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超经济强制 和赋役制度_第1页
中国封建超经济强制 和赋役制度_第2页
中国封建超经济强制 和赋役制度_第3页
中国封建超经济强制 和赋役制度_第4页
中国封建超经济强制 和赋役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封建超经济强制 和赋役制度 第一节 中国封建超经济强制的基本特征 超经济强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没有超经济强制,也就没有封建剥削。超经济强制是相对于经济强制而言的。 经济强制:缺乏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因饥饿的威胁,不得不受雇于生产资料所有者,因而备受剥削。 超经济强制是经济手段之外的强制。是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是一切剥削制度的共性。 区别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关键要看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封建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土地所有权的属性。 封建主的土地所有权,不仅表现于“垄断一定量的土地”,

2、还包括由封建土地所有权产生的“对直接生产者的人格所有权”。 是封建土地所有权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质的差别。 中国封建社会中,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较弱。两宋以后,除了局部地区存在世袭的佃仆制外,大部分地区获得离主自由。 自秦汉采取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地主阶级“食土而不临民”,没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制约了超经济强制的力量。第二节 “舍地而税人”的秦汉魏晋赋役制度 一、秦朝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赋税,除盐铁税、商税外,主要的是土地税和人头税。 秦朝的土地税有田租和藁税两项。 土地税就成为秦国正税。土地税是按地亩征收。 征收刍、藁土地附加税。 秦征收的人头税称作“赋”,或作“口赋”。

3、战国时,赋指军赋,按户征收,所以又称“户赋”,用于军事开支。 至秦朝,“赋” 指的是人头税,故称口赋。秦成年男子要负担徭役和兵役两类力役。服徭役称更卒,服兵役称正卒。“舍地而税人”是秦赋税制度的特点,也是两税法之前中国封建赋税制度的特点。 “舍地”:土地税轻,人头税重。秦朝人头税包括两类:赋与役。 “秦半,三分取其二。”二、汉朝的赋税和徭役 1.赋税 汉朝的田税甚轻。 汉初“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惠帝“复十五税一”。 文帝“除田之租税”,土地不征税。 景帝定税率三十税一。 征收的办法,是估算亩产的平均量计征。汉朝征刍藁税。刍税重于藁税。 刍税既按户征,又按地征,按户所征重于按地所征。 汉朝人

4、头税称算赋和口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钱,向未成年人征收的称口钱。 2.徭役 汉代徭役负担,“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於古”。 应役者亲身服役,谓“践更”雇人代役谓“过更”。代役钱的数额是:“人出三百钱”,成为百姓沉重负担。成年男子一生中,要当“正卒”一年, 在郡国接受军事训练,为“材官”或“骑士”;另一年要在郡国之外,或守卫京师,或屯戍边境。 汉朝和秦朝一样,也是人头税重于土地税。 三、魏晋租调力役 1.曹魏田租,是田税。 秦汉的田税是比例税率,征产量的几分之几。 曹操改为定额税,小农增产不增税,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税的一次重大改革。 2.西晋课田以丁

5、为对象,课田税,是根据各户丁男、丁女及次丁男数量定出课田税额。 魏晋户调税是把西汉口赋、算赋二者合并起来,开创一种新税目。 户调是按户调发,即按户征收。降至西晋才正式颁行户调令。 魏晋还征发力役。曹魏力役没有制度化。西晋时,男女13岁开始服徭役,至66岁为止。 四、秦汉魏晋赋役制度的超经济强制特征 秦汉赋役制度,人是赋役剥削的主要对象。因此,控制人口,掌握户数,成为秦汉的基本国策。 1. 秦汉有一套完整的户籍及管理制度。秦献公十年,秦国“为户籍相伍”。 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 无残疾男子达到一定年龄都要登记在册,称“傅籍” 2.汉代户口的调查、登记、管理制度较秦更为严密。 “案比”,即“按

6、户比民”之意。 “比民”又称“算民”,计算口数,“案比”是调查户口。案比时百姓应齐集县府,由官府亲自验阅。登载入籍的百姓,被编入亭里基层组织。 3.魏晋的赋役制度,有着对劳动者人身控制强化的趋势。 第一,曹魏将人口分类管理,劳动人口分成军户、郡县编户和屯田客户三类。 第二,西晋课田以丁为对象,每丁50亩,收租四斛。 “黄籍”是纳税服役实际户的户籍,而“白籍”则指侨寓户、亦即无定居、无实土、不纳税不服役的“虚户”。 总之,从秦汉至魏晋,历代王朝的赋役剥削,均以人丁为对象,即“舍地而税人”,具有鲜明的超经济强制特征。第三节 从“税人”转向“税地” 唐宋元赋役制度 一、租庸调转向两税法 农业税征收依

7、然以人头税为主。 第一、田租 田租以地为对象。 曹魏改比例税为定额税后,从西晋至南北朝,田租都计口征收。 西晋之后的土地税,是人头税。公元604年,妇女免征人头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重要变革。 第二,丁租,即唐朝所征丁调。 第三,“庸”。可“庸”代役。 第四,地税。地税是由义仓演变来的。 唐后期,两税法出现,使中国封建税制从以人为征收主要对象,开始过渡到以地为主要征收对象。 两税法“以贫富为差”,即按资产多寡纳税的原则,实际就是按土地多少纳税。向减轻封建人头税的历史进程转变,这是一大进步。北宋沿袭唐朝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它包括方田和均税两个部分。 经界法 坫基簿二、唐宋力役1 . 唐前期

8、实行租庸调制,其中“庸”属于役的范畴。 租庸调的庸役是为正役。还有相对于正役的杂徭,又称“杂徭役”、“杂役”、“夫役”、“轻徭”、“小徭”等。不定期随时差派之役谓之“杂徭” 色役即“诸色之役”,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在中央和地方。 第二类是在州府城门、关津渡口和河道、陵墓服役的门夫、守桥夫、水手、渡子、牵夫、营墓夫、陵户等。这些色役轻重不等。 第三类“凡王公以下皆有亲事、帐内”。这些亲事、帐内都是由官僚和地主子弟承当。 2.宋代职役有如下几类: 第一、“主官物”的衙前。“主官物”指的是押运和供给官物。 第二、 负责督课赋税的里正、户长和乡书手。 第三、 负责逐捕“盗贼”的耆长、弓手、壮丁

9、。 第四、为州县“追催公事”或供州官员“奔走驱使”的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等。 第五、在州县衙门作“吏”的孔目官、虞候、押司等。王安石,提出募役法或称免役法。 主要内容: 第一,凡当役人户,按“等第出钱,名免役钱”。 第二,原先“无色役”的坊郭等第户以及未成丁户、寺观、品官之家出“助役钱”。 第三,免役钱、助役钱随两税交纳。 第四,衙前,户长等役不差派。 第五,衙前役募三等以上税户承当,雇役钱按日或月发给。 募役法,免除了一部分农户的徭役负担,而“免役钱”“助役钱”又是随两税征收,即将原来由人丁负担的役,转化为货币税并随地征收。 开始中国封建赋役制度史上摊丁入地的进程。唐宋户等制核算纳税对象

10、的家赀并据赀纳税,秦汉以来就已经存在。 汉代有各家赀簿 魏晋按家赀分九等的征税制 北齐,“九等户”名称,正式创立。 唐代,实行九等户制。 北宋实行五等户制,将乡村主户划分五等。划分户等的标准是赀产、土地和产钱,与人丁无关。四、元朝的赋役制度 元朝北方赋税有两项:税粮与科差。 税粮分丁税和地税两种:北方一般民户是按丁纳税,不是按地纳税。 北方地区所纳的科差,包括丝料、包银以及包银的附加税俸钞。 南方地区的赋税,则沿袭两税法,按亩征收。 元朝依居民的职业、民族及宗教信仰,分成民户、军户、匠户、儒户、冶金户、打捕户、维吾尔户和也里可温户,统称“诸色人户”。除儒户外,不同籍的户,要服不同的徭役。 一般

11、乡村民户要服二种役,一是差役,另一是杂役元代农村,县以下分乡、都两级行政单位。乡设里正,都设主首。 里正和主首与城市隅、坊中隅正、坊正,以及管理各类仓库的仓官、库子,属于差役范围。杂役指的是官府征调的各种劳作,如修水利、运输、筑城、修建衙门等等,杂役的摊派。第四节 “舍人而税地”的明清赋役制度一、明前期田赋制度和“金花银”的出现 1.鱼鳞图册 2.粮长制度二、明前期徭役制度及其变化 明初徭役有三大类:里甲正役、杂役和均工夫。 户帖 黄册三、一条鞭法及进步性。 首先,它归并赋役或单纯归并徭役,简化了征收项目,一定程度上制约脏官墨吏上下其手贪污中饱的弊病,使乡村减少其害。 第二,一条鞭法废止了里甲

12、排年轮当制,这与明中叶以后,广大农民贫困化,税负能力下降的现实相适应。 第三,一条鞭法把原由户丁负担的徭役,改为由丁、田共同负担,含有摊丁入地精神,减轻了穷苦农民负担。 第四,一条鞭法规定力役折银征收,徭役由官府募人代当,把农民从繁重的非生产性徭役劳动中解脱出来,农民对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动,有利于生产。 但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某些地区商品货币经济不发达,徭役货币化徒增这些地区缺少货币的农民的痛苦。 四、从“三饷”加派到“摊丁入亩” 辽饷、剿饷、练饷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开始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 摊丁入地,“舍地而税人”,演变为“舍人而税地”。减轻无地和少地

13、贫苦农民的负担,取消封建人头税,解除政府通过徭役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它的进步意义是重大的。第六章 中国古代手工业第一节 先秦官私手工业1、殷商有较完善的官手工业制度 周灭商之后,继承了商朝手工业制度。 商周手工业者作为工奴,其生产组织是按族编制的。 据考工记载,西周官手工业有30种,最大规模的是青铜器铸造业。 商周陶器烧制业2 、春秋时期,是“处工就官府”局面。官手工业规模较西周更加扩大。 春秋时期用生铁铸造器物 ,冶铁业主要是官营,各国设置铁官管理冶铁。3、 战国官手工业工匠仍属奴隶。4、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民间私手工业。 西周的民间私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官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二节 秦汉魏晋南

14、北朝官私手工业 一、秦汉官私手工业 秦汉手工业仍分官私两种 1、 官手工业又分两类。 一类是国家财政机关主管的手工业。中央主管衙门,秦朝称治粟内史,西汉景帝改称大农令,汉武帝称大司农。 另一类官手工业是专为皇宫服务的。称少府(秦将作少府,景帝名“将作大匠”) 。2、秦汉民间私手工业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家庭手工业,属传统的“男耕女织”经济模式 另一种是作坊手工业 西汉前期,最大私营手工业生产是煮盐业和冶铁业。 3、秦汉官私手工业的生产或工艺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 4、秦汉丝织业发达,丝织品种类繁多。 5、漆器生产 6、西汉时期出现纸的雏形 7、秦汉造船业十分兴盛 秦汉水师所用战船称“楼船” 8、

15、秦汉官私手工业中劳动者 官手工业中许多劳动者,是乡村农民以“更卒”名义,赴官府服役的。 官手工业中劳动者有一部分奴隶。 私营手工业中,除家庭手工业者是农夫农妇外,在手工业作坊中生产劳动的,许多是从农业生产中被排斥出来的农民。 二、魏晋南北朝官私手工业 官手工业是魏晋南北朝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各个王朝都设有主管机构 晋朝设少府作为最高的手工业主管衙门,下属有材官校尉、中左右三尚方等多种属官和工场。 北齐时,少府改称太府寺。 轮番制: 三国时马钧,改进了纺织机。 南齐祖冲之,改造指南车。第三节 唐宋元官私手工业 一、唐代官私手工业分为三个系统。 一是少府监系统,主管日用品生产,所属有5个机构,称

16、“五署”中尚署令,掌皇室圭璧、器玩生产左尚署令,掌皇帝车舆等生产右尚署令,掌皇帝鞍辔、刀剑、甲胄、纸笔等生产织染署令掌皇帝、太子及群臣冠冕生产掌冶署令专管熔铸铜铁器物。 二是“掌土木工匠之政”的将作监系统,有土木营建工匠15000人。 三是军器监系统,“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 内庭还掌管若干工场,专门为帝妃制造服饰玩好。官手工业中生产者成份较复杂。有一部分是官奴。主要生产者是征自民间工匠。在官手工业中服役的工匠分三种类型:短番匠、长上匠和和雇匠。 还有城市手工业作坊。 城市手工业作坊有大小之分。二、宋代官私手工业 1.以官手工业为主。最庞大的官手工业生产机构是少府监所属的文思院。文思院有打作

17、、渡金作、钉子作、玉作、扇子作、绣作、真珠作等42作。“作”,既指不同的手工业生产种类,又指同一种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分工。 文思院又分成上、下两界。官手工业生产机构还有绫锦院、文绣院、裁造院、染院。 2.军工手工业 军器监主管。所属工署有南北作坊。 3.设“监”主管金属的采掘,监与府、州、军平行,互不依属。 4.设提举坑冶铸钱司,主管铸币。设造船务、造船场主管造船,设窑务主管烧造陶瓷。 4.官手工业生产者分民匠和兵匠两种。 a.民匠是从民间招募,称和雇工匠,给予一定报酬。 b . 兵匠是调集现役军兵担任,服役有定期。具有明显的劳役性质。5.两宋官私手工业中生产技术都有重大发展。火药 活字印刷术

18、 “霹雳炮” 突火枪三、元代官私手工业 1、 官手工业生产机构,元代最庞大。 官手工业生产机构有局、司、署、库等大小300余处,分隶于工部、将作院、大都留守司、武备寺、中政院等衙门。 工部下属有诸色人匠总管府、诸司局人匠总管府、大都人匠总管府、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等等。 将作院下属有诸色金玉人匠总管府、异样局总管府、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等。大都留守司下属有修内司、只应局、器物局、犀象局和窑场。 武备寺下属有各路军器局或人匠提举司。 中政院下属有尚工署。 工匠是以暴力检括或拘刷来的。称“系官人匠”,单立匠籍,世代相袭,不得更改。2、民间手工业最广泛存在的是丝织业 另一重要部门是棉纺织业。 元代的棉

19、纺织业逐渐取代丝麻织业,成为新的纺织业生产部门 黄道婆 制瓷业是又一重要民间手工业。 景德镇 民间印刷业相当兴盛。王祯发明了木刻活字。元代还发明了铜版印刷和套色印刷术。第四节 明代官私手工业一、明代官私手工业 1、明代官手工业分属四个管理系统。 一是户部管辖的制盐业,手工业者称灶户或灶丁。 二是兵部所属各卫所的军工手工业,生产者称“军匠”。 三是内宫官手工业,由内宫各监局主管。 四是工部所属各种官手工业,它是明代手工业的主要生产系统。 2、明朝对户口采取按职业分籍管理的办法。 轮班匠 存留工匠 住坐工匠 纳银代役和当班服役双轨制 二、清代(鸦片战争前)官私手工业 1 、官手工业呈现出萎缩趋势

20、2、 清政府取消了工匠制度。 工匠对官府的人身隶属关系终于被废除了。官手工业中工匠,采取雇募制,发给工资。 3、官手工业萎缩的情况相反,鸦片战争前,清代民间手工业却获得相当显著的发展。矿冶业 4、清代前期,城市手工业者为了自身利益,相继建立了行会组织。从产、供、销环节限制竞争。 但是,乾隆后期以后,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停滞,手工业生产也同样滑坡。随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泥坑。第七章 中国古代商业商业是从直接物物交换发展而来的。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原始的物物交换:以一种使用价值交换另一种使用价值。 商人:专门从事交换媒介活动的人。商人所从

21、事的活动就是商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一节 商周至春秋的商业活动 一、商周至春秋商业活动的概况 1、商代出现货币贝 2、周代商业 3、春秋时期,商业活动已相当活跃 4、中国古代城市产生得很早 二、商周至春秋商人的社会地位 1、商代初期,统治者亲自经商,商人社会地位还是较高的 2、关于春秋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3、春秋大商人与小商人社会地位有所差别第二节 战国秦汉 商业的发展一、封建市场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战国至秦汉,封建市场已经形成 2、随着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 二、黄金货币的使用及其他货币三、商人势力的增强和秦汉的商业政策

22、1.商人势力的增强 2.秦汉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商业中衰 1. 原因:长期战乱与分裂割据 2.表现: 第四节 隋唐商业的繁荣 一、商品结构的变化 二、坊市隔绝制度的突破 第五节 两宋商业的繁荣 一、城市市场繁荣和草市涌现 二、行会组织和宋朝商业政策 三、中国古代最早纸币交子 第六节 元代商业的繁荣 一、城乡商业兴盛 二、官商官榷和货币 第七节 明清(鸦片战争前) 商业的高度发展 一、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城乡商业繁荣 二、商帮活跃第一节 商周至春秋的商业活动 一、商周至春秋商业活动概况 商生活在黄河下游的诸夏族部落。 夏禹时,商首领契因“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县)。 商

23、的当权者把从事商业活动视为其职责。 殷人从事长途贩贸活动。 契六世孙亥曾越过河济间进行贸易,结果为狄人所杀,被掠去货物及牛车。 1、商代出现货币贝 贝本是商代人的装饰品,以白色的子安贝为上品,贝被串起来作装饰品,就是朋。 贝被当作交易中的等价物,成为货币,朋成为贝的计算单位,1朋10贝。 殷商活动于今河南、山东的黄河两岸,而贝产于海边。 殷商能得到贝,说明商贸活动已到沿海。2、周代商业 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即来我谋”。 这是爱情诗,反映了民间以布易丝的交换活动。 “布”是什么? 一种意见:布即镈,指锄形或铲形铜币。 另一种意见:指麻布。西周仍以贝作为普通货币,但出现

24、铜铸的币。 河南辉县、浚县周代古墓中,出土过铜贝。 周代商业活动中,有奴隶买卖。 周孝王时,5名奴隶可换“匹马束丝”3、春秋时期,商业活动已相当活跃 管子国蓄云:“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 春秋各国,出现拥资多寡不等的商人。 孔子弟子子赣就是一个大商人。 东周商业发达,班固视之为东周灭 亡因素:“周之亡矣,巧伪趋刺,贵财贱义,喜为商贾”。司马迁说,鲁国人“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各国对商业重要性有一定认识。 越国“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把发展商业视为“治国之道”重要政策之一。 齐国根据本国特点,对百姓“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 4、中国古代城市产生得很早

25、 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发展起来。 吕代春秋审分记载: “夏鮌作城”。(1)上古城市建筑原因: 夏商周城市的建筑,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礼记礼运篇说,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因沟池以为固”。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产生,为维护“货”和“礼”,就要建立城池。 周易坎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险即城池。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城的建筑是以“朝”为中心。 宫庭左边-祭祀祖先的宗庙。 右边-祭天地的社。 后边-“市”,即做买卖的地方。 布局体现王权的权威。 诸侯的市,在城较中心的位置。 管子揆度记载,不

26、论是“百乘之国”、“千乘之国”或“万乘之国”,都“中而立市”。便于购买商品。(3)商周城有等级。 天子城“王城”国,方圆约九里。 诸侯、卿大夫的城,依主人爵位高低而大小不同。左传隐公元年载: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 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 小,九之一。” 雉,长三丈高一丈。 最小的城只能是国都的九分之一,超过这一规格,是“国之害”。据唐代孔颖达疏: “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 “公城方七里,长四百二十四雉”; “侯伯城方五里,长三百雉”; 最小的“子男城比之大都(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只是筑上围城的乡村中弹丸之地。马克思说: “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

27、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古代城市虽不是因商业而产 生,却因商业而发展,而繁荣。商周至春秋,城规模较小。 孟子公孙丑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墨子杂守说:“率万家而城方三里”。 方圆三里,是春秋及其之前一般城的规模。由于买卖兴旺,市显得嚣闹。(4)市场 市场管理者:周称“司市”,鲁称“贾正”,齐称“市掾”,楚称“市令”,宋、郑、卫称“褚师”。 市场规定严格: 礼记王制,凡显示贵族高贵身份的东西,如命服命车、宗庙之器等,不许买卖。 凡“用器”、“兵车”,“布帛精粗、幅广狭”“不中度”,“五谷不时、果实未孰”,禽兽鱼鳖“不中杀”等等,均不许买卖。(5)税收 随着商业的发

28、展,至少在春秋前期就开始关税之征。 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26年)耏班败狄于长丘。 宋武公“以门赏耏班,使食其征,谓之耏门”。以城门的税收赏耏班。 耏门所征就是关税。逸周书大聚解云: “关市平,商贾归之。” 即关税公平,商贾就愿意经此往来。 横征关税现象: 齐景公时,齐国“逼介之关,暴征其私;承嗣大夫,强易其贿”。二、商周至春秋商人的社会地位 1、商代初期,统治者亲自经商,商人社会地位较高。 商人尚未完全脱离农业。但在春秋,商业成为专门行业。商人知道市场行情和政治气候,知道本地产些什么,市场需要什么。而后牛运马拉,四处贩卖,并要掌握价格,以有易无,贱买贵卖,牟谋利润。这种商人是专业化商人,非亦

29、农亦商者。商人职业是世袭的,即所谓“商之子恒为商”。 活跃于市场之中,所谓“处商就市井”。 可以断言,春秋时期,商人这一社会阶层已经形成。 2、关于春秋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国语晋语曾有“工商食官”一语。 商,指的是为官府服务的贾人。 主要职责为官府了解市场行情和购买货物,而非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 不少先秦文献,把商人列在庶人之后,皂、隶之前。 庶人是自由民,皂、隶等皆为奴隶。 商人是介于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一个社会阶层。 商人立军功,可做官。3、春秋大商人与小商人社会地位有所差别。 大商人在不同的诸侯国,其社会地位不一样。 行商与坐贾 固定开店做买卖的贾小商。 资本雄厚,长途贩运买卖的行

30、商大商; 行商流动性大,用其资财广交各地上层人物,可提高社会地位。商人用“木健”(扁担),挑着(担子)“韦藩”过街。 他们对国家没有什么贡献,却可以乘着金玉装饰的车子,穿着文绣华丽的衣服,到各国去贿赂诸侯。 这是以经济力量改变社会政治地位的典型记载。春秋末年范蠡 本是越国大夫,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到陶(今山东定陶)定居,改姓朱。 从事商业活动,家产至数千金,被尊为商人祖师爷“陶朱公”。春秋时期,就诸侯国而言,郑国商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其他各国。 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师侵郑至滑,郑国商人弦高贩牛买卖至此。 一面装着受郑国君的委托,前来犒师,一面派人报告郑国当权者。 秦军竟相

31、信商人可受国君委托前来犒师,立即退兵。 可见商人的社会的地位之高。 商人可以与国君誓盟,亦足见社会政治地位之高。第二节 战国秦汉 商业的发展 战国、秦汉我国古代商业蓬勃发展时期。 a.原因: 战国虽是分裂割据局面,但比起春秋,大有改观。 秦汉的统一,给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b.市场产品 一是生产资料,主要是铁制、木制等生产工具; 二是生活资料,如粮食、盐、布帛、衣、冠、履、陶器、木器、以及牲畜肉鱼蔬菜等; 三是奢侈品,如珍珠、玛瑙、宝石、金银等等; 四是兵器,如刀剑、矛、盾、盔甲等。 c.形成土特产和优质产品产区: 盐,产自齐国、燕国的沿海地区和晋国的解盐。 马、牛、羊及皮革,产自北

32、方。 木材来自南方。 铁兵器的著名产地是楚、韩两国。 布匹著名的有“蜀锦”、“越布”。一、封建市场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1、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封建市场已经形成。 全国性大市场联结地方小市,构成的商品流通网络。 a.乡村有小市场。 小买卖的市场摆在田边地头。b.城中也有小市场。 城乡小市场,通过商人活动,连结起商品流通网。 通过这些商业网络,商品流向全国各地,全国性封建大市场开始形成。 战国秦汉时期的全国封建大市场是以若干城市为中心。2、随着商业发展,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多。秦汉,城市规模更加扩大。 临淄从战国时的7万户发展至10万户。 最大的城市是西汉都城长安。 隧,列肆道,即开

33、着店铺的街道。“货别隧分”,就是按商品种类即按行业不同,分街列市。长安有专卖酒的“酒市”,专卖柳条编的“柳市” 。二、黄金货币的使用及其他货币 春秋时,已有使用黄金的记载。 战国时,黄金作为表示价值的记载。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贝的货币职能已经消失。 除黄金之外,“半两”铜钱被视作法定铸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半两”钱,圆形方孔。 扭转以往币制混乱的局面,便利了商品流通,促进了商业发展。三、商人势力的增强和秦汉的商业政策1.商人势力的增强 战国至西汉前期的著名富商。如战国时东周白圭,从事粮食、丝、漆等买卖,“积著率岁倍”。 西汉前期,蜀卓氏于临邛“铁山

34、鼓铸”,“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2.秦汉的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原因:封建社会的商业,商人们通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两头盘剥。 盘剥对象农民。 商业加速农民贫困化。 农业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命脉,农民贫困化将会造成社会大动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政策具有两面性。 优待大商人,为巴寡妇清筑“女怀清台”,给乌氏倮以王侯待遇,特准依时到朝中参见皇帝。 对一般商人采取压制政策。西汉,“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发天下七科适”,下列七种人算作罪人而强制戍边:“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凡七科”。 汉朝规

35、定,“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即商人不得买田,不许做官。 实行算缗和告缗之外,汉武帝还实施过两项抑商政策。 一是把冶铁、煮盐、酿酒收归国营,实行禁榷制度。 二是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均输即调剂运输,平准即平衡物价,有效地阻止了大商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商业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汉朝抑商政策,是抑一时,难抑历史发展趋势。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商业中衰 1. 原因:长期战乱与分裂割据 2.表现: 首先,城市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西汉时,长安十分繁荣。 东汉末,关中地区尚有几十万户。后来,董卓部将攻长安,长安及其周围数十万百姓或死或逃。 “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长安出

36、现“啖人贼”。 长安新丰县鲍出兄弟5个,因饥饿外出采实,回家时,其母被略。 前赵、前秦、后秦都在长安建立政权。每次政权更迭,长安就遭一次洗劫。 直至公元6世纪隋朝之时,长安才重新繁荣。 洛阳是东汉都城,也是东汉经济大都会。 董卓胁逼汉献帝西迁长安,临行前,“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tin尽”。 史称“旧京空落,数百里中无烟火”。曹魏时,仍以洛阳为都,历数十年经营,西晋时,城内有三市:城西有金市,城南有南市,城东有马市。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刘曜攻破洛阳,洛阳又被烧掠成废墟,直至北魏才重新繁荣其次,币制混乱。 董卓毁掉五铢钱,“更铸为小钱”,质量

37、低劣,普遍以谷帛作交易。 三国: 蜀国直百钱、直百五钱,实值四铢。 吴当五百钱与当千钱。 曹魏(公元221-227年)明令废钱,民间交易全用谷帛。 直到魏明帝时,恢复五铢钱。西晋统一后,五铢钱继续使用。 成汉(公元338-343年)铸“汉兴钱”,是中国最早以年号命名的铸钱。 南北朝,币制更加混乱。 南朝东晋与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都铸过钱,既有官铸,又有私铸。 东晋的钱有大中小三种。大的叫比轮钱,形容它大如车轮;小的叫沈郎钱。南朝有劣质的私铸币。 “鹅眼钱”,一千文叠起来不够三寸长,可见其薄。 “綖环钱”,入水不沉,稍捏即碎。 北魏铸过“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既保留货币重量

38、又用皇帝年号双重命名的钱。 这是过渡状态,隋唐后就专用年号命名铸钱。第三个,商业主要操纵在官僚和贵族手中,以经营奢侈品为主。 战争频繁,百姓视商旅为畏途,封建官僚就乘时垄断买卖。 曹魏常派屯田兵、农官作贸易,“诸典农各部吏民,末作治生”。 司马懿曾“在长安立军市” 。 奢侈性商业成为难以扭转的社会问题。第四节 隋唐商业的繁荣 一、商品结构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商品是以珍玩珠宝为主。 隋唐市场上的商品以生活与生产必需品为主,尤以粮食、盐等为大宗。 茶叶的大量种植是在唐代。 公元780年,中国封建政府第一次开征茶叶税。 二、坊市隔绝制度的突破 隋唐时著名的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开封等。 隋朝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