儿。同时 , 时尚也并非可以简单地一面而论。其本身也具备种种包容的可能 : 既可孕育诞生之契机, 亦可成为溃靡之温床, 事情确实存在两面性。 “因势利导”因而成为可能 , “圣者时也”的名言 , “我行我素”的标榜 , 也因而都在大本大宗的道理之内, 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人在“自然化”了的客体面前的主观选择和临世态度。不妨说 , “趋时”是人类的天性 , 要不然 , “ ok”、 “ bye bye”也不至于那么频频挂到男男女女的嘴边。这一方面说明人的 “顺变” 能力 ,另一方面呢, 也就说明了人的 “从众” 心理他那样说的时候

30、 , 未见得自己多么酷爱英语。可见“趋时”大体指向外部关涉 , 关涉“面子”上的事 , 跟自己内心的好恶关系是不太大的。这原本毋庸臵疑, 须得一议的是 : 这里的时尚很可能成为一种压力, 压迫人们划一了心志和产生超水平的企求。诸如就业上某些职岗的过冷过热, 诸如婚嫁时房子、车子被列为必要前提面对种种时尚如鹜趋之或心理失衡 , 人们有理由拒绝“安分守己”、 “安贫乐道”的慰勉 , 也同样有必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和属于自己的选择。如果说人除了是一种“物质”存在还分明是一种“精神”存在 ,那么 , “与时俱进”跟“顺时迁变”就不能是一回事。而且 , 执著于精神性的人还往往抱持跟时尚“对视”的姿态 ,

31、 所谓“不随俗沉浮”,大体描述了在物性和物化了的时尚面前保持一份心灵的高傲。“不合时宜”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 , 是“抗尘走俗”与“超尘脱俗” 的起始点。我们无法在普遍的层面上要求人们都成就为精神上的”庞然大物”, 可以肯定的则是: 一个精神强健的人, 一个有作为的人 , 一个不失尊严的人, 无论是在春风得意中走马, 还是在艰难困顿中 蹒 跚 ,都 不 能 是 一 个 失 落 自 我 而 为 时 尚 左 右 的 人 。( 摘编自啄木鸟) 注 性相 : 梵语 , “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 , “相”是事物外观的表相。下列对文章所说的“时尚”的理解 , 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C )是一

32、个时代的种种合力所形成的一时风尚, 主要是审美旨意、心理趋向在公众与日常的表征。其公众性、盲动性、 愉悦性和可仿效性特质, 决定了其演化的广度、强度和速率的不断推进。流行时间虽然不长, 但不管人们是喜欢、接纳, 还是厌恶、拒绝, 也只能追随它的发展方向。D.存在两面性, 既可以成为淘汰旧事物、孕育新生事物的契机, 也会成为酿造腐朽奢靡的温床。文章说 , “ 趋时是人类的天性”。请简要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 人具有“顺变”能力 , 能适应时尚。人有“从众”心理 , 往往会趋时逐流。人都爱“面子”, 易于屈从时尚的压力。( 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 , 言之成理亦可。)应如何正确面对

33、“时尚”?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 分 )答 : 要顾及具体的现实条件, 不超越实际追求时尚。在时尚面前要有自己的选择。要保持心灵的高傲, 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时尚所左右。 ( 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 言之成理亦可。)(2013 广东 ,12 15)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4小题。 (16 分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 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 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 , 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 逻辑方法要给

34、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 有一个特点, 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 , 有一个三角形于此, 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 , 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 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 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 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 摆脱实用的目的, 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 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 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 , 我们读一书

35、时 , 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 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 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 要虚心忘我, 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 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 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 , 用来体察人生 , 欣赏艺术 , 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 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 “沉潜玩索”, 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 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 设身处地, 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 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 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

36、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 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 , 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 含英咀华, 体会古人真意, 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 则其所建立的学说, 所发出的议论, 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而不至于粗疏浅薄。所谓玄思的方法, 最简易地讲来, 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 , 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 , 不知部分 , 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 不知 TOC o 1-5 h z 全体 , 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 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 , 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 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 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 , 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 , 而观一事一物之理, 而发现本末精粗, 条理井然, “枝枝相对 , 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