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55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指南 第二部分 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指南 目 录 1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依据3 2. 职责分工3 2.1 医疗机构职责 3 2.2 部门职责3 2.2.1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3 2.2.2 临床诊疗科室4 2.2.3 临床辅助科室4 2.3 岗位职责5 2.3.1 分管领导5 2.3.2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人员5 2.3.3 临床医生5 2.3.4 辅助检查科室医生6 3报告6 3.1 传染病相关登记 6 3.1.1 门诊日志6 3.1.2 出入院登记
2、7 3.1.3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7 3.1.4 传染病疫情登记7 3.2 法定传染病报告 7 3.2.1 目标与要求8 3.2.2 报告病种及内容8 3.2.3 报告时限8 3.2.4 报告程序和方式9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 13 3.3.1 目标与要求13 3.3.2 接报14 3.3.3 初次报告14 3.3.4 进程报告14 3.3.5 结案报告14 3.3.6 个案关联14 4信息管理15 4.1 疫情分析与通报 15 4.1.1 疫情分析15 4.1.2 疫情通报16 4.2 疫情资料保存与管理 16 4.2.1 疫情资料保密及公布16 4.2.2 需保存的资
3、料类别16 4.2.3 保存及管理要求16 4.3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17 5保障措施17 5.1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保障 17 5.1.1 组织体系18 5.1.2 科室岗位设置18 5.1.3 疫情管理人员配备18 5.1.4 硬件配置18 5.1.5 经费配置18 5.1.6 网络直报能力建设18 5.2 培训 19 5.2.1 培训要求19 5.2.2 培训对象19 5.2.3 培训频次19 5.2.4 培训内容19 5.2.5 建立考核机制19 6检查20 6.1 报告信息质量检查 20 6.1.1 目的20 6.1.2 方式20 6.1.3 科室自查20 6.1.4
4、全院检查20 6.2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院内综合检查 21 6.2.1 成立检查小组21 6.2.2 检查科室22 6.2.3 检查内容22 6.2.4 自查情况通报24 6.2.5 奖惩措施24 附件1 相关制度建设25 附件2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异常结果反馈29 附件3 传染病聚集发病、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30 第二部分 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指南 1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第十二条、第二十一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七条、第五十二条,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
5、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五十条,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七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 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规范的要求,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分别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与责任报告人,医疗机构应依法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 配备必要的设备,确保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含相关信息,下同)报告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培训、考评,做好资料保存和疫情信息安全工作,此外还应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并进行相关标本采集。 2. 职责分工 2.1 医疗机构职责 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具体职责为: l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含相关信息,下同)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疫情分析。 l 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l 建
7、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l 对相关医务人员和实习、进修等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l 建立、健全检验部门、影像部门异常检验结果反馈机制,及时、有效的反馈传染病相关辅助检查结果。 l 建立、健全传染病暴发、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可疑的传染病暴发或异常个案信息。 l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 2.2 部门职责 2.2.1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承担机构内疫情报告和管理任务,其
8、职责为: l 承担本院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日常指导和管理工作,配备必要的设备,并具体实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和网络报告。 l 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与管理制度,包括各类传染病相关登记、疫情收报与核对、培训、自查、奖惩、疫情分析。 l 建立阳性(异常)检验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机制。 l 指导督促其它相关科室及人员规范开展各类传染病相关登记工作。 l 指导督促相关科室及人员规范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l 对本院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并向相关科室通报。 l 组织对相关医务人员和实习、进修等人员进行有关传
9、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l 组织开展全院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检查。 l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 l 开展对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2.2.2 临床诊疗科室 临床诊疗科室承担传染病诊治、报告任务,其具体职责为: l 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出入院登记簿等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科内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l 参与建立阳性(异常)检验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 l 不承担传染病诊疗工作的科室与承担传染病诊疗工作的科室建立有效的传
10、染病病人转诊、归口诊治机制。 l 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 l 组织科内医务人员和实习、进修等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l 组织开展科内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自查。 l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 2.2.3 临床辅助科室 临床辅助科室是传染病诊断中的重要环节,其职责为: l 建立并严格执行检验、检测登记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科内传染病阳性(异常)检验、检测结果报告管理工作。 l 参与建立阳性(异常)检验、检测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
11、l 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 l 组织对科内医务人员和实习、进修等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l 组织开展科内检验结果登记、反馈工作自查。 l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 2.3 岗位职责 2.3.1 分管领导 l 组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管理领导班子,监督本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l 为本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管理工作提供设备、人员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l 参与全院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奖惩。
12、 2.3.2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人员 l 负责制定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和管理的各项制度。 l 建立有效的阳性(异常)检验、检测结果反馈机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理机制。 l 具体实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网络报告),并指导督促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按要求进行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与报告。 l 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 l 组织院内医务人员和实习、进修等人员进行有关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l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 l 开展对就诊
13、患者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2.3.3 临床医生 l 规范填写门诊工作日志、出入院登记簿等临床诊疗记录。 l 执行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登记,并向疫情管理人员报告。 l 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 l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 l 开展对就诊患者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工作。 2.3.4 辅助检查科室医生 l 规范填写检验登记、阳性(异常)检测结果登记等辅助检查记录。 l 及时、 准确地将传染病相关阳性 (异常) 检测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和疫情报告管理部门
14、。 l 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 l 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 3报告 3.1 传染病相关登记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第十条、 第二十七条及第二十八条的有关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相关登记制度,所设与诊治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各项目登记完整,医务人员应规范填写。建立 HIS系统的医疗机构,视系统覆盖情况,应包含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辅助检查登记、传染病登记中各要素信息。 3
15、.1.1 门诊日志 前来就诊的病人逐一登记在门诊日志上,日志登记数与挂号数或处方数相符合,符合率要求达85%以上,且应该包含所有最终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人记录。 门诊日志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等9项基本内容。 门诊日志应由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不能填写症状。要求登记填写完整,分科室、分月份装订成册并保存3年备查。 对于发热病人,要在门诊日志上标明体温和相关流行病学史;对于 14 岁及以下的儿童,要填写家长姓名;对诊断(含疑似)为传染病的患者,要详细填写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 门诊日志上已报告的传染病应有“疫情已
16、报”标记。 建立HIS 系统的医疗机构可不登记纸质版门诊日志,但要求系统登记项目不可少于要求的 9项基本内容。要求各医疗机构有专人熟悉系统操作,每日自查,次月 5日前将上月门诊日志打印后装订成册备查,同时电子版进行备份。 第二部分 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指南 3.1.2 出入院登记 各住院部应设置出入院登记簿,对住院病人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不得漏登。 出入院登记簿至少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 12 项基本内容。要求登记填写完整。 建立HIS系统的医疗机构可不登记纸质版出入院登
17、记簿, 但要求系统登记项目不可少于要求的 12 项基本内容。要求各医疗机构有专人熟悉系统操作,每日自查,次月 5 日前将上月出入院登记打印后装订成册备查,同时电子版进行备份。 3.1.3 检验部门、影像部门登记 检验部门的检验登记簿至少应包括:病人姓名、送检科室、送检日期、检验结果、检验日期、异常结果反馈记录等项目。 影像部门的影像登记簿至少应包括:病人姓名、送检科室、送检日期、影像结果诊断、检查日期、异常结果反馈记录等项目。 建立HIS 系统的医疗机构可以电子记录代替检验登记簿或影像登记簿,要求项目齐全,填写完整,各医疗机构有专人熟悉系统操作,每日自查。有异常结果要求另行登记,至少应包括:病
18、人姓名、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和医师、样品名称、检验结果、检验医生、检验日期、异常结果反馈记录等。 检验科、放射科发现传染病阳性(异常)结果时,须将检查结果交至首诊医生处,由医生统一发放,同时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如检验量大,可设立专门阳性报告领取处,统一发放,便于管理。 3.1.4 传染病疫情登记 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应设置传染病疫情总登记簿,各诊疗科室设置本科室传染病疫情登记簿,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将本机构内传染病报告卡收集后,按病种进行统一汇总、登记。 传染病疫情登记簿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14 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常住地址(学生同时填写就读学校/幼儿园) 、诊断、发病日
19、期、就诊日期、报告日期、报告人、收卡日期、收卡人。 3.2 法定传染病报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条、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 并执行首诊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传染病报告流程, 发现法定传染病后,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报告。其中甲类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应在 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其它乙、丙类传染病在 24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向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寄出。报告卡要求填写完整、准确。 3.2.1 目标与要求 执
20、行首诊负责制,严格执行门诊日志制度、出入院登记制度、检验和影像部门登记制度以及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传染病报告流程,确保报告及时、准确、完整,无漏报和迟报。 3.2.2 报告病种及内容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乙、丙三类共 39 种传染病: l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l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
21、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l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卫生部或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病种以外的其它传染病。 其它暴发、流行、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可疑新发传染病。 3.2.3 报告时限 应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的有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 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如电话和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 2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2、 : l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 l 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l 某种传染病就诊数突然增多,有可能发生暴发或流行; l 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 l 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病症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 l 急性传染病病例死亡(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布鲁氏菌病、手足口病等)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23、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4 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如卫生部下发新的文件或法规对报告时限作出调整,则按最新标准执行。 3.2.4 报告程序和方式 3.2.4.1 医疗机构传染病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流程 3.2.4.2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l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 医疗机构临床医生或检验医生在诊断传染病后, 应立即通知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并按规定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用A4 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要求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填报人应签名。 l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及规范 (1)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
24、单位填写直报后系统自动生成的“报告卡编号” ,格式为:报告单位代码(9位数字)+年份(4位数字)+顺序号(5位数字) 。 (2)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及初诊死亡的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 。对已填报过卡片的传染传染病门诊阳性结果每日送交门诊预检、分诊。各门诊科室首诊发现传染病立即转诊开化验单传染病人传染病区 各病区首诊 第一诊断为传染病 转就诊、 登记、 填卡,报告后在病历及报卡登记簿上加盖“已疫报”章 预防保健科 属地县区疾控登记核对剔除重卡 无直报条件: 按规定时限报卡至检验科 有直报条件:甲类2h、乙丙类24h网上报告病病人,在订正诊断或发生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标识“订正报告”;其中,死亡
25、病例的报告须是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病例,患传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传染病死亡时,不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 (3)患者姓名:填写患者的真实姓名。 (4)家长姓名: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5)身份证号:应尽可能填写。 (6)性别:填写社会性别。 (7)出生日期: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 。新生儿必须填写出生日期。 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出生日期与实足年龄,只选择填写其中一项。出生日期不详时才填写实足年龄并选择年龄单位。大于等于1个月、不满 1周岁的,按月龄填写,年龄单位选择“月”;不满1个月的只填写日龄,年龄单位选择“日” 。 (8)工作单位:
26、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 ;学生(托幼儿童)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无“工作单位”者填写“无” 。联系电话:填写可与患者保持联系的电话号码,以便追踪、核实和随访。 (9)病人属于:用于标识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时间6 月)与报告单位的相对位置,在相应的类别前划“” 。 - 本县区:指病人为本地(县、区)常住居民。 - 本市其它县区:指病人为本市其他县(区)的常住居民。 - 本省其它地市:指病人为本省其他地(市)的常住居民。 - 其它省:指病人为其他省的常住居民。 - 港澳台:指病人为港澳台居民。 - 外籍:指病人为外籍居民。 (10)现住地址:指病例发病时实际
27、居住的地址,非户籍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宾馆、旅店。应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 。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住址。 (11)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划“” 。选择职业的目的是为了在卡片汇总时发现传染病可能的高发职业,以便管理。 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选择主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如食品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业,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 未列入本卡的职业须填写在“其他”项中,如警察、飞行员、军人等。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虽不属职业,也可填写在“其他”项中。个体经营者应根据
28、其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 为配合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新生儿破伤风病例的职业按以下方式选择:.出生场所为医院时(住院分娩)选择“其它”;.出生在其它场所时(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选择“散居儿童” 。此项分类仅仅为了区分婴儿出生场所,无其它统计学意义。 (12)病例分类:根据实际情况选填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 (13)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 (14)诊断日期: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
29、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 (15)死亡日期:因法定传染病死亡时填写。 (16)疾病名称: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17)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指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填写该病种名称。网络直报时,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 ,并在备注栏填写该病种名称。 (18)订正病名:填写订正前所报告的疾病名称。 (19)退卡原因:因报告卡填写不
30、合格需退卡时,填写其原因。 (20)报告单位:填写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单位。 (21)报告医生:填写做出诊断医生的姓名。 (22)填卡日期:填报本卡的日期。 (23)备注:填写以上各项内容不能涵盖且需特别注明的信息,如说明传染途径、传染病病例(含疑似病例及病原携带者)订正为其它疾病的病名等。 报告卡项目中带“*”部份为必填项目。 3.2.4.3 传染病报告卡收集 临床医生将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交给本科室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的人员, 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根据所报病种的报告时限采取以下措施: 报告时限在2小时内的:立即电话通知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预防保健科)取卡,并告知所报病种和例数。 报告时限在
31、24 小时内的:可于每日固定时间通知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部门(预防保健科)取卡,并告知所报病种和例数。 负责全院传染病报告管理的部门(预防保健科)指定专人每日至当日有传染病报告的科室收卡,收卡时注意核对卡片信息并做好交接记录。如接到需在 2 小时内报告的传染病时,应立即前往报告科室收卡。 3.2.4.4 传染病报告卡检查 预防保健科的疫情报告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等检查,如有疑问须及时向填卡人查询和核对。对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的卡片应予以改正;对误诊、误报的卡片返回原科室进行核实修改,根据修改后的情况分别予以继续报告或剔除。 3.2.4.5 传染病报告卡登记 预防保健科
32、的疫情报告人员负责将传染病报告卡的相关信息在传染病报告登记簿上进行登记。 3.2.4.6 传染病报告 传染病报告卡具体录入人员将检查并登记过的传染病报告卡中信息填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核对无误后点击“保存”报出卡片。 每日结合传染病报告登记对报告卡查重,对确认重复的卡片不录入直报网络。 3.2.4.7 传染病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确诊结果与初诊不同、疑似病例确诊或发现填卡有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临床医生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同时在“订正病名”中注明原报告病种。疫情报告人员收到订正卡片后,应按照传染病报告规定时限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订正
33、,并在备注中注明原病种或订正的内容。传染病的订正或删除等情况必须在传染病登记本中作记录。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 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 3.2.4.8 传染病查重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年初至当日报告传染病卡片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查重按照
34、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种和现详细住址六项指标进行;若无重卡,可去除年龄或职业或现详细住址反复查重(查重时应首先选择姓名、病种2个变量组合作初步筛查) ,对发现有疑问重卡,及时向填卡医生核实予以删除。原则是同一报告单位多次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保留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其余卡片应作出删除标记;若保留卡片的诊断级别低于其它卡片的诊断级别,则依据诊断级别最高的卡片信息(病例分类、诊断时间等)对初次报告时间最早的卡片信息进行订正,然后再作出删除。 3.2.4.9 传染病补报 医疗机构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
35、三十条、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五十条、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七条、第十一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 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意外辐射照射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在 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的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36、 3.3.1 目标与要求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建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培训。 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采样与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示意图 (参见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突 发 公 共 卫 生 事 件 网 络 直 报 系 统 ( 互 联 网 ) 乡 (镇) 卫生院 县以上医疗机构 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疾控中心 市级疾控机构 县级疾控机构 电话、传真等其他方式 县级卫
37、生局 市级卫生局 省卫生厅 卫生部 逐级核实确认 可直接上报 3.3.2 接报 医技科室发现“附件3”中的异常情况时,应按照传染病暴发和聚集性症候群等异常情况的处置机制进行处置。当传染病暴发、群体性中毒、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罕见的传染病等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报告标准的情况一旦确认,预防保健科应当在 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县(区)级疾控中心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直报(初次报告) ,直报的信息由县(区)级疾控中心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
38、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县(区)级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后,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一份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个案关联等几方面内容。 3.3.3 初次报告 初次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波及人群、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3.3.4 进程报告 进程报告主要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 处置进程、 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 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在进程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
39、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3.5 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正确分级分类可参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共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分级标准一览表的函) 。 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 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由于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结案,将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订正,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中对事件进行结案操作
40、前应提请属地疾控中心对所报事件信息进行最终确认,经确认所有信息无误后,方可进行结案操作。 3.3.6 个案关联 在进行传染病和流感样病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还需进行个案关联,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每起传染病和流感样病例事件,其发病数必须与个案数(流感样病例为标本数)一致。 突发系统与大疫情系统之间的双向连通: l 突发系统中,事件类型只要为传染病,都与大疫情系统进行连通; l 突发系统中增加的传染病个案,系统自动推送到大疫情; l 大疫情中与某突发事件相关的个案,通过人为归并,关联到事件中。 个案关联的原则:首先在大疫情系统相应地区查找与事件相关的个案;其次如果没有找
41、到,在突发系统中增加个案;避免产生重卡。 4信息管理 4.1 疫情分析与通报 4.1.1 疫情分析 医疗机构应建立疫情分析与通报制度,定期对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汇总分析,并对相关科室进行反馈。 4.1.1.1 承担部门 院内传染病疫情分析工作由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 (如预防保健科) 承担。 4.1.1.2 分析周期 常规监测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按月、季、年进行疫情分析,其他医疗机构按季、年进行疫情分析。 当传染病暴发、群体性中毒、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不明原因肺炎、罕见的传染病等情况出现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 4.1.1.3 分析病种 常规分析病种包括本院诊治
42、和报告的所有传染病,重点是本地区的常见病种、卫生厅公布的重点防治传染病。专题分析病种根据事件类型确定。对于报卡较少的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可按现住址统计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进行常规分析,但需要注明。个案与事件关联途径: 归并个案、新增个案 4.1.1.4 分析内容 分析内容应该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常规分析: 本院报告疫情概况:发病数、死亡数三间分布的简要描述;病种发病数、死亡数排序以及与上期、上年同期相比病种排序的变动 (主要是前五位的病种) ;本院所报告传染病的分类构成(呼吸道类、肠道类、虫媒及自然疫源类、血源及性传播类) 、科室分布、报告质量,以及本院近期有关传染病报告管理及防治的重要事
43、件及相关规定等。 (2)专题分析: 除常规分析内容外,还包括疫情发生发展概述,病例分布特征,当前疫情态势,疫情最新进展,防控措施及效果,经验教训等。 4.1.2 疫情通报 经分管院长审阅后的本院传染病疫情分析结果和疾控机构反馈的疫情分析应及时向各医技科室进行通报。通报可采取例会或召开临时会议、文件或简报、院内信息交流平台等形式。 4.2 疫情资料保存与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二条、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相关记录保存制度,与传染病有关的临床诊疗记录应妥善保管,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
44、由录卡单位保留三年。 4.2.1 疫情资料保密及公布 除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法发布传染病监测信息外,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4.2.2 需保存的资料类别 主要包括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登记簿、诊疗记录等。 4.2.3 保存及管理要求 4.2.3.1传染病报告卡的保存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电子数据的保存 第二部分 医疗机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指南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月将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卡片导出后保存。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
45、构应及时将上一年度的卡片导出后刻录到光盘,一式三份,并分 3处保存3年;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应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确保数据安全。 纸质资料的保存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期限3年。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 应对报送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登记备案,登记备案记录保存3 年。 4.2.3.2 传染病登记簿 预防保健科应对本医疗机构的传染病登记簿按年度进行保存,保存期限至少3 年。 4.2.3.3 诊疗记录 医疗机构应落实专人负责对各传染病报告科室产生的门诊日志、 出入院登记簿按年度进行统一保存,保存至少1年备查。 医疗机构
46、应落实专人负责对影像登记簿及检验登记簿按年度统一保存,保存至少 1年备查。 4.3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有关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要求,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应采取实名制,填写网络直报用户申请表,经本单位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后,向属地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交申请。获取账号和密码后,应妥善保管,定期修改密码,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实行网络直报的计算机应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并定期杀毒。发现账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卫生行政
47、主管部门(县区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需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乡镇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需经县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5保障措施 5.1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第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 测信息报告任务。为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均应建立相应的工作保障制度,在资金、人员、
48、硬件设置等方面统筹安排,从而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渠道畅通,信息准确、及时。 5.1.1 组织体系 各医疗机构组建由医院分管院长、防保(保健)科负责人及相关具体人员组成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班子,确保疫情报告工作顺利实施。 5.1.2 科室岗位设置 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设立专门科室(如: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管理工作;其它未设立预防保健科的医疗机构,要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 5.1.3 疫情管理人员配备 乡镇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要指定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员,其它医疗机构要指定专(兼)职
49、人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责任报告人员必须定期接受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培训。 5.1.4 硬件配置 开展网络直报工作的医疗机构尚需配备计算机等设备,并建立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联网的可靠网络线路。其它医疗机构要必须配备疫情专用电话、传真机。 5.1.5 经费配置 医疗机构需每年配备确保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正常运作的专项经费,同时做到专款专用。 对疫情人员非工作时间的值班给予适当经济补贴。 5.1.6 网络直报能力建设 乡镇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开展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 其它暂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医疗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以早日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暂
50、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报至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其代为直报。5.2 培训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条、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培训制度, 定期开展对本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培训,注重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5.2.1 培训要求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
51、。 培训时要做好记录,培训记录包括:培训计划、培训签到表、培训教材、试卷、培训成绩、总结等。 5.2.2 培训对象 所有医务人员,包括新进人员、进修生和实习生。 5.2.3 培训频次 对新进人员及实习生、进修生纳入岗前培训,其他在职人员每年至少培训一次。 5.2.4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 、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以及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 技术指南: 传染病
52、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 、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等传染病报告专业技术知识。 本机构疫情报告工作要求与流程。 培训内容要包含国家和省最新的相关文件、规范和技术标准。 5.2.5 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 同时可通过查阅培训记录、抽查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相关记录、进行测试演练、笔试等方式,确保培训取得成效。考核成绩与个人年底工作目标考评挂钩。 6检查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条、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医疗机构应建立自查考核机制,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进行通报和适当奖
53、惩,同时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督导和考核。 6.1 报告信息质量检查 6.1.1 目的 及时了解全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及存在问题,为报告工作整改提供依据,同时督促相关科室及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完成传染病报告工作,不断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杜绝或减少漏报及迟报现象。 6.1.2 方式 各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各诊疗科室每日自查,二是定期组织全院检查。 6.1.3 科室自查 各诊疗科室由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全科有无传染病漏报、迟报现象(可由住院医师每月轮职),如有则及时补救,每天上午下班前完成前一日的漏报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每个月的第1周对前一个月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报告情
54、况和存在问题,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将检查结果在全科通报,并对漏报、迟报等问题的责任医生按医院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提出整改措施。 6.1.3.1 门(急)诊 检查内容:查阅前一日全科的门诊日志,检查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如有缺项则找相应的诊断医生补填完整。根据门诊日志统计诊断的传染病病种和例数,核对科室传染病登记簿,检查有无漏登,如有漏登则立即补登;检查有无漏填(未填) 、未交(已填未交)的传染病报告卡,如有则补填并立即转交防保科网络直报人员,同时做好交接记录。 6.1.3.2 住院部 检查内容:查阅前一天的出入院登记簿填写是否完全,如有漏项则找相应的医生补齐。根据出入院登记簿确定诊断传染病数,核
55、对科室传染病登记簿,检查有无漏登,如有漏登则立即补登;检查有无漏填(未填) 、未交(已填未交)传染病报告卡,如有则补填并立即转交防保科。网络直报人员,同时做好交接记录。 6.1.4 全院检查 医疗机构定期(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组织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评价本院近期传染病报告质量。漏报调查由分管院长牵头,预防保健科组织实施,在下一个季度的第 1 个月内完成上季度的漏报调查并撰写调查总结(记录),调查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由分管院长负责向全院或相关科室通报。 (1)调查对象:包括门诊、住院部在内的各诊疗科室,以及疫情报告管理科室(如预防保健科) 。 (2)调查病种: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 (3)调查方法:
56、查阅各诊疗科室上季度的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簿,记录传染病诊断数量;检查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填写情况:诊断的传染病是否均已填写卡片、卡片信息是否完整、准确,计算填卡率、卡片填写完整率、准确率等;检查网络直报情况:将查出的法定传染病病例与“疾病监测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网络直报病例进行核对,记录漏报例数、及时报告例数、检查传染病报告卡信息与网络直报信息是否一致,计算漏报率、报告及时率、信息一致率等。调查记录表示例见表6-1。 表6-1 _年第_月(季度)传染病漏报调查汇总表 科室 诊断传染病数 填卡率 卡片完整率 卡片准确率 卡片递交率 网报例数 漏报率 及时率 信息一致率 合计 调查员签字_ 调查日
57、期_ (4)指标计算方法 应报传染病数=诊断的法定传染病总例数 填卡率=填卡数/应报传染病数100% 卡片完整率=信息填写完整的卡片数/填卡数100% 卡片准确率=信息填写准确的卡片数/填卡数100% 卡片递交率=转交给防保科的卡片数/填卡数100% 漏报率=(应报传染病数-网络直报数)/应报传染病数100% 报告及时率=网络直报及时数/网络直报例数100% 信息一致率=网络直报信息与纸质传染病报告卡片信息一致例数/网络直报例数100% (5)调查总结:漏报调查结束后及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完成总结报告,报告中要求简述本次检查情况并重点分析漏报情况及漏报原因,已经整改建议与措施。 6.2 传染
58、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院内综合检查 医疗机构每年年底前组织对本院该年度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以便了解本院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查找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本院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质量。 6.2.1 成立检查小组 由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如:防保科)牵头建立全院自查小组。分管院长任组长,防保科主任、门诊部主任及传染病科(或感染科)主任共同担任副组长。从防保科、门诊部及传染病科(或感染科)抽调若干名业务骨干组成自查小组成员。防保科负责起草检查方案,指导和协调自查工作的开展,小组成员负责完成具
59、体的检查工作。检查结束后,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如:防保科)负责将检查结果分析汇总和撰写检查总结。 6.2.2 检查科室 主要是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诊治、报告与管理的门诊、急诊、住院部、防保科、影像部门及检验部门。 6.2.3 检查内容 6.2.3.1 制度建设情况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相关制度建设是否齐全, 各项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检查方法:查看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和其它相关科室建立的各种制度,现场抽查相关科室的几名业务人员,征询日常工作中某项制度的执行情况、意见及建议。 6.2.3.2 传染病报告相关登记情况 门诊、急诊、住院
60、部、检验部门、影像部门是否规范使用门(急)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检验/检查登记簿、异常结果检验/检查反馈登记簿等,项目填写是否齐全,门诊、急诊、住院部发现传染病时是否填写传染病登记簿,传染病登记簿有无漏项、漏登。 检查方法:现场翻阅门诊、急诊科室的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簿,翻阅住院部的出入院登记簿及传染病登记簿, 翻阅检验、 影像部门的检验/检查登记簿、 异常结果检验/检查反馈登记簿等,记录登记有缺项的例数、发现传染病时漏登的例数。 6.2.3.3 传染病报告卡交接记录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部门应与各相关科室建立传染病报告卡收集机制, 收卡时检查每张卡片信息填写是否完整、 准确, 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版驾校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一
- 虚拟化存储数据生命周期-洞察分析
- 油气开采技术智能化发展-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和采购订单的物联网技术3篇
- 采购合同培训班级代表发言3篇
- 采购合同中的工程质量责任规定3篇
- 微特电机产品数字化设计及仿真分析专利-洞察分析
- 采购合同中的工程进度管理3篇
- 校本培训经验交流
- 采购合同的分类解析3篇
- 机械手臂搬运加工流程控制
- 4海底岩石与钻头破岩海洋钻井工程
- 众辰变频器说明书3400
- 【期末试题】河西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 立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
- (优选)离散元法及其应用课件
- 脚手架计算书-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句子的成分》定稿课件
- 清华大学《大学物理》习题库试题及答案09磁学习题
- 目标成本限额指标
- 最易懂的杰普逊航图学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